- 年份
- 2024(9492)
- 2023(13146)
- 2022(10917)
- 2021(9781)
- 2020(8145)
- 2019(17663)
- 2018(17182)
- 2017(32200)
- 2016(17008)
- 2015(17991)
- 2014(17144)
- 2013(16881)
- 2012(15745)
- 2011(14430)
- 2010(14486)
- 2009(13198)
- 2008(12662)
- 2007(11304)
- 2006(9993)
- 2005(8739)
- 学科
- 济(89354)
- 经济(89293)
- 管理(50279)
- 业(47414)
- 企(39036)
- 企业(39036)
- 方法(30342)
- 数学(26738)
- 数学方法(26552)
- 地方(22993)
- 中国(21068)
- 学(18719)
- 农(18623)
- 业经(17781)
- 技术(16923)
- 财(16556)
- 地方经济(15134)
- 制(13613)
- 环境(13128)
- 农业(13114)
- 贸(12800)
- 贸易(12791)
- 技术管理(12399)
- 产业(12306)
- 易(12283)
- 融(11763)
- 金融(11761)
- 银(11372)
- 银行(11330)
- 行(10928)
- 机构
- 学院(244579)
- 大学(244145)
- 济(111483)
- 经济(109559)
- 管理(92065)
- 研究(90093)
- 理学(80358)
- 理学院(79317)
- 管理学(78033)
- 管理学院(77560)
- 中国(65943)
- 科学(56290)
- 京(50214)
- 财(46402)
- 所(45613)
- 农(43505)
- 研究所(42002)
- 中心(39743)
- 业大(38075)
- 财经(37671)
- 江(36516)
- 经济学(35796)
- 经(34340)
- 农业(34236)
- 院(32943)
- 经济学院(32079)
- 范(31207)
- 北京(30936)
- 师范(30782)
- 州(28295)
- 基金
- 项目(171828)
- 科学(137462)
- 基金(127427)
- 研究(118996)
- 家(114314)
- 国家(113435)
- 科学基金(97147)
- 社会(80700)
- 社会科(76839)
- 社会科学(76822)
- 基金项目(68594)
- 省(67904)
- 自然(63311)
- 自然科(61933)
- 自然科学(61914)
- 自然科学基金(60862)
- 划(57465)
- 教育(52815)
- 资助(49048)
- 编号(43619)
- 创(41173)
- 重点(39870)
- 发(39112)
- 创新(37712)
- 部(36981)
- 国家社会(34898)
- 成果(33090)
- 计划(32893)
- 科研(32876)
- 教育部(31385)
共检索到3593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柴志贤 项后军
本文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空间经济结构特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空间经济的专业化与多样化特征具有积极的创新促进效应;城市化程度对发明专利申请有显著积极作用,但对非发明专利申请影响稍弱。分城市规模看,直辖市与一般大城市对发明专利申请及非发明专利申请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中等城市作用不明显。最后,在区域创新过程中,专业化与城市发展水平交互作用不甚明显,而多样化与城市发展水平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艳
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人口结构失衡,并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生了一定影响。人口结构变动一方面会导致政府加大对福利支出的投入,减缓经济转型进程,另一方面老龄化人口也会带来明显的"银发经济",提升服务业市场需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本文基于区域创新视角,使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2002-2017年我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0个省级地区面板数据。实证结果证明,从全国、东部和西部经济区来看,人口结构失衡与经济结构升级存在明显负相关性;从中部经济区来看,人口结构失衡产生了较强的"银发经济"特征,促进了第三产业增长和总体经济结构升级。而区域创新则存在较强杠杆效应,能够有效减缓人口结构失衡对经济结构转型的负面影响,但这一效应在中部并不显著。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方大春 马为彪
基于2006—2015年我国省级区域创新指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和QAP回归分析,考察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各区域创新均不断加强,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各区域趋向平等化发展,区域创新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创新中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吸引其他地区的创新资源流入,并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活动有较大影响,其区域创新联动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区域差异均显著影响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应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方大春 马为彪
基于2006—2015年我国省级区域创新指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和QAP回归分析,考察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各区域创新均不断加强,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各区域趋向平等化发展,区域创新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创新中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吸引其他地区的创新资源流入,并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活动有较大影响,其区域创新联动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区域差异均显著影响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宏兵
从空间经济系统的角度来看,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有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特征。首先是流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流域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空间差异。其次是流域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空间耦合性。区域自然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作用和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上游经济发展属资源密集型、中游经济发展属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并存、下游为资金技术型。第三是流域经济发展内在联系与管理体制的空间制约性。流域经济发展始终受到管理体制的限制,不能按流域经济的内在联系组织生产,制约了了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健生 李文宇
在使用多区域的新经济地理模型研究了市场规模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后,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运输成本等外部冲击下,产业份额由于市场规模分布而发生变化,空间经济结构逐渐演变为单核心、双核心等形态,特别是过程中会出现"中部塌陷"。使用理论模型的结果,可以对中国东、中、西区域的"中部塌陷"、城市群结构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随着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因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通过缩减经济距离,促进集聚经济,达到区域内趋同,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炜瀚 丁匡达
本文立足于我国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关规划,从经济学和地理学交叉学科的视角,以山西太原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城市中心性高低和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为依据,划定了太原都市圈的空间圈层,并提出太原都市圈具有典型的分割分层性,外围城市较难融入核心都市圈层的特点,也就是说太原市目前仍然更多地处于极化发展阶段,而不是向外围扩散辐射阶段。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运用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城镇等级—规模模型对都市圈各市县的非农业人口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经验证实了太原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垄断性较强的特点,发现圈内城市的空间分布基本属于K=7的行政原则,并据此为太原都市圈的拓展与...
关键词:
太原都市圈 空间结构 经济结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毛金祥 张可
利用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县级行政区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考察经济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与本地的区域创新水平显著正相关;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效应,即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与本地显著正相关,区域创新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滚雪球"效应;邻近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教育、市场化、金融发展、基础设施水平与本地的区域创新水平显著正相关。可充分利用经济集聚促进区域创新的红利,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可为区域创新协同提供合作通道,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需有全局思维。
关键词:
经济集聚 区域创新 空间溢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可
本文从空间视角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152个县级行政区的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内生双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忽略区域创新对经济集聚的反向影响会显著高估经济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均显著促进了本地的区域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均显著促进了本地的经济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边界检验表明,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及地区交互影响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中介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创新通过增长极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创新网络化对经济集聚产生反向影响。本文认为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可实现双赢,区域发展和区域创新政策应形成融合联动。应树立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的全局战略思维,构建共生互利的区域发展和创新格局。
关键词:
经济集聚 区域创新 内生性 空间联立方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布均衡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2001~2012年31个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通过区域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空间分布图和全局Moran指数,直观地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和空间正相关特征,即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阶梯层次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创新水平普遍较高,而中部六省创新能力普遍一般,西部地区创新水平则较为低下,并且这一空间相关程度整体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 Moran指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方大春 王琳琳
强化区域联动、推进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能力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个体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邻近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同质集聚”特征,多数地区处于低值集聚区且长期稳定;网络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关联呈复杂网络形态,且网络联系愈发紧密,网络结构趋于稳定;江苏、上海、天津、浙江、北京、广东等居于网络核心,拥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及中介中心度;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均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点度中心度边际效应强于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表现为负向作用。据此,在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进程中,应树立创新空间联动意识,强化核心地区创新辐射,精准制定创新发展政策,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庆光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泛珠三角经济圈1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的差异程度,对泛珠三角经济圈进行空间上的分类,把空间特征相似的地区聚成一子区域,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泛珠三角经济圈各子区域的功能定位。
关键词:
泛珠三角 空间经济结构 聚类分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宛群超 杨晓岚 邓峰
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现实差距与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发展路径转变问题,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创新价值链的产出视角出发构建C-D生产效率函数,对中国各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然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整体上出现逐渐上升的态势,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显著的集群趋势;考虑空间效应的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不仅存在着绝对收敛而且存在条件收敛,且固定资产投资对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产生了明显的杠杆效应,但市场竞争和政府支持对省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表现为不明显。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睦军 龚勤林
经济新常态标志着宏观经济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分析经济转型的方向和动力,发现经济基本面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区域经济伴随宏观经济的深度调整也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经济增速空间分化、空间结构协调发展、增长动力突出创新驱动等重大变化,区域政策作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手段,需要顺应区域经济新常态积极进行重构。首先阐释区域经济新常态的理论逻辑,进而分析区域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最后从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空间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提出区域政策重构的取向,以期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重塑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区域经济 区域政策 空间特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睦军 龚勤林
经济新常态标志着宏观经济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分析经济转型的方向和动力,发现经济基本面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区域经济伴随宏观经济的深度调整也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经济增速空间分化、空间结构协调发展、增长动力突出创新驱动等重大变化,区域政策作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手段,需要顺应区域经济新常态积极进行重构。首先阐释区域经济新常态的理论逻辑,进而分析区域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最后从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空间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提出区域政策重构的取向,以期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区域经济更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区域经济 区域政策 空间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