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8.220.62.173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93)
2023(9436)
2022(8190)
2021(7738)
2020(6789)
2019(15915)
2018(15862)
2017(30827)
2016(16535)
2015(18683)
2014(18657)
2013(18287)
2012(16637)
2011(14832)
2010(14360)
2009(13256)
2008(12981)
2007(11438)
2006(9287)
2005(7909)
作者
(46078)
(38980)
(38777)
(37034)
(24664)
(18691)
(17902)
(15381)
(14693)
(13623)
(13164)
(13015)
(12270)
(12138)
(12025)
(11874)
(11776)
(11588)
(11168)
(11166)
(9539)
(9444)
(9225)
(8891)
(8819)
(8734)
(8562)
(8523)
(7844)
(7826)
学科
(68938)
经济(68871)
管理(48104)
(45861)
方法(38488)
(37760)
企业(37760)
数学(34900)
数学方法(34474)
(18471)
(17457)
中国(15197)
业经(13692)
(13019)
(12793)
贸易(12792)
(12456)
(12426)
财务(12385)
财务管理(12356)
地方(11759)
企业财务(11720)
农业(11499)
(10783)
环境(10515)
(10217)
技术(9917)
理论(9731)
(9287)
银行(9262)
机构
大学(232556)
学院(231999)
(95583)
管理(94814)
经济(93736)
理学(83312)
理学院(82475)
管理学(80941)
管理学院(80514)
研究(70506)
中国(53073)
(47003)
科学(44414)
(42378)
(38336)
业大(36102)
中心(35192)
财经(35108)
(34407)
(32834)
(31972)
研究所(31663)
农业(30512)
经济学(29815)
北京(28459)
(28276)
师范(27955)
经济学院(27285)
财经大学(26332)
(25998)
基金
项目(164036)
科学(129807)
基金(121039)
研究(116993)
(105337)
国家(104507)
科学基金(90869)
社会(74492)
社会科(70777)
社会科学(70756)
基金项目(64602)
(64221)
自然(60573)
自然科(59230)
自然科学(59212)
自然科学基金(58138)
教育(54656)
(54114)
资助(49992)
编号(47565)
成果(36940)
(36750)
重点(36671)
(34309)
(34223)
科研(32727)
创新(32113)
教育部(31721)
大学(31110)
国家社会(31085)
期刊
(92217)
经济(92217)
研究(57912)
中国(36382)
学报(36227)
(34185)
(32831)
科学(32641)
管理(31630)
大学(27457)
学学(26068)
农业(22304)
技术(21456)
教育(18849)
(17210)
金融(17210)
财经(16854)
业经(15702)
经济研究(15030)
(14396)
统计(13119)
问题(12933)
(12175)
技术经济(11981)
理论(11921)
(11614)
图书(11225)
(11155)
实践(11008)
(11008)
共检索到314146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继东  章逸然  
本文通过匹配城市空气污染数据和个人幸福感的微观调查数据,对空气污染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城市空气污染程度提高,居民个人幸福感显著下降;空气污染对幸福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空气污染对低收入群体、男性和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估算空气污染的幸福定价发现,居民每年愿意为空气污染物(NO_2浓度)下降1微克每立方米支付1144元;同等条件下中国居民对空气污染的支付意愿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发现空气污染不仅影响居民客观的健康水平,而且通过影响居民主观心情影响幸福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储德银  何鹏飞  梁若冰  
本文采用断点回归估计方法与2010-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全面审视了主观空气污染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环保模范城市引起主观空气污染的改善显著提高了居民幸福感;在非模范城市内部,较低等级空气质量引起主观污染的恶化明显损害了居民幸福感;而等级为优和良的客观空气质量对居民幸福感并未产生不利影响;(2)分群样本研究进一步表明,主观空气污染的改善和恶化对居民幸福感存在非对称影响,即主观污染的改善对男性、高收入、城镇和东部地区居民幸福的提升作用较大,但主观空气污染的恶化对女性、低收入、城镇和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损害更为明显。因此,政府为提升居民福利不仅需要切实提高当地的空气质量,还需要改善居民对空气质量水平的主观感受。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储德银  何鹏飞  梁若冰  
本文采用断点回归估计方法与2010-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全面审视了主观空气污染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环保模范城市引起主观空气污染的改善显著提高了居民幸福感;在非模范城市内部,较低等级空气质量引起主观污染的恶化明显损害了居民幸福感;而等级为优和良的客观空气质量对居民幸福感并未产生不利影响;(2)分群样本研究进一步表明,主观空气污染的改善和恶化对居民幸福感存在非对称影响,即主观污染的改善对男性、高收入、城镇和东部地区居民幸福的提升作用较大,但主观空气污染的恶化对女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叶林祥  张尉  
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表明,经济增长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形关系,即居民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的幸福感不仅不会上升,反而可能会下降,这就是所谓的"伊斯特林悖论"。文章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从收入和居民主观空气污染角度对该悖论进行了解释。首先,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环境污染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对空气污染越敏感,因此主观空气污染越严重。其次,收入水平越高,环境污染对居民幸福感的负面影响越大。这是因为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高收入者对环境有更高要求;而对于低收入者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经济发展提高收入水平,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则关注不够。因此,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特别是要协调好不同收入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异质性需求,从而提高我国居民的整体幸福感。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梦洁  
本文从环境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环境污染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绝对剥夺效应"和"相对剥夺效应",寻找增进居民幸福感的突破口,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环境污染通过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绝对剥夺效应的存在。(2)环境污染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社会经济不利地位的群体因应环境污染承担了更大的福利损失,存在幸福感的相对剥夺。(3)环境规制能抑制环境污染对居民幸福感的绝对剥夺效应和相对剥夺效应,作为提高中国居民幸福感、促进居民福利公平性的突破口,这也是环境治理的民生意义所在。因此,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凌燕  
文章基于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复杂性以及央地政府的有限理性,采用演化博弈探索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互动过程及演化方向,确定影响双方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而,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剖析现阶段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制度环境及央地政府相应的策略选择,借助MATLAB软件对其进行数据仿真。研究发现,央地两级政府的行为选择源于参与治理的成本与收益比较,中央-边缘的政治结构、现代主义的文化系统和孱弱的市民社会等制度环境对两级政府的行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梁银双  刘黎明  卢媛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为探讨该地区空气污染的特征,文章采用函数型数据的聚类分析方法对空气质量指数(AQI)进行研究。首先将空气质量指数变化曲线,通过函数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进行降维,其次将主成分基系数进行K-均值聚类,最后利用Arc GIS9.3将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的聚类结果在地图上直观实现。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在空间上可划分为4类典型区域,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加重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相似性,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梁银双  刘黎明  卢媛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为探讨该地区空气污染的特征,文章采用函数型数据的聚类分析方法对空气质量指数(AQI)进行研究。首先将空气质量指数变化曲线,通过函数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进行降维,其次将主成分基系数进行K-均值聚类,最后利用Arc GIS9.3将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的聚类结果在地图上直观实现。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在空间上可划分为4类典型区域,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加重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相似性,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梦洁  杜威剑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将环境因素纳入健康生产函数,讨论了空气污染对于居民健康的影响及其群体差异。研究发现:首先,空气污染会对居民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即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其次,引入收入分层模型与社会地位分层模型,发现空气污染的健康负效应存在群体差异,经济社会地位不利的群体因空气污染承担了更大的健康损失。最后,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将有效减少空气污染对于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适度的环境规制是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各地区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环境与民生的最优化,构建经济-环境-民生相协调的社会才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丽  
汽车尾气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在近几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其它学者不同的是,本文从汽车消费行为入手,通过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讨论了我国私人轿车消费行为同空气污染的关系。通过对私人轿车需求量和空气污染产生方程的估计,我们发现可支配收入、家庭平均人口、受教育水平以及汽油成本是影响我国私人轿车消费者购车需求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可以解释我国60.6%的轿车需求量,并且我国消费者对排量为1-1.6 L的轿车需求的收入弹性最高,为1.88;对小于1L排量的汽车需求的收入弹性最低,为0.44。轿车保有量和空气污染的回归结果表明,使用人口数量、汽车保有量、制造业产出份额以及收入水平来解释空气污染的PM10、SO2...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雪敏  
构建造林存量与流量对空气污染水平的实证模型,先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造林存量、造林流量以及空气污染水平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再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造林存量与造林流量对空气污染水平的影响以及地区性差异,以探析造林存量与流量对空气污染状况的作用及差异。研究结论有:造林存量与空气污染水平之间存在单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造林流量与空气污染水平之间存在双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造林存量与流量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造林存量与流量有助于降低空气污染水平,但造林流量比存量对空气污染状况的改善作用更大;造林存量与流量对空气污染状况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即造林存量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空气污染状况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而造林流量对西部地区空气污染的改善作用更大、更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其忠  
工业化产生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危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R/S分形方法,使用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1995-2011年期间的序列数据。首先,以能源消费总量为控制变量,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分是工业废气排放。然后,着重分析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的R/S分形轨迹。实证结果表明:它们的Hurst指数均介于0和5之间,说明其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未来变化呈负相关性,但它们的分维值却不同,全国和中部地区距1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晨辉   王威   宋晓明  
文章分析了空气污染对科技创新的双边影响机理,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研究空气污染对科技创新的抑制效应、激励效应及净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空气污染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抑制影响。首先,空气污染的激励效应使得科技创新高于前沿水平6.58%,而空气污染的抑制效应使得科技创新低于前沿水平16.17%,最终在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使得科技创新低于前沿水平9.59%。其次,从时间趋势看,空气污染的净效应始终为负且逐渐减弱;分区域看,空气污染的抑制效应呈东、西、中部地区逐渐减弱趋势。最后,在不同空气污染水平下,空气污染程度的加深会加剧对科技创新的抑制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颖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而健康已是就业的机会成本,因此空气污染间接影响人才的择业与就业。文章由空气污染现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出发,进而阐述区域性人才流动的状况和影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对空气污染与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针对空气污染的现状,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减少人才的流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颖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而健康已是就业的机会成本,因此空气污染间接影响人才的择业与就业。文章由空气污染现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出发,进而阐述区域性人才流动的状况和影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对空气污染与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针对空气污染的现状,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减少人才的流失。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