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64)
- 2023(4024)
- 2022(3353)
- 2021(3087)
- 2020(2584)
- 2019(5461)
- 2018(5689)
- 2017(9520)
- 2016(5778)
- 2015(6542)
- 2014(6678)
- 2013(6235)
- 2012(5792)
- 2011(5258)
- 2010(5306)
- 2009(4844)
- 2008(4693)
- 2007(4347)
- 2006(3691)
- 2005(3314)
- 学科
- 济(14970)
- 经济(14939)
- 管理(12222)
- 业(9902)
- 学(7610)
- 企(7495)
- 企业(7495)
- 农(5841)
- 制(5553)
- 中国(5358)
- 体(5222)
- 方法(4505)
- 财(4501)
- 理论(4036)
- 银(3655)
- 地方(3654)
- 银行(3631)
- 数学(3580)
- 行(3550)
- 数学方法(3504)
- 税(3488)
- 农业(3469)
- 融(3428)
- 金融(3420)
- 业经(3416)
- 教育(3330)
- 税收(3253)
- 收(3220)
- 体制(3007)
- 和(2803)
- 机构
- 学院(79891)
- 大学(78681)
- 研究(35161)
- 农(27807)
- 科学(26599)
- 中国(24471)
- 济(22961)
- 农业(22837)
- 管理(22744)
- 经济(22165)
- 所(20951)
- 研究所(19556)
- 业大(19019)
- 理学(18894)
- 理学院(18550)
- 京(18293)
- 管理学(17892)
- 管理学院(17766)
- 中心(15619)
- 省(14918)
- 农业大学(14323)
- 江(14039)
- 室(13671)
- 业(13247)
- 技术(13037)
- 实验(12470)
- 院(12279)
- 科学院(12231)
- 财(12104)
- 实验室(11979)
- 基金
- 项目(57836)
- 科学(42790)
- 基金(39376)
- 家(38931)
- 国家(38641)
- 研究(36460)
- 科学基金(29535)
- 省(24718)
- 划(21917)
- 自然(21620)
- 自然科(21098)
- 自然科学(21086)
- 自然科学基金(20658)
- 基金项目(20626)
- 社会(19579)
- 社会科(18322)
- 社会科学(18315)
- 教育(16812)
- 资助(15697)
- 计划(14842)
- 编号(14807)
- 重点(14670)
- 科技(14191)
- 发(12931)
- 成果(12651)
- 农(12024)
- 课题(11811)
- 创(11787)
- 科研(11623)
- 体(11580)
共检索到124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锦峰 訾妍 成亚梅 潘婷 封超年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郭文善
【目的】探讨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 000 kg·hm-2群体糖氮代谢特征及关键生育期糖氮营养诊断指标。【方法】2010—2012年,在稻麦两熟条件下,以中筋小麦扬麦20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纯N)为主区,设210 kg·hm-2、262.5 kg·hm-2两个水平;以施氮比例为副区,设基肥﹕壮蘖肥﹕拔节肥﹕穗肥分别为3﹕1﹕3﹕3、5﹕1﹕2﹕2两个水平;以穗肥追氮时期为裂区,设剑叶露尖、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4个水平。通过试验构建稻茬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分析不同产量群体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动态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提出籽粒产量9 000 kg·hm-2左右稻茬小麦关键生育...
关键词:
稻茬小麦 高产 糖氮代谢 特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迎新 谢旭东 白雪莹 周国勤 马冬云 王晨阳
为了研究豫南稻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障碍因子及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在豫南稻茬麦区田间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氮肥施用(0,150,225 kg/hm2)对扬麦15和兰考1 982个冬小麦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2个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当前豫南稻茬麦区氮肥仍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且在相同氮肥供应条件下,兰考198小麦籽粒产量明显高于扬麦15品种。研究还发现,实现该地区小麦产量6 000 kg/hm2左右,产量构成需达到以下指标:成穗数49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锦峰 成亚梅 黄正金 李春燕 郭文善 朱新开
【目的】探讨稻茬小麦高氮肥利用率条件下群体花后衰老特征。【方法】2010—2012年,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纯N)为主区,设210.0 kg·hm-2、262.5 kg·hm-2两个水平;以施氮比例为副区,设基肥﹕壮蘖肥﹕拔节肥﹕穗肥分别为3﹕1﹕3﹕3、5﹕1﹕2﹕2两个水平;以穗肥追氮时期为裂区,设剑叶露尖、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四个水平。通过试验构建不同氮肥利用率(NUR)群体,研究其产量、物质生产、氮素吸收及花后剑叶衰老特性的变化特征。【结果】不同群体NUR变幅在31.18%—72.23%,NUR≥60%群体(氮高效群体)籽粒产量8 500...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氮效率 物质生产 衰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锦峰 徐东忆 丁永刚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目的】为稻茬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2017—2018和2018—2019年在江苏苏北的睢宁和苏中的邗江与仪征,分别设置传统(TCP)、高产(HCP)、节肥(RFCP)和节肥增密(IDCP)4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模式间籽粒蛋白质含量、产量、氮效率、经济效益的差异,明确高产、高效模式及其产量构成、群体质量和氮素吸收转运特征,探明产量、氮效率与农艺生理性状间关系,进而揭示高产高效协同实现途径。【结果】受年度和地点间生态条件差异的影响,栽培模式对籽粒产量、经济净效益、氮效率的影响不尽相同。不同栽培模式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均>12.5%,其中HCP和RFCP下达13%—14%。2018年度,籽粒产量和经济净效益均以IDCP最高,较TCP分别提高31.5%—33.5%和104.4%—239.1%,其次为HCP和RFCP。2019年度,籽粒产量以HCP最高,较TCP提高8.1%—13.2%,其次为RFCP和IDCP;此外,IDCP因施肥少,较TCP稳定或增加了经济净效益。可见,TCP相对低产、低效益、低氮效率;HCP可稳定高产,且蛋白质含量高;IDCP最具高产、高效益、氮高效潜力,但蛋白质含量偏低。高产均是通过在获得高穗数基础上提高单穗产量来实现,但HCP主要提升每穗粒数而IDCP依赖于高粒重。HCP主要通过高茎蘖成穗率,IDCP则是协同高的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实现高穗数。高产群体的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存在适宜范围,在0.9—1.1。此外,相对高产的模式均可在维持高花后绿叶光合面积基础上协同提高绿叶净光合速率,实现扩源基础上高水平协调源库关系。高氮肥利用效率的实现关键是较高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基础上提高氮素吸收效率。HCP群体生育前期积累氮素少、中后期吸收能力逐渐增强、转运量多;而IDCP群体在生育中前期吸收能力强、转运量足。分析不同生态条件和栽培模式下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与农艺生理性状间关系,发现提高群体茎蘖成穗率有助于维持灌浆期较高的单茎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进而增加单穗和群体籽粒产量;还可促进花前氮素吸收能力、增加氮素转运量,提升氮肥利用效率。【结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协同途径是在获得充足穗数基础上,攻大穗,重点是增粒重;构建数量足、质量高的群体,越冬前群体茎蘖数满足预期穗数、重点提高茎蘖成穗率,花前高效吸收氮素、提升转运水平,花后维持较高单茎光合面积和强度、提升灌浆水平。实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上应强调“适量增密、适度减肥、前氮后移、精准施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纯 王晓航 熊淑萍 马新明 丁世杰 吴克远 郭建彪
【目的】明确不同氮肥生理利用率小麦品种的氮代谢差异,为小麦高产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实现小麦节氮增产。【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从16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氮素利用效率差异显著的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和低氮低效型品种西农509、豫农202。然后进一步分析两类品种在N0(CK),N120(120 kg·hm-2)和N225(225 kg·hm-2)3个供氮水平下各小麦品种的产量、叶片GS活性、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NO3-及全氮含量等氮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供氮水平下,氮肥生理利用率、产量、地上部及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叶片的GS活性、硝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艳琦 刘琼 边巴拉姆 陈松鹤 张恒 李朝苏 杨洪坤 郑亭 黄秀兰 樊高琼
为明确施氮量对四川稻茬弱筋小麦原粮品质及大曲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年在四川省大邑县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弱筋小麦品种绵麦367和蜀麦1671,副区为5个氮水平,分别为0(N_0),90(N_(90)),135(N_(135)),180 (N_(180))和225 kg/hm~2(N_(225)),除N_0外,其他处理底肥氮水平为45 kg/hm~2,剩余氮肥于四叶一心期追施。结果表明,两品种籽粒容重均高于750 g/L,粉质率均大于70%,N_(225)处理显著增加了籽粒的硬度指数、降低了粉质率;N_(90)处理下千粒质量最高;随施氮量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蜀麦1671)或先升后降(绵麦367),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在225 kg/hm~2处理下最大;N_(135)水平下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降落值和RVA特征值随施氮量增加逐渐增加或趋于平稳;脂肪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大曲的感官评价总分、糖化力、酸度分别在N_(180)、N_(135)、N_(135)水平下达到最高值;感官评价主要受淀粉、脂肪含量的影响,其次是蛋白质;糖化力和酸度均在淀粉含量较高时达到最大值。研究认为,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对大曲品质形成尤其重要,合理增施氮肥可以优化弱筋小麦原粮特性,进而促进大曲制作适宜性,建议西南地区用于制作大曲的稻茬小麦的适宜施氮范围为135~180 kg/hm~2。
关键词:
稻茬麦 氮 品质 大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犇 任开明 马尚宇 樊永惠 张文静 黄正来
为了选择适合稻茬弱筋小麦高产优质生产的合理施肥模式,以弱筋小麦宁麦13、皖西麦0638为供试品种,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复合肥+尿素(T1)、缓释掺混肥料(T2)、控失肥(T3)、腐殖酸复合肥(T4)、小麦配方肥(T5),在养分供应量相同的条件下,分析对稻茬弱筋小麦干物质分配及转运、灌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掺混肥料与小麦配方肥较常规施肥能显著提高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比例、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并且提高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延长有效灌浆天数、增加粒质量。缓释掺混肥料、控失肥、腐殖酸肥料、小麦配方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施用缓释掺混肥料和小麦配方肥增产效果显著,显著增加有效穗数及千粒质量,产量分别较常规施肥增产9.27%~24.30%,11.64%~22.98%。缓释掺混肥料2 a间两品种较常规施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平均提高23.14%,36.88%,小麦配方肥2 a两品种较常规施肥平均提高36.31%,39.35%。小麦配方肥处理2个供试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均达到国家弱筋小麦标准。综上所述,小麦配方肥可作为试验地区稻茬弱筋小麦高产优质生产的施肥模式之一,或适当降低缓释掺混肥料的施用量作为稻茬弱筋小麦的高产优质生产施肥模式之一。
关键词:
稻茬弱筋小麦 肥料 产量 品质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彭辉
以大型固定样地进行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方法为人们了解物种共存机制,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提供了可靠、翔实的数据。在森林生态学研究领域采用该方法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动态及生态功能研究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和基本方法。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如角尺度(Uniform angle index,Wi)、混交度(Mingling,Mi)和大小比数(Dominance,Ui)等,在国内外关于林分空间结构的分析、林木的竞争与优势度计算、物种的多样性测度以及结构的恢复重建与优化调整等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并取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薛延丰 汪敬恒 李恒
以豫麦4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肥料对氮磷钾在小麦体内的分布、养分利用效率、养分收获指数以及小麦群体结构、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尿素和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长效碳铵颗粒肥)处理下小麦植株体内氮和磷的分布规律为籽粒>叶片>茎和叶鞘,钾的分布规律表现为茎和叶鞘>叶片>籽粒;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以及养分收获指数与尿素相当,两者差异不显著;尿素和长效碳铵颗粒肥处理下,小麦群体达6.68×107和6.41×107/hm2,显著大于对照;穗长和结实小穗分别比对照高11.9%、11.6%和10.9%、10.6%,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比对照高出13.8%、15.2%、15.2%和14.5%、...
关键词:
长效碳铵颗粒肥 氮素形态 小麦 产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 饶娜 董立尧 张宏军
采用田间定点观测法,研究了小麦田菵草的发生动态及其与小麦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菵草具有一个冬前出草主峰和一个春后出草次峰;菵草在小麦播后第18周开始进入株高、鲜重的快速增长期,比小麦推迟3周。随着菵草密度的增加,小麦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小麦产量均显著下降,但千粒重变化不明显。小麦产量损失率(Y)与菵草密度(X)之间符合二次曲线方程Y=-0.027X2+2.409X+1.574(r2=0.957)。
关键词:
菵草 小麦 发生动态 竞争关系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仝星星 张洪生 杨锦忠 姜雯
以青麦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夏玉米季缓释氮肥施用量(0,150,225,300 kg/hm2)对后茬冬小麦土壤氮含量、分布及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氮)相比,夏玉米施氮肥明显增加了后茬冬小麦季土壤0~80 cm各土层全氮含量,尤其当施氮量达到300 kg/hm2时,氮肥在小麦季土壤中大量积累;小麦各生育期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随着夏玉米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氮素向籽粒转移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夏玉米季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和籽粒产量影响显著,当夏玉米施氮225 kg/hm2时,干物质和籽粒产量值均最高,过量施氮则导致冬小麦干物质和籽粒产量下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祖梁 王飞 顾克军 张传辉 顾东祥 李想 孙仁华 杨四军
为明确稻茬麦合理的氮素施用及秸秆养分归还特征,以宁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1∶9,3∶7,5∶5,7∶3,施氮量225 kg/hm2)对小麦群体干物质、氮、磷和钾积累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以基追比5∶5处理最高。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存在明显的层次分布,适当提高追肥比例显著提高了植株各层干物质、氮、磷和钾素的积累量。不同施氮处理叶片干物质、氮、磷主要积累于中上层,钾积累于下层;茎鞘干物质和钾主要积累在下层,氮、磷积累在中上层。各叶层、茎鞘层干物质、氮、磷、钾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残茬秸秆(倒4层叶+倒4层茎+颖壳和穗轴)干物质、氮、磷、钾...
关键词:
氮肥运筹 稻茬小麦 氮磷钾 垂直分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殿凯 李盼 范虹 何蔚 樊志龙 胡发龙 孙亚丽 谭向念 殷文 陈桂平
【目的】针对西北灌区春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高、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探讨复种绿肥及减量施氮对春小麦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春小麦生产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麦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W-G)和麦后休闲(W)两种种植模式,副区设传统施氮(N3,180 kg·hm~(-2))、减施氮肥15%(N2,153 kg·hm~(-2))和减施氮肥30%(N1,126 kg·hm~(-2))3个施氮水平,于2020—2021年研究复种绿肥及减氮对春小麦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麦后复种绿肥结合适量减施氮肥可提高春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W-G较W模式春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增加11.5%—13.5%,麦后复种绿肥结合氮肥减施15%(W-GN2)与麦后复种绿肥结合减氮30%(W-GN1)较对照麦后休闲结合传统施氮量(W-N3)春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12.1%—20.2%与15.2%—16.6%,W-GN2与W-GN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W-G较W春小麦耗水量降低12.6%—13.7%,复种绿肥模式中以W-GN2降低春小麦耗水量幅度最大,较麦后休闲结合减氮15%(W-N2)、W-N3分别降低21.8%—25.8%、21.3%—26.3%;W-G通过降低春小麦拔节期至灌浆初期的耗水模系数,增大播种前期至拔节期与灌浆初期至成熟期的耗水模系数(两阶段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比例为60.5%—64.1%),有效协调春小麦前后生育时期的水分需求特征,增强了春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水分供需同步性。相比W-GN1、W-GN3,W-GN2处理的调控效应更突出。W-G具有增产优势,较W增产13.5%—14.1%;W-GN2较W-N2与W-N3分别增产16.7%—18.4%与13.6%—14.6%。因而,W-G较W模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29.4%—31.0%,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中,以W-GN2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幅度较大,较W-N2、W-N3分别提高44.2%—46.8%、39.1%—43.5%,较W-GN1、W-GN3分别提高36.2%—50.7%、9.1%—17.0%。【结论】麦后复种绿肥结合减施氮肥15%(即施氮153 kg·hm~(-2))较传统水氮管理提高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可推荐为西北灌区春小麦水分高效利用的生产模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尚嘉彦 刘元荣 李凤敏 王健康
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密度越高,干重越大,对小麦产量损失越大.作者于1990年和1991年进行了硬草与稻茬冬小麦共生的田间试验及电算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硬草密度、干重、密重积与小麦产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均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方程依次为:硬草密度与小麦千粒重、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及产量损失率间的回归关系分别为:
关键词:
硬草 小麦 产量损失 生态经济阈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小刚 张富仓 田育丰 李志军
【目的】探讨西北旱区春小麦最佳的水氮耦合形式。【方法】在甘肃石羊河流域绿洲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生育阶段的水量分配以及氮肥处理对春小麦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施氮量、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水对干旱区春小麦的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168 kg/hm2,并于拔节期灌水90 mm、抽穗期灌水70 mm,小麦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水氮对小麦地上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与对籽粒产量的影响相似,但抽穗期灌水对地上干物质累积量影响不显著。在施氮量224 kg/hm2、抽穗期和灌浆期灌水均为50 mm的条件下,小麦可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在生产中考虑提高小麦收获指数时,首先应保证较高的籽粒产量。分蘖期和灌浆期灌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