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02)
2023(9839)
2022(8126)
2021(7537)
2020(5977)
2019(13373)
2018(12850)
2017(24177)
2016(12476)
2015(13740)
2014(12856)
2013(12551)
2012(11293)
2011(10305)
2010(9756)
2009(8846)
2008(8154)
2007(6599)
2006(5715)
2005(4973)
作者
(32081)
(26898)
(26770)
(25542)
(17041)
(12777)
(12005)
(10416)
(10325)
(9290)
(9056)
(8985)
(8476)
(8315)
(8289)
(8241)
(8044)
(7738)
(7688)
(7656)
(6416)
(6412)
(6314)
(6093)
(6024)
(5979)
(5697)
(5513)
(5242)
(5226)
学科
(52075)
经济(52026)
管理(34038)
(28177)
方法(22183)
(21944)
企业(21944)
数学(20134)
数学方法(19946)
中国(17935)
(13448)
环境(13170)
(13031)
贸易(13024)
(12776)
(11822)
业经(10308)
(10023)
(8997)
农业(8602)
(8599)
银行(8593)
(8369)
(8364)
金融(8362)
地方(8346)
(8253)
(7850)
(7708)
关系(7223)
机构
学院(168464)
大学(168325)
(79030)
经济(77873)
管理(62496)
研究(61534)
理学(54640)
理学院(53988)
管理学(53016)
管理学院(52710)
中国(47998)
(35212)
科学(35067)
(33817)
(29047)
财经(27913)
中心(27610)
研究所(26656)
经济学(26557)
(25863)
经济学院(24068)
(23351)
(22932)
北京(22142)
(22046)
师范(21883)
业大(21805)
财经大学(21187)
(21093)
研究中心(18568)
基金
项目(119654)
科学(97251)
基金(91866)
研究(87948)
(80678)
国家(80176)
科学基金(69500)
社会(60429)
社会科(57645)
社会科学(57639)
基金项目(48033)
自然(43548)
(42959)
自然科(42649)
自然科学(42639)
自然科学基金(41858)
教育(39844)
(37602)
资助(36686)
编号(33040)
(27854)
重点(27512)
国家社会(27060)
(26580)
成果(25432)
(25358)
中国(25305)
教育部(24502)
创新(23877)
人文(23553)
期刊
(81195)
经济(81195)
研究(51621)
中国(29769)
科学(24153)
(24079)
学报(23473)
管理(22857)
(21249)
大学(18447)
学学(17535)
经济研究(15689)
农业(15290)
(14540)
金融(14540)
教育(14286)
财经(13703)
业经(12403)
技术(12232)
(12017)
(11485)
问题(10717)
世界(10102)
国际(10057)
(9032)
统计(8335)
资源(7992)
技术经济(7693)
(7471)
现代(7213)
共检索到241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桂梅  陈丽珍  孙立成  赵桂芹  
传统的外生分组无法准确地刻画区域碳排放的分异状况,从而不能有效地反映碳排放的演进趋势。在考虑空间地理因素驱动下,通过PS收敛方法确定中国30个省区市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异类型,进一步利用Arc GIS 10.0构建Markov转移矩阵分析时空分异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流动性,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和动态演进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演进存在5种分异类型,不同类型区域的碳排放强度跨区域状态转移发生的概率较小,低和中低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整体上将向低与中低碳排放强度水平的长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苑韶峰  唐奕钰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间四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从经济贡献力、生态承载力及二者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区域差异显著,各地级市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从上游地区到下游地区增长量逐渐增大。②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总体呈现正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值先增大后减小,碳排放强度空间正相关性增强,集聚状态显著,异质性空间单元增加。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中心位于下游沿海地区,低值集聚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游及中游地区,低值孤立点和高值孤立点分别分布在中游及中下游地区。③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生态承载系数东高西低、中间最低,两者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耦合协调度上游差异较小,中游及下游地区差异相对较大。④为更好地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集约方向转变,可以分区域进行低碳土地利用的调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妮  张艳芳  位贺杰  
以能源产区陕西省榆林市的12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在Geo Da和Arc GIS等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趋势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2005—2010年榆林县域尺度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分异机制。榆林各区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明显,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两极分化加剧。县域碳排放强度南北走向上表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东西走向上具有微弱的"U"型变化态势。总体上,东北部区县碳排放强度高于西南部。各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正的空间关联分布特征,且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空间依赖性明显。结合相关性分析,榆林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极化区、扩散区、塌陷区和传染区4个特征。"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泽   肖玲颖   任阳军  
文章在测度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片三大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并运用变异系数和固定效应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较为接近,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而黄河流域呈现扩大趋势;就贡献率而言,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是黄河流域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地区绝对差异均呈缩小趋势,而黄河流域的地区绝对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此外,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存在σ收敛特征,黄河流域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三大区域都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方叶兵  王礼茂  牟初夫  张宏  屈秋实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石油消费又是中国第二大碳排放源,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按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划分来探讨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及其主导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引导区域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15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空间分异,并探测了其主导因素和地域类型,再根据探测因子与碳排放耦合程度判断不同类型下的典型省份。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中国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石油终端CO_2排放强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尹忞昊   田云   卢奕亨  
在测算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其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其区域差异特点、动态演进趋势与空间分异机理等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绝大多数省份以及各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均处于下降态势。2020年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为93 885.28万吨,较2005年减少7.04%。15年间,共有18个省份农业碳排放量处于下降态势且以北京降幅最大,高达75.84%。第二,中国各省份农业碳排放量差异受劳动力规模的影响要大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三类区域与之类似。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省际层面已出现“俱乐部收敛”现象,未来有可能出现马太效应。第三,中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依次为农业机械化水平、地形起伏度、农业产业集聚、农业公共投资、农业产业结构。具体到三类区域,粮食主产区的主导因子为地形起伏度,而粮食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则受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洪  王丹阳  高跃伟  
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有利于前瞻性地调控经济运行,防范外部冲击。当前广泛用于宏观经济预测的MF-VAR模型,虽然能胜任常态情形的预测任务,但其参数估计过程多以传统Minnesota形式分布作为推断先验,难以贴合现实中异方差性的非理想预测环境。文章引入稳态随机先验对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并通过湖北省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实例验证,发现稳态先验的“均值调整”信念驱使预测向均值回归,在简化估计程序的同时还能提高远期视野下的预测精度;随机先验的时变方差设定能有效捕捉序列的结构变动,使模型能同时适应常态和不确定性冲击的情形;分级稳态和因子随机波动可以牺牲部分样本信息而兼顾降维能力与计算优势。稳态随机先验的延展性和灵活性拓展了MF-VAR模型的应用场景,放宽了模型的应用条件,并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精度。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玉浩  姜红  孙舒榆  
[目的/意义]从知识生态视角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联盟的相关理论体系,分析知识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有助于明晰技术标准联盟稳定性的内在逻辑,优化技术标准联盟知识资源的配置模式。[方法/过程]在阐述技术标准联盟知识生态系统要素层级结构的基础上,由功能维度分析了知识生态位的不同角色。从知识生态链和演化模式两个层面揭示了技术标准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建立了技术标准联盟稳态机制的整合性理论分析框架。[结果/结论]技术标准联盟的稳定性表现为功能稳定和结构稳定两个层面,知识生态系统的循环反馈、层次作用和动态调节机制维持着技术标准联盟的动态平衡。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梁大为  
文章试图在人力资本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碳税和CO2排放函数,研究碳税制度下的稳态经济增长路径与CO2排放量。通过改进后的内生增长模型计算得出碳税制度下的稳态经济增长率以及CO2排放量增长率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将经验参数值带入模型进行检验,得出的结果与理论模型分析一致:在碳税制度下,时间贴现率越小,资本产出弹性越小,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越快,物质商品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越小,越能提高稳态经济的增长速率,同时也能更加有力的遏制CO2排放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品杰   解玉文   杨帆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为了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的放矢地制定节能减排政策以实现这个目标,划分不同的经济周期开展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研究。首先从经济、社会、能源三方面选取了8个可能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然后利用两步法(MSAR-OPLS)进行实证分析。通过MSAR模型将中国1978—2019年划分为低速增长期、中速增长期、高速增长期3个经济周期,然后利用OPLS模型得到了中国不同经济周期内碳排放强度和各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周期内的“碳效应”。在总结分析不同时期碳排放强度关键因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品杰   解玉文   杨帆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为了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的放矢地制定节能减排政策以实现这个目标,划分不同的经济周期开展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研究。首先从经济、社会、能源三方面选取了8个可能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然后利用两步法(MSAR-OPLS)进行实证分析。通过MSAR模型将中国1978—2019年划分为低速增长期、中速增长期、高速增长期3个经济周期,然后利用OPLS模型得到了中国不同经济周期内碳排放强度和各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周期内的“碳效应”。在总结分析不同时期碳排放强度关键因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金萍  闫卫阳  孙玮  秦耀辰  
区域的低碳发展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301个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建立量化指标体系,把2011年中国低碳发展水平分为4个一级类型和8个二级类型,并通过Moran指数与散点图、LISA集聚图,结合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中国经济区划分方案,分析低碳发展类型的宏观和局域分异特征,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不同类型区低碳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中国低碳发展以高碳和相对高碳类型为主,一级经济区内低碳发展类型多样化分布,而大多数二级经济区内低碳发展类型具有相近性。依赖于高耗能产业结构的LLL和LHL类型在胡焕庸线上方和沿线集聚分布,而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的LLH类型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下方。低碳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君言  陈梦玫  
以GDP为主导的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法准确地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包括绿色GDP、真实储蓄率等在内的"新"的核算方法试图弥补传统核算体系在核算目标、核算范围和核算方法上的不足。然而这些所谓新的核算方法仍未摆脱传统增长经济学的窠臼。赫尔曼·E.达利等提出的稳态经济为重新审视这一"增长癖"提供了新的目标、规则和研究范式。在稳态经济视角下,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国民财富核算体系应从单一目标扩展为多目标协同的核算体系,重新审视和评估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应将时间纬度纳入核算体系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鸣  宋洪远  
使用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了中国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量,使用ML指数、空间Morans’I指数和三种收敛性模型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和空间聚集与收敛等问题。研究发现:第一,1999—2010年间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ML值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存在区域间绩效发展状况不均衡的问题,例如东部绩效最高而中部最低。第二,在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中,起到最主要贡献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效率变化的贡献度非常小,意味着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碳排放绩效值。第三,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ML指数值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即空间聚集效应),而2000年以后这种空间自相关关系程度越来越弱。第四,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存在"俱乐部收敛"效应,表明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绩效存在收敛性和趋同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新才  韩雪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