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18)
- 2023(12810)
- 2022(11225)
- 2021(10612)
- 2020(8932)
- 2019(20561)
- 2018(20627)
- 2017(39353)
- 2016(21334)
- 2015(24184)
- 2014(23779)
- 2013(23221)
- 2012(21596)
- 2011(19260)
- 2010(19177)
- 2009(17453)
- 2008(17238)
- 2007(15075)
- 2006(13261)
- 2005(11525)
- 学科
- 济(84126)
- 经济(84042)
- 管理(63330)
- 业(59281)
- 企(50257)
- 企业(50257)
- 方法(39483)
- 数学(33679)
- 数学方法(33175)
- 农(21487)
- 学(21198)
- 财(20205)
- 中国(20189)
- 贸(19062)
- 贸易(19055)
- 业经(18653)
- 易(18578)
- 技术(17946)
- 地方(17503)
- 理论(15494)
- 农业(14523)
- 和(13768)
- 务(13575)
- 环境(13524)
- 财务(13505)
- 财务管理(13482)
- 制(13023)
- 企业财务(12747)
- 划(11750)
- 出(11247)
- 机构
- 大学(304074)
- 学院(301580)
- 管理(121223)
- 济(112304)
- 经济(109605)
- 理学(104975)
- 理学院(103735)
- 管理学(101722)
- 管理学院(101186)
- 研究(99903)
- 中国(72571)
- 科学(65949)
- 京(65941)
- 所(50663)
- 财(49980)
- 农(49442)
- 业大(47707)
- 研究所(46516)
- 中心(45729)
- 江(43417)
- 范(41459)
- 北京(41444)
- 师范(41068)
- 财经(40588)
- 农业(39014)
- 院(36858)
- 经(36801)
- 州(36219)
- 技术(33773)
- 师范大学(33321)
- 基金
- 项目(211771)
- 科学(165919)
- 基金(152958)
- 研究(152610)
- 家(134555)
- 国家(133493)
- 科学基金(114447)
- 社会(93649)
- 社会科(88824)
- 社会科学(88800)
- 省(82869)
- 基金项目(82302)
- 自然(76631)
- 自然科(74862)
- 自然科学(74846)
- 自然科学基金(73475)
- 划(69795)
- 教育(69451)
- 编号(62812)
- 资助(62699)
- 成果(50274)
- 重点(47261)
- 部(45612)
- 发(44496)
- 创(43716)
- 课题(42558)
- 创新(40855)
- 科研(40554)
- 大学(39006)
- 项目编号(38813)
- 期刊
- 济(120477)
- 经济(120477)
- 研究(84096)
- 中国(56575)
- 学报(51525)
- 科学(46584)
- 农(43739)
- 管理(42907)
- 大学(37821)
- 财(37490)
- 学学(35270)
- 教育(34587)
- 农业(31106)
- 技术(28703)
- 图书(21470)
- 融(20089)
- 金融(20089)
- 业经(19276)
- 财经(18683)
- 经济研究(18507)
- 业(16468)
- 科技(16382)
- 技术经济(16022)
- 经(15870)
- 问题(15719)
- 理论(15578)
- 情报(15010)
- 资源(14886)
- 实践(14582)
- 践(14582)
共检索到434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婷婷 赵峰 侯俊利 高宇 庄平
研究河口潮间带底栖生境(intertidal benthic habitat)变化,能为河口湿地生物的保护、底栖环境质量的评价、受损生境的生态恢复提供的科学依据和管理建议。本文从关注空间和时间尺度的研究出发,对河口潮间带栖息地监测、分类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分为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论述:河口潮间带底栖生境的时空新特征、河口潮间带底栖生境特征参数、河口潮间带底栖生境特征获取方式、数据处理、河口潮间带底栖生境分类模型选择、多时空尺度分析。河口潮间带底栖生境特征的分类方式由于考虑生态过程和格局中所涉及的空间生态学问题(边界分割、尺度效应、分类精度、动态变化等),模拟底栖物种及群落分布更为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江红星 刘春悦 侯韵秋 钱法文
3S技术在鸟类栖息地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不同尺度条件下,以及对于一些广袤且偏远的地区,能够有效地分析、评估、监测和预测鸟类与栖息地关系,推动实现物种保护管理目标。本文主要回顾遥感数据源、遥感信息提取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鸟类栖息地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分析影像数据源和影像时相的选择,以及遥感信息提取和鸟类野外调查方法等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和完善措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芳莉 宋飞 董琳琳 李海福 王铁良
辽河口湿地近30年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湿地旅游开发和辽河泥沙量改变,使得湿地景观破碎度加剧。为了研究辽河口潮间带湿地景观破碎度演变驱动因素,利用辽河口湿地1985~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法,对辽河口潮间带景观破碎度演变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观指数NP(斑块个数)值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又增加的趋势,总NP值增加139个,1985年时最低(92个),2016年时达到最高(267个)。斑块数增多,说明景观破碎程度增大。景观指数LPI(最大斑块所占面积比例)值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总体LPI值减少1.31%,说明最大斑块所占的百分比减少,景观的破碎程度增大。影响辽河口潮间带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因素有气温、降雨量、径流与径流量、输沙量与含沙量、人口数量、GDP等,其中,年输沙量与年均流量是影响湿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口因素是导致辽河口潮间带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道路、养殖、油井、城镇的面积随之增加,湿地和潮滩的面积减少。人口因素是导致辽河口潮间带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数增加,斑块个数增加,最大斑块所占的百分比减少,景观破碎度增大。
关键词:
辽河口 潮间带湿地 驱动因素 景观破碎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勇 温俊宝 胡德夫
从研究方法、栖息地选择、栖息地评价、栖息地破碎化等方面对鸟类栖息地的研究进行总结。鸟类栖息地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条带取样法和0.04hm2圆形地块法等,近年来3S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研究效率,拓展了鸟类栖息地的研究领域;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大多以植被等环境因子为基础,在不同空间尺度及不同季节和生活史阶段,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在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基础上,对鸟类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及等级划分,可以为鸟类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栖息地破碎化会对鸟类生存和鸟类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鸟类种群的营巢成功率、繁殖成功率及鸟类群落分布。从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对国内鸟类栖息地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鸟类 栖息地选择 适宜性评价 破碎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龚彩霞 陈新军 高峰 官文江 雷林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之后,在渔业资源开发、管理、评估及保护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渔业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简要概述了国内外HSI研究现状、理论和方法,以及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概括提出HSI研究和应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有:(1)充分了解研究对象生活史过程及其生物学特性和所处的环境;(2)针对不同生长阶段和外部环境,选择合适的环境因子;(3)开展数据源合适时空标准的研究,建立环境因子等数据的规范;(4)根据历史资料和专家知识赋予各因子的合适权重;(5)针对不同目标(保护区、中心渔场、生物量估算等),来选...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模型开发 渔业科学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家旭 左涛 左明 王安东 王俊 牛明香
基于2020年黄河口须子网生计渔业和生物组成周年监测数据,开展黄河口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评价须子网生产对黄河口渔业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口潮间带的渔业生物种类丰富,共鉴定记录61种生物,以鱼类和甲壳类居多。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组成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多样性水平以夏季7-8月较高,秋季10-11月较低;5-9月、10-11月组群分别具有较高的种类组成相似度。各类群的数量组成中,4-7月是螺类、8月是螺类和鱼类、9月是鱼类、10-11月是蟹类数量居多。鱼类是各调查月总渔获的优势类群,其中,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鮻(Liza haematocheila)为各调查月份都出现的优势种。个体大小–频数百分比分布显示,黄河口潮间带是小型渔业生物以及多种幼鱼分布的重要区域。4-9月,渔获物的主体均由个体重量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梦影 吕泽华 田思泉 高春霞 戴黎斌 叶深
根据2015—2016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温台渔场开展的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综合调查采集的生产数据,采用正态分布函数分别构建海水底层温度(sea bottom temperature, SBT)、海水底层盐度(sea bottom salinity, SBS)和水深(depth)与相对资源密度的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求解,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 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采用基于不同权重的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weighted model, AWM)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检验模型精度。研究发现:各环境因子与SI间均呈现明显的正态关系;小黄鱼的最适栖息地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年HSI高值区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其次为秋季和冬季,春季高值区位于122°30′E以东,28°30′N以北海域,夏季高值区呈带状南下,秋季高值区位于122°00′E,28°00′N附近海域,冬季高值区北上,位于123°00′E,29°00′N附近海域。研究结果表明:在HSI模型中考虑权重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温台渔场小黄鱼栖息地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安国 王勇 郭聪 刘辉芬 李世斌
全栖息地毒鼠法以害鼠生态学为基础,将毒饵灭鼠三要素—杀鼠药物、用药技巧扣组织措施有机地结合,成为一套适合我国亚热带农业区防治鼠害的实用技术。本文阐述该技术6大环节即查明鼠情、选准时机、制好毒饵,组织围歼、正确投放和查漏扫残的技术要领与原理,並简介一些应用实例。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吴祖立 张胜茂 戴阳 章守宇
空间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实体空间分布特征信息的技术,可为海洋牧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源。空间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具有全面、系统、高精确的特性,可有力地促进现代海洋牧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海洋牧场选址建设、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海洋牧场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评价、海洋牧场管理4个方面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海洋牧场的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我国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铁良 陈曦 苏芳莉 芦晓峰 陈发先 刁一峰
将模糊数学原理引入到湿地水质评价中,建立适合双台河口湿地的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2010年双台河口湿地汛期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核心区的最大隶属度为0.393,水质等级为Ⅲ级;缓冲区的最大隶属度为0.475,水质等级为Ⅳ级;试验区的最大隶属度为0.557,水质等级为Ⅳ级。从试验区、缓冲区到核心区,水体基本有逐渐转好的趋势,说明湿地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铁良 张欣 周林林 李萌
按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河口湿地评价等级划分为5级,采用了模糊分布曲线中的"梯形分布"确定各个元素的隶属函数,依据各污染物的超标情况选取评价因子和确定权重,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构建了河口湿地水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并以辽宁省双台子河口湿地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双台子河口湿地的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为Ⅳ,水环境质量污染较为严重。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判 河口湿地 水环境质量 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茹辉军 李云峰 沈子伟 张燕 刘晓娟 吴湘香 李荣 倪朝辉
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基础上,对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栖息地及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其适宜栖息地保护河段进行了评估与划分。研究表明:(1)1950~2012年,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分布范围持续减少,损失率高达91.4%,强烈的人类活动(如水电开发)成其主要影响因素;(2)川陕哲罗鲑对栖息地生境质量需求较高,适应水温范围较窄(4℃~14℃)。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川陕哲罗鲑对于生境的需求存在差异;(3)大渡河上游干流及众多支流对保护川陕哲罗鲑极为重要。在上游适宜划分为川陕哲罗鲑栖息地保护的河段总长度共计2 222.9km。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1)川陕哲罗鲑栖息地有效保护,不仅应保护其现有分布区域,...
关键词:
川陕哲罗鲑 栖息地保护 大渡河流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冯波 陈新军 许柳雄
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温度、温差、氧差与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进行二次回归分析,找出最佳上界方程,以最佳上界方程拟合的数值来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从而揭示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栖息地的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温度、温差、氧差与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的最佳上界分位数回归方程分别为HR_(T0.9)=-44.803+7.685T_(0.9)-0.255T_(0.9)~2,HR_(dT_(0.9))=6.234+0.953dT_(0.9)-0.026dT_(0.9)~2和HR_(dO_(0.88))=7.422+4.25dO_(0.88)-0.727dO_(0.88)~2。10°N~10°S...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梁佳伟 花传祥 陈新军 杨娜 赵振方 胡贯宇 李金桧
为了解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的栖息地分布特征,根据2018年7—11月秋刀鱼渔船“鲁蓬远渔027”在西北太平洋公海(40°28′N~48°56′N、150°08′E~164°20′E)采集的127尾秋刀鱼样本,测定了其肌肉组织稳定同位素含量,分析了肌肉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探讨了δ~(13)C和δ~(15)N的时空分布规律。基于广义加性模型(GAM)分别讨论了δ~(13)C、δ~(15)N与纬度、体长、离岸距离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关系。t检验结果表明,秋刀鱼雌雄个体间的δ~(13)C、δ~(15)N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体长组间的δ~(13)C和δ~(15)N的分布较为相似,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分析认为,1龄的秋刀鱼栖息在亲潮海域,随后向南洄游到黑潮-亲潮混合水域。GAM模型结果显示,δ~(13)C与纬度呈负相关关系,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δ~(13)C随离岸距离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叶绿素a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δ~(15)N与纬度呈负相关关系;δ~(15)N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呈现先下降后缓慢升高再继续下降的趋势。研究进一步验证了1龄的秋刀鱼经历了南下洄游移动,其栖息地随之发生了变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范玉华 王林琳 芦颖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为传统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改变着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由于物理学学习难度较大,知识较为抽象,运算较为复杂,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易感到学习困难。在现代的教育中,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紧密结合,使物理学中复杂难懂的内容,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总结物理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文章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提升物理教学实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应用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