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55)
2023(14499)
2022(12463)
2021(11518)
2020(9396)
2019(21390)
2018(21062)
2017(39981)
2016(21821)
2015(24448)
2014(24388)
2013(23741)
2012(22458)
2011(20422)
2010(20859)
2009(19363)
2008(19310)
2007(17547)
2006(15457)
2005(14067)
作者
(62664)
(52577)
(52247)
(49910)
(33306)
(25270)
(24004)
(20314)
(19697)
(18913)
(17828)
(17624)
(16742)
(16387)
(16277)
(16240)
(16093)
(15500)
(15347)
(15074)
(13095)
(13048)
(12739)
(12057)
(11937)
(11798)
(11754)
(11678)
(10677)
(10505)
学科
(91979)
经济(91884)
管理(60850)
(58779)
(46708)
企业(46708)
方法(34849)
数学(29643)
数学方法(29339)
(27893)
中国(27781)
地方(25023)
(23597)
业经(21623)
(18620)
农业(18558)
(18490)
(17272)
贸易(17259)
(16619)
(15768)
银行(15737)
(15192)
金融(15190)
(15122)
环境(14859)
(14770)
财务(14727)
财务管理(14681)
理论(14531)
机构
学院(310995)
大学(305901)
(124293)
经济(121396)
管理(113679)
研究(106550)
理学(96198)
理学院(95004)
管理学(93309)
管理学院(92718)
中国(81843)
(65622)
科学(65398)
(59518)
(54601)
(53187)
(49867)
中心(49845)
研究所(48842)
财经(46221)
业大(44517)
(43689)
师范(43268)
(41635)
北京(41624)
农业(41458)
(40306)
(38528)
经济学(37744)
技术(34439)
基金
项目(197539)
科学(154327)
研究(148587)
基金(139263)
(120521)
国家(119417)
科学基金(101651)
社会(92858)
社会科(87841)
社会科学(87815)
(79941)
基金项目(73740)
教育(68842)
(66311)
自然(63304)
编号(63128)
自然科(61756)
自然科学(61738)
自然科学基金(60598)
资助(55909)
成果(52011)
(47496)
重点(45024)
课题(44245)
(42793)
(41334)
创新(38549)
发展(38235)
(37757)
国家社会(37711)
期刊
(148923)
经济(148923)
研究(93633)
中国(67537)
(50463)
(47984)
学报(46510)
科学(43073)
管理(41357)
教育(39669)
大学(34909)
农业(34068)
学学(32539)
(31050)
金融(31050)
技术(27918)
业经(27165)
经济研究(23218)
财经(22575)
问题(19632)
(19505)
(17837)
图书(16633)
商业(15443)
(15238)
(15223)
技术经济(15149)
现代(14130)
理论(13999)
(13924)
共检索到479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坚  高远  赵晔  
国土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开发权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点内容。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改革同步推进的背景下,从空间开发权的视角来审视国土空间治理,已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剖析国土空间治理基本内涵和运行关键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空间开发权的形成基础与内涵特征,据此分析提出基于空间开发权的国土空间治理运行逻辑。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国土空间治理的运行关键在于全生命周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事关空间开发权的配置、调控与实现。(2)中国的空间开发权源自独有的两级土地发展权体系,是国土空间利用导致建设和非建设用途变化以及二者内部用途变化和空间利用强度变化所产生的权利,是两级、隐性、全域全要素陆海空间开发保护的权利。(3)中国国土空间治理的顺利运行应聚焦于两级空间开发权调配实现及主体互动协调。展望未来,以上述认知为切入点,加强空间开发权理论、空间开发权分级交易市场机制和统筹制度等研究,将有助于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改革的推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松睿  许懿  
自引入城镇开发边界概念以来,规划界围绕开发边界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实践,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转型进程中,为更好地引导城镇开发边界划定,通过回溯城镇开发边界的概念缘起以及相关理论,在价值层面探究城镇开发边界的本质,并以此为视角,解读当前《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中城镇开发边界的具体划定原则和划定流程,提出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应具有双重内涵——基于区域生态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原则,体现“终极蓝图式”思想的理想型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基于城市发展现状,体现“分期引导”和“结构控制”的现实型城镇开发边界,以期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转型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建言献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吕一平   张艺帅  
近年来,随着跨区域建设指标平衡及交易、容积率奖励及转移等地方试点的出现,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提出,围绕土地开发权的讨论不断增加。中国语境下的土地开发权与其土地二元公有制背景、土地供应市场息息相关,在土地管理与规划管理领域的立法过程中不断显现和明晰。文章首先溯源土地开发权的制度起源,理解其背后的形成逻辑,辨析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梳理我国建国以来土地制度法治化过程,厘清土地开发权的法理基础和制度演变,以总结其运行规则;进而分析我国土地开发权的形成逻辑,明确其中公权与私权的内在关联性,最后对我国空间规划权的行使提出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洲林  陈蔚镇  
理解空间规划治理机制与模式是从规划执行层面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从"体系"构建到"能力"提升的基础。在既有"机构—治理"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影响规划执行的内生动力因素,构建以"控制权"分配为媒介的空间规划治理机制分析框架,并以我国空间规划改革历程为研究案例检验其现实解释效力。空间规划治理是一个在外部结构条件和内生政治动力共同影响下,各级各类规划参与主体行使规划权利的动态过程,其中,外部的事权分配模式和内生的部门资源利用与组织关系开发能力直接决定了规划执行的具体方式,机构和技术层面的协调措施则是影响内生政治动力的外在条件。基于此,系统梳理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模式选择,结合相关参与主体在规划执行的信息、技术、方法和组织方式等资源利用条件方面的变化情境,理性推测未来国土空间规划治理可能采取的另外两种典型模式。并针对以上规划治理模式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后续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喻锋  张丽君  符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健全国土空间开发的体制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明确国土空间开发的基本形势、理念原则和战略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晓言  罗燊  王慧云  
世界上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高铁站区都依托于权责利益明确的土地开发,但我国大多数高铁站综合开发收效甚微。在分析中国高铁站区开发土地发展权的内涵及其权利归属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高铁站区的土地发展权归属不同。在此基础上,以高铁站区土地为核心,以铁路主体为桥梁,对铁路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土地发展权归属问题进行了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分析,以寻求土地发展权归属的最优策略。结论如下:在地方政府选择让渡、铁路主体选择服从、铁路主体与市场主体形成综合开发联盟并通过铁路主体的最终开发活动实现博弈均衡时,各方获得最大收益。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晓言  罗燊  王慧云  
世界上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高铁站区都依托于权责利益明确的土地开发,但我国大多数高铁站综合开发收效甚微。在分析中国高铁站区开发土地发展权的内涵及其权利归属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高铁站区的土地发展权归属不同。在此基础上,以高铁站区土地为核心,以铁路主体为桥梁,对铁路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土地发展权归属问题进行了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分析,以寻求土地发展权归属的最优策略。结论如下:在地方政府选择让渡、铁路主体选择服从、铁路主体与市场主体形成综合开发联盟并通过铁路主体的最终开发活动实现博弈均衡时,各方获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先贵  
我国土地管理权是由土地规划权、土地用途管制权、土地征收权等权力构成的一组权利束结构体系。改革现行土地管理权制度,是修改《土地管理法》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我国土地管理权制度改革的既有方案,因改革切入口定位不清而存在诸如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考量等诸多弊病,并因此陷入了改革困境。以土地开发权为切入口,建立土地开发权制度平台,并将各项具体土地管理权纳入到这一平台上来推动其改革,是走出当下我国土地管理权制度改革困境的重要选择。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成日  
研究目的:分析美国土地开发权制度的经验,探索以经济手段改变经济利益动机影响相关人的行为,为中国土地管理和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研究方法:制度经济学分析和文献分析法。研究成果:基于经济激励机制TDRs比刚性政策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耕地,同时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TDRs更有可能成为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TDRs能够区别对待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能够消除或减少统一的土地政策带来的效率损失,是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土地政策和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祖琦  
在简要回顾美国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相关背景的基础上,从公共投资和公共经济的视角,对该制度的理论渊源和运行机理进行了回溯和解析。随后从交易平台搭建、融资手段设计、储备机制构建、补偿方式调节、激励措施引导、开发模式转型、规划策略制定等方面,总结了开发权转移制度的创新性,并就该制度的运作效果及其存在的诸多争议进行了系统阐述。研究认为,在我国镇城镇化快速推进、利益格局出现失衡的情形下,须通过合适的制度设计,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进而引导空间有序开发,纠正市场缺陷,平衡各方权益,维护公共利益。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肖金成  欧阳慧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一个国家依托一定地理空间通过长时间生产和经营活动形成的经济要素分布状态。本报告分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现状与问题,探索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即集中发展,多极化协同集聚;集约发展,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人口与GDP相匹配,产业集中和人口集中相同步;因地制宜,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点、线、面耦合,构建"城市群—发展轴—经济区"区域空间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发展轴、发展城市群、培育增长极、构建经济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粮食能源和生态安全保障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设想。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永安  温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生态文明战略,但鉴于农村土地的私人财产权属性与主权范围里的社会政治属性这双重属性,形成了国土空间开发的主体——国家(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长期以来,社会认识将国家(政府)对于土地的主权与农民行使土地财产权对立起来,认为公权大于私权,主权大于人权。受此意识影响,在征地拆迁以及土地规划的政策操作层面形成了公权权力过大、农民私人财产权被压制的不平衡权力关系,引发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并且导致公权不受控制下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实则国土空间格局的"恶化"。文章通过对政治治理的"元问题"追问,认为公权与私权之间可以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相协调,提出通过"二级多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焕汉  郭雅玲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实质是空间扩张、资本积累及生产关系再生产的过程,导致中国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一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深度卷入了全球资本主义塑造的不平衡的空间生产,由此引发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主义中心论,产生生态环境恶化、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空间隔离和分异等空间问题。只有打破空间的隔离,改变空间的分异,才有可能改变空间的不平衡的现状,才能在环境治理上有效避免政府和企业为了追求私人利益而引入社会成本的扭曲,以及把资源浪费在追逐这种扭曲的错误选择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强   朱婷玮   张鲸   尚宇辰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土空间治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生态文明为基点,以美丽国土为目标的“空间治理体系”概念逐步被提出。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机制尚需完善。第二,基于产权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尚不完善。第三,国土空间治理权力配置尚不完善。第四,治理机制的协同性不足,基于自然的治理机制薄弱。在深入分析国土空间治理相关理论、中国国土空间治理发展历程及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提出以构建美丽国土、推进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立统一、协同的空间规划体系、基于产权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基于开发权的全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完善国土空间治理权力配置体系以及四“部门”治理机制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守智  
地下空间是我国城乡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的重要后备资源,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是自然资源节约集约优化利用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在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土地制度及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把"公益优先"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本准则和基本原则。基于此,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理论研究、法律体系构建及规划编制等制度安排方面应注意的几个深层次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