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78)
2023(14161)
2022(11774)
2021(10741)
2020(8949)
2019(20422)
2018(19904)
2017(37401)
2016(20504)
2015(23482)
2014(23565)
2013(23310)
2012(22188)
2011(20482)
2010(20408)
2009(19166)
2008(18761)
2007(16946)
2006(14988)
2005(13701)
作者
(61438)
(51584)
(51324)
(49190)
(32592)
(24561)
(23514)
(20206)
(19394)
(18108)
(17825)
(17229)
(16484)
(16428)
(16276)
(16108)
(15258)
(15165)
(14915)
(14675)
(13032)
(12660)
(12417)
(11859)
(11723)
(11506)
(11197)
(11088)
(10349)
(10340)
学科
(107611)
经济(107516)
管理(53574)
(47309)
方法(40628)
数学(36411)
数学方法(36159)
(36114)
企业(36114)
中国(28687)
地方(25212)
(24888)
(21632)
(21449)
业经(20020)
(18489)
贸易(18482)
(18226)
(17864)
农业(16413)
环境(15722)
地方经济(15692)
(15277)
金融(15269)
(15232)
银行(15199)
(14681)
(14142)
(13931)
(12649)
机构
大学(306882)
学院(305161)
(140087)
经济(137375)
研究(115653)
管理(109877)
理学(93589)
理学院(92380)
管理学(90879)
管理学院(90309)
中国(87547)
科学(68859)
(66302)
(60994)
(59540)
研究所(54165)
(52374)
中心(51314)
财经(48553)
(45737)
经济学(45483)
(44096)
业大(43528)
北京(42363)
(41399)
农业(41287)
(41250)
经济学院(40885)
师范(40863)
财经大学(35757)
基金
项目(199432)
科学(157356)
基金(145958)
研究(145416)
(128155)
国家(127193)
科学基金(107271)
社会(95013)
社会科(90181)
社会科学(90154)
基金项目(76623)
(75977)
自然(66555)
教育(65784)
(65029)
自然科(64986)
自然科学(64963)
自然科学基金(63812)
资助(59645)
编号(57208)
成果(47071)
重点(45968)
(45364)
(45117)
课题(40873)
国家社会(40818)
(40635)
教育部(38369)
创新(38346)
科研(37939)
期刊
(159199)
经济(159199)
研究(95917)
中国(61570)
学报(48677)
(47349)
(46379)
科学(44882)
管理(39508)
大学(36200)
学学(34175)
农业(32097)
教育(29816)
(28441)
金融(28441)
经济研究(27406)
技术(26055)
财经(25287)
业经(22782)
(22020)
问题(21247)
(18523)
(17974)
世界(16860)
技术经济(16622)
国际(16317)
统计(15990)
资源(14640)
(14018)
(13858)
共检索到466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谷书堂  唐杰  M.Fujita  
二战以来,多数发展中国家始终面对如何实现空间平等和总体经济效率兼容的严峻考验,其所具有的共同区域经济特征是:国民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分解为两极:一极是少数地区持续的经济高涨;另一极是多数地区持续的经济落后、停滞。空间上的两极分化更主要更直接的表现是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过渡集中以及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异的扩大。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安平  
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的总体效率与空间平等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建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东部的经济增长能带动中西部,有利于全国总体经济增长,但会拉大地区差距。中部的崛起对西部的带动作用不如东部强,但有助于区域差距的缩小。西部的经济增长对东中部的影响甚微。尽管经济增长的总体效率与空间平等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只要制定适宜的区域政策,仍可通过区域互动,在保持总体经济较高增速的同时,抑制乃至缩小地区差距,形成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盛九元  
20 0 4年 3月 2 0日陈水扁的再次当选表明 ,台湾的整体政治生态已逐步出现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 ,代表“台独”势力的民进党长期执政态势日趋明显。而这种情势的出现 ,有着其深刻的物质基础。随着国际经济景气的复苏和岛内企业机制调整的逐步完善 ,2 0 0 3年下半年台湾部分产业呈现出高涨态势 ,从而带动经济的全面复苏。目前这一波经济景气估计在 2 0 0 4年年底或 2 0 0 5年年初达到高峰 ,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在两岸关系现状不变的态势下 ,台湾未来 4年经济将处于平稳的V型成长周期 ,这一波增长周期将维持到 2 0 0 9年。从其经济发展进程看 ,未来 1~ 2年内 ,如何处理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静  邓宏兵  张红  
文章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地区的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泰尔系数与GIS-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明显,但呈现减弱趋势,各城市间差异大于城市群际之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州城市群,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中游城市群地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度不强;西部成渝城市群地区、滇中、滇南城市群区缺乏高水平地区,低低水平集聚关系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组织特征呈现多核心与单核心边缘结构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静  邓宏兵  张红  
文章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地区的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泰尔系数与GIS-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明显,但呈现减弱趋势,各城市间差异大于城市群际之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州城市群,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中游城市群地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度不强;西部成渝城市群地区、滇中、滇南城市群区缺乏高水平地区,低低水平集聚关系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组织特征呈现多核心与单核心边缘结构特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延军  
针对三大地带经济波动研究的匮乏以及各地带经济波动与我国总体经济波动的密切联系,本文利用H-P滤波以及单位根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三大地带的经济波动以及它们与总体经济波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总体经济波动与三大地带经济波动在曲线走势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并且是中部地带而不是东部地带对我国总体经济波动的影响最大,而西部地带对我国总体经济波动基本上没有影响。本文还对以上研究结论给出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浩  杨天池  高苇  
文章选择长江经济带1998~2013年市域人均GDP为主要研究指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首位度以及ESDA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市域经济整体集聚现象显著,由不断增强向缩小趋势进行发展。热点区域的整体分布格局变化幅度较小,较稳定的聚集在长三角地区,主要是在南北方向上微弱变化。经济重心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29.9646°N~30.1077°N,113.7712°E~114.6731°E之间变动,经历了先向东再向西方向移动轨迹。标准差椭圆总体变化幅度较小,涵盖了经济热点区,主要呈现出西南-东北的空间格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玲  
互联网技术及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受上海市的辐射和带动,其区域经济的差异化程度日益缩小,区域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文章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为例,基于区域一体化战略背景,对该地区各城市的区域经济差异以及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为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蔡冰冰  赵威  李永贺  李政旸  
探讨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与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回归模型,计算2000年以来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和经济综合水平,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究其空间关联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大部分省域的创新与经济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距不断扩大;二是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逐渐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三是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在不断加强,且主要是由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主导;四是经济开放度、政府控制力、人力资本、科研环境、金融支持度、基础设施6个因素对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谭友林  
本文考察了当前我国劳动力总量空间分布并分析了中国省际城镇失业水平、各省剩余农业劳动力数量及1997年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情况。利用这三个指标笔者考察了中国就业压力的空间格局。此外,本文还结合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长速度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对现今中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家君  魏伟  张建清  
文章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利用1999~2012年间的地级市人均GDP数据,对湖北省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我们发现整体而言,湖北省区域经济在考察期前期,并未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但随着各类区域战略的实施,逐渐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另外从空间集聚特征来看,武汉城市圈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但并未形成明显的高高型集聚,整体区域一体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素萍  葛明  林玲  
基于2002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应用前、后向加权完全联系指标研究了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对其它地区的供给推动作用和需求拉动作用,应用空间联系指数分析了各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间前、后向经济联系随时间演进不断增强,京津、中部、西北、西南、北部沿海等五大区域对其它地区具有较强的需求拉动作用,而西北、中部、西南和南部沿海的供给推动作用高于平均水平;两两区域间经济联系差别很大,三大沿海与其它区域的联系相对密切,京津与中部地区居中,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区域相对独立。因此,促进中国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需要坚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卫东  罗怀芳  
本文运用环境约束下的SBM-Undesirable模型和GML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及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变动趋势,研究了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TFP变化的技术和规模特征,进而寻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纯技术进步指数与TFP的变化方向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技术进步是提升TFP最有效的途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地区在考虑环境因素后TFP不降反升。环境、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是实现TFP增长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牛雪琪  马晓君  
文章基于2011—2015年全国省份数据,设置宽口径指标体系,从多投入多产出角度研究经济效率。在经济区域划分基础上,运用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和共同前沿Malmquist指数,并将动静态分析相结合,考察经济效率的变化趋势及区域效应下的技术差异比率。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还处于发展中期,局限主要源自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两方面,各省市应从这两方面入手来促进经济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卫东  罗怀芳  
本文运用环境约束下的SBM-Undesirable模型和GML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及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变动趋势,研究了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TFP变化的技术和规模特征,进而寻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纯技术进步指数与TFP的变化方向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技术进步是提升TFP最有效的途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地区在考虑环境因素后TFP不降反升。环境、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是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