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26)
- 2023(10522)
- 2022(9431)
- 2021(9028)
- 2020(7599)
- 2019(17488)
- 2018(17606)
- 2017(33663)
- 2016(18721)
- 2015(21240)
- 2014(21345)
- 2013(21032)
- 2012(19287)
- 2011(17285)
- 2010(17226)
- 2009(15834)
- 2008(15426)
- 2007(13501)
- 2006(11786)
- 2005(10223)
- 学科
- 济(70828)
- 经济(70749)
- 管理(56136)
- 业(48555)
- 企(41208)
- 企业(41208)
- 方法(34020)
- 数学(28869)
- 数学方法(28447)
- 学(18808)
- 农(18805)
- 中国(17422)
- 财(16735)
- 环境(16359)
- 业经(15720)
- 地方(14673)
- 理论(13373)
- 和(13114)
- 农业(12439)
- 划(12194)
- 贸(11995)
- 贸易(11987)
- 制(11955)
- 易(11617)
- 技术(11278)
- 务(11003)
- 财务(10934)
- 财务管理(10913)
- 教育(10435)
- 企业财务(10260)
- 机构
- 大学(266608)
- 学院(263920)
- 管理(105285)
- 济(95043)
- 经济(92656)
- 理学(91475)
- 理学院(90423)
- 管理学(88587)
- 管理学院(88145)
- 研究(87259)
- 中国(63581)
- 科学(58708)
- 京(58107)
- 农(45591)
- 所(44957)
- 业大(43532)
- 财(42572)
- 研究所(41279)
- 中心(39845)
- 江(38162)
- 北京(36601)
- 农业(36167)
- 范(35783)
- 师范(35416)
- 财经(34755)
- 院(31660)
- 州(31594)
- 经(31494)
- 技术(29213)
- 师范大学(28648)
- 基金
- 项目(185789)
- 科学(143974)
- 基金(133148)
- 研究(132946)
- 家(117065)
- 国家(116112)
- 科学基金(98699)
- 社会(80355)
- 社会科(75947)
- 社会科学(75925)
- 省(73402)
- 基金项目(71711)
- 自然(66649)
- 自然科(64985)
- 自然科学(64971)
- 自然科学基金(63771)
- 划(62035)
- 教育(60608)
- 资助(55053)
- 编号(54578)
- 成果(43957)
- 重点(41361)
- 部(39796)
- 发(38797)
- 创(37814)
- 课题(37380)
- 科研(35746)
- 创新(35240)
- 计划(34760)
- 大学(34169)
共检索到376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小燕 邝雪梅 刘大志 余建波 黄璜 钟蕾
于2004年3~10月在湖南省桃江县长竹冲的水稻田中进行了稻田养金鱼的试验。在稻田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金鱼,使之形成稻-金鱼共栖生态系统。结果表明:共栖系统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排放高峰出现在下午14∶00~16∶00,夜晚0∶00~4∶00达到最低值;甲烷排放通量在禾苗返青期、分蘖期出现峰值,分别为15.79mg/(m2·h)、10.074mg/(m2·h)。稻金鱼共栖生态系统中的甲烷排放通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两者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稻田的甲烷排放通量与稻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6、0.9547、0.8205,达到极显著相...
关键词:
水稻 金鱼 共栖 生态系统 甲烷排放通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邝雪梅 刘小燕 余建波 刘大志 黄璜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金鱼共栖生态系统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相比,实行稻-金鱼生态复合种养,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分别增加9.6mg/kg、0.8mg/kg、4.0mg/kg、1.67g/kg,增加幅度分别为5.7%、6.4%、6.2%、7.5%;土壤物理性状也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土壤容重降低了0.11g/cm3;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8.63%,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增加0.01%。
关键词:
稻—金鱼共栖 土壤 理化性状 生态系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小燕 肖调义 黄璜 刘达 钟蕾 胡立冬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纹枯病发病高峰期的病株率为16.07%,比对照的病株率76.37%低60.30%,控制效果达79%。对照区、稻-鱼区和稻-鸭-鱼区三者的感染系数分别为σ=212.106 1、σ=23.945 8和σ=8.352 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小燕 刘大志 陈艳芬 黄璜 钟蕾 余建波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根系特性及共栖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能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在水稻分蘖始期、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稻—鸭—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高18.6%,18.3%,8.3%,13.7%,34.4%.稻—鱼区中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比不放鸭鱼区的分别高9.9%,8.8%,0.8%,7.0%,14.1%.根系总吸收表面积自移栽后迅速增加,到孕穗期前后达到最大值,稻—鸭—鱼、稻—鱼和不放鸭鱼区在孕穗期分别达到2.6907×106,2.3485×106和2.2692×106m2/hm2,自此之后,增长缓慢或略有下降.根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清 荣湘民 黄运湘 胡瑞芝 朱红梅 张杨珠 袁正平 肖永兰
为了有效控制稻田甲烷排放量 ,保护生态环境 ,采用静态箱技术在模拟池中进行了不同稻作制处理甲烷排放通量动态变化的试验 .结果表明 ,稻田甲烷的年排放总量以稻 -稻 -冬泡制处理最高 ,为 1498.5 2 kg/ hm2 ,稻 -稻 -绿肥制处理居中 ,为 1437.6 6 kg/ hm2 ,稻 -稻 -油菜制处理最低 ,为 12 30 .95 kg/ hm2 .晚稻甲烷排放量多于早稻 .3种处理早稻的最大甲烷排放峰值出现在分蘖盛期 ,晚稻的出现在返青期 .讨论了稻田甲烷排放与环境温度及稻田土壤无定形氧化铁含量的关系 ,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但无明显相关性 .
关键词:
耕作制度 水稻土 甲烷 排放规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步峰 周光益 曾庆波 李意德 吴仲民
根据5a定位观测,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更新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化学循环规律的数据分析表明,年均降雨量为2668.3mm,其中总径流量占46.7%,蒸散量53.3%,冠层截留量14.0%。N、P、K、Ca、Mg的年均降雨输入量为78.4kg/(hm2·a),总径流输出56.7kg/(hm2·a),净积累21.6kg/(hm2·a);Si、有机C、Al、Mn的年均降雨输入量为25.0kg/(hm2·a),总径流输出为112.3kg/(hm2·a),净损失87.3kg/(hm2·a),更新林系统仅处于更新进展过程中,同时证实了冠层对降水化学的淋溶效应,净淋溶系数达4.11;提出了降雨、林内净降雨、总径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向慧 王兵 亢新刚 冯强
荒漠生态系统水热平衡问题是研究气候和小气候形成及其变化机制的重要问题 ,也是维持现有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 ,而且对防治荒漠化起着重要作用 .该文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荒漠生态系统水热平衡规律及系统小气候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从水量平衡与水文动态、水热交换与传输以及热量平衡等 3个方面 ,评述了荒漠生态系统水热平衡研究的若干方法 .最后 ,该文对水热平衡理论和研究方法、水热平衡耦合模型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的水热结构优化模式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问题作了分析 .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思东
本文以定位观测数据,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探讨了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乱流热量的交换规律。结果表明:每年冠层向邻近空间扩散的热量83105×108J/hm2;邻近空间传递给冠层的热量20190×108J/hm2;林下空间输送给地表层的热量1096×108J/hm2;地表层传送给林下空间热量有584×108J/hm2。乱流热量交换的大小,主要由辐射能和湍流扩散强度决定。在热量的交换中,林冠层起着直接的热源和桥梁作用。由于冠层对辐射的截留,对动能的削弱,使得冠层和地表层空间的乱流热量大小和交换方向极不相同。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热传递,乱流交换,净辐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微 闵敏 李俊鹏
论文以湖北省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2010-2011年规划实施的57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考虑公众支付意愿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修正,测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基于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与项目建设规模增减的趋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内土地整理的实施会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平均下降值394元(/hm2.a);②采用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土地利用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可以较好地拟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③当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小于2 000hm2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随建设规模的增加而减少,平均幅度是754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志会 王润 赵群 马晓燕
以北京绿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06及2012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对2000—2012年北京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6以及2012年北京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差异较小,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369.03、371.86和370.85亿元。其中林地与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占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95.27%,林地生态服务价值2000—2006年增加较显著,增幅为6.5%,2006—2012年增幅较小,增幅为0.7%;耕地生态服务价
关键词:
绿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北京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洪波 辛琛 王义民 黄强
【目的】研究水文变化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响应关系,通过对生态系统进行诊断,为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新途径。【方法】对渭河44年(1960-2005年)的水文资料和宝鸡峡灌区32年(1972-2005年)的引水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探讨引水对渭河水文规律的影响,并采用变化范围法(RVA)对32个水文改变指标(IHA)进行统计,研究引水对渭河水文情势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引水导致渭河年平均流量较天然径流明显减少,且枯水年份尤为突出,32年中有8年年平均流量低于生态基流量;输沙量较引水前减少了80%强;且对河流的枯季月流量、年最小流量平均值、年最小1日流量发生时间、年低流量发生次数及平均延时、流量平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成芳 曹凑贵 展茗 袁伟玲 汪金平 代光照
【目的】氧化亚氮是一种痕量温室气体,对全球温室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对氧化亚氮的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方法】在中稻生长季节,运用静态箱技术测定稻鸭共作生态系统氧化亚氮的排放。【结果】在施用等量基肥条件下,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作氧化亚氮排放具有不同的日变化和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氧化亚氮日变化与日温度变化基本一致,排放峰值出现在13:00。而氧化亚氮季节变化与温度变化不相关,排放峰值出现在施肥后两周和稻田落干期。较之常规稻作,稻鸭共作生态系统能显著提高氧化亚氮释放。本试验综合评估了稻鸭共作生态系统释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综合温室效应。【结论】研究显示,稻鸭共作生态系统...
关键词:
氧化亚氮 流通量 温室效应 稻鸭共作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卫卫 符贵红 王元 湛嘉 房文红 沈锦玉 周俊芳 姚嘉赟
采用UPLC-MS/MS法,研究了阿维菌素泼洒用药后,该药物在水体、底泥、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水产动物体内的蓄积与消除规律。结果显示,以6μg/L浓度单次泼洒用药后,水体中阿维菌素消解较快,其半衰期为63.8h。阿维菌素在养殖水环境中消减的同时,逐渐由水体向底泥、伊乐藻和水产动物迁移。底泥中阿维菌素峰浓度、曲线下面积和半衰期分别为1.25μg/kg、469.2μg/(kg·h)和115.5 h,说明伊乐藻中的相应值分别为8.75μg/kg、2521.7μg/(kg·h)和315.0h,说明伊乐藻对阿维菌素有明显的吸收和富集作用。该模拟系统中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路倩倩 何洪林 朱先进 于贵瑞 王辉民 张军辉 闫俊华
森林蒸散包括植被蒸腾、土壤蒸发、冠层截留蒸发三个组分,在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及能量流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基于Priestley-Taylor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Model(PT-JPL)模型,估算温带针阔混交林、人工常绿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2003—2008年蒸散(组分);在模拟结果基础上揭示了蒸散(组分)的季节变异规律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PT-JPL模型在中国东部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估算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蒸散(组分)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规律差异较小,但主控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温带针阔混交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鲁艺 牟长城 高旭 梁道省
【目的】揭示林型和林龄对温带半干旱地区嫩江流域固沙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及机制,为沙地人工林碳汇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相对生长方程、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估算具有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年龄序列的11、30、45年生樟子松和6、15、26年生小黑杨2种人工林,以及28年生天然榆树疏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植被年净固碳量及其相关环境因子(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等),确定林型和林龄对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效果。【结果】(1)在植被固碳方面,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均强于天然榆树疏林,尤以樟子松人工林为最佳;且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的植被碳储量均随林龄而递增,但两者植被年净固碳量随林龄变化规律却不同,前者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后者随林龄而递增。(2)在土壤固碳方面,杨树人工林优于天然榆树疏林,而樟子松人工林却不及天然榆树疏林;且樟子松、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分别为先增后稳型和递增型。两者的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也被改变,在水平空间上,前者降低了上、下部土壤层的碳储量,且在上部土壤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强;后者增加了中上部土壤层碳储量,且在底部土壤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强;在垂直空间上,两者幼龄林土壤碳储量垂直分层明显,至成熟林趋于弱化;(3)在生态系统固碳方面,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相近且均强于天然榆树疏林;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随林龄而递增,但其分配格局多以植被碳储量占优势,明显不同于以土壤占优势的天然榆树疏林;(4)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植被年净固碳量主要受土壤全氮所控制,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植被年净固碳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所控制。【结论】在我国温带半干旱地区流动沙丘上营造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不仅能够固沙而且能够增加森林碳汇,且以植被固碳占优势,故在沙地人工林碳汇管理实践中既要加强对植被碳库的维持,也要注重其土壤碳库长期固碳潜力的发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