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43)
- 2023(11217)
- 2022(9310)
- 2021(8510)
- 2020(6775)
- 2019(15047)
- 2018(14394)
- 2017(27405)
- 2016(14445)
- 2015(15528)
- 2014(15082)
- 2013(14833)
- 2012(13415)
- 2011(12060)
- 2010(11619)
- 2009(10597)
- 2008(9921)
- 2007(8481)
- 2006(7326)
- 2005(5522)
- 学科
- 济(55595)
- 经济(55527)
- 业(37567)
- 管理(34820)
- 农(29054)
- 企(24867)
- 企业(24867)
- 方法(22099)
- 农业(19738)
- 数学(18680)
- 数学方法(18535)
- 业经(16078)
- 中国(15001)
- 地方(14343)
- 财(13973)
- 学(11276)
- 贸(10539)
- 贸易(10535)
- 制(10255)
- 易(10187)
- 环境(9457)
- 发(9072)
- 收入(8347)
- 农业经济(8046)
- 技术(7896)
- 银(7643)
- 银行(7606)
- 产业(7394)
- 融(7370)
- 金融(7367)
- 机构
- 学院(201689)
- 大学(196669)
- 济(77419)
- 管理(75903)
- 经济(75755)
- 研究(67325)
- 理学(67093)
- 理学院(66225)
- 管理学(65090)
- 管理学院(64717)
- 中国(49075)
- 农(45749)
- 科学(44875)
- 京(39976)
- 业大(35823)
- 农业(35139)
- 财(33435)
- 所(32973)
- 中心(32015)
- 研究所(30677)
- 江(29328)
- 范(28916)
- 师范(28549)
- 财经(27618)
- 经(25205)
- 院(24519)
- 北京(23808)
- 农业大学(23803)
- 经济学(23756)
- 州(23448)
- 基金
- 项目(149653)
- 科学(117944)
- 基金(109595)
- 研究(104974)
- 家(98128)
- 国家(97218)
- 科学基金(82977)
- 社会(70120)
- 社会科(66264)
- 社会科学(66253)
- 基金项目(60545)
- 省(60227)
- 自然(54068)
- 自然科(52777)
- 自然科学(52758)
- 自然科学基金(51791)
- 划(50135)
- 教育(45770)
- 资助(41239)
- 编号(41051)
- 发(33680)
- 重点(33405)
- 创(31712)
- 部(31435)
- 成果(30464)
- 国家社会(29812)
- 创新(29491)
- 科研(28911)
- 计划(28457)
- 课题(27642)
共检索到2745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江敏 高洁 刘晶晶
20世纪80年代末"后马克思主义"多元发展时期,随着福柯、列斐伏尔等思想家对"空间"前瞻性、预见性阐释的出现,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对空间研究的热潮。空间正义,即社会资源以正义的方式实现公正的地理分配,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开始被引入到旅游地理的研究中。乡村类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独特,吸引力强,兼具世界遗产和乡村地域的共同特征。从长远看,研究乡村遗产地对于提升居民获得感,进而推动解决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各利益主体间矛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空间正义原则,通过对乡村遗产地居民的深度访谈,分析南靖土楼居民与旅游开发的13个矛盾表征。在研究南靖土楼居民点与参与旅游管理意愿的基础上,依据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影响因素,从政府力量、资本逻辑、文化及其结构性力量、主体的认同与抗争四个方面提出谋求南靖土楼旅游发展与居民需求相平衡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空间正义 乡村遗产地 旅游影响 居民感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峰 明庆忠 侯兵
运用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以大运河文化遗产无锡市南长街为例,对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生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在与居民身份重构的关联分析中,居民对旅游影响下的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3种类型空间演化感知影响度呈现逐渐递减的状态。(2)旅游空间生产下社区性的转变对居民主体产生了明显的“挤出与吸纳”效应,使得南长街居民类型更加复杂化。(3)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空间生产存在被动性的心理审视视角,同时对南长街旅游空间生产存在“我者、他者”并存的感知心理。(4)对南长街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游离或融入”的心理定位分析发现,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对社会空间演化存在感知度、融入性均较高的表达状态,而对生态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旅游实践则持以游离性的旁观者角色。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箭 杨舒悦
社区居民是自然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国内现有研究多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探讨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而忽视了政策制度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棱镜模型,将政策制度加入到旅游影响感知的测量维度中,以自然遗产地神农架两个社区为例,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四维度与旅游发展满意度和支持度间的结构关系,探讨了自然遗产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感知外,政策制度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满意度同样具有正向影响;从人口特征看,居民旅游影响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鲸 李强 李诗雨
旅游给世界遗产地周边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日益显现。研究从地方居民感知的视角,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了包含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积极与消极影响两个维度,31个项目的旅游影响态度量表,以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昭陵村和长陵村为例,从居民的视角探索世界遗产地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的影响。研究发现:北京市昌平区世界遗产旅游地十三陵的开发,对旅游地居民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总体呈现正面影响感知较弱,而负面影响感知相对较高的特点;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现状总体满意度不高,但支持度较高;年龄、是否从事旅游业、家庭年总收入、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否本地居民、在本地居住时间和居民受教育水平七个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居民感知有显著影响,性别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旅游影响 因子分析 世界遗产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庄晓平 朱竑 邓素球
过往旅游感知研究多停留在实证研究层面——以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的视角居多,而实证之后对其从制度伦理等哲学角度的反思鲜有涉及。实际上,研究旅游只在管理学或社会学层面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问题还涉及目前旅游学界未给予足够关注的制度伦理。文章拟从另一视角来验证旅游发展带来制度伦理方面的诉求。通过比较两个地理位置相当、人口社会学特征相似的古村落——广东开平自力村和马降龙村的旅游影响感知及态度,发现由于旅游发展程度的不同,居民对开放社会的制度伦理诉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得出旅游发展程度越高,居民呈现出对公民社会的伦
关键词:
当地居民 旅游感知 公民社会 制度伦理
[期刊] 预测
[作者]
王会战 李树民 刘洋 李梦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个体感知的视角开发了中国情境下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量表,并通过实证检验具有较高的测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证实了西方的社区旅游增权四维架构具有跨研究情景、跨旅游目的地类型的适用性,不仅在理论上克服了以往关于社区旅游增权状况定量测度的不足,使得对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的有效评价、历时追踪和共时比较研究成为了可能,而且通过实际测试表明,本研究开发的测量工具对评估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状况具有实际应用效力。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 社区居民 旅游增权 个体感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庄晓平 尹书华 孙艺萌
政府信任是政治学、社会学新兴的研究领域,旅游研究对此鲜有涉及。文章以旅游地居民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为研究目标,借鉴了西方学者的研究范式,从政府信任的制度理论、文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3种理论视角,构建了6个理论假设维度。以广东省开平市自力村、马降龙村、锦江里村3个村落为研究案例地,展开实证调研,运用SmartPLS 3.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绩效、居民决策权、人际信任、文化价值观和感知利益对政府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成本对政府信任影响不显著;且政府绩效与人际信任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文化价值观,最后是居民决策权和感知利益。研究为旅游地政府的善政良治提供理论支持,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地居民 政府信任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彩云 骆培聪 唐承财 张宪玉
近年我国民居类世界遗产地旅游获得快速发展。以典型民居类世界遗产地福建永定土楼为例,从游客满意的视角出发,构建土楼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IPA法与问卷调查法,评价福建永定土楼游客满意度。结果表明:①游客认为影响土楼旅游满意度的各要素与指标均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其中以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交通状况、旅游安全与环境质量最重要;②IPA指数分析表明,要素层与指标层的满意度均低于重要性,其中87.5%的要素层因素的满意度与重要性存在3.15%~35.48%的差距,而93.10%的指标层因素的满意度与重要性存在1.11%~56.38%的差距;依据IPA指数测评标准,对要素层和指标层中的各因素进行评价;③针...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俊 黄莉 吴俐君 李云云 林楚 朱江欢
全面测算旅游业水资源使用量是制定水资源总量调控标准和政策的重要基础。文章针对当前旅游业用水测算中采用居民用水定额估算的方法,侧重直接用水量测算而忽视间接用水量测算以及间接用水系数缺乏的问题,提出从实体水和虚拟水两方面全面测算旅游用水量,并以世界遗产地青城后山景区为案例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居民用水定额估算旅游业用水量会低估旅游业用水量。案例区人均实体水用量是居民定额的3.06倍。(2)忽视旅游虚拟水用量也会大大低估旅游业的用水需求,虚拟水占研究区旅游用水总量的80.24%。(3)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的用水效率还有待提高。案例区旅游业单位产值实体水用水量是2014年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2.59倍,是我国单位GDP用水量的1.45倍。
关键词:
旅游用水 青城后山景区 实体水 虚拟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卢松 陈思屹 潘蕙
进入21世纪,全国掀起了古村落旅游热潮,古村落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寻求古村落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探索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旅游学术界和业界的共同任务。本文在库(Ko)构建的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展开了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的评估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包括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其中人文系统包括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古建筑保护状况、社会政策、旅游服务与质量等5个维度,生态系统包括总体环境感知、生态系统质量、环境政策与管理水平等3个维度,总共有32个具体量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叶仕安 杜芳娟 吴克华 刘宇炫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遗产地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探究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及其背后发展变化的机制问题,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运用扎根理论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以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梳理了遗产地邻近乡村社区参与旅游20余年的发展历程,并通过三级编码构建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机制概念模型。[结果]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呈现阶段性,经历了早期的“搭便车”型参与、自发组织型参与到目前的衰退型参与等3个阶段,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呈现脆弱性,在政策和旅游地头衔变动后,社区参与旅游逐步走向衰落;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机制包括“遗产制度约束—地方决策失衡—社区响应滞后”3个维度,遗产制度是旅游地属性变动下的外部制度性约束,地方决策是政府治理模式下的管理性失衡,社区响应是群体发展意识与能力欠缺下的内部反应性滞后。[结论]遗产旅游地日渐兴盛之下,边缘型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受不同层级制度约束,地方政府有效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社区居民提升自我能力,促进社区参与可持续。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其付
以丽江古城为个案,通过实地调查,对其旅游房地产开发的过程、市场潜力以及开发带来的保护压力进行了描述与分析。认为控制遗产地旅游房地产开发的关键是严格执法;在目前遗产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好房地产开发的范围和力度,使其不危害到遗产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旅游房地产 丽江古城 需求空间 遗产管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昌雪
旅游推力—引力因素是研究旅游动机的有效方法。以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为案例区,运用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从推力因素和引力因素两个不同的领域分析古村落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潜在特征,确立5个推力因子和4个引力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进一步检验了推力和引力因素在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群体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以期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开发、保护和旅游市场拓展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陶伟,戴光全,吴霞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是研究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苏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颇具代表性。更重要的是 ,苏州拥有先后两批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项目———拙政园等九处苏州古典园林 ,这使得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又呈现出了特有的规律。本文在分析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节点、通道和域面要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整合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两个途径 :整体整合与核心整合 ,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城市旅游 空间结构 整合 苏州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蔡溢 殷红梅 杨洋 杨丹 马作珍莫
基于积极心理学领域Flow体验理论,以斯里兰卡8处世界遗产地为例,借助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文本资料进行3级编码分析,抽离出"旅游者技能与遗产地挑战之间的平衡"这一核心范畴,围绕这一"平衡"主脉络,依托主范畴映射下的"技能""挑战"介质,构建出旅游者遗产地Flow体验影响因素模型。结论显示:旅游者心理活动特征、社会属性与准备构成主体"技能"要素,而遗产地整体环境、资源及开发状况构成客体"挑战"要素,主客要素的适度平衡与互融折射出如何获取遗产地最佳的体验质量与意义。最后,研究基于现象学角度的视角,从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旅游对自然遗产地景观视觉的影响研究——以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
世界遗产地农户旅游生计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丹霞山为例
乡村遗产廊道地区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徽州古道为例
旅游环境、消费习惯与低碳旅游参与意愿的关系——以武陵源自然遗产地为例
游客感知对乡村旅游地地方依恋的影响——以南京江心洲为例
基于社区参与的古村落型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
共生与融合:乡村遗产地“人—地—业”协同发展研究——以听松文化社区为例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村落治理研究——以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两村为例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研究——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
社区居民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环洱海地区喜洲、双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