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45)
- 2023(19125)
- 2022(16256)
- 2021(15176)
- 2020(12504)
- 2019(28222)
- 2018(27648)
- 2017(53082)
- 2016(28391)
- 2015(31849)
- 2014(31164)
- 2013(30361)
- 2012(27902)
- 2011(25004)
- 2010(24942)
- 2009(22930)
- 2008(21917)
- 2007(19093)
- 2006(16723)
- 2005(14340)
- 学科
- 济(127463)
- 经济(127342)
- 管理(83493)
- 业(77148)
- 企(65026)
- 企业(65026)
- 方法(52714)
- 数学(45643)
- 数学方法(45019)
- 中国(31189)
- 农(30395)
- 财(28706)
- 地方(27520)
- 业经(27393)
- 学(26748)
- 农业(20812)
- 制(20545)
- 技术(20415)
- 理论(20062)
- 贸(19227)
- 贸易(19214)
- 和(18690)
- 易(18479)
- 环境(18247)
- 务(17913)
- 财务(17841)
- 财务管理(17804)
- 融(17780)
- 金融(17773)
- 银(17054)
- 机构
- 大学(401499)
- 学院(399960)
- 济(165135)
- 经济(161736)
- 管理(156588)
- 理学(136204)
- 理学院(134675)
- 研究(133991)
- 管理学(132240)
- 管理学院(131508)
- 中国(97894)
- 京(83349)
- 科学(81988)
- 财(73855)
- 所(65759)
- 中心(60197)
- 研究所(59994)
- 财经(59895)
- 农(59862)
- 业大(57686)
- 江(56965)
- 经(54480)
- 范(53501)
- 师范(52984)
- 北京(52106)
- 经济学(50965)
- 院(49242)
- 农业(46641)
- 州(46192)
- 经济学院(45613)
- 基金
- 项目(277664)
- 科学(219570)
- 研究(204028)
- 基金(202228)
- 家(175785)
- 国家(174323)
- 科学基金(150572)
- 社会(130750)
- 社会科(123810)
- 社会科学(123779)
- 省(108214)
- 基金项目(106964)
- 自然(96628)
- 自然科(94388)
- 自然科学(94370)
- 教育(94160)
- 自然科学基金(92652)
- 划(90689)
- 编号(82442)
- 资助(81782)
- 成果(66447)
- 重点(62086)
- 部(60978)
- 发(59425)
- 创(58886)
- 课题(56721)
- 创新(54998)
- 国家社会(54193)
- 教育部(52947)
- 科研(52824)
- 期刊
- 济(181993)
- 经济(181993)
- 研究(118362)
- 中国(71941)
- 学报(61999)
- 管理(58336)
- 科学(57358)
- 财(56024)
- 农(54488)
- 大学(47640)
- 学学(44988)
- 教育(44135)
- 农业(37548)
- 技术(35919)
- 融(32396)
- 金融(32396)
- 经济研究(30176)
- 财经(29671)
- 业经(28769)
- 经(25500)
- 问题(23185)
- 技术经济(20400)
- 科技(19253)
- 图书(19160)
- 业(18813)
- 版(18329)
- 理论(18312)
- 统计(18007)
- 现代(17641)
- 商业(17617)
共检索到578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单许昌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兴起,主要有两条理论路径:第一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路径,第二条是以马歇尔、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空间要素模型分析研究路径。文章认为这两条路径有内在关联,前者是关于经济空间的动力机制的理论,后者是关于经济空间运动形式的理论。空间经济的深层逻辑和具体规律互为表里,为当前中国空间经济学发展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空间经济 资本逻辑 产业集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冀福俊 宋立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秉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资本积累为切入点,从生产方式变迁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城市化展开分析,这一理论为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该文运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相关范畴和分析逻辑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内在本质进行阐述。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下,剥夺农业的资本积累方式是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在资本的初级循环并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受资本逻辑和利益博弈主导,大量资本进入次级循环,并在政府力量的介入下通过次级循环影响初级循环。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资本空间生产逻辑主导的城镇化过程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更为复杂且更具特点,是政府、资本与空间三重因素交织作用的产物,资本的运作轨迹并不局限于自我不断积累和增值,同时还服务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目标。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目的、通过不同的资本配置机制实现各自增值效应的同时形塑着相应的城镇化特征,也导致相应的风险和冲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冀福俊 宋立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秉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资本积累为切入点,从生产方式变迁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城市化展开分析,这一理论为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该文运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相关范畴和分析逻辑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内在本质进行阐述。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下,剥夺农业的资本积累方式是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在资本的初级循环并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受资本逻辑和利益博弈主导,大量资本进入次级循环,并在政府力量的介入下通过次级循环影响初级循环。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资本空间生产逻辑主导的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王玥蕊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效能的必然选择,而构建数字资产正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操作。通过对数字资产进行系统性论述,提出数字资产是数据生产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一观点,并基于此分析数字资产的特征与构建过程。随后,具体探讨了数字资产如何作用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进而揭示了数字资产构建是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策,也是实现经济循环畅通的实然之举。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雷 彭思倩 何召鹏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而畅通内循环需要理解现代经济循环的内在逻辑。依据马克思产业资本循环理论和大卫·哈维的资本三级循环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可构建“产业资本循环—营建环境循环—公共资本循环”的系统性分析框架。不同循环阶段内的结构失衡会阻碍国民经济发展,要遵循“技术创新—投资升级—制度改革”的内部改善思路逐级畅通,才能在长期内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具体要通过打造以新兴产业为导向、各产业协同促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形成以新基建投资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驱动模式,坚持科教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健全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持续优化经济系统结构,形成更高水平、更高效能的国民经济动态循环。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赫曦滢
空间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其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由此空间从次生的、依附性的研究对象上升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空间发展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论域,从生产、消费、积累、循环等环节出发,分析了空间的生产方式和资本积累规律,进而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空间批判"进化"为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探究空间经济和全球化地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攻进"了被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占据的区域经济学"领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化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使马克思主义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同时,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可为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语境提供积极参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屈直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莱斯和瑞尼尔·格伦德曼在“控制自然”思想上呈现出两条不同的阐释路径:现代性批判的阐释路径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阐释路径。威廉·莱斯从现代性批判的视角阐释“控制自然”思想。他认为“控制自然”隐喻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危机,这表现在:控制自然的观念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自然的实质是对人的控制,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人的工具。瑞尼尔·格伦德曼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阐释“控制自然”思想。他认为“控制自然”服务于人类的利益和需要,它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有效控制是人对自然“人道的占有”,“控制自然”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在本质上是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的统一,“控制自然”预先假定的目的是能否增进人类福祉与满足人类需要。威廉·莱斯和瑞尼尔·格伦德曼对“控制自然”思想的两条不同阐释路径,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理解,也给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理论上的启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屈直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莱斯和瑞尼尔·格伦德曼在“控制自然”思想上呈现出两条不同的阐释路径:现代性批判的阐释路径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阐释路径。威廉·莱斯从现代性批判的视角阐释“控制自然”思想。他认为“控制自然”隐喻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危机,这表现在:控制自然的观念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自然的实质是对人的控制,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人的工具。瑞尼尔·格伦德曼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阐释“控制自然”思想。他认为“控制自然”服务于人类的利益和需要,它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有效控制是人对自然“人道的占有”,“控制自然”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在本质上是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的统一,“控制自然”预先假定的目的是能否增进人类福祉与满足人类需要。威廉·莱斯和瑞尼尔·格伦德曼对“控制自然”思想的两条不同阐释路径,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理解,也给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理论上的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进铭 陶然
约翰·罗默(John Roemer)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在价值取向和关于社会的基本假设方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同时又维护新古典经济理论。他为之做出决定性贡献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已被称之为"新古典马克思主义"。该学派认为,要解决很多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不仅是适当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罗默的学术经历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980年以前,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份占主导地位;1980-1985年间,他的新古典马克思主义思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姬旭辉 叶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研究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聂阳 周坤
数字资本是继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后产生的一种更具综合性和渗透性的资本形态。数字资本以日常生活的普遍数字化为生成前提,这种数字化以技术进步的名义将日常生活改造和重组为资本运行的有机环节,资本增殖的本质要求和人们丰富生活世界的主体需求被深度绑定。数字资本运行的动力机制是数字商品化,即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相互作用来将用户数据转化为数字商品,以此来实现数字资本隐蔽而快速的动态扩张。数字资本在内在的价值属性之外还显现出鲜明的权力属性,这种权力属性以弥散化的方式发挥作用,强化了数字资本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微观控制。
关键词:
数字资本 运行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崔宝敏 董长瑞
简要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范式之争,提出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危机与范式转换,并基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视野梳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线。主张多维度人的假设前提,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重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重视理论学术的现实解释力,最后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直接间接条件、实现保障和实现基础等四个方面试图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思路。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赵磊
市场经济能否自动实现均衡的关键,在于供求失衡之后的经济波动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历史证明,市场经济走向"正反馈"的趋势,乃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经济危机的结果,就是通过"暴力去产能"使得失衡的市场供求被强制性地恢复均衡。离开"暴力"和"强制"的经济危机来谈"市场均衡",只能是"伪均衡"。晚近以来,虽然"市场均衡"理论已经为很多学者所证伪,但这些证伪工作大多并没有对"市场均衡"的基本逻辑提出反思。在本文中,笔者运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的"有购买力的消费不足"理论,对市场经济的"伪均衡"做出批判性的分析。最后,笔者进一步讨论了"矛盾分析"与"均衡分析"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对矛盾状态的定位不同,还在于二者的逻辑不同。换言之,"矛盾分析"是"辩证逻辑"的展开,而"均衡分析"则局限在"形式逻辑"里面兜圈子。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蒋茜
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蕴含了“技术—资本—国家”的三重逻辑,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具体反映。技术逻辑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国家逻辑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支撑,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逻辑整体。其中,资本逻辑凌驾于技术逻辑和国家逻辑之上。从技术逻辑来看,美国为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维持全球科技霸权地位而发动贸易战和科技战,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危机,扩大了全球技术鸿沟,导致当代经济全球化陷入技术困境之中。从资本逻辑来看,随着当代金融资本的全球膨胀,资本陷入了自身所致的发展困境之中,表现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全球贫富分化的加剧。从国家逻辑来看,当代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缺乏代表性和包容性、公平性与有效性,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难以解决全球性问题和矛盾。技术困境、发展困境、治理困境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框架内是无解的,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坚持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需要引导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关键词:
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 三重逻辑 困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三项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生保障制度先后经历了框架塑造、要素拓展和全面推进三个历史阶段,构成了前后相继、彼此相连的主线脉络和演进历程,呈现出了阶段性的实践旨向特征。具体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框架塑造阶段,主要以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为切入点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的基本架构,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惠及范围的全民性;改革开放以来,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要素拓展阶段,着重以提升社会生产力为切入点夯实民生基础,丰富拓展民生保障制度的要素系统,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实现途径的共建性;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全面推进阶段,主要以共建共享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民生水平,系统推进民生保障制度的统筹融合,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效能发挥的持续性与普惠性相统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