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36)
2023(11244)
2022(9394)
2021(8526)
2020(6907)
2019(14878)
2018(14407)
2017(27196)
2016(13875)
2015(14753)
2014(13875)
2013(13261)
2012(11781)
2011(10515)
2010(10327)
2009(9575)
2008(8837)
2007(7665)
2006(6545)
2005(5403)
作者
(34999)
(29232)
(29223)
(27694)
(18349)
(13957)
(13056)
(11194)
(10958)
(10142)
(9843)
(9807)
(9162)
(9156)
(8837)
(8724)
(8675)
(8484)
(8435)
(8199)
(7007)
(7006)
(6850)
(6744)
(6524)
(6382)
(6256)
(6232)
(5746)
(5702)
学科
(59428)
经济(59393)
管理(43568)
(42178)
(36272)
企业(36272)
方法(19951)
地方(18466)
技术(17531)
数学(16556)
数学方法(16395)
中国(16226)
业经(16014)
(15396)
技术管理(12405)
产业(12233)
(11488)
地方经济(11329)
农业(10513)
(10110)
贸易(10102)
(9829)
环境(9798)
(9712)
(9170)
理论(8924)
(8691)
金融(8689)
(8651)
(8529)
机构
学院(184812)
大学(179360)
(79289)
经济(77850)
管理(74763)
理学(65414)
理学院(64677)
管理学(63742)
管理学院(63372)
研究(59006)
中国(43697)
(35722)
科学(34531)
(33571)
中心(27500)
(27225)
财经(27206)
(26668)
(25173)
师范(24991)
(24679)
经济学(24618)
研究所(24211)
业大(23160)
(22609)
经济学院(22276)
(22186)
(22133)
北京(21380)
商学(20719)
基金
项目(132867)
科学(109282)
研究(101652)
基金(97433)
(83552)
国家(82917)
科学基金(74057)
社会(68643)
社会科(65451)
社会科学(65442)
(54932)
基金项目(52581)
教育(45550)
自然(45300)
(44720)
自然科(44360)
自然科学(44353)
自然科学基金(43564)
编号(40384)
资助(35694)
(34431)
(31661)
创新(31157)
成果(30431)
重点(30012)
国家社会(28944)
课题(28202)
(28162)
(26520)
发展(26452)
期刊
(87534)
经济(87534)
研究(52868)
中国(36363)
管理(29925)
(24251)
科学(23569)
学报(20872)
教育(20860)
(20529)
业经(17073)
技术(16957)
大学(16597)
学学(15643)
经济研究(14951)
农业(14594)
(14576)
金融(14576)
财经(12582)
科技(11541)
(11160)
问题(10998)
商业(10302)
技术经济(10088)
现代(9217)
(8763)
(8722)
论坛(8722)
(8523)
(8231)
共检索到264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大明  原毅军  
本文从空间维度廓清了协同创新对区域产业升级的空间外溢机制和外溢效应边界形成机理。采用中国分省区面板数据,利用地理距离和社会经济特征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设定的空间杜宾(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既有区域内溢出效应,也有区域间溢出效应。空间外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创新要素区际流动来实现,且呈现出地理距离衰减特征。进一步考虑地理区位特征差异发现:空间外溢对产业升级的带动效应在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作用机制,对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翔  张海晶  程发新  史烽  
文章基于我国200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Romer知识生产函数和空间计量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地理距离约束下产学协同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并结合空间权重矩阵阈值调整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随地理距离衰减的产学协同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产学协同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真实存在,地理距离对产学协同创新的抑制作用在减弱;研发物质资本和研发人力资本均具有强外部性特征,且研发人力资本的空间外部性最为明显;产学协同创新在整体上存在明显的衰减效应,但是存在两个局部集聚区,即局部集聚区Ⅰ(时间距离在150分钟之内)和局部集聚区Ⅱ(时间距离在350到500分钟之间),其中局部集聚区Ⅰ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烽  陈石斌  蔡翔  高阳  
基于添加空间变量的Romer研发模型,从地理邻近性、经济相似性与绩效接近性三个方面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利用2006—2014年的省际大学—企业的联合发明专利等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的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相似的空间外溢要略高于地理邻近效应;研发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在协同创新中产生明显的"空间外溢",其中人力资本投入对周边地区的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影响最显著;此外,市场化程度与教育投入力度等因素对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活动存在积极的影响,而金融环境与知识产权保护对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水平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政府还需加大对研发经费、高素质人力资本和教育的投入力度,以促进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和各区域创新均衡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增耀  章小波  沈能  
基于价值链活动,本文将创新过程划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子阶段(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并构建了两阶段非合作博弈的创新效率评价方法,对中国(区域)知识创新效率、产品创新效率及整体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将空间溢出和价值链溢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检验中国创新效率的多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创新价值链不同环节之间存在显著主从关联,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之间相互牵制成为制约中国创新的共同因素。两阶段效率失衡问题明显,产品创新效率明显低于知识创新效率。创新价值链中知识创新的前向关联溢出效应显著,而产品创新的后向关联效应缺失。中国创新效率空间依赖性明显,具有地理空间集群特征,这种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白俊红  蒋伏心  
本文采用1998—2012年中国分省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并从区域间创新要素动态流动视角建立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实证考察了协同创新与空间关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科技资助、企业与高校的联结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结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金融机构资助则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间创新要素的动态流动有利于知识的空间溢出,从而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无论采用静态还是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上述结论均具有稳定性。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区域创新生产要素的组织与协调方式,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余泳泽  刘大勇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本文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3个阶段,并利用三阶段DEA模型考察了各阶段的创新效率。由于各阶段创新效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本文采用多种空间面板模型和设置多重空间权重矩阵的方法,分析了创新的空间外溢效应和价值链外溢效应。研究显示,产品创新效率与知识创新效率之间产生了明显的价值链外溢效应,产品创新效率和科研创新效率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价值链外溢效应,而科研创新效率与知识创新效率之间没有形成较为明显的价值链外溢效应。就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而言,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各阶段创新效率都表现为较为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丛波  叶阿忠  林壮  
采用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半参数二机制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及其城市异质性。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具有显著动态性和空间相关性,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不可忽视;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产学合作专利均能在短期和长期推动邻近城市产业升级,但中心城市对协同创新的政府资助在长期内不利于外围城市产业升级;协同创新对本地城市产业升级的当期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维持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优势更多需要来自邻近城市协同创新对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而不是中心城市自身协同创新优势。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动态空间效应,对推动圈层结构下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创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产业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邵汉华  钟琪  
利用SBM-DEA模型测算了2001~2015年我国30个省的协同创新效率,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研发要素流动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2001~2015年各区域协同创新效率整体明显提高,并趋向于均衡发展,但存在一些省份在高水平聚拢和低水平集聚;研发人员流动和研发资本流动都能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效率;研发投入强度存在"高水平陷阱",在低水平时更有利于发挥研发要素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过高的政府支持和过低的金融支持均会显著地抑制研发要素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丽娜  蒋伏心  熊季霞  
创新扩散是推动区域经济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区域协同创新是在创新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基础上,以企业价值链网络为载体,实现区域创新要素共享,增强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能力、进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是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重要发展趋势。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首要的推动力是创新主体的流动;其次是创新成果的市场交易与知识流动促成区域集体学习过程。创新要素空间分布"凸性"使协同创新伙伴选择具有地方化特征,进而区域协同创新过程中空间相互作用明显,是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臧欣昱  马永红  王成东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臧欣昱  马永红  王成东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同斌  李金凯  周浩  
在经典知识创新函数的基础上加入地理因素,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设置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提升与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发现:研发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总体显著,但研发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研发存量较低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研发生产率悖论"现象的出现。大多数地区知识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在中心与外围省份之间,高技术产业中技术差距的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知识的溢出。东部各区域内中心与外围省份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区域内技术进步的协同创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则由于研发资源匮乏、"政产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丽曼  
本章首先剖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诱因及校企协同创新的内涵,揭示了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阻力与动力,并从技术协同、人才协同、制度协同等角度给出完善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创新路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堂  陈光  
采用2008年至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Matlab软件建立空间面板模型,从劳动力创新投入、资本创新投入、环境创新投入、城市创新投入四个维度,分析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科技创新不仅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也会对域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空间外溢效用;各省份之间存在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依赖性,劳动力创新投入、资本创新投入、环境创新投入、城市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外溢效应;劳动力创新投入能够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对域外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阴影效应;本地区环境水平的提升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域外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无溢出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庄之乔  
本文利用我国大陆地区除西藏外的30省市1998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技术创新对能源利用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地区往往拥有较低的能源利用强度,而技术创新能力偏低的地区则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强度;同时,技术创新对能源利用强度的消减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即某一省份创新能力提升对能源利用强度的消减效应通过邻近省份最终又回到所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