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82)
2023(3979)
2022(2654)
2021(2256)
2020(1774)
2019(3656)
2018(3900)
2017(7387)
2016(4347)
2015(4897)
2014(5061)
2013(4623)
2012(4022)
2011(3455)
2010(3449)
2009(3263)
2008(3253)
2007(2980)
2006(2776)
2005(2730)
作者
(13638)
(11278)
(11275)
(10846)
(7507)
(5486)
(5009)
(4530)
(4372)
(4193)
(4118)
(3878)
(3762)
(3733)
(3733)
(3510)
(3493)
(3421)
(3404)
(3324)
(2975)
(2970)
(2867)
(2676)
(2635)
(2591)
(2583)
(2571)
(2434)
(2370)
学科
(17297)
经济(17281)
管理(10279)
(10085)
中国(7278)
(7096)
(7011)
企业(7011)
业经(5893)
农业(4815)
(4374)
地方(4249)
发展(3946)
(3942)
(3808)
方法(3788)
产业(3620)
(3571)
(3440)
信息(3198)
(3163)
金融(3161)
(3140)
总论(3036)
信息产业(2992)
(2971)
(2912)
数学(2906)
数学方法(2882)
(2834)
机构
学院(61226)
大学(60778)
研究(24114)
(21971)
经济(21487)
管理(18504)
中国(17195)
(16602)
科学(16170)
理学(15454)
理学院(15267)
管理学(14839)
管理学院(14749)
(13837)
(13559)
农业(13469)
研究所(12573)
业大(12092)
(10700)
中心(10195)
(10024)
(9170)
农业大学(8629)
(8356)
(8286)
(8245)
师范(8178)
科学院(8086)
北京(7997)
财经(7929)
基金
项目(41563)
科学(31565)
基金(29049)
研究(28567)
(26910)
国家(26704)
科学基金(21546)
社会(17954)
(17254)
社会科(16926)
社会科学(16922)
基金项目(14989)
(14167)
自然(13737)
自然科(13425)
自然科学(13422)
自然科学基金(13184)
教育(12573)
编号(11621)
资助(11002)
重点(9964)
成果(9742)
(9679)
课题(8561)
计划(8306)
(8281)
(8193)
(8127)
(8039)
科研(7882)
期刊
(27540)
经济(27540)
(17916)
研究(17657)
学报(15115)
中国(14229)
农业(12970)
科学(11688)
大学(10974)
学学(10486)
(7598)
管理(7366)
教育(7083)
(6562)
(6231)
金融(6231)
业经(5322)
业大(5234)
农业大学(4739)
技术(4737)
经济研究(4393)
(4218)
财经(4169)
问题(4131)
(3602)
现代(3185)
图书(3085)
中国农业(3004)
(2861)
国际(2855)
共检索到95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华国  杨亦桦  吴小毅  
稻褐飞虱成虫的羽化节律戴华国杨亦桦吴小毅(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系,南京210095)ADULTEMERGENCERHYTHMOFBROWNPLANTHOPPERNILAPARVATALUGENS(HOMPTERA:DELPHACIDAE)DaiH...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涛  孙朝辉  李奕震  陈晓阳  温秀军  
在温度(25±1)℃,光暗周期L∶D=14∶10(光期06:00开始,20:00结束),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麻楝蛀斑螟成虫的羽化与生殖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率85.4%,羽化期25 d左右;羽化行为主要出现在暗期,日羽化高峰在20:00-23:00,占总羽化量的80.7%;雌、雄比例0.83∶1.羽化后第2天达到性成熟,当天羽化的成虫未发生交配;交配发生在进入暗期5-8 h,交配持续时间50-200 min;随着日龄的增大,交配率降低,交配持续时间增长;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雌、雄虫均未发现2次交配现象.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04粒,卵期7 d左右,孵化率84.3%;未交...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长春  周成枚  赵锦年  陆高  
对不同来源虫害木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出孔特性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来源虫害木松褐天牛羽化出孔在时间动态上有一定差异 ,但其雌、雄成虫在各地种群中出孔动态基本相同。松褐天牛成虫出孔具有明显的时段性 ,高峰时段为 18:0 0~ 2 0 :0 0 ,占总数的 2 8% ,且雌、雄成虫同步。不同来源虫害木松褐天牛出孔率有一定差异 ,松材线虫病区虫害木中 ,松褐天牛出孔率随单位木材松材线虫含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辉  陈晓琴  江世宏  
关键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辉  陈晓琴  江世宏  
【目的】研究荔枝蒂蛀虫成虫羽化和交尾规律及性信息素释放节律,为开展荔枝蒂蛀虫化学生态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80±5)%和光照周期14L∶10D条件下,观察荔枝蒂蛀虫成虫的羽化和交尾习性;采用正己烷浸提雌蛾性腺获得粗提物,用触角电位仪测定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用Y型嗅觉仪测定雄蛾对雌蛾性腺粗提物的选择趋性反应。【结果】荔枝蒂蛀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在化蛹后7~8d;3日龄成虫交尾最为活跃,交尾高峰期在22:00-01:00;3日龄雄蛾对3日龄处女雌蛾性腺粗提物的触角电位反应较强,尤其对22:30-00:30雌蛾性腺的粗提物反应最强,说明22:30-00:30是荔枝...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范立鹏  张真  刘艳侠  于占晶  孔祥波  王鸿斌  张苏芳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测定,研究了杨小舟蛾蛹的羽化日节律特征和第1 4代羽化进程差异,统计了各代次羽化率和历期,分析了其羽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蛹羽化表现为"驼峰型"节律特征,羽化高峰出现在4:00和17:00;其1 4代蛹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羽化进程存在差异,羽化完成总虫数80%所需时间逐渐缩短,相同世代雌雄羽化高峰间隔也逐渐缩短;杨小舟蛾蛹1 4代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的平均羽化率间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31.41±1.16)%、(43.67±1.84)%、(38.20±1.39)%和(27.81±2.42)%;各代羽化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10.71±0.45)、(8.56±...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永梅  施龙清  谢明福  黄伙水  杨广  
通过室内单头饲养小贯小绿叶蝉,观察了其蜕皮、羽化及孵化的时间规律.结果表明,1龄若虫蜕皮时间为(4.83±0.13)min,2龄若虫为(5.14±0.13)min,3龄若虫为(5.07±0.11)min,4龄若虫为(5.64±0.17)min;1、2龄若虫蜕皮数量在24 h内分布比较均匀,3龄若虫蜕皮时间集中在2:00-4:00,4龄若虫多在4:00-7:00和16:00-19:00蜕皮.雌虫羽化时蜕皮过程持续(8.15±0.18)min,雄虫持续(8.02±0.21)min;雌虫整个羽化过程需要(16.82±0.27)min,雄虫需要(16.15±0.29)min,雌雄虫间无显著差异;雌雄虫...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锦年  张常青  戴建昌  蒋平  孙胜利  周关校  
松墨天牛成虫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研究其成虫羽化逸出规律及其携带松材线虫能力,在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的监测和综合治理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羽化逸出期和高峰期,平均每年分别为83 d 和12.3 d。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成虫平均寿命为29.8d。松墨天牛成虫全身均能携带松材线虫,其数量比率顺序为胸> 头> 腹> 触角> 足> 翅。在浙江省富阳市,林间采用引诱剂诱获的松墨天牛成虫,平均每头携带2 900条松材线虫,雌成虫携带的数量是雄成虫的2.6倍。在诱捕期,松墨天牛成虫携带的松材线虫数量比率,出现两个明显的峰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阿地力·沙塔尔  温俊宝  骆有庆  何善勇  喻峰  陈梦  
枣实蝇(Carpomyia vesuviana Costa)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入侵害虫,该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果肉来为害红枣(Ziziphus jujube Mill.)和酸枣(Z.juju-ba var.spinosa(Bunge)Hu)等[1-2]。2007年9月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  张开军  洪晓月  
以褐飞虱海南三亚种群为试验材料,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感染Wolbachia品系的长翅雌虫、长翅雄虫、短翅雌虫和短翅雄虫体内Wolbachia的密度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雌虫中Wolbachia的密度一般都高于雄虫,短翅雌虫中Wolbachia的密度要显著高于长翅型雌虫。进一步对虫体头部、胸部、腹部和足4个组织的Wolbachia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其在寄主各个组织中含量分布的差异。4个组织中,由于褐飞虱的生殖组织在腹部,而Wolbachia主要集中于寄主的生殖细胞中,所以腹部的Wolbachia含量最高;在非生殖组织中,同样存在Wolbachia,胸部含量比头部和足的含量都要高。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亚强  李强  尤民生  林胜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转cry1Ab抗虫水稻(mf-mH3301-1)和非转基因水稻(mH3301)上的取食和产卵选择行为,并通过y型嗅觉仪研究了褐飞虱对2种水稻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mf-mH3301-1对褐飞虱成虫的取食选择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在接虫后2、4、8 H,雄成虫在bt水稻上的着虫率显著低于对照mH3301,而雌成虫在接虫后4、8 H在bt水稻上的着虫率显著低于对照mH3301.然而,bt水稻对于褐飞虱的产卵选择性和趋性反应均无显著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华国  宋小玲  吴小毅  
稻褐飞虱 Nilaparvata ;ugens Stal 是亚洲水稻产区发生区域最广、对水稻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国内外有关学者对其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作了大量的研究。日本学者末永一曾对其精子和卵子的发生作过系统研究,但未对精子和卵子的结构作深入细致的观察。迄今为止,有关稻褐飞虱精子结构和功能的报道甚少。鉴于精子对生殖的重要作用,作者对稻褐飞虱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英之  韦燕萍  李孝琼  陈乔  孙荣科  杨朗  黄凤宽  韦素美  刘丕庆  黄大辉  张月雄  李容柏  
通过筛选抗源、抗性遗传分析,水稻品系BPHR96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具有高水平广谱抗性,其抗性遗传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抗性基因聚合可以有效地获得高抗广谱的抗虫材料,甚至可以从4~6个抗性基因重组后代中获得1级的高抗材料。同时,利用褐飞虱优异抗源BPHR96,获得一大批抗褐飞虱的创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BPHR96是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BPH抗性资源,抗性基因重组与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高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利用BPHR96与其他抗源进行抗性基因重组和聚合可为水稻育种提供更理想的抗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亦红  韩召军  张小敏  庞超  
用水稻敏感品种TN1和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Mudgo ,ASD7和RathuHeenati饲养稻褐飞虱 (Nilaparvatalu gens) ,研究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体内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氧脱甲基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在 3种抗性品种上饲养一代后 ,其酯酶活性与敏感品种上的试虫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然而 ,取食Mudgo和ASD7的雌成虫之间酯酶活性达到显著性差异 ;取食Mudgo和RuthuHeenati的雄成虫酯酶的Km 值分别为取食TN1的 2 78和 2 5 8倍。褐飞虱体内酯酶活性还因其生物型的不同而异。对褐飞虱生物型 1和生物型 2个体酯酶活力分布的测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永跃  黎坚  梁广文1  
经过连续 3a的田间系统调查 ,结果表明 :广东省双季晚稻田稻飞虱田间种群消长曲线基本上为双峰型 ,发生盛期从 9月中旬到 10月上中旬 ;近年来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白背飞虱发生数量比率增大 ,在混合种群的发生趋势中起主导作用 ;稻飞虱混合种群与白背飞虱发生年度间表现为每 6a出现 1个高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