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60)
2023(9188)
2022(8377)
2021(8043)
2020(6795)
2019(15779)
2018(15855)
2017(30559)
2016(17034)
2015(19163)
2014(19239)
2013(19052)
2012(17447)
2011(15588)
2010(15354)
2009(13856)
2008(13364)
2007(11488)
2006(9799)
2005(8518)
作者
(50558)
(41914)
(41760)
(39807)
(27023)
(20337)
(18938)
(16680)
(16066)
(15151)
(14542)
(14184)
(13407)
(13350)
(13054)
(12983)
(12815)
(12459)
(12048)
(11961)
(10651)
(10314)
(10137)
(9491)
(9484)
(9435)
(9430)
(9212)
(8653)
(8560)
学科
(62002)
经济(61936)
管理(46276)
(44294)
(36805)
企业(36805)
方法(31047)
数学(26837)
数学方法(26474)
(17141)
(15968)
中国(15370)
(14923)
业经(13792)
地方(12978)
农业(11454)
理论(11269)
(10977)
贸易(10973)
(10934)
(10631)
技术(10400)
(10196)
环境(10131)
(9835)
财务(9775)
财务管理(9760)
教育(9376)
企业财务(9212)
(8926)
机构
大学(238063)
学院(236050)
管理(95405)
(85601)
理学(83566)
经济(83474)
理学院(82634)
管理学(80957)
管理学院(80562)
研究(80056)
中国(56162)
科学(54088)
(51454)
(44605)
(42039)
业大(40969)
研究所(38979)
(37257)
中心(35605)
农业(35583)
(33687)
北京(32376)
(31401)
师范(31057)
财经(30703)
(29005)
(27916)
(27577)
技术(26804)
师范大学(25119)
基金
项目(170743)
科学(131656)
基金(121470)
研究(121453)
(107822)
国家(106926)
科学基金(90139)
社会(72492)
社会科(68484)
社会科学(68465)
(68007)
基金项目(65530)
自然(61497)
自然科(60040)
自然科学(60024)
自然科学基金(58919)
(57631)
教育(55488)
资助(50755)
编号(50067)
成果(40380)
重点(38140)
(36794)
(35949)
(35398)
课题(34547)
科研(33392)
创新(32977)
计划(32884)
大学(31213)
期刊
(90155)
经济(90155)
研究(65503)
学报(44361)
中国(41572)
(40483)
科学(38399)
管理(33365)
大学(32241)
学学(30380)
农业(29362)
教育(27121)
(26301)
技术(20099)
(15939)
金融(15939)
业经(15222)
(14832)
图书(14540)
财经(13719)
经济研究(13543)
科技(12743)
业大(12707)
理论(12220)
(11791)
问题(11597)
实践(11543)
(11543)
(11460)
技术经济(11058)
共检索到3301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子翔   何瑞银   李毅念   徐高明   丁启朔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稻茬地秸秆-土壤-带状立式旋耕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探究稻茬田带状播种模式下秸秆-土壤-立式旋耕刀交互作用下关键作业参数对种床清秸与平整效果的影响,对秸秆田间综合管理和水旱轮作系统耕作机械优化设计起到指导作用。[方法]本文基于离散元法构建了三维立旋仿真模型; 模拟稻秸覆盖条件下条带立旋还田作业过程,优化参数范围并进行室内土槽试验验证。以条带立旋作业过程中的前进速度,刀轴转速,秸秆长度为影响因素,以种床清秸率和种床耕后平整度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各因素对种床质量的影响并进行性能优化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设定耕作深度为15 cm时,影响种床清秸率和种床耕后平整度的主次顺序为前进速度,刀轴转速、秸秆长度。多因素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机具前进速度为1.09 m·s~(-1)、刀轴转速为281.5 r·min~(-1)、秸秆长度6.89 cm时种床质量最优,种床清秸率为81.95%,种床平整度为8.67 mm。[结论]本文构建的秸秆-土壤-立旋装置交互作用模型经验证可靠,能有效反映稻茬田立旋作业参数对种床清秸平整效果的影响,为稻茬田带状立式旋耕作业参数选择调整提供参考,为带状耕作机具研发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文芳  舒彩霞  廖庆喜  廖宜涛  张青松  肖文立  付云开  
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田土壤黏重板结、地表秸秆量大且禁止焚烧导致油菜直播时机具易堵塞缠绕的难题,设计了一种犁翻埋茬、旋耕碎土、侧边作畦开沟的油菜直播种床整理机。该机主要由犁翻部件、旋耕部件及开畦沟部件组成,可实现秸秆全量还田、碎土平整及开畦沟功能;基于土垡运动规律确定了扣垡犁导曲线、直元线角及犁体尾翼长度等关键犁体曲面参数和犁体数量及距离等布局结构参数。田间试验显示:当机组前进速度由3.3 km/h增加至4.2 km/h时,整机牵引阻力增加了23.7%,功耗增加了57.2%。在旋耕深度相同作业条件下,当机组前进速度分别为3.3、4.2 km/h时,由于增加了犁翻部件,整机总功耗相比于单个旋耕机独立作业分别增加12.3%、20.7%,但有效提高了机组的通过性和整地的作业质量。与单个旋耕机相比,在2种工况下,整机的平均碎土率为92.8%,提高了2.6%,耕后地表平整度平均为11 mm,提高了39.0%,秸秆平均埋覆率为92.9%,提高了22.2%。试验表明,设计的整理机各项性能参数均满足油菜种植农艺要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吴春  吴晓丽  黄钢  
2009-2011年,在成都平原稻茬麦区开展了稻草还田方式及还田量对机播小麦立苗质量和产量建成的影响研究。试验设置两种稻草还田方式即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和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粉碎还田(简称全喂入和半喂入方式)、4种还田量(0、4、8、12t/hm2)。结果表明,半喂入方式下小麦的播种深度、种子有效覆盖比例及出苗均匀度均高于全喂入式,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9.1%~28.7%和5.5%~24.8%,产量提高11.1%。半喂入方式下随着还田量的增加,播种深度、出苗率及出苗均匀度呈下降趋势。相较于无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小麦在出苗后群体扩大迅速,各生育阶段群体质量较优,产量增加2.2...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化岑  孙国生  王小纯  
研究表明,旋耕条播是稻茬小麦区高产的最佳播种方式之一,与免耕撒播相比,具有技术先进,机械化程度高,省工节时,效益显著的特点。本项研究重点分析了旋耕条播对小麦根系、小麦形态生理、不同生育期的群体变化、产量构成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总结了旋耕条播小麦的增产技术要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妥德宝  段玉  赵沛义  郑大玮  陈铭  赵举  
对内蒙古阴山北麓旱农区不同类型耕地土壤风蚀及其影响因素的野外观察与室内分析,揭示了该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的特点及风蚀作用对农田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观察研究了粮草、粮薯和灌草带状间作及其残茬覆盖度对减轻农田土壤风蚀的作用,指出在农田防护林不完善的阴山北麓旱农区,采用带状留茬间作轮作具有良好生态效应,可以有效地控制农田风蚀沙化,减轻风蚀危害,进而明确了不同类型退化农田应采用的带状留茬间作轮作方式与增产增收配套技术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解立胜  黄钢  钟贵祥  吴春  程少兰  
针对西南地区稻茬小麦面临的粘湿生态环境和秸秆还田技术问题,进行了适宜播种机具的设计研制与性能试验。①研制的2BMFDC-6型半旋播种机,由手扶拖拉机驱动,整机重量轻,动土量少,能耗低,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播种、施肥、盖种等工序,省工高效。作业时只对播种带进行浅旋开沟,种子撒落于播种沟内,泥土、根茬和碎草混合盖种,较好地解决了播种质量和稻草还田问题。②田间性能试验表明,无论稻草是否还田,2BMFDC-6型半旋播种机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播种效果。无稻草还田条件下,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均显著高于SGTNB-180Z4/8型全旋机播和免耕人工撒播处理。稻草还田条件下则以"半喂入"收割机收获水稻并切割抛洒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朝苏  王克如  谢瑞芝  付书明  李少昆  汤永禄  
2005~2007年,研究了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免耕麦秸覆盖还田条件下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传统栽培方式(翻耕、无麦秸还田)相比,免耕麦秸覆盖还田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但对出糙率、整精米率等品质性状不利;翻埋还田有一定增产效果(增产5.5%),对主要品质性状影响不明显;免耕垄作麦秸沟填处理则显著减产。②免耕条件下,适当增加麦秸还田量,能减少无效分蘖,提高个体和群体质量,增产效果明显。以9.0×103kg·hm-2麦秸还田量的水稻产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③免耕麦秸覆盖条件下,撬窝移栽水稻根系分布层次较深,抗倒力强,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移栽方式对稻米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徐汝琦  张军  刘苏闽  陈卫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启源  黄见良  邹应斌  龚庆微  石纪成  欧高才  郭兆武  
为探明不同稻田状态下克无踪快速除草灭茬的效果 ,2 0 0 0年在湖南宁乡进行了克无踪用药量、对水量、施药时天气、增效剂、前作留茬高度等对除草剂清茬的效果试验 .结果表明 :克无踪有效用量为 3.75L/hm2 左右 ,视杂草基数适当增减 ;对水量对灭草和灭稻茬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二甲四氯、乙草胺、碳铵 +氯化钾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克无踪的控草效果 ;留茬高度不同主要影响稻茬的再生蔸率和再生株数 .推荐克无踪施用量 ,早稻冬泡田为3.0 0~ 3.75L/hm2 ,早稻冬干田 3.75~ 4.5 0L/hm2 ,晚稻免耕田为 3.75L/hm2 ,同时加入碳酸氢铵 45kg/hm2 和乙草胺 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睿  李淑琳  王荣成  张永峰  张宗卷  黄西社  
【目的】选用关中灌区2种主推新机型与传统条播机进行播种后,比较小麦农艺和产量性状及其对籽粒品质的效应,筛选适宜关中麦区的高产播种方式。【方法】2013-2014年在关中中部的武功县,采用2BMG-4/6宽幅带状旋播机、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和2BX-6普通条播机(对照)进行比较试验,并在泾阳县、扶风县、凤翔县和临潼区进行示范试验,测定不同播种方式下越冬期和拔节期群体数量和个体质量、产量及其结构、籽粒品质等指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播种方式下宽幅播种的基本苗和越冬总茎数均低于普通条播;宽幅播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奎武  周文新  黄见良  唐启源  邹应斌  
以早稻品种中 10 0和湘早籼 2 8号为材料 ,在抛秧栽培条件下 ,分别设置了 3种不同土壤耕作和施肥技术处理 ,研究不同处理对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对分蘖动态影响不大 ,免耕条件下分次施肥有利于干物质生产 ,产量较耕翻并习惯施肥法处理高 ,中 10 0和湘早籼 2 8号分别增产 3.9%和 4 .9%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香菊  王贵启  李秉华  Blackshaw R E  
1997~2001年,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生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就麦秸覆盖与苗后除草剂减量施用相配合对免耕玉米田杂草的控制作用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播种后田间采用麦秸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杂草的发生。当麦秸覆盖量为4500~7500kg/hm2时,玉米田杂草密度比不覆盖的处理降低49 1%~96 1%,在这样的小区除草剂采用定向喷雾,即使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玉农乐和阿特拉津的用量比常规用药量减少1/4时,小区内除草效果仍可以达到91 8%~94 3%。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建华  丁艳锋  王强盛  刘正辉  李刚华  乔晶  刘杨  王绍华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在等氮量条件下设麦秸半量还田、麦秸全量还田和全施化肥(对照)3种处理,研究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构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还田初期,两个麦秸还田处理平均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分别比对照降低4.2%和19.8%,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土壤矿质氮含量较对照降低3.8%,导致拔节前水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降低;还田后期,土壤矿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7.4%、10.4%、6.2%、4.5%,麦秸还田后根系伤流速率增加19.9%,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30.1%,氮肥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鲁成树  吴次芳  
 探讨了GIS技术在土地整理即农田平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其在农田田面高程设计和土方工程量计算中的运用,并以安徽省郎溪县土地整理为例,运用ArcGIS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讨论了GIS技术在土地整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春   刘望平   杨敏   畅倩  
“不缺主粮缺大豆”已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现状,振兴大豆生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本文聚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采用探索式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四川省两个典型案例地区访谈数据资料,利用微观经济学“短期成本理论”,探究在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产量与竞争力的变动趋势和演绎规律。研究发现,案例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生产处于“第一阶段”,未实现产量最大化,加大要素投入能够同时提高产量和成本竞争优势;然而,在进入生产“第二阶段”后,增加产量会带来生产成本升高和农民收益下降。基于此,本文提出要注重产量与成本优势平衡,以更好地实现粮食安全,有效地保障民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