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36)
- 2023(17874)
- 2022(15144)
- 2021(14332)
- 2020(11443)
- 2019(26544)
- 2018(26304)
- 2017(49414)
- 2016(27066)
- 2015(30457)
- 2014(30526)
- 2013(28988)
- 2012(26310)
- 2011(23896)
- 2010(23824)
- 2009(21362)
- 2008(20435)
- 2007(17732)
- 2006(15507)
- 2005(12894)
- 学科
- 济(102796)
- 经济(102687)
- 管理(71932)
- 业(69736)
- 企(54593)
- 企业(54593)
- 方法(47936)
- 数学(41535)
- 数学方法(40934)
- 农(37531)
- 中国(31089)
- 业经(25769)
- 农业(25054)
- 财(24943)
- 学(24353)
- 教育(23805)
- 地方(21638)
- 理论(20872)
- 环境(18476)
- 制(17248)
- 技术(16589)
- 贸(16492)
- 贸易(16484)
- 和(16327)
- 易(15968)
- 发(15911)
- 务(14863)
- 财务(14792)
- 财务管理(14761)
- 划(14677)
- 机构
- 大学(374430)
- 学院(373002)
- 管理(145333)
- 济(141570)
- 经济(138258)
- 理学(127637)
- 理学院(126150)
- 管理学(123733)
- 管理学院(123029)
- 研究(122564)
- 中国(84780)
- 京(79387)
- 科学(76310)
- 财(62523)
- 农(59279)
- 范(58817)
- 所(58696)
- 师范(58411)
- 中心(56038)
- 业大(55399)
- 研究所(54146)
- 江(53532)
- 财经(51415)
- 北京(49770)
- 师范大学(47725)
- 经(46985)
- 农业(45044)
- 院(44994)
- 州(43424)
- 经济学(42899)
- 基金
- 项目(264340)
- 科学(210265)
- 研究(199709)
- 基金(190204)
- 家(164615)
- 国家(163124)
- 科学基金(140969)
- 社会(125880)
- 社会科(118890)
- 社会科学(118863)
- 省(104271)
- 基金项目(101062)
- 教育(96724)
- 自然(89578)
- 划(88607)
- 自然科(87432)
- 自然科学(87414)
- 自然科学基金(85802)
- 编号(83703)
- 资助(76355)
- 成果(68124)
- 重点(59954)
- 部(59131)
- 课题(58824)
- 发(57525)
- 创(54956)
- 教育部(51536)
- 国家社会(51218)
- 创新(50971)
- 项目编号(50427)
- 期刊
- 济(151650)
- 经济(151650)
- 研究(111187)
- 中国(71761)
- 教育(66457)
- 农(57613)
- 学报(56582)
- 科学(52971)
- 管理(49030)
- 财(45547)
- 大学(45016)
- 学学(41334)
- 农业(39509)
- 技术(35253)
- 业经(28348)
- 融(26048)
- 金融(26048)
- 财经(23895)
- 经济研究(23012)
- 经(20486)
- 问题(19943)
- 图书(18286)
- 版(18189)
- 业(17866)
- 科技(17462)
- 资源(16949)
- 职业(16886)
- 技术经济(16425)
- 理论(16365)
- 发(16103)
共检索到526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延菲 何爱霞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乡村生态教育。在空间生产理论的生态观指导下,通过运用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法,对典型案例J村的生态教育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其空间实践表现为教育内容与乡村现实的内在统一,空间表象的形成得益于教育目标对乡村生态的抽象规约,而教育方式与村民状态的动态平衡促成了表征空间与空间表象的统一,最终实现了乡村生态空间的重构。由此,乡村生态教育可以建构出到田野中挖掘教育内容、从需要中筛选教育目标、在交流中探索教育方式的三元路径,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丹婷
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与灵魂所在。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文章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针对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分别是物理维度上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精神维度上的机制不全面、价值内涵浅薄等问题,以及社会维度上的文化单向输出、参与主体单一且孤立等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构路径与方法。第一,在建构物理空间过程中应科学规划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第二,在建构精神空间过程中应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符号;第三,在建构社会空间过程中应实现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型,同时协同多元力量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军 陈章 丁翠娟
强化大数据在乡村教育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治理机制和实现路径。通过透析乡村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境,梳理了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治理机制现代化、整体治理机制形成、消解治理主体间权力支配冲突、强化数据为支撑的治理理念的价值,并通过透析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育治理组件及其作用方式,形成了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育治理结构模型。同时提出,要实现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育治理机制,需借助教育信息化2.0行动,布局支持乡村教育治理的数据收集体系;强化"证据为本"的治理理念,实现基于数据的乡村教育组件多向度交互,探索以数据为基础的多元利益主体的分权机制,坚持以区域试点为基础的梯次发展策略,构建乡村信息技术应用生态,形成数据为支撑的乡村教育治理环境。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大数据 乡村教育 治理机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岳建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乡村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能够推动乡村地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但是,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之下,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建立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乡村生态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能够有效的提升该地区的生态建设水平,以及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谢沙
全面脱贫实现后,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为乡村成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调研与访谈,肯定了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在助力乡村发展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实现了成人教育的赋能。基于成人教育助推乡村发展的价值实现与问题反思,为使成人教育更好地为乡村发展服务,助力乡村持续发展,需要创造正规教育条件,丰富农村成人教育资源;拓宽非正规教育渠道,搭建完善技能培训体系;优化乡村治理机制,引导村民自主学习。
关键词:
成人教育 乡村经济 转型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二进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以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例,基于北京、浙江、山东、青海、贵州五个省份的27个乡镇和35位乡村干部的访谈文本和文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受到政府和社会双重逻辑的影响。产品提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基层治理这4个要素是影响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提炼范畴的基础上,归纳出基础、推动、提升和保障四大对应机制,阐述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运行机理。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合力作用下通过扩大优质产品供给、刺激生态产品消费需求、完善基础调查监测体系、培育市场交易机制、提高支撑能力、发挥社会组织带动作用等措施促进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而助力共同富裕,实现生态共富。
关键词:
乡村 生态产品 政府-社会融合 扎根理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万莎
自农业税费取消后,资源下乡成为国家形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国家通过资源下乡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主旨在于能够动员村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激活村庄自治活力。实证研究发现,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通过平衡规则输入与行政赋权充分发挥乡村自主性进行机制创新。乡村两级通过转化国家资源配置规则、协商民主融入村民自治组织、将政治领导与社会动员结合等方式实现精英吸纳和资源有效输入,激活了乡村自主性。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将下乡资源转化为村庄公共事务重塑乡村社会的利益关联以激活村民自治,在此过程中对关键性节点进行弹性化督查以激活基层干部的主体性,明确动员的对象和内容,用村民组织化动员替代科层制内部的政治动员,真正实现将下乡资源转化为动员农民组织和参与的物质基础和事务抓手,为乡村振兴具体实践机制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
资源下乡 村民动员 乡村自主性 行政赋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万莎
自农业税费取消后,资源下乡成为国家形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国家通过资源下乡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主旨在于能够动员村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激活村庄自治活力。实证研究发现,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通过平衡规则输入与行政赋权充分发挥乡村自主性进行机制创新。乡村两级通过转化国家资源配置规则、协商民主融入村民自治组织、将政治领导与社会动员结合等方式实现精英吸纳和资源有效输入,激活了乡村自主性。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将下乡资源转化为村庄公共事务重塑乡村社会的利益关联以激活村民自治,在此过程中对关键性节点进行弹性化督查以激活基层干部的主体性,明确动员的对象和内容,用村民组织化动员替代科层制内部的政治动员,真正实现将下乡资源转化为动员农民组织和参与的物质基础和事务抓手,为乡村振兴具体实践机制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
资源下乡 村民动员 乡村自主性 行政赋权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谢彩镕 黄静晗
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如何促进乡村内生发展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文章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和新内生发展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福建省32个村社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乡村内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内生发展受到地方内部与外部力量、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的共同作用。产业基础、政府支持变量的一致性水平超过0.90,是乡村内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党建引领、精英带动、资源禀赋、技术支持变量的一致性水平介于0.80~0.90之间,是乡村内生发展的充分条件。(2)各因素形成乡村内生发展的七条路径,根据因素匹配之间的差异,可归纳为内部主导型、外部驱动型、内外联动型三种模式。文章拓展了乡村内生发展的研究视角,为寻找乡村内生发展路径提供了经验参考。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推动乡村内生发展的政策启示:(1)立足整体,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联动匹配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2)因地制宜,内外部要素互相作用提升乡村内生发展能力;(3)优化政府支持引导,打造多产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乡村内生发展的核心要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毛峰
随着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业进入了以休闲娱乐、康体健身、休憩疗养为主要目的休闲度假旅游阶段,传统的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需要转型升级。美丽乡村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乡村风情,独特的空气、气候、山林、水体、食材等休闲度假和养生养老资源,乡村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和养生养老旅游转型升级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优势。通过对乡村生态养生旅游开发的实例分析和经验总结,阐述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需要从开发理念、产品设计、经营管理、宣传营销、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整体构架和科学规划。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严贝妮 王露雅
文章旨在探究场景理论视域下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组态分析,分析乡村公共阅读空间高质量发展路径。根据场景理论形成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分析框架,以20个乡村公共阅读空间案例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获取我国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提升路径。研究表明:场景理论视域下乡村公共阅读空间高质量发展并非单一条件变量作用的结果,而是原真性、表现性和认同性三个维度中多个条件变量的组合作用。其次,共有10条提升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效果的路径,可归纳为三种模式:读者需求满足型、在地文化挖掘型和政社合作扶持型。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在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的村庄,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类型分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村庄内生性基础结构分化的现实基础分类推进。城市吸纳型村庄具有靠近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村庄人口社会结构完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高,经济社会系统全面被城市所吸纳,城乡融合发展是这类村庄乡村振兴的实施方向。城乡互动型村庄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实现城乡关联,在人口流动和乡村资源配置中,形成了以中坚农民和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经济社会结构,这类农业型村庄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城镇化稳定器的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基本秩序,是进行乡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偏远村庄由于远离城镇以及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口不断流失与村庄空心化的考验,因此这类村庄应探索生态保护为基础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村庄分化 城乡关系 类型差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超 刘明
基于陕西D村的个案研究表明: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庙事、社火、红白事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村庄集体认同和行动能力,凝聚村庄社会资本,充实村庄治理资源,而且能构建乡村精英生产机制,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有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治理结构优化。D村传统文化活动及其治理功能具有以下重要启示:乡村文化建设必须适应当地的社会结构;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民间组织和本土人才保障;现代乡村文化的培育必须根植于当地历史文化传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建国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的持续优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仍存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弱化等多方面问题。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治理体系 基层党组织 三级治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瑜婷 何建佳 刘举胜
本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针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合作双方合作利益分配不均衡、合作关系不稳定等现实困境,基于演化博弈视角,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居民-开发商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了合作双方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合作路径演化问题,同时,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影响合作双方合作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资源开发中,合作双方的策略选择既与初始博弈支付矩阵有关,也与合作双方策略选择的初始参数设置有关。其中,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合作收益系数、增大政府补贴、增大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