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88)
- 2023(11422)
- 2022(9711)
- 2021(8862)
- 2020(7611)
- 2019(17123)
- 2018(16765)
- 2017(31479)
- 2016(16726)
- 2015(18348)
- 2014(17715)
- 2013(17044)
- 2012(15221)
- 2011(13342)
- 2010(12639)
- 2009(11376)
- 2008(10548)
- 2007(8461)
- 2006(6781)
- 2005(5423)
- 学科
- 济(66158)
- 经济(66086)
- 管理(49211)
- 业(46736)
- 企(38596)
- 企业(38596)
- 方法(37554)
- 数学(34225)
- 数学方法(33735)
- 财(18117)
- 农(16160)
- 中国(15507)
- 学(13360)
- 业经(13261)
- 贸(12814)
- 贸易(12812)
- 易(12522)
- 务(12373)
- 财务(12335)
- 财务管理(12309)
- 企业财务(11724)
- 环境(11146)
- 农业(11072)
- 技术(11001)
- 制(9924)
- 地方(9848)
- 划(9438)
- 和(8819)
- 理论(8700)
- 银(8429)
- 机构
- 大学(227689)
- 学院(225785)
- 济(93759)
- 管理(92925)
- 经济(92249)
- 理学(83235)
- 理学院(82396)
- 管理学(80673)
- 管理学院(80276)
- 研究(71331)
- 中国(52606)
- 科学(45872)
- 京(45365)
- 农(41565)
- 财(40265)
- 业大(38932)
- 所(34368)
- 中心(34341)
- 财经(34171)
- 农业(33287)
- 研究所(32074)
- 经(31583)
- 江(29921)
- 经济学(29607)
- 经济学院(27183)
- 北京(26933)
- 院(26657)
- 范(26165)
- 财经大学(26084)
- 师范(25717)
- 基金
- 项目(172515)
- 科学(137457)
- 基金(130336)
- 研究(116801)
- 家(116767)
- 国家(115892)
- 科学基金(100628)
- 社会(77606)
- 社会科(73925)
- 社会科学(73907)
- 基金项目(69368)
- 自然(68936)
- 自然科(67480)
- 自然科学(67460)
- 自然科学基金(66253)
- 省(65966)
- 划(56917)
- 教育(54086)
- 资助(53107)
- 编号(43422)
- 重点(38902)
- 部(38429)
- 创(36779)
- 发(35426)
- 科研(34948)
- 创新(34512)
- 计划(33905)
- 国家社会(33755)
- 教育部(32998)
- 人文(31934)
共检索到2985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卫兵 张凯霞
本文将手工搜集的2006-2016年中国118个地级市的犯罪率数据与多种空气污染物数据进行匹配,通过断点回归方法分析了空气污染对不同类型犯罪率的影响,并从微观心理的视角考察了潜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对犯罪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M_(2.5)平均浓度每增加1%,犯罪率会上升0.926%。空气污染对暴力犯罪的影响尤其强烈,但对经济犯罪和腐败犯罪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此外,我们从理论上阐释了空气污染影响犯罪率的可能机制,并结合断点回归方法进行检验,发现空气污染可能通过引起失眠、损害心理健康、降低生活和社会满意度等机制诱发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本文从道德伦理成本的角度揭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犯罪率 断点回归 冬季供暖政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席鹏辉 梁若冰
地方环保投入随污染程度的正向改变是缓解环境污染持续恶化的内在财政机制。根据API等级分类规则,本文设计了多断点回归模型检验空气污染对地方环保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水平的空气污染会导致环保支出比重的下降;而较高水平的空气污染并不存在这种效应。分样本回归分析了地方政府环保支出对空气污染的"逆调节"反应机制,结果表明:环保模范城市的环保支出比重不存在断点效应,而非环保模范城市的断点存在显著负效应;在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不存在断点效应,而在其他城市断点效应显著存在。这表明地方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问题上存在异质性动机,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环保投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仍是治污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
空气污染指数 环保投入 多断点回归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储德银 何鹏飞 梁若冰
本文采用断点回归估计方法与2010-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全面审视了主观空气污染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环保模范城市引起主观空气污染的改善显著提高了居民幸福感;在非模范城市内部,较低等级空气质量引起主观污染的恶化明显损害了居民幸福感;而等级为优和良的客观空气质量对居民幸福感并未产生不利影响;(2)分群样本研究进一步表明,主观空气污染的改善和恶化对居民幸福感存在非对称影响,即主观污染的改善对男性、高收入、城镇和东部地区居民幸福的提升作用较大,但主观空气污染的恶化对女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储德银 何鹏飞 梁若冰
本文采用断点回归估计方法与2010-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全面审视了主观空气污染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环保模范城市引起主观空气污染的改善显著提高了居民幸福感;在非模范城市内部,较低等级空气质量引起主观污染的恶化明显损害了居民幸福感;而等级为优和良的客观空气质量对居民幸福感并未产生不利影响;(2)分群样本研究进一步表明,主观空气污染的改善和恶化对居民幸福感存在非对称影响,即主观污染的改善对男性、高收入、城镇和东部地区居民幸福的提升作用较大,但主观空气污染的恶化对女性、低收入、城镇和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损害更为明显。因此,政府为提升居民福利不仅需要切实提高当地的空气质量,还需要改善居民对空气质量水平的主观感受。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郭际 陈珊珊 吴先华
近年来中国的雾霾天气数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重污染企业也因此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重污染企业是否有向下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现象?若有,在何种状态下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开展多大幅度的盈余管理?这类研究比较少见。文章采集了19个省2008—2012年间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以下简称API)数据、重污染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利用Jones模型,采用多断点回归方法检验空气污染对地方重污染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了2008—2012年间重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郭际 陈珊珊 吴先华
近年来中国的雾霾天气数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重污染企业也因此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重污染企业是否有向下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现象?若有,在何种状态下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开展多大幅度的盈余管理?这类研究比较少见。文章采集了19个省2008—2012年间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以下简称API)数据、重污染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利用Jones模型,采用多断点回归方法检验空气污染对地方重污染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了2008—2012年间重污染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结果发现:(1)2008—2009年间,企业在断点API=100处和API=200处有向下做盈余管理的现象,但在断点API=300处有向上做盈余管理的现象;(2)从2010—2012年间、2008—2012年间的整体数据来看,企业在断点API=100、200、300处都有向下做盈余管理的现象。文章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湛晨 刘富华
基于断点回归对后靠式移民政策的收入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移民政策对于涉及群体存在显著的负收入效应,移民使得涉及家庭收入减少超过3000元;相对于从事农业生计家庭超过4000元的收入损失,从事非农业生计策略的家庭具有更高的抗政策波动能力,损失1800元左右远小于农业生计策略;移民对于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影响不尽相同,整体上呈现为倒U型。
关键词:
工程移民 后靠式移民 收入效应 断点回归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慧玲 盛丹
探讨和识别前端污染治理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渠道,对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边界断点回归方法,将2001-2005年我国省区层面的清洁生产政策作为外生冲击,有效识别了前端污染治理对我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的渠道。实证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前端污染治理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生产率;就影响渠道而言,前端污染治理一方面通过创新激励效应直接提升了在位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进入退出机制,提高了市场的进入门槛,使得高效率的企业得以进入和存活,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整个市场的生产率水平;此外,前端污染治理对企业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主要作用于污染密集型行业、小规模企业和民营企业。
关键词:
前端污染治理 企业生产率 边界断点回归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红伟 徐嘉慧 林子祥 石大千
深入探究影响社会安全的环境因素,发掘空气污染治理的社会安全效应,对于筑牢社会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从犯罪视角分析“十三五”期间空气污染治理对社会安全的积极效应。利用地级市空气污染和犯罪的日度和年度数据,估计空气污染治理对地区犯罪的影响作用,并从个体心理角度进行机制验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郭平 曾卓尔 徐丽
央地关系研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财税体制改革大局的重点所在,平衡央地间财力与公共品提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10年教育支出改革进行了断点回归设计,以测算地方政府为完成上级政策目标在财政上需付出的成本大小。研究发现:为完成上级设定目标,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规模迅速扩张,进而导致其财政收支缺口上涨了约4.5%—5%,政府整体压力显著提升;不同经济状况和分权程度的地区为达到政策目标所付出的成本不同。研究结论对未来明确教育领域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
教育支出改革 财政压力 模糊断点回归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晨晖 陈长石
本文将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撤县设市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断点回归方法系统评价了撤县设市政策对县级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从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等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撤县设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路径。研究结果发现:从影响效果来看,县升为县级市所隐含的行政扩权有助于促进相关地区的名义经济增长,但无助于效率的改善和内生增长动力的形成;从传导路径来看,其对增长的带动力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与资本的增长所产生的,对吸引人口流入与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影响并不明显。这表明上一轮撤县设市政策促进增长的方式比较粗放,考虑到自2017年起我国新一轮撤县设市政策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应更好地借鉴上一轮撤县设市政策周期的经验教训,更加重视提升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鋆 张宓之 王薇 谢文武
文章首先运用归纳法,提出时间断点回归的概念内涵和基本模型,并按"准随机实验"标准分析其存在的原理缺陷。然后通过梳理国外相关前沿成果,总结出时间断点回归有别于传统计量操作的方面:在适用性判断上,强调内生分组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协变量连续性的提前估计;在稳定性检验上,包含更换变量指标等正向思路、对照组检验等反向思路、时间序列特征处理和其他非断点回归方法。最后,绘制时间断点回归的估计流程图,主要涉及适用性检验、处理效应的初步判定、模型构建与估计和稳健性检验四个部分。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慧玲 盛丹
现有关于环境管制与就业的研究大多忽略了环境管制类型之间的经济效应差异,集中于研究末端环境管制对就业的影响。事实上,不同类型的环境管制政策,其作用机制和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相比于末端环境管制,前端污染治理更多地涉及企业资本投入增加对就业的多渠道影响,更加错综复杂。鉴于此,文章将2001-2005年我国省区层面的清洁生产政策作为外在冲击,并将就业在行业间的再分配效应纳入分析范畴,运用拟断点回归方法,从企业层面考察了前端污染治理对我国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的微观机制。实证结果显示:(1)总体上,前端污染治理对就业产生了正向作用,提高了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2)从影响机制看,前端污染治理主要通过正向的规模效应和市场选择效应提升了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具体表现为:前端污染治理通过激励企业更新生产设备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这一效率提升效应大于生产成本增加效应,最终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吸纳更多的就业;通过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前端污染治理使得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率企业得以进入和存活,进而使整个市场吸纳了更多的就业。(3)从影响的异质性来看,前端污染治理的正向影响主要作用于污染密集型行业、大规模企业和国有企业。上述结论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有效调整就业方向,实现环境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刚 李树
在理论上,教育同时具有犯罪预防效应和犯罪扩张效应,因此,教育对犯罪率的净影响是不确定的,同时,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犯罪率的影响也并非是单调的。文章以中国2000~2008年的地区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总体的教育扩张显著降低了中国的犯罪率,这主要受益于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且其犯罪预防效应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递增;但大学教育不仅未能降低中国的犯罪率,反而还显著促增了诈骗一类的高技能型犯罪。
关键词:
教育 犯罪 劳动力市场 过度教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刚 李树 陈屹立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单位2000和2005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大规模人口流动是导致中国犯罪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即便在考虑了人口流动的内生性后,这个发现依然稳健;人口流动性每提高1%大约将导致犯罪率上升3.6%,就样本区间内而言,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大约能够解释犯罪率增幅的20%;此外,人口流动对犯罪的上述影响主要由省际人口流动引起,省内人口流动对犯罪率提高的影响尚缺乏证据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