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58)
2023(10991)
2022(9191)
2021(8421)
2020(6759)
2019(14734)
2018(14381)
2017(26513)
2016(14245)
2015(15534)
2014(15161)
2013(14691)
2012(13868)
2011(12761)
2010(13157)
2009(12289)
2008(11898)
2007(10622)
2006(9896)
2005(9266)
作者
(40589)
(33589)
(33524)
(31968)
(21382)
(16171)
(15221)
(13070)
(12875)
(12011)
(11538)
(11428)
(10820)
(10709)
(10653)
(10408)
(10003)
(9847)
(9805)
(9555)
(8641)
(8478)
(8031)
(7854)
(7644)
(7529)
(7526)
(7510)
(6824)
(6631)
学科
(64813)
经济(64749)
管理(36111)
(32376)
地方(23814)
(23680)
企业(23680)
中国(22592)
(19089)
方法(16636)
业经(15387)
数学(13772)
地方经济(13592)
数学方法(13577)
农业(13258)
(13153)
(12143)
银行(12133)
(12129)
金融(12127)
(11939)
(11898)
(11889)
环境(11476)
(11342)
(10610)
贸易(10595)
(10082)
(9496)
理论(9069)
机构
学院(197386)
大学(193531)
(80096)
经济(78120)
研究(74731)
管理(68263)
中国(57575)
理学(56579)
理学院(55721)
管理学(54676)
管理学院(54284)
科学(45540)
(43013)
(37803)
(37472)
中心(34527)
研究所(33791)
(33363)
(31765)
(31569)
师范(31495)
财经(28134)
北京(27622)
(27525)
(27295)
业大(25870)
(25241)
师范大学(25227)
(24467)
经济学(24446)
基金
项目(126050)
科学(100186)
研究(95940)
基金(88706)
(76984)
国家(76295)
科学基金(65269)
社会(61538)
社会科(58233)
社会科学(58225)
(51498)
基金项目(46336)
教育(43581)
(43040)
编号(39903)
自然(39612)
自然科(38696)
自然科学(38688)
自然科学基金(37926)
资助(34915)
(34044)
成果(33005)
课题(29401)
重点(29374)
发展(27757)
(27308)
(26375)
(26308)
国家社会(25092)
创新(24702)
期刊
(104211)
经济(104211)
研究(66553)
中国(47861)
(31094)
教育(29767)
学报(27844)
管理(27465)
科学(27426)
(27409)
(23242)
金融(23242)
农业(21225)
大学(21080)
学学(19301)
业经(18861)
技术(17526)
经济研究(16886)
财经(13635)
问题(13070)
(11894)
图书(11880)
(10797)
(10611)
资源(10563)
商业(10056)
(10040)
(10035)
论坛(10035)
科技(9312)
共检索到325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兴中  常芳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他们面临着不同区域社会与工业化水平和谐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问题都预示着人文主义应该有新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和解决上述问题的困境。由此,引发了社会科学的大讨论。在被学者公认或公议的"正义论"哲学思想启示下,很多学科都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理念。区域学科借助社会理念也相继提出了对应的构建"新区域"的"社会空间"建构理念。由于这些学科固有的经济(学原理)导向下的生态持续与社会持续观,很难耦合到社会空间公正价值观的新发展趋势。对于中国区域发展来讲,以社会平等价值为导向的区域公正发展已逐渐成为当前的主要空间矛盾。为此,从新人文地理学人-地和谐思想出发,提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超,魏清泉  
文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特点:①关注区域特性,研究方法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②直面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③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④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及区域规划方面的启示,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洋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推动形成有利于国民经济提质增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剑林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阐明了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提出了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和调整经济布局、形成若干带动力强且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等新观点,这是我国区域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社会和谐的目标追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宏英  
认为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缓慢,集群整体竞争力下降;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挥自下而上的区域内部力量来提高辽宁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新区域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影响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了发挥区域多元行动主体能动性、整合区域资源、提升集群学习能力等促进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宇丹  郄萌  王雅鹏  杜自强  
区域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何应对区域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成为西部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文章运用新区域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区域背景、制度和治理结构进行分析,指出在区域化背景下推动西部地区区域合作和共同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实施大城市或中心城市城镇化发展战略、区域协作的协调机制、制度创新和制度厚度培植、学习区域构建、城市与乡村合作和统筹发展、多目标发展战略和开放式合作等是区域化对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挑战的应对之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耀彬  陈文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发展战略总体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发展观,仅就城乡两部门理论而言,城乡的发展规律就是从城乡不分到城乡分离又逐步走向城乡一体的这一渐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区域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的地缘政治思想和区域公平观,为当前区域公平发展和区域差异整治提供了思想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次区域发展战略转型体现了区域发展的演变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域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佐证;以区域价值动态运行规律为依据,通过对区域政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区域创新与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域发展提供前瞻。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耀彬  陈文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发展战略总体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发展观,仅就城乡两部门理论而言,城乡的发展规律就是从城乡不分到城乡分离又逐步走向城乡一体的这一渐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区域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的地缘政治思想和区域公平观,为当前区域公平发展和区域差异整治提供了思想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次区域发展战略转型体现了区域发展的演变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域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佐证;以区域价值动态运行规律为依据,通过对区域政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区域创新与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洋  
一、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2008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海峰  蒋同明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继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立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互动性较差、差距扩大三大问题,借鉴区域平衡增长论、区域不平衡增长论和区域阶段发展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遵循协调、和谐、互补和循环四个新发展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海波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成体系的发展理论,是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也是我国各级各类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应该因时因事贯彻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忠泽  
本文分析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技术在实现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南地区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需要,提出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振朝  田秀菊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长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要求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强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客观地认识科学发展观 ,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并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来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魏火艳  
基于新区域主义理论分析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及策略。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体育消费群体大、劳动力成本低;具有丰富、独特的体育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构建完备的产业政策、交通、信息等服务支撑体系。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强化地缘区位联系,实现联动发展;培育体育产业增长极,通过摊饼式辐射,推动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县域为载体,实现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发展;构建区域创新机制,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