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48)
- 2023(17587)
- 2022(14814)
- 2021(13642)
- 2020(11799)
- 2019(26699)
- 2018(26447)
- 2017(51018)
- 2016(27484)
- 2015(30966)
- 2014(31164)
- 2013(30816)
- 2012(28357)
- 2011(25278)
- 2010(25556)
- 2009(24212)
- 2008(24366)
- 2007(22292)
- 2006(19561)
- 2005(17528)
- 学科
- 济(116521)
- 经济(116382)
- 业(103342)
- 管理(89670)
- 企(85080)
- 企业(85080)
- 方法(53662)
- 农(49475)
- 数学(43447)
- 数学方法(42827)
- 财(34788)
- 业经(34765)
- 农业(32682)
- 中国(28684)
- 务(24208)
- 财务(24152)
- 财务管理(24106)
- 制(23807)
- 学(23380)
- 企业财务(22824)
- 理论(21740)
- 贸(21265)
- 贸易(21256)
- 技术(21092)
- 地方(20887)
- 易(20648)
- 和(20409)
- 环境(19166)
- 划(19045)
- 策(18651)
- 机构
- 学院(407724)
- 大学(401174)
- 济(165165)
- 经济(161721)
- 管理(159961)
- 理学(137591)
- 理学院(136148)
- 管理学(133726)
- 管理学院(132976)
- 研究(129878)
- 中国(102042)
- 京(83791)
- 农(81671)
- 科学(81422)
- 财(76884)
- 所(66733)
- 业大(64973)
- 江(63655)
- 农业(63573)
- 中心(62202)
- 财经(61214)
- 研究所(60286)
- 经(55342)
- 北京(51757)
- 范(51157)
- 师范(50590)
- 州(50196)
- 经济学(49563)
- 院(45712)
- 经济学院(44893)
- 基金
- 项目(269159)
- 科学(212193)
- 研究(195442)
- 基金(195157)
- 家(170024)
- 国家(168463)
- 科学基金(145312)
- 社会(124824)
- 社会科(118094)
- 社会科学(118059)
- 省(108037)
- 基金项目(103488)
- 自然(94551)
- 自然科(92294)
- 自然科学(92268)
- 自然科学基金(90638)
- 教育(89306)
- 划(89123)
- 编号(79907)
- 资助(79393)
- 成果(63875)
- 重点(60397)
- 部(59124)
- 发(58395)
- 创(57534)
- 课题(54032)
- 创新(53166)
- 科研(51814)
- 业(51581)
- 国家社会(51251)
- 期刊
- 济(189593)
- 经济(189593)
- 研究(111994)
- 农(79727)
- 中国(75650)
- 学报(65275)
- 财(62834)
- 科学(59691)
- 管理(59385)
- 农业(54250)
- 大学(49658)
- 学学(47348)
- 教育(37755)
- 融(37416)
- 金融(37416)
- 业经(36683)
- 技术(36649)
- 财经(30506)
- 业(28736)
- 经济研究(27355)
- 经(26352)
- 问题(26026)
- 技术经济(21732)
- 版(21701)
- 统计(19134)
- 商业(18890)
- 现代(18691)
- 世界(18508)
- 贸(18335)
- 资源(18276)
共检索到600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颖 路璐
[目的] 该文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分析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发展的稻虾种养模式存在的生态问题,旨在为稻虾种养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本研究借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内涵,从生物多样性、土壤、水体、空气、病虫草、轮作制度、生态景观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中生态要素的丢失问题;对照农业文化遗产的五大核心价值,从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系统推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生态性丢失的原因。[结果] 当前稻虾种养系统暴露出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浪费、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土壤污染加剧、病虫草害加重、生态景观破坏、作物轮作制度改变等多重问题,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与系统参与者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与保护不足、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应密切相关。[结论] 稻虾种养系统的参与者需认清和尊重自然生态及农业生产系统的演变规律,挖掘和提炼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发展稻虾种养,把稻田养虾的关键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减少对原始生态的破坏,才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6月被FAO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山区,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著名的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田鱼之乡。青田稻田养鱼具有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先民利用种植水稻,同时养殖鲤鱼(俗称田鱼),培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鱼种"青田田鱼",创造了稻鱼共生技术,并诞生了"尝新饭"、"祭祖祭神"、"青田鱼灯"等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青田稻田养鱼是典型的稻鱼共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孙业红 周洪建
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是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动态保护意义重大。西方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开展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视角,以法国波尔多和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为例,对比中西方传统农业文化景观空间格局、内涵、动态保护方式和发展潜力,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敏芳 邹爱雷
本文简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情况,介绍了GIAHS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现状,总结了10年来浙江省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和发展的经验,提出GIAHS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欣 闵庆文 吴殿廷 王旭海
文章探讨了对农业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特殊性,确定了在保护遗产的使命之下进行旅游开发的方式。文章认为:青田农业遗产旅游是一种综合型的生态旅游,而且以社区旅游的模式来组织旅游活动较合理。最后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思路和建议:通过典型生态旅游社区的构建,展示一个世外山村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游客在村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充分接触中感受生活,营造现代人精神回归的心灵家园。在人与自然和谐系统之下,梳理出景区的旅游产品体系,包括研修教育、山村风情体验、乡土娱乐、山水休闲和文艺部落休闲等5个主要部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焦雯珺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中南部,瓯江流域的中下游,1 300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稻鱼共生,并不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内水稻和鱼类共生,通过内部自然生态协调机制,实现系统功能的完善。稻鱼共生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焦雯珺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中南部,瓯江流域的中下游,1 300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稻鱼共生,并不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内水稻和鱼类共生,通过内部自然生态协调机制,实现系统功能的完善。稻鱼共生系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但方 王堃翯 但欢 王刚
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检索数据库,利用分析软件CiteSpace,梳理了2006年以来中国核心期刊报道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主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副中心的相互合作模式;研究作者是以闵庆文为主展开的合作网络,合作强度较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地研究、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和产业化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机制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研究;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探索阶段(2006-2008年)、应用阶段(2009—2017年)、扩展阶段(2018年至今)。据此,本文就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发展提出统一学术名称、丰富研究案例、创新产业模式三点建议。研究结果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决策管理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波 何露
农业文化遗产对资源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发掘与动态保护过程中需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决策服务的支持。该文运用文献研究与资源整理的方法,概要地综述了GIS技术在农业研究中和历史/文化地理领域里的应用,其中GIS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可以概括为以资源管理和区划为主的宏观应用、以估产和灾害管理为主的中观应用和在精确农业中3S结合的微观应用;GIS在历史/文化地理领域应用按其功能划分为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3类。结合目前GIS在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明确了GIS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农业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空间信息测算与资源评估、复杂信息空间分析、可视化与专题图绘制,以及遗产地保护规划...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方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思源 李禾尧 闵庆文
社区视角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点。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性特征的农业生产系统,也是一类特殊的保护地。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遗产系统的持续性。同时,农户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判断还是衡量其文化自觉和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以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为手段、通过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反映农户视角下的遗产价值判断这一思路和方法,研究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农民文化自觉与遗产保护成效,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核心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案例研究显示,农户家庭保护支付意愿率仅为43.2%,家庭人口经济特征与对遗产的认知对是否有支付意愿及支付数额大小具有显著影响;无支付意愿家庭中61.6%认为遗产保护主体应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农户的遗产认知得分较低,文化自觉性有限,保护成效尚未显著惠民。这些结果表明,遗产地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农户认知度与参与度低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并科学界定"保护主体"及其保护途径,让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更好地为农户所认知,使其真正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性与活态性保护的重要力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可以支持社区视角的保护认知和成效研究。此外,考虑到中国许多保护地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多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现实,本文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其他类型保护地和社区共管机制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英 孙业红 苏莹莹 焦雯珺
旅游解说是实现旅游目的地与游客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发现和挖掘解说资源是旅游目的地解说系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社区居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对遗产地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最为了解。鉴于此,文章运用欣赏式探询研究方法,从遗产地社区参与的角度探究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龙现村社区居民认知的旅游解说资源以及当地社区可参与旅游解说的途径。研究建立了以主体旅游解说资源和辅助旅游解说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解说资源体系,并以龙现村实地调研获取的第一手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与可视化空间分析与展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遗产地社区参与旅游解说的相关途径。分析发现,农业文化遗产社区认知中的解说资源更具象化,多与社区居民自身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龙现村解说资源的空间分布以村庄内聚集式分布和村庄周边块状分布为主,集聚程度从居民居住地向村外梯度递减。这为旅游解说资源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建立和完善农业文化遗产解说体系奠定基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林贤彪 颜燕燕 闵庆文 王锦福 郑江闽 张永勋 王维奇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进行初步研究。以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支付意愿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63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支付意愿率与支付意愿值均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民与城镇居民支付意愿率分别为71.93%和60.06%,最大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25.67元/a和64.56元/a,最终估算出2013年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约为1.51亿元。经Probit与Logit回归分析表明:有无捐赠历史行为与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受访者是否有支付意愿和支付值的主要因素;而城镇居民不仅受有无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静怡 焦雯珺 闵庆文
<正>东亚地区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主要分布区域。截至2023年5月,中国、日本、韩国三国拥有GIAHS项目共37项,占全球总数的一半。基于中国、日本、韩国三国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领先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试点工作及其国际影响,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ERAHS)于2013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正式成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Parviz Koohafkan
在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农牧民以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因地制宜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发展、管理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这些在本土知识和传统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巧夺天工,充分反映了人类及其文化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演进历程。这些系统不仅产生了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维持并适应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本土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许多这样的农业生产系统正面临着包括全球化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威胁。为了保护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