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04)
- 2023(12667)
- 2022(10577)
- 2021(10034)
- 2020(8021)
- 2019(18081)
- 2018(17540)
- 2017(32402)
- 2016(16636)
- 2015(18214)
- 2014(17157)
- 2013(16655)
- 2012(15151)
- 2011(13877)
- 2010(13763)
- 2009(12713)
- 2008(11940)
- 2007(10112)
- 2006(8876)
- 2005(7656)
- 学科
- 济(69321)
- 经济(69257)
- 管理(50275)
- 业(46777)
- 企(39272)
- 企业(39272)
- 方法(27538)
- 中国(25778)
- 数学(23746)
- 数学方法(23570)
- 贸(19154)
- 贸易(19142)
- 易(18760)
- 技术(17828)
- 农(17232)
- 财(16470)
- 业经(15513)
- 地方(13652)
- 技术管理(13353)
- 出(13042)
- 制(12419)
- 学(11958)
- 农业(11336)
- 银(11099)
- 银行(11093)
- 环境(11082)
- 行(10796)
- 融(10507)
- 金融(10505)
- 理论(10396)
- 机构
- 大学(227981)
- 学院(227225)
- 济(104576)
- 经济(102779)
- 管理(89874)
- 研究(79264)
- 理学(77877)
- 理学院(76959)
- 管理学(75993)
- 管理学院(75530)
- 中国(60980)
- 京(47702)
- 财(45292)
- 科学(43820)
- 财经(36649)
- 所(36551)
- 中心(35451)
- 经济学(34304)
- 经(33736)
- 研究所(33186)
- 江(31287)
- 经济学院(31003)
- 范(30633)
- 师范(30448)
- 北京(29753)
- 院(29397)
- 财经大学(27603)
- 业大(27018)
- 农(26944)
- 州(25174)
- 基金
- 项目(157857)
- 科学(129398)
- 基金(119495)
- 研究(119458)
- 家(103117)
- 国家(102362)
- 科学基金(90312)
- 社会(82187)
- 社会科(78338)
- 社会科学(78323)
- 基金项目(63522)
- 省(58605)
- 自然(55042)
- 教育(54110)
- 自然科(53970)
- 自然科学(53960)
- 自然科学基金(53039)
- 划(49952)
- 编号(46188)
- 资助(45865)
- 创(38871)
- 成果(36510)
- 部(36152)
- 国家社会(36028)
- 创新(35447)
- 重点(35181)
- 发(34505)
- 教育部(32271)
- 人文(31513)
- 课题(31513)
- 期刊
- 济(110554)
- 经济(110554)
- 研究(72563)
- 中国(45001)
- 管理(35032)
- 财(33124)
- 科学(30093)
- 学报(27185)
- 农(24418)
- 教育(24273)
- 大学(21822)
- 学学(20220)
- 经济研究(20119)
- 融(19505)
- 金融(19505)
- 技术(18419)
- 财经(18273)
- 农业(17217)
- 业经(17081)
- 经(16038)
- 问题(16036)
- 贸(15799)
- 国际(13463)
- 世界(12344)
- 科技(12092)
- 技术经济(11857)
- 现代(10964)
- 业(10731)
- 图书(10662)
- 发(10196)
共检索到336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静 邓宏兵 张红
以中国大陆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观测单元,以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衡量城市创新产出水平,在分析城市创新产出分布时空演化与差异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理邻近空间权重矩阵与创新网络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经济学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创新产出集中在少数沿海发达城市中;(2)中国城市创新产出存在较大差异,区域间的创新差异大于区域内部创新差异,东部沿海城市对整体创新差异的贡献最高;(3)中国城市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地理邻近与创新网络产生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在地理学二、三本性驱动下形成了极化与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创新格局。合理地利用空间知识溢出效应,有助于加快形成城市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凡 杜德斌 林晓
以199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为基本时空单元,应用探索性和确认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省域创新产出的高值区形成以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为轴的"T型"结构;地理邻近是省域创新产出集聚的主要空间关联模式,形成京津的虹吸、上海的扩散和粤辽的弱辐射三类区域效应;省域创新产出增长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但若不平衡创新资源配置,省域创新产出仍将陷入持续空间分异;创新产出、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向空间溢出,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不显著,各创新投入变量空间溢出的传导机制不同。
关键词:
创新产出 空间格局 空间溢出 空间计量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锦 樊馨媄 李胜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高校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2012—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探索我国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高校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创新产出呈较明显的梯度分布规律,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且高创新产出区域的影响呈增强趋势;区域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内高校的创新产出具有负向影响;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对高校创新产出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地区经济水平具有显著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校对外交流程度对区域内或区域间高校创新产出的影响均不显著。基于此结论,从高校、技术市场、地方政府三个层面提出进一步提升区域高校创新产出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陈大峰 陈媛 王文鹏
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中,空间计量对于空间权重的选择具有敏感性。基于2003—2018年我国271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强、弱行政调节因子构建改进的空间权重,对创新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比较。进一步引入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等因素对城市之间创新溢出的影响,并对创新空间关联进行分解,以探讨行政调节对各个城市创新溢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创新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相互促进作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也会受到行政边界效应的影响;在地理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能够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会减弱其影响。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抑制了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可以削弱这种不利影响;在经济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人力资本等因素能显著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行政调节产生的作用不大。各个城市各创新影响因素表现出的差异性为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创新政策与协调实践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龙志军 邬丽萍
为探清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21个城市20年的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及演变,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呈现出愈来愈典型的幂律分布特征,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等极少头部城市创新能力极高且趋于极化,粤东西北地区的尾部城市创新能力较低、这类城市占绝大多数且其创新能力差异趋小;广东城市创新能力空间不平衡在扩大,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而且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迅速扩大所贡献的比重在增加;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出现“俱乐部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周边城市创新能力逐层递减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也影响了本地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广东创新能力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城市创新能力 空间格局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嘉仪
本文从知识溢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首先,分析了我国创新活动的区域分布格局,计算其空间集聚度,并通过Moran`sI指数检验证实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确实具有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含知识溢出的创新知识生产函数,并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地区之间的知识溢出以及各省市的科技经费、人员投入的差异是引起创新活动集聚的重要原因;其中,知识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衰减,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 空间集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茹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引入空间计量概念,实证考察了社会资本是否通过作用于空间知识溢出效果而对我国区域创新产生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积累是地区有效利用空间知识溢出促进自身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其中社会资本信息交流特征的正向推动作用强于信任特征;分地区来看,相较于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份更加依赖于当地社会资本积累去吸收利用空间知识溢出效益。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空间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 媒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茹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引入空间计量概念,实证考察了社会资本是否通过作用于空间知识溢出效果而对我国区域创新产生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积累是地区有效利用空间知识溢出促进自身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其中社会资本信息交流特征的正向推动作用强于信任特征;分地区来看,相较于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份更加依赖于当地社会资本积累去吸收利用空间知识溢出效益。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空间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 媒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中华 刘军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从制造业整体来看,专业化(MAR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多样化(Jacobs外部性)和产业内竞争(Porter外部性)有利于制造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从分技术层面来看,低技术行业创新更多受益于MAR外部性,中高技术行业创新更多受益于Jacobs外部性。从分企业规模来看,小型企业能从多样化集聚中获得更多创新收益,大中型企业能从专业化集聚中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从分企业生命周期来看,新生和年轻企业创新更多受益于Jacobs外部性,成熟企业创新更多受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轩宇 任胜钢 靳海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阶段,城市作为创新的载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实证角度研究中国城市层面较长序列的创新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以2005—202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创新水平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考察中国城市创新的空间演化特征,并选择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中国城市创新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创新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创新整体的空间差异和创新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南北方城市创新水平差异明显。(2)中国城市创新的空间Moran's I值具有非线性距离衰减特征,表现为下降一段距离后略有回升之后继续下降;Moran's I指数呈现出显著的高高—低低正向空间相关性,指数相对较低,但总体上呈增加趋势。(3)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显示中国城市创新因子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投入因子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创新环境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创新规模溢出效应尚不显著。据此,文章提出今后应加大城市创新投资和环境改善、推进城市间协同发展、促进城市创新集聚和扩散的发展策略。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蒋伟 刘牧鑫
要素积累所产生的知识和技术,会突破地理行政边界的限制外溢到相邻区域。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知识空间溢出的增长模型,检验知识空间溢出对工业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要素投入以外,知识空间溢出是促进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邻近城市工业产出和要素投入的增加对本城市的产出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各地区在注重自主创新的同时,要格外重视技术吸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营造有利于知识空间溢出的各种环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蒋仁爱 王龙国 杨圣豪 李冬梅
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信息通信技术(ICT)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和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以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为代表的ICT均促进城市创新增长,并且产生显著空间溢出效应。相比于移动电话,互联网对创新数量的提升作用更强,移动电话能够提升城市创新质量,而互联网则会导致平均质量下降;(2)移动电话对创新的溢出边界为1 000km,最优溢出范围为100k~1 000km,而互联网则达到2 000km和1 000~2 000km;(3)互联网造成创新质量下降是因为其在促进城市高质量创新的同时形成大量专利泡沫,且影响程度远大于移动电话对专利泡沫的缓解作用,可见,ICT总体上产生较为明显的创新分化效应;(4)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互联网能够缩短信息搜寻时间,从而为创新模仿提供便利,导致专利泡沫化加剧,另一方面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隐性知识传递有利于形成创新合作,从而促进高质量创新;(5)ICT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总体上在中西部地区和非省会城市更加明显。研究结论可为打造城市高质量创新模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修岩 王峤
近年来,城市几何形态被学者们广泛应用于刻画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其不但影响城市通勤及人口、收入增长,而且对城市创新能力这一关乎长期增长的因素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城市内部的视角出发,结合经典的集聚经济与知识溢出理论,分析了以城市几何形态为表征的城市横向空间发展模式影响创新的直接与间接机制;然后使用2000—2015年欧洲航天局发布的陆地覆盖数据测算了中国城市的几何形态指数,并将其与中国专利文件和各项城市特征进行匹配,构建了城市-年份维度的样本;进而基于OLS与工具变量法系统识别了城市形态对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空间发展趋于松散化形态会抑制其专利产出;该效应存在城市创新强度与公共交通发达程度的异质性,即创新强度较高和公共交通欠发达城市受到松散形态的抑制效应更强。进一步结合专利引用信息和城市经济密度进行验证后发现,松散的城市形态会提高城市内部知识流动的地理障碍,阻碍知识溢出,且形态松散化城市的内部难以形成显著的集聚中心,消解了集聚经济的发挥。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就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规划方向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敬娟 王姣娥 程珂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驱动逐渐成为国家或区域谋求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分别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潜力等三个方面,探讨2003—2013年各省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演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滞后、误差、杜宾),分析和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但空间差异总体呈扩大态势,空间集聚态势略有降低;空间上,区域创新能力呈明显的东中西地带性;山东和陕西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地位有所提升,而辽宁省地位明显降低;省域及邻近省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娟娟 陈璇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00—2016年我国31个省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剖析区域特征,借助GIS分析法,概括其效率空间集聚特征和分布格局,构建SLM和SEM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三大区域效率的变化形态相似,以2010年为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模式上逐步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2)2000—2016年,效率有效省份经历了由少增多的变化形态,空间上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呈"高—中—高"分布;(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年际差异,土地资源丰度、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表现为抑制作用。另外,土地发展权确定及分配对于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扩大空间溢出效应有重大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