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47)
- 2023(14619)
- 2022(12752)
- 2021(12009)
- 2020(9950)
- 2019(23175)
- 2018(22899)
- 2017(44480)
- 2016(24389)
- 2015(27839)
- 2014(27721)
- 2013(26440)
- 2012(23799)
- 2011(21395)
- 2010(21037)
- 2009(18791)
- 2008(17990)
- 2007(15523)
- 2006(13305)
- 2005(10940)
- 学科
- 济(93741)
- 经济(93637)
- 管理(68871)
- 业(64684)
- 企(51726)
- 企业(51726)
- 方法(46305)
- 数学(41064)
- 数学方法(40488)
- 农(26965)
- 中国(25819)
- 财(23167)
- 业经(19945)
- 地方(19381)
- 学(19022)
- 农业(18577)
- 理论(16296)
- 环境(15768)
- 贸(15450)
- 贸易(15445)
- 易(14966)
- 教育(14762)
- 务(14756)
- 技术(14691)
- 财务(14685)
- 财务管理(14657)
- 和(14426)
- 制(14405)
- 企业财务(13909)
- 划(13200)
- 机构
- 大学(336991)
- 学院(333876)
- 管理(135267)
- 济(129268)
- 经济(126377)
- 理学(119336)
- 理学院(118039)
- 管理学(115661)
- 管理学院(115077)
- 研究(103683)
- 中国(73276)
- 京(69623)
- 科学(65495)
- 财(57200)
- 业大(50918)
- 农(50751)
- 所(49194)
- 中心(47846)
- 财经(47548)
- 江(46106)
- 范(45958)
- 师范(45559)
- 研究所(45457)
- 经(43525)
- 北京(42826)
- 农业(39528)
- 经济学(39289)
- 院(38434)
- 州(38147)
- 师范大学(36490)
- 基金
- 项目(241304)
- 科学(191004)
- 研究(177426)
- 基金(175224)
- 家(151195)
- 国家(149936)
- 科学基金(131041)
- 社会(112000)
- 社会科(106120)
- 社会科学(106092)
- 省(95044)
- 基金项目(94264)
- 自然(85891)
- 自然科(83959)
- 自然科学(83941)
- 教育(83903)
- 自然科学基金(82380)
- 划(79344)
- 编号(73001)
- 资助(71703)
- 成果(58379)
- 重点(53379)
- 部(53273)
- 发(50379)
- 创(50358)
- 课题(49887)
- 大学(46859)
- 创新(46762)
- 教育部(46386)
- 科研(46196)
- 期刊
- 济(129945)
- 经济(129945)
- 研究(93844)
- 中国(58429)
- 学报(51279)
- 科学(47155)
- 管理(46663)
- 农(45264)
- 教育(44370)
- 财(42441)
- 大学(40259)
- 学学(37190)
- 农业(31775)
- 技术(29439)
- 业经(22458)
- 财经(22257)
- 融(21530)
- 金融(21530)
- 经济研究(20398)
- 图书(19245)
- 问题(19039)
- 经(19030)
- 科技(16115)
- 技术经济(15327)
- 理论(15308)
- 版(15284)
- 业(15147)
- 资源(14620)
- 现代(14363)
- 实践(14137)
共检索到4582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明 张亦然
空气污染是否驱动着高人力资本人群的迁移,引发广泛关注。限于数据可得性,现有研究并不充分。把来华留学生对国内高校-城市的选择视为空间迁移,本文在中国情境下研究了空气污染的移民效应。采用风速作为空气污染的工具变量,本文基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表明:城市空气污染越重,辖区内高校在校来华留学生数越少。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表明,自费来华留学生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高于政府奖学金生。从来源看,来自欠发达国家政府奖学金生的比重更大,在中国现行招生政策下迁移成本更高。上述结论表明,收入水平相对高、迁移成本相对低的人群,对空气污染更敏感。人力资本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动力,本文结论的启示是,应把污染防治作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要举措,助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关键词:
空气污染 人口迁移 人力资本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海洋 王志勇 毕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其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在此背景下,必须提高教育层次及质量,通过借鉴一些国外留学生先进的教育经验,找出适合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方法,促进留学生教育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 留学教育特色 教育方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韩国高 陈庭富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迫切需要寻找经济绿色发展的驱动引擎。基于2004—2019年中国22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互联网发展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空气污染程度;互联网发展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城市空气污染程度;互联网发展对城市空气污染程度的降低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够降低邻近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互联网发展对中西部、城镇化水平较高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降低作用更强。上述研究结论不仅能为中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经济效应提供经验证据,还能为降低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强化区域间环境协同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提供可行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洪礼 李怀宇 郭嘉良
文章以城市空气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马尔可夫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来研究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策略。以北京市为例,运用马尔可夫法建立北京空气质量的转移概率模型,并引入排污强度和环保投资两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拟合转移概率矩阵与排污强度和环保投资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为到达不同的污染治理目标而需付出的空气污染治理投资和须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为城市空气环境治理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策略。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韩维春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六所来华留学生较为集中高校的问卷调查,研究了在华留学生兼职就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发现:留学生在华期间从事兼职工作渐成普遍现象,而留学生自身增加经济收入、深度体验中国文化和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以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是其成因;目前,兼职就业环境与留学生的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宣传不到位,使留学生兼职就业出现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 兼职就业 调查研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红伟 徐嘉慧 林子祥 石大千
深入探究影响社会安全的环境因素,发掘空气污染治理的社会安全效应,对于筑牢社会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从犯罪视角分析“十三五”期间空气污染治理对社会安全的积极效应。利用地级市空气污染和犯罪的日度和年度数据,估计空气污染治理对地区犯罪的影响作用,并从个体心理角度进行机制验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宏 周雪帆 戴菲 管毓刚
如今,50%以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而城市由于其特殊下垫面及人类活动影响存在一些特有的环境与气候问题,其中最为严重和明显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及空气污染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本文提供了一种城市尺度着手的调节策略:城市通风道。在城市中设计通风道,有助于打破城市热岛环流帮助城郊凉爽气流渗入,提高城市内空气的流动性,增加城市绿化率,分割大面积城市空间,消除热岛的规模效应及叠加作用。本文浅析了城市通风道建立的必要性,对城市环境、气候的调节作用,给出了通风道设计的原则和设计策略,最后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案例开拓研究思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正秋
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凸显了其资源和特色优势,研究来华留学生学费及培养成本的补偿问题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属性、培养成本补偿来源、教育产出收益、生均拨款体制等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与矛盾,指出改进其学费定价策略、推动生态补助体系建设、创建支持行业、优化教育管理流程、完善教育监管与评价机制等措施来完善来华留学生学费与成本补偿机制,进一步促进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以充分发挥来华留学生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关键词:
高校 来华留学生 学费 成本补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国辉 谢安邦 许美德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2011年5月本研究采用心理适应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社会适应量表(研究者修订)及学术适应量表(研究者修订)对262名五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探索,通过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发现:第一,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三个维度即心理适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宋弘 孙雅洁 陈登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污染防治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政策为切入点,聚焦探讨政府环境治理的空气污染防治效应,利用双重倍差法解决文献中普遍面临的内生性问题,系统考察了低碳城市建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空气污染,其主要传导机制来自于企业排污的减少与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创新。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果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成本—收益分析结果表明,低碳城市建设的资金支出远远小于其可能带来的收益,这意味着低碳城市建设本身有助于实现污染防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目标。本文研究为科学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浩然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下,为弥补从地市级层面评估新能源汽车发展减缓空气污染的有效性及其区域异质性特征的研究不足,利用2010至2020年覆盖我国286个地级市的大规模样本数据,并将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科教水平和交通运输等5个区域特征变量纳入分析框架,结合两阶段回归方法评估新能源汽车对空气污染的影响,通过构建交互项范式进一步探讨区域发展程度的异质效应。结果发现:(1)在工具变量通过内生性﹑相关性﹑合格性检验的前提下,发展新能源汽车促进细颗粒物(PM_(2.5))指数显著减少8.26%;(2)替换工具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后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3)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科教支出和交通运输因素可以推进新能源汽车加速减少PM_(2.5)指数,而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因素削弱PM_(2.5)指数的下降幅度。由此提出应建立支持新能源汽车有序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产业变革和提高环境治理强度以提升科教投入和公共交通能力﹑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清洁发电效率等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凌燕
文章基于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复杂性以及央地政府的有限理性,采用演化博弈探索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互动过程及演化方向,确定影响双方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而,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剖析现阶段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制度环境及央地政府相应的策略选择,借助MATLAB软件对其进行数据仿真。研究发现,央地两级政府的行为选择源于参与治理的成本与收益比较,中央-边缘的政治结构、现代主义的文化系统和孱弱的市民社会等制度环境对两级政府的行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茂直
世界卫生组织(本文简称"世卫组织")2014年5月7日发布的全球城市空气质量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在世卫组织监测的城市中,超过半数城市的空气污染超过了世卫组织设定的健康标准的2.5倍,我国有北京、兰州、西宁、济南等城市上榜,全球只有12%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世卫组织健康标准。显然,世卫组织的监测统计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全球城市空气污染已非常严重,而我国更是如此,大大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兰兰 梁雪 李晶晶 焦建玲
2013年颁布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我国首个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行动计划;为巩固治理效果,应对动态变化的环境问题,2018年国务院进一步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利用中国258个城市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日度空气污染数据,实证检验了上述两阶段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从不同污染物治理效果、时间和区域异质性等角度分析了政策效应的差异。结果指出:第一,“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均显著降低了AQI、PM_(2.5)、PM_(10)、SO_2、NO_2、CO;第二,相比“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对NO_2的减排效应更高,且实现对O_3的协同治理;第三,“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对各污染物的减排效应因供暖时期、地区能源资源禀赋呈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兰兰 梁雪 李晶晶 焦建玲
2013年颁布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我国首个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行动计划;为巩固治理效果,应对动态变化的环境问题,2018年国务院进一步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利用中国258个城市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日度空气污染数据,实证检验了上述两阶段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从不同污染物治理效果、时间和区域异质性等角度分析了政策效应的差异。结果指出:第一,“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均显著降低了AQI、PM_(2.5)、PM_(10)、SO_2、NO_2、CO;第二,相比“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对NO_2的减排效应更高,且实现对O_3的协同治理;第三,“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对各污染物的减排效应因供暖时期、地区能源资源禀赋呈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