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43)
2023(13399)
2022(10733)
2021(9501)
2020(7939)
2019(17452)
2018(17562)
2017(34388)
2016(18292)
2015(20559)
2014(20698)
2013(20341)
2012(18618)
2011(16822)
2010(17563)
2009(16830)
2008(16827)
2007(15872)
2006(14768)
2005(13756)
作者
(51986)
(43857)
(43844)
(41244)
(28023)
(20818)
(19625)
(16848)
(16624)
(15834)
(15156)
(14403)
(14291)
(14142)
(13613)
(13184)
(12812)
(12668)
(12593)
(12303)
(11177)
(10820)
(10666)
(10286)
(9963)
(9955)
(9628)
(9585)
(8731)
(8631)
学科
(104479)
经济(104366)
(88096)
(71074)
企业(71074)
管理(66013)
(46024)
方法(33163)
业经(33039)
农业(30856)
中国(25289)
(24943)
数学(24569)
数学方法(24438)
地方(23598)
(19651)
技术(17669)
(17569)
财务(17539)
财务管理(17518)
(17386)
企业财务(16535)
(15934)
理论(15841)
(15507)
(14947)
(14744)
(14652)
贸易(14640)
(14585)
机构
学院(281691)
大学(272956)
(133167)
经济(130907)
管理(111905)
理学(95027)
理学院(94182)
管理学(93135)
管理学院(92607)
研究(92159)
中国(74306)
(58462)
(55765)
(53258)
科学(49977)
财经(46075)
(45591)
(45579)
中心(41892)
(41474)
经济学(40662)
研究所(40405)
农业(39942)
业大(39003)
经济学院(36267)
(35607)
北京(34708)
(34691)
师范(34496)
财经大学(32965)
基金
项目(170378)
科学(136974)
研究(132403)
基金(124686)
(104876)
国家(103760)
科学基金(91461)
社会(89776)
社会科(84823)
社会科学(84798)
(68091)
基金项目(65461)
教育(58243)
编号(55027)
(53704)
自然(53666)
自然科(52467)
自然科学(52458)
自然科学基金(51587)
资助(48895)
成果(44182)
(39746)
(38181)
(37775)
国家社会(37410)
(37354)
重点(37197)
课题(36663)
(34718)
创新(34457)
期刊
(169552)
经济(169552)
研究(88704)
(56697)
中国(56210)
(47563)
管理(46170)
农业(37675)
科学(36565)
学报(34933)
业经(31915)
(30616)
金融(30616)
大学(28764)
学学(27425)
技术(26897)
经济研究(25707)
财经(24981)
教育(24359)
问题(22417)
(21827)
(19698)
技术经济(18306)
世界(17712)
(15381)
农村(15291)
(15291)
现代(15022)
经济问题(14995)
商业(14960)
共检索到445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刚  纪辛  
已故经济学、经济史学大师吴承明在评论发展经济学理论时曾经指出:"在晚近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中,曾有一种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它是把传统农业看作完全无所作为的,只为工业发展提供无限劳动。这种模式,以及它的修正模式,显然不能适用于中国。""在近代中国的理论界,也不乏全盘西化论者。但是,以卓越的工业家穆藕初为代表,也曾有一种农本主义思想,认为工业化不能脱离农业,应从改革农业入手。"①本文联系穆藕初对农村手工纺纱业的所想所为,并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农本局的"放纱收布"措施,仅从一个侧面,就吴承明先生所谈及的有关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本土特征(与全盘西化相对)问题,简要加以评析。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树春  王艳平  
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可证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农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传统模式必须突破,在农业经营方式与组织制度上实现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馥兰  董晓萍  
手工业与现代技术工业化是国家生产模式的二元结构,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分析这种二元结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得失利弊,对于考量国家现代化政策水平不无裨益。中印手工纺织业的比较正是这方面的一个研究个案。中印两国政府都曾以同样的决心改革传统手工业生产,提高现代工业化水平,加速国家现代化。两国也有差异,新中国初期实行手工业改造,鼓励工人和农民转向工业技术就业;印度则限制农村手工业的转型,在城市实施大规模的工业化。这两种努力的长期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手工业生产已缩减至小众范围,中国在现代化经济繁荣后发展起来的旅游文化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吴传清  
穆藕初的经济发展思想述评吴传清一发展经济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经济发展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形成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它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特别是80年代以来陷入了理论“贫困”的危机之中。国内不少学者提出: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对西方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峰  
农民现代化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其不仅仅包括物质诉求层面的现代化,还包括其他非物质诉求层面的现代化。当今中国已基本具备了农民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但仍存在各种明显的价值局限,如生活方式奢俗化、迷信扩大化、身份迷失化和货币拜物教等。要实现中国农民的全面现代化,必须关注他们的身份认同与精神皈依、政治参与、文化审美等非物质诉求,并从政府、社会、农民群体或个体等层面实施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从外部制度政策、社会环境和内部主观意念等层面促进这个全面过程的实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温锐  范博  
近百年以来,就中国反复推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最为成功的一次无疑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这一次改革,使传统小农户实际上重新成为农村经济的基本单位和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实体,并逐渐发展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进而带动了农村经济及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然而,也是在这近百年间,历经千年沧桑而生生不息的小农户经济,却长期被"静止"并被贬斥为没有分工与不需科学技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认定为排斥市场与商品经济,只具生存理性,偏好或立于平均主义追求,导致了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和中国经济社会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山  
新中国在小农户大量存在的起点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客观上无法离开小农户而另辟蹊径,农业现代化所取得的已有成就也离不开小农户的贡献。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小农户的作用体现在各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各家各户被统一组织起来,集中力量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粮食生产,输送粮食支援城市重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小农户的分散决策和生产行为汇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小农户的处境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农户的生产决策自主性和粮食消费受到计划体制的抑制;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环境下,弱势小农户难以掌握高价值的现代生产要素、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和增加在产品销售中的利益份额。在市场化环境下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公共部门应更加重视保障弱势小农户的利益。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文峰  
传统农业条件下财政农业投资与农户经济行为目标不兼容,制约财政支农绩效提高。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要求政府调整优化财政政策,强化服务于传统农业转型的公共服务。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山  
新中国在小农户大量存在的起点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客观上无法离开小农户而另辟蹊径,农业现代化所取得的已有成就也离不开小农户的贡献。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小农户的作用体现在各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各家各户被统一组织起来,集中力量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粮食生产,输送粮食支援城市重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小农户的分散决策和生产行为汇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小农户的处境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农户的生产决策自主性和粮食消费受到计划体制的抑制;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环境下,弱势小农户难以掌握高价值的现代生产要素、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和增加在产品销售中的利益份额。在市场化环境下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公共部门应更加重视保障弱势小农户的利益。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君  周海春  
一、时间视野中的现代化从时间视野来看现代化,现代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因为任何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现代化就是肯定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本身有一个发展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本身是人类在自然环境里产生的求生方式。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现代化是包含过去和未来的现代,是在改革、扬弃过去的基础上迈向未来的现代。现代化中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分既是静态的、绝对的,又是动态的、相对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廖媛红  宋默西  
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农业农村发展的道路。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农业均具有生产经营规模细小的特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对农业政策和措施的多次调整,在小农户生产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文章首先系统梳理了日本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提升农民的素质现代化;推动小农户的机械化与服务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加强小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化;引导农业的"六次产业化"等。接下来,分析了日本现代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总结了对我国实现小农生产与农业现代化衔接问题的几点启示:第一,从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小农户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第二,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第三,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第四,加快三产融合,让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冯海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样面临着一个根本的转折,即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由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们在处理农业现代化这种资源配置时有不同之处,因此,这种转折就意味着今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准则,或者说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规律来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全红  
本文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最突出特点和最核心内容是"三化"协调发展,实现途径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以工业化为主导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河南农业现代化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提条件、首要原则和重要促进力量。农业发展不仅为工业和城市部门提供核心生产要素,而且具有多种重要功能。中原经济区建设将更加有利于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针对河南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发展思路与实现途径是在满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可持续的前提下,依靠科技与政策支持,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冯海发  
通过对市场经济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选择问题的分析,认为要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发展,必须尽快进行三个重要转变:(1)农业技术选择主体由政府决策者向农民转变;(2)农业技术选择方式由主观判断模式向要素稀缺诱导模式的转变;(3)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由直接的行政控制向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间接宏观调控的转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肖剑  罗必良  
“大国小农”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如何在传统农业改造中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小农户走向规模化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命题。农民工回流形成的人力资本补偿与经营方式转型,对于助推中国农业现代化及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 2016年和2018年两期数据,考察农民工回流对农户农地转入及其规模化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留守农户,回流务农农户具有更强的农地转入需求,且农地经营规模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回流农民工通过机械替代劳动力和农业生产性贷款,促进了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不同类型的回流农民工对农户的规模化经营具有差异性影响,其中主动回流、近期回流以及主业务农的回流农民工更有助于农户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另外,在地权稳定与农机服务供给完善的村庄情景下,农民工回流能发挥更大的农地经营规模扩大效应。文章认为,在诸多的小农户中,有过迁移经历的农民工回流务农农户能自发地走向规模化经营,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可动员的基础性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