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63)
2023(9095)
2022(6989)
2021(5800)
2020(4544)
2019(9948)
2018(9740)
2017(18680)
2016(9793)
2015(10832)
2014(11004)
2013(10634)
2012(9675)
2011(8910)
2010(9110)
2009(8559)
2008(8133)
2007(7147)
2006(6908)
2005(6463)
作者
(28874)
(24233)
(24140)
(23254)
(15589)
(11369)
(10912)
(9344)
(9305)
(8544)
(8452)
(7980)
(7954)
(7690)
(7610)
(7424)
(7193)
(6919)
(6905)
(6606)
(6097)
(5822)
(5808)
(5683)
(5570)
(5502)
(5088)
(4986)
(4850)
(4688)
学科
(71005)
经济(70955)
管理(25648)
地方(21538)
中国(20065)
(19940)
方法(18051)
数学(16107)
数学方法(16021)
(14005)
企业(14005)
地方经济(13731)
业经(13293)
(13064)
(11459)
(10152)
环境(9796)
农业(9363)
产业(8845)
(8364)
城市(7863)
(7862)
金融(7861)
经济学(7501)
发展(7489)
(7478)
(7425)
信息(7402)
总论(7175)
(7139)
机构
大学(150069)
学院(149734)
(75660)
经济(74140)
研究(58623)
管理(53246)
理学(45250)
理学院(44612)
管理学(43890)
管理学院(43606)
中国(42473)
科学(32776)
(32005)
(30410)
(28762)
研究所(25805)
经济学(25721)
中心(25069)
财经(24564)
经济学院(22766)
(22689)
(22260)
(21264)
(21021)
师范(20896)
北京(20158)
(19633)
业大(18113)
(18094)
财经大学(18042)
基金
项目(98196)
科学(79463)
基金(73389)
研究(71743)
(63279)
国家(62866)
科学基金(55027)
社会(51372)
社会科(48870)
社会科学(48858)
基金项目(38664)
(37438)
自然(32492)
自然科(31795)
自然科学(31790)
自然科学基金(31183)
(31069)
教育(30828)
资助(28153)
编号(26642)
(23892)
国家社会(22777)
重点(22264)
成果(21043)
(20861)
发展(20297)
(20032)
(19560)
课题(19490)
创新(18577)
期刊
(92612)
经济(92612)
研究(53666)
中国(29254)
(21168)
管理(21112)
科学(20514)
(18688)
学报(18658)
经济研究(16252)
大学(14792)
学学(14134)
问题(13660)
(13431)
金融(13431)
技术(13088)
财经(13014)
业经(12476)
农业(12462)
(11487)
教育(10383)
技术经济(9166)
统计(8806)
现代(8408)
城市(8406)
(8242)
(8219)
世界(8122)
(7889)
国际(7496)
共检索到235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焱林  王中林  张攀红  
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建立了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计算1996-2011年间30个省市城市化发展的功效值、耦合值以及耦合协调度大小,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的城市化协调发展程度。研究发现,经济城市化领先于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而人口城市化发展滞后则成为城市化发展协调度低的主要原因;空间、经济与人口三者之间的城市化耦合协调水平比较低,尤其在中西部省市,三者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耦合协调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志强  卿姗姗  邓睿  庞容  
选取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1世纪的最初10年为研究时段,运用协调度模型,结合GIS技术,分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及二者协调性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整体上看,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城市化增长率在逐年降低,而土地城市化增长率几乎保持稳定,且二者差距在不断拉大;人口城市化增长速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土地城市化增长速率为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快于中部,东北最慢;85%的城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2002-2007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发展不协调问题在全国城市普通存在,2007-2012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呈进一步扩散之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胡春春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是实现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根本所在。本文通过构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协调发展模型,以广东省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但有下降趋势,这种变化明显受到资源环境的影响。另外,从2010年广东省各地区的协调性来看,协调发展程度很不均衡。因而,综合分析结论本文认为,广东省应统筹各地区的发展特点,构建新的协调发展格局,并建立相应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监测机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继明  熊柴  高宏  
从城镇与农村人均建设用地增加幅度的比较,和城市与县城、建制镇人均建设用地增加幅度的比较,及相关国际比较中,我们都可以判定:我国空间城市化已经过快,人口城市化相对滞后严重,二者之间确实呈现了比较严重的非协调发展。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在2030年70%的人口城镇率的目标下,我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需增加约11万平方公里。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从地方政府的成本收益角度可以发现,地方政府推动空间城市化的动力很大,而在人口城市化方面则几乎没有动力。究其根源,则在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财政制度和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因而,推进我国人口城镇与空间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上述制度,从而调整地方政府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效莉  王成璋  王野  
“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真实概括。为了治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党中央于1999年6月确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能源开发同生态环境治理相并举。6年来,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向西部地区4 600亿元,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5000多亿元。国家计划在10年间退耕还林2.2亿亩,投资3600亿元。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绩效是一个漫长的量变累积过程,通过确定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四大特征,建立“常态、一般、差”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绩效做出客观评价,有利于坚定人们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信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邬娜  傅泽强  谢园园  沈鹏  高宝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者是否协调发展直接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研究在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评价了成都市自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和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二者的协调性。并提出了现阶段促进成都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以实现成都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弓  叶蜀君  
新型城镇化在"十二五"中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要求以城市群为单位推进城镇化,最终实现"两横三纵"的城市群架构,通过连笔纵横,实现全国城镇化。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诸多失衡与失调,如人口转移与土地扩张不匹配、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迁移不同步、大城市与中小城镇发展失衡等。对上述不协调现象的探索,学者们多从空间、人口、产业城镇化进程的内部找原因。本文提供另外一个思路,由于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要素层面有千丝万缕的勾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所以,探讨三者的协调性有积极意义。据此,本文以中国21个城市群为研究样本,选取相关指标,建立经济增长、金融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白先春  朱龙杰  陈明珠  
本文基于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理解,构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应用研究;根据因子得分,分析我国协调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运用洛伦兹曲线,对区域协调发展因子模型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据此构建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东北34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运用自然断裂法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人口、经济、空间及其综合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其中经济城市化的空间分异程度最为明显,且主导着人口、空间城市化的演变,但效益不是最佳;②综合城市化水平表明东北地区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③人口、经济和空间城市化的空间吻合性较差,其中经济城市化呈现出由南往北依次递减的趋势,而人口城市化呈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空间城市化的规律性不明显;④哈大铁路沿线城市其经济、空间及综合城市化空间演变趋势相同——由南往北依次递减,而人口城市化恰好相反,即由南往北依次递增;⑤基于城市化视角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表现出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的特征。对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雪涛  吴清扬  
本文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赋权法、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其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生态等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并划分其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生态城镇化发展优势领先,经济、社会、土地城镇化次之,人口城镇化最为滞后,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首位、长三角次之、京津冀较低。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的东部城镇化健康度最高,次高值区分布在以南京和杭州为核心的小范围区域;珠三角以深圳、广州为核心的圈层区域是城镇化制高区,粤东高于粤西、粤北高于粤南;京津冀内部城镇化高值区分布在京津双核心区域,整体呈"核心-边缘"格局。三大城市群城镇化均处于轻度失调衰退,仅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为勉强协调发展,中度失调衰退的城市比重最大。长三角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区仍集中在上海核心圈层地域,珠三角协调发展度呈自粤北、粤东向粤南、粤西逐渐衰减趋势,京津冀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区分布在京、津、石核心区域范围,廊坊成为京津间断裂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小帆  邓宏兵  
从城乡、产城、区域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衡量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及以上市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并运用泰尔系数和探索性空间分析考察协调性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反地势分布和"城市圈俱乐部"特征;东、中、西部城镇化协调性差异随时间越来越明显,东部城市主要体现在非省会城市之间的差异,中部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的组间差异,西部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之间以及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之间的组间差异;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表现出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协调性高的区域开始集聚在一起,这种趋势随时间不断增强并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小帆; 邓宏兵;  
从城乡、产城、区域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衡量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及以上市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并运用泰尔系数和探索性空间分析考察协调性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反地势分布和"城市圈俱乐部"特征;东、中、西部城镇化协调性差异随时间越来越明显,东部城市主要体现在非省会城市之间的差异,中部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的组间差异,西部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之间以及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之间的组间差异;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表现出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协调性高的区域开始集聚在一起,这种趋势随时间不断增强并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海瑜  占绍文  
文章选取了2010年榆林市12区县的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和资源环境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度等分析方法构建了榆林市区域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县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分析了榆林市各区县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现状。结果显示,2010年榆林市各区县系统之间总体处于弱协调状态,南部六县的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北六县要高,但分析说明这种协调是处于低水平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加快推进榆林市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水平,消除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差距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久枫  余华飞  付迎春  赵耀龙  
多维城市化协调度评价是衡量区域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方面,探究城市化时空聚类模式则是分析区域城市化特征的有效方法。针对目前城市化协调度评价缺乏多维度时空综合分析的现状,本文以广东省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时空权重矩阵的复杂时空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运用此模型分析2006-2014年城市化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时空扫描方法分析其聚类模式。研究结论为:(1)近10年来城市化水平呈现3种时序特征,人口城市化水平表现出随时间均衡发展的"集中"特征,而经济与土地表现出低频次的"集中与分散"交替,社会、生态及综合水平表现出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彭代彦  彭旭辉  
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将武汉城市圈工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系统,运用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建模能力建立武汉城市圈工业经济发展趋势的整体模型,并构建测度城市圈内各个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与整个城市圈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指数。以武汉城市圈为实例进行协调指数的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整体上较好,但城际间的差异较明显,且协调性程度表现出层级板块结构和空间分布上的核心—边缘式结构,这种特有的分布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关,其中武汉作为整个城市圈的经济主导城市及核心,其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也最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