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58)
- 2023(12501)
- 2022(10655)
- 2021(10061)
- 2020(8752)
- 2019(20401)
- 2018(20010)
- 2017(38540)
- 2016(20579)
- 2015(23437)
- 2014(23401)
- 2013(22950)
- 2012(21044)
- 2011(18788)
- 2010(18686)
- 2009(17275)
- 2008(17177)
- 2007(15023)
- 2006(12755)
- 2005(11153)
- 学科
- 济(84565)
- 经济(84446)
- 管理(59776)
- 业(57660)
- 企(47537)
- 企业(47537)
- 方法(41939)
- 数学(37344)
- 数学方法(36818)
- 财(23256)
- 农(23090)
- 中国(21239)
- 学(17099)
- 业经(17063)
- 制(16653)
- 地方(15868)
- 贸(15393)
- 贸易(15387)
- 农业(15014)
- 易(14924)
- 务(14403)
- 财务(14354)
- 财务管理(14318)
- 企业财务(13565)
- 和(12886)
- 理论(12424)
- 银(12413)
- 银行(12387)
- 融(12239)
- 金融(12236)
- 机构
- 大学(294509)
- 学院(292345)
- 济(120106)
- 经济(117601)
- 管理(115920)
- 理学(100870)
- 理学院(99733)
- 管理学(97886)
- 管理学院(97332)
- 研究(94569)
- 中国(70592)
- 京(60907)
- 科学(57882)
- 财(55807)
- 农(46793)
- 所(46315)
- 中心(45430)
- 财经(44975)
- 业大(43408)
- 江(42720)
- 研究所(42212)
- 经(40870)
- 范(38292)
- 师范(37906)
- 北京(37678)
- 经济学(37404)
- 农业(36838)
- 院(34660)
- 经济学院(33866)
- 州(33614)
- 基金
- 项目(201766)
- 科学(159891)
- 基金(148783)
- 研究(145668)
- 家(130336)
- 国家(128998)
- 科学基金(111342)
- 社会(93550)
- 社会科(88647)
- 社会科学(88622)
- 基金项目(79388)
- 省(77894)
- 自然(72991)
- 自然科(71316)
- 自然科学(71294)
- 自然科学基金(70003)
- 教育(67743)
- 划(66419)
- 资助(60600)
- 编号(58547)
- 成果(46940)
- 部(45498)
- 重点(45393)
- 发(42353)
- 创(41971)
- 课题(39583)
- 科研(39493)
- 教育部(39265)
- 创新(39231)
- 国家社会(39098)
共检索到415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靳利飞 刘天科 刘芮琳
从界定国土空间尺度的内涵与作用入手,基于国土空间的“要素”、“区域”内涵与行政指向三重属性,针对国土空间的最小可以分辨单元,即基本空间单元,提出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包括依托于行政管理体系的规划层级以及基于空间的资源要素、地域空间属性划分的多重基本空间单元。同时,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尺度存在分析尺度偏大,类型多样而缺乏凝聚空间治理共识的基点,大尺度空间单元上的空间治理对象的主导优势特征与干扰因素有待进一步挖掘等问题。随着城镇化进入后半场,我国开启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理念与技术方法发生重大调整,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复杂性凸显,基于空间尺度性与国土空间规划事权相匹配性,加强对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主导优势特征分析,加强基本空间单元标准研究是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尺度选择的方向。
关键词:
分析尺度 基本空间单元 国土空间规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晁恒 马学广 李贵才
全球化背景下,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及资本和技术的快速转移,使区域成为重要的国家生产空间,并引致了国家—区域的治理回应。近年来逐渐出现了沿用尺度重构的理论视角来探讨区域空间生产策略,尺度重构被视为大多数国家应对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级新区就是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尺度重构工具。文章回顾了国家级新区设立、发展的逻辑演变,认为其是国家战略性选择的结果,将政策和优势导向特定的空间尺度,引领了区域的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更是加大了通过设立"国家级新区"来重塑区域空间生产策略的行动。最后,文章讨论了国家战略区域空间生产策略体系,并从制度建构、治理重构、规划整合和财税安排等四个方面对善用这种尺度重构工具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京祥
在全球化世界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来自国家自上而下的尺度重构已经成为重要的区域治理应对方式,空间规划尤其是区域规划就是一种重要的尺度重构工具。文章在简要回顾中国区域规划发展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近年来国家密集推出"国家战略区域规划"的现象及其效应,客观评估了这种尺度重构行动对区域治理产生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善用、用好区域规划这种积极主动的尺度重构工具,是中国保持国家制度创新柔性的重要优势所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洁 刘畅
当前我国空间规划改革处于由国土整合阶段向体制变革阶段过渡的时间拐点,首先,对国土整合阶段的核心方法和核心特征进行总结,并反思当前空间规划所面临的核心困境为精细治理目标下的空间管理权界缺位。然后,通过对近30年来我国空间资源配置措施的梳理,认为我国空间规划的价值观由工业文明时代的重发展轻保护转变为生态文明时代的保护与发展相融合。基于此,从价值本源角度分析,提出当前空间规划的问题在于体系与制度的调整滞后于价值观的转变。最后,以发展与保护融合的价值观,对新时期空间规划改革路径进行优化与创新,提出近期以分级分类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悦 刘天科 靳利飞
以"十三五"时期实施的306个国家级规划为样本,通过数据挖掘、统计分析与文献分析,采用TF—IDF系数和相关系数测度、向量空间模型、关联图谱等方法,对规划体系的架构与秩序进行量化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十三五"时期国家规划体系整体框架已初步构建,国家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定位相对明确,但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仍不够充分,专项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定位、结构与衔接机制还有待完善。建议"十四五"时期统筹差异化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与国家级空间规划目录清单,搭建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形成规划合力。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蔡玉梅 邓红蒂 王静 刘爱霞
研究目的:为构建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服务于相关规划的开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处于探索阶段,较多应用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形成了公众参与为主导的规划方法,但还存在着规划定位不明、规划研究不足、乡村特色考虑不足、管理实施薄弱等问题。研究结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及重点是对村尺度空间规划的定位、基于多样化的乡村特色的规划技术和方法以及村尺度空间管制的研究。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村尺度 空间规划 乡村特色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阿琳
经济是塑造城镇体系秩序的最主要力量。随着经济从区域向全球化发展,各国的城镇体系已经从基于大小规模的等级秩序向网络化转变。但中国的城镇体系依旧体现出行政等级的逻辑。以白沟镇为例,它在"保东次中心"的"战争"中获得胜利,城镇体系的行政等级秩序受到直接颠覆。这主要源于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由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并表现为城市的扩张。在"地盘"逻辑之下,空间规划控制不仅失效,反而助推了地方自下而上的过度开发。对此,借鉴国外城市管治与强调行动、沟通协作的规划理论,指出城市规划应放弃绝对性的自上而下的空间蓝图规划,在规划的角色、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上进行调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永春 张薇 曹宛鹏 穆焱杰
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自上而下试图从宏观层面尽可能解决或缓解自改革开放以来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约束、人地关系冲突、多头管理、规划权威性等关键问题。我国国土规划的体系、架构和技术条例等迄今已形成相对科学合理的"共性"规范,但在战略层面讨论面向未来国家安全背景下的地域"个性"问题仍较缺乏。面对国家需求和西部特殊情境,应考虑建立基于国家安全考量的跨省区、跨流域的西部国土空间规划。在战略层面,为保障国家安全,此规划应着重考虑:(1)理论上,基于国家安全视角应建立跨省区、跨流域的西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2)实践中,建议制定西部空间尺度的以生态区、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西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安全"专项规划,以边境线、支撑线为规划脉络的"西部国土空间规划—生存安全"专项规划(或在规划中明确"国防安全细则"),依托主要交通线以城镇体系为组织脉络的"西部国土空间规划—生活安全"专项规划(或在规划中明确"西部和谐社会建设细则"),遵循主体功能区且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群等为中心的"西部国土空间规划—生产安全"专项规划(或"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重构生态空间、生存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3)特别建议强化边疆城镇/村寨建设,设立新时代"大三线建设"——西部"环青藏高原重点建设带",以应对后疫情时期有限全球化和"双循环"现实的可能的国家安全需求。整体上,西部情境特殊,其国土空间规划与东中部应有差异,切忌一刀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广辉 付晶 谭雪晶 宫攀 张瑞娟
分析国土空间结构现状,规范国土开发的空间秩序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部分之一。本文从服务于主体功能区编制的角度,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信息熵等方法,刻画北京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结构间均衡和稳定程度,并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分析了国土空间结构变化,揭示了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空间结构和规范空间秩序的原则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域国土空间结构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及"三多三少"的特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日渐萎缩,发展重心向西、北部偏移,国土开发趋于无序。未来北京市国土利用应充分体现首都的功能和特色,严格管制生态人文关键区域、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国华 欧心泉
2019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建设进入新时代。从过去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到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围绕规划的变与不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改造方式在不断深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洪义 邹润彦 殷乾亮 吕添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受自然资源禀赋约束力逐渐增加,掠夺式开发和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持续突出,在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和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对统筹好资源环境保护与空间开发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CiteSpace对1989—2017年以来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数据库中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献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了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进展及热点,为深化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加快形成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2008—2017年间,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相关的文献和被引文献在数量上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相关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增强;在国内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不同科研机构单位以及学者之间的共同合作程度不高,有待加强;十八大以来国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更加注重规划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多关注于"多规合一"、生态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在后续的研究中,"三生空间"的合理划定、生态空间产权的界定、生态空间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生态空间管制制度等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庆 彭建 魏冶 王丰龙 姚华松 李禕 王伟 张书海 邓玲 赵雲泰 马学广 戈大专 戴俊骋 朱鹤 张茂鑫
科学辨析"国土空间"概念内涵是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的前提。应根据国土空间治理需求变化和学科理论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完善对"国土空间"的理解。本刊邀请15位青年学者研讨"国土空间"的概念内涵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议,主要观点如下:(1)国土空间是复杂的人地耦合系统,具有构成要素多元性、时空尺度嵌套性等特征。需要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维,进行国土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与系统修复保护,提出基于自然的空间治理方案。(2)国土空间是"流"所构建的网络空间,是不同利益主体组成的关系空间和为精细化治理服务的可计算领域。需要通过"流空间"进行国土空间的整合,推动区域之间资源和要素的共享,实现协同发展;也需要重视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构,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和谐发展;还需要完善国土空间开发管控的技术手段,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灵活性与统一性矛盾。(3)国土空间是有温度的空间。需要充分感知国土空间的风险性、适宜性、约束性、可达性,编制"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土空间规划,提升国土空间的人文关怀、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4)国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对象,是具体的海洋空间、乡村空间、文化空间等,具有载体属性、资产属性、权利属性等,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资源资产统一管理,彰显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满足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对国土空间的多样化需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曦 梁松斌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1],也是国土空间中一类大尺度的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紧密联系,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就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中的四个子体系与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思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付佳明 戴林琳
作为中国“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仍面临着建设项目落地难、开发与保护冲突、跨区域统筹等多重挑战。基于已出台的大运河相关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梳理“两大体系、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大运河现有规划体系,解析五大板块和四类要素的空间类内容,围绕现有规划间“规划层级缺位、衔接机制不明、核心内容重叠”的空间衔接问题,提出“强化空间专项规划以完善专项规划体系、统一规划编制管理过程以实现规划间有效衔接、明确编制技术要点以加强空间类内容传导落实”三条核心路径。旨在探索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空间需求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具体路径,同时提升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传导的可操作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松睿 许懿
自引入城镇开发边界概念以来,规划界围绕开发边界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实践,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转型进程中,为更好地引导城镇开发边界划定,通过回溯城镇开发边界的概念缘起以及相关理论,在价值层面探究城镇开发边界的本质,并以此为视角,解读当前《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中城镇开发边界的具体划定原则和划定流程,提出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应具有双重内涵——基于区域生态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原则,体现“终极蓝图式”思想的理想型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基于城市发展现状,体现“分期引导”和“结构控制”的现实型城镇开发边界,以期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转型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建言献策。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城镇开发边界 价值取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