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12)
2023(15903)
2022(13350)
2021(12700)
2020(10406)
2019(24100)
2018(23904)
2017(45226)
2016(24714)
2015(28154)
2014(28083)
2013(27460)
2012(25360)
2011(22935)
2010(22754)
2009(20929)
2008(20701)
2007(18064)
2006(15977)
2005(14389)
作者
(71727)
(59814)
(59303)
(56682)
(38238)
(28589)
(26917)
(23517)
(22789)
(21297)
(20320)
(20312)
(18981)
(18845)
(18524)
(18489)
(17891)
(17480)
(17097)
(16935)
(14940)
(14643)
(14408)
(13491)
(13342)
(13330)
(13137)
(13048)
(12012)
(11857)
学科
(104457)
经济(104341)
管理(68445)
(64708)
(52770)
企业(52770)
方法(46449)
数学(39676)
数学方法(39163)
中国(30468)
(28091)
业经(23461)
(23276)
(23180)
(19913)
贸易(19902)
地方(19745)
(19339)
农业(18549)
(18444)
理论(17999)
(16108)
(15617)
银行(15577)
环境(15559)
(14924)
金融(14920)
(14906)
技术(14693)
(14074)
机构
大学(359846)
学院(354558)
(145595)
经济(142535)
管理(137283)
研究(125082)
理学(118724)
理学院(117331)
管理学(115159)
管理学院(114545)
中国(93802)
(78859)
科学(77245)
(64417)
(63014)
研究所(57602)
(57144)
中心(55293)
财经(52120)
业大(52108)
(50447)
北京(50269)
(48673)
师范(48247)
(47556)
(45468)
经济学(44885)
农业(44731)
(41029)
经济学院(40330)
基金
项目(241311)
科学(189918)
基金(176330)
研究(176288)
(154558)
国家(153320)
科学基金(130967)
社会(111930)
社会科(106055)
社会科学(106030)
基金项目(92889)
(90791)
自然(84404)
自然科(82477)
自然科学(82457)
自然科学基金(80954)
教育(80420)
(77635)
资助(73019)
编号(70853)
成果(58232)
重点(53957)
(53846)
(51195)
(49315)
课题(48986)
国家社会(46878)
教育部(46140)
创新(46104)
科研(45692)
期刊
(159712)
经济(159712)
研究(107803)
中国(68275)
学报(57560)
科学(53610)
(52902)
管理(50977)
(47228)
大学(43811)
教育(41406)
学学(40841)
农业(37090)
技术(30484)
(28794)
金融(28794)
经济研究(25966)
财经(25659)
业经(23792)
(22117)
问题(21273)
图书(20084)
(19988)
技术经济(17483)
(17427)
理论(16915)
(16633)
科技(16626)
世界(16497)
现代(16118)
共检索到5237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天宝  马嘉铭  
空间生产将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范畴系统地整合为兼具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的唯物论体系,开拓了解读和分析空间实践过程的新视域。21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了空间生产研究的热潮,城镇化是理论应用的主要场域。论文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结合典型文献的深入阅读,梳理国内城镇化研究领域空间生产理论应用的进展,总结研究概况,挖掘研究重点及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结合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提出理论应用的展望,即从生产性空间分析到生活化空间关注、从空间问题分析到中国理论体系建构以及从空间理论的解读到空间实践的指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苏红键  朱保念  李善国  
根据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界定及相应指标体系的设计,将以往研究分为四类,并从评价对象、指标体系、赋权方法、优点和不足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及新型城镇化的相关要求,提出了未来开展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应达成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共识,积极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衔接,加强市民化评价、生态环境效率评价以及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孙中和  
城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同时也  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本文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和log  istic模型 ,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及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为准  确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地制定宏观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全胜  
城市空间不仅融入资本运作过程中,而且直接成为资本追求的目标;除了是生产的原料、消费的对象,还是政治权力的基础、意识形态的工具,推动社会走向资本化、消费化和景象化,引起日常生活分裂化、虚拟化、颠倒化等问题。城市空间生产批判不仅有利于认清空间的不平等现象,而且对中国城镇化有重要意义。中国城镇化长期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不仅存在较严重的城乡二元格局,而且存在市场在空间资源配置中作用不彰的现象,需要转变城镇化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全胜  
城市空间不仅融入资本运作过程中,而且直接成为资本追求的目标;除了是生产的原料、消费的对象,还是政治权力的基础、意识形态的工具,推动社会走向资本化、消费化和景象化,引起日常生活分裂化、虚拟化、颠倒化等问题。城市空间生产批判不仅有利于认清空间的不平等现象,而且对中国城镇化有重要意义。中国城镇化长期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不仅存在较严重的城乡二元格局,而且存在市场在空间资源配置中作用不彰的现象,需要转变城镇化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冀福俊  宋立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秉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资本积累为切入点,从生产方式变迁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城市化展开分析,这一理论为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该文运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相关范畴和分析逻辑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内在本质进行阐述。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下,剥夺农业的资本积累方式是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在资本的初级循环并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受资本逻辑和利益博弈主导,大量资本进入次级循环,并在政府力量的介入下通过次级循环影响初级循环。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资本空间生产逻辑主导的城镇化过程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更为复杂且更具特点,是政府、资本与空间三重因素交织作用的产物,资本的运作轨迹并不局限于自我不断积累和增值,同时还服务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目标。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目的、通过不同的资本配置机制实现各自增值效应的同时形塑着相应的城镇化特征,也导致相应的风险和冲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冀福俊  宋立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秉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资本积累为切入点,从生产方式变迁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城市化展开分析,这一理论为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该文运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相关范畴和分析逻辑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内在本质进行阐述。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下,剥夺农业的资本积累方式是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在资本的初级循环并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受资本逻辑和利益博弈主导,大量资本进入次级循环,并在政府力量的介入下通过次级循环影响初级循环。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资本空间生产逻辑主导的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晓玲  李朝鹏  方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深入探究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的互动机理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城镇化与空气污染概念解析的基础上,分别从空气污染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素、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空气污染对城镇化的影响和空气污染治理四个方面对相关成果进行了回顾;并就EKC曲线研判、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作用路径等极具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剖析了不同研究出现差异甚至相互矛盾的根源所在;指出应从夯实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城市发展系统、加强案例对比分析等方向入手,系统揭示城镇化与空气污染交互胁迫的耦合关系,探寻空气污染约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最优路径,以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丽文  张毅  李永盛  
文章基于1978~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与人均GDP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得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发展也有促进作用;采用省域2005~2011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得出全国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约为0.93个百分点,东中部地区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约为3.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约为0.32个百分点,贡献度为东中部>全国>西部。提出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积极培育城市圈与城市群,打造城市经济圈,发挥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缩小东西部城镇化效率差距的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蒋冠  霍强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双核。中国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可以作为新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理论层面,经济增长通过收入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则通过投资拉动机制、消费刺激机制、产业优化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实证层面,选取1978~2012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长期的均衡关系;选取200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全国和东、中、西部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泰尔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的省际差异总体呈现缩小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通屏  程胜  倪琳  钱佳  
文章以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利用全国各省份城镇化和消费方面的相关数据,分析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1978~2010年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影响不大。但在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并把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的乘积作为一个独立变量的情况下,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且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差距的共同作用对消费率的影响为负。(2)城镇化与消费率反向变动的事实与钱纳里"标准模型"是一致的,在当今世界并非特例。而通过加快城镇化推动消费率提高仅仅是一种特例,只出现在特定阶段。文章认为,实施城镇化新政,必须改变传统的城镇化推进模式,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努力实现城镇化和扩大消费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平  倪苹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曲折的城镇化进程给中国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以往研究进行了综述,建立了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及31个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怡睿  黄煌  石培基  
通过构建中国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在Arc GIS等相关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得出城镇化质量体系综合评价结果,并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从城镇化质量动态变化来看,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逐年升高,各区域增速明显,增长轨迹相似,但发展较不平衡,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城镇化质量分区具有显著的阶梯性。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衡量城镇化质量3个子系统发展速度不同,其中城市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对城镇化质量贡献作用较大,城乡统筹质量持续低迷,不增反降。
[期刊] 改革  [作者] 苏红键  魏后凯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可以根据城镇化率的标准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根据中国城镇化内涵特征划分为四个阶段。立足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特征、转型期的时代特征、空间和规模上的大国特征等基本国情,坚持以人为本、渐进式、多元化的推进方式,是中国城镇化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在遵循以往成功路径稳步推进制度创新的同时,积极推进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联动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与智能化联动探索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城镇化,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新的重要议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肖金成  刘保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始于开放、兴于改革,几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改革推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进程反过来也倒逼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是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一明一暗"两条逻辑主线: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城镇化的"明线",中国的城镇化几乎持续推动着中国户籍制度的松动,是一个不断"破"的过程;城镇化的背后是土地制度改革这条"暗线",是一个持续"立"的过程。回顾40年中国城镇化之路,经验包括:经济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放开人口乡城流动是关键,渐进式户籍制度改革、不断调整和平衡城乡关系有效维持了人口大规模乡城流动中的秩序,土地制度的特殊安排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秘密",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管制以及从区域层面的空间优化保证了城乡空间健康发展,行政建制和区划改革也提供了有效保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经验,不仅有助于中国走好自己的路,还能为全球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