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39)
2023(11341)
2022(9539)
2021(8642)
2020(6881)
2019(15428)
2018(15096)
2017(28383)
2016(14865)
2015(16170)
2014(15456)
2013(14895)
2012(13843)
2011(12478)
2010(12737)
2009(11654)
2008(11131)
2007(9432)
2006(8575)
2005(7827)
作者
(40360)
(33535)
(33482)
(31600)
(21242)
(15981)
(15111)
(12899)
(12803)
(11897)
(11389)
(11274)
(10629)
(10397)
(10280)
(10237)
(9977)
(9778)
(9724)
(9474)
(8333)
(8218)
(8011)
(7754)
(7552)
(7419)
(7410)
(7343)
(6738)
(6664)
学科
(61266)
经济(61205)
管理(40103)
(37449)
(28878)
企业(28878)
中国(21819)
地方(21638)
(18442)
方法(16812)
业经(16036)
数学(13815)
数学方法(13627)
(13417)
(13082)
银行(13071)
(12927)
(12884)
金融(12881)
(12807)
农业(12747)
地方经济(11882)
(11703)
贸易(11691)
(11542)
(11181)
环境(11121)
(10834)
技术(9695)
(8978)
机构
学院(197775)
大学(193104)
(79981)
经济(78146)
管理(72229)
研究(71853)
理学(60655)
理学院(59817)
管理学(58804)
管理学院(58432)
中国(56081)
(44640)
科学(42973)
(37693)
(35551)
中心(32932)
研究所(31741)
(30932)
(30861)
(29189)
师范(28944)
北京(28873)
财经(28832)
业大(27019)
(26966)
(26185)
(25306)
经济学(23966)
农业(23745)
师范大学(23263)
基金
项目(131317)
科学(104457)
研究(99685)
基金(93382)
(80905)
国家(80197)
科学基金(69403)
社会(64223)
社会科(60924)
社会科学(60915)
(52431)
基金项目(49529)
教育(44769)
(44710)
自然(42725)
自然科(41767)
自然科学(41759)
编号(41108)
自然科学基金(40951)
资助(36228)
(34475)
成果(32842)
重点(29913)
课题(29519)
(28319)
发展(28042)
(27558)
(27510)
创新(26396)
国家社会(26364)
期刊
(98645)
经济(98645)
研究(64095)
中国(46613)
(30270)
管理(28487)
(28179)
学报(27237)
科学(27093)
教育(25977)
(22427)
金融(22427)
农业(21095)
大学(21075)
学学(19523)
业经(18745)
技术(16996)
经济研究(15961)
财经(13495)
问题(12687)
(11702)
(11167)
(10757)
现代(10126)
商业(10112)
科技(9756)
(9732)
图书(9541)
资源(9524)
(9082)
共检索到314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金川  林浩曦  漆潇潇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基于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打破行政区划,在更大区域尺度上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整体发展目标。因此,从优化空间规划体系的高度,开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类型区划和类型区管理,实现分区施策的精细化管治极为重要。本文首先立足于京津冀区域发展差异,利用空间属性双聚类的方法将京津冀划分为中部核心功能引领区、东部沿海重点发展区、南部门户功能拓展区、西部和北部生态涵养保护区等四大区域;然后以区县为最小分析单元,从现状开发强度、用地增量预测和生态保护责任等三大维度构建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并利用三维空间坐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金川  林浩曦  漆潇潇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基于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打破行政区划,在更大区域尺度上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整体发展目标。因此,从优化空间规划体系的高度,开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类型区划和类型区管理,实现分区施策的精细化管治极为重要。本文首先立足于京津冀区域发展差异,利用空间属性双聚类的方法将京津冀划分为中部核心功能引领区、东部沿海重点发展区、南部门户功能拓展区、西部和北部生态涵养保护区等四大区域;然后以区县为最小分析单元,从现状开发强度、用地增量预测和生态保护责任等三大维度构建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并利用三维空间坐标划分方法将京津冀划分为五大类型区,即:城镇优化发展区、城镇重点拓展区、现代农业发展区、适度建设发展区和严格生态保护区;最后,在空间管治视角下提出京津冀区域分区管治与区域协同管理的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尹德洪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本文的理论模型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应是"共生"的关系,共生是发展的目标,"协同"是发展的方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应是实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京津冀环保一体化、京津冀政策一体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丹  马丽梅  
利用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及河北11个城市的数据,基于环境规制视角,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演进特征进行研究。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环境规制直至2010年才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协同性才开始显现。京津冀的"中心"呈现出明显的"示范效应",存在"逐顶竞争"的可能,空间效应作用明显。而京津冀的"外围"则呈现"逐底竞争"趋势。进一步地,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由于污染溢出效应的存在,淹没了环境规制严格区的"规制收益",本地环境规制的提高并不能起到环境质量改进的作用,而邻近地区整体环境规制的提升才能使本地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因此,实现京津冀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增强空间关联,进一步打破行政分割,深化区域协同是区域环境规制整体提升的重要环节。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丹  马丽梅  
利用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及河北11个城市的数据,基于环境规制视角,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演进特征进行研究。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环境规制直至2010年才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协同性才开始显现。京津冀的"中心"呈现出明显的"示范效应",存在"逐顶竞争"的可能,空间效应作用明显。而京津冀的"外围"则呈现"逐底竞争"趋势。进一步地,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由于污染溢出效应的存在,淹没了环境规制严格区的"规制收益",本地环境规制的提高并不能起到环境质量改进的作用,而邻近地区整体环境规制的提升才能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楠  宋官钰  徐少明  
本文选取万象云平台2010—2020年的专利数据,从创新实力对比、优势产业布局、区域合作情况三个维度对京津冀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创新实力最强的是北京,其次是河北、天津。从技术视角看,北京的优势技术区分度较为明显,天津与河北的优势技术同质性较高,说明天津与河北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区域内技术产业布局仍存在巨大的调整空间。从行业视角看,虽然京津冀的优势行业分布高度类似,但区域行业发展侧重点不同,北京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占据显著优势。从三次产业视角看,京津冀地区均出现第一产业产值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征。从京津冀的区域双方合作看,三地合作以北京为主导与核心,京津、津冀、京冀的重点合作技术与产业各有不同,且近十年与近五年的合作重心均发生了一定转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绘存  
机器人产业作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提升其发展水平对于推动京津冀产业智能化具有深远意义。从专利分析入手,对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发展进行研判:(1)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2)京津冀机器人技术主要集中在高校,企业占比明显不足;(3)京津冀机器人技术构成既具有相似性,又存在不均衡、不对称现象;(4)京津冀机器人技术合作外溢明显大于京津冀区域技术内合作吸收;(5)北京市机器人技术成熟、发展稳定,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更加多元。并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在政策设计、成果转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赵聚军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行政区划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行政区划刚性约束下的跨界公共事务治理困境以及"行政区经济"现象泛滥。从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行政区划整合对区域协同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为解决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区域公共服务落差过大等问题。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都市区,京津冀地区虽然具有明显的大都市区特点,但由于京津两个超大城市均为广域市制,目前都还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还没有达到规模效应外溢的阶段。因此,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不宜贸然调整行政区划,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应主要通过促进地方政府合作,以及构建多功能大行政区等准行政区划手段,着力突破区划壁垒对区域协同发展的阻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爱东  李奕男  
采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为参照系,分析了天津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空间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为参照系,并用城市经济引力模型的城市间产业引力来计算空间权重,分析了天津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并使用超前系数和Moore值测评了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率。结论表明,天津市第二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势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受来自全国和京津冀区域的积极影响较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应当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发展与第二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爱东  李奕男  
采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为参照系,分析了天津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空间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为参照系,并用城市经济引力模型的城市间产业引力来计算空间权重,分析了天津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并使用超前系数和Moore值测评了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率。结论表明,天津市第二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势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受来自全国和京津冀区域的积极影响较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应当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发展与第二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常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做出了明确部署,并将其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加以推进。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相继对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三地协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志着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陆续推出多项政策,加快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但必须承认,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合作还面临诸多瓶颈性制约,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任重道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绮  
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京津冀区域内流通业存在着产业结构失衡、流通壁垒严重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建立了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模型,深入剖析了影响流通业协同发展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规划了该区域内流通业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结果有重要的实践应用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松  石宝军  
文章分析京津冀信息化水平差异及成因,为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发展提供合理建议。通过构建区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泰尔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对2011—2016年京津冀区域信息化指标的空间差异及信息化指数进行定量测评,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比较,最终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各评价指标的泰尔系数值依然较大,但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差异逐年变小;(2)京津冀信息化指数值差距较大,呈现高、中、低三个梯队,但是三地信息化指数的变异系数逐年减小;(3)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人均GDP变异系数值呈递增趋势,但其值低于同期信息化变异系数值。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卫锋  
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信息化空间差异显著,信息化各要素的空间差异参差不齐,信息化差异低于经济差异。实现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对策:一是进一步增强城市间信息一体化,引领区域信息化的增长;二是进一步强化京津石三大城市信息化中心的作用,加快建设区域信息化产业集群;三是进一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区域信息化覆盖面。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魏后凯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京津冀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布局优化、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联治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协同潜能。为更好地推进这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增进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我们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中国人民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孙久文、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任杨开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都市郊区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张强等专家学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