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10)
- 2023(5282)
- 2022(3720)
- 2021(3121)
- 2020(2487)
- 2019(5258)
- 2018(5412)
- 2017(9991)
- 2016(5726)
- 2015(6338)
- 2014(6461)
- 2013(6043)
- 2012(5263)
- 2011(4570)
- 2010(4482)
- 2009(4182)
- 2008(4136)
- 2007(3604)
- 2006(3318)
- 2005(3248)
- 学科
- 济(22980)
- 经济(22961)
- 管理(13768)
- 业(13684)
- 企(9838)
- 企业(9838)
- 农(8657)
- 中国(8580)
- 业经(6888)
- 地方(6756)
- 方法(6206)
- 农业(5824)
- 学(5431)
- 数学(5181)
- 发(5153)
- 数学方法(5126)
- 产业(4482)
- 发展(4426)
- 展(4421)
- 制(4225)
- 财(3989)
- 信息(3687)
- 体(3583)
- 环境(3560)
- 银(3500)
- 银行(3486)
- 总论(3460)
- 信息产业(3418)
- 贸(3408)
- 贸易(3404)
- 机构
- 学院(79596)
- 大学(79042)
- 研究(32187)
- 济(29888)
- 经济(29283)
- 管理(26663)
- 中国(22935)
- 理学(22795)
- 理学院(22515)
- 管理学(21947)
- 科学(21853)
- 管理学院(21824)
- 农(20797)
- 所(18043)
- 京(17181)
- 农业(16890)
- 研究所(16698)
- 业大(15332)
- 江(13767)
- 中心(13727)
- 财(12949)
- 院(11723)
- 省(11701)
- 范(10700)
- 农业大学(10590)
- 师范(10488)
- 州(10313)
- 财经(10279)
- 北京(10234)
- 科学院(10206)
- 基金
- 项目(57852)
- 科学(44462)
- 基金(40896)
- 研究(39288)
- 家(38268)
- 国家(38011)
- 科学基金(30902)
- 社会(24842)
- 省(23856)
- 社会科(23492)
- 社会科学(23487)
- 基金项目(21310)
- 划(20336)
- 自然(20295)
- 自然科(19827)
- 自然科学(19819)
- 自然科学基金(19444)
- 教育(17233)
- 资助(15885)
- 编号(15324)
- 重点(14147)
- 发(13860)
- 计划(12316)
- 成果(12168)
- 创(11955)
- 部(11718)
- 课题(11478)
- 科技(11397)
- 创新(11381)
- 科研(11254)
共检索到1216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思媛 陶玲 彭亮 代梨梨 彭格格 郝柳柳 李谷 张辉
为了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本研究构建了稻田-农沟-强化沟协同净化系统,考察了各净化单元对池塘养殖尾水中TN、TP、COD_(Mn)和TSS的处理效果,并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其去除特征和效果,通过浓度沿程衰减的模型拟合分析了相关水质指标沿流程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净化系统出水中TN、TP、COD_(Mn)和TSS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33、0.19、6.61和12.00 mg/L,去除率分别为86.73%、89.26%、85.77%和93.68%。池塘养殖尾水经净化系统处理后综合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主要污染物TN得到了显著改善,相关水质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一级排放要求;TN、TP和COD_(Mn)沿流程变化规律符合线性削减模型。结果表明稻田-沟渠系统可用于池塘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陶玲 李晓丽 朱建强 李谷
为利用稻田生态工程对精养池塘尾水进行循环利用,采用Illumina Mi Seq第二代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稻田生态工程进出水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探讨稻田生态工程净化回用水中浮游细菌群落变化对池塘养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田生态工程进出水中优势浮游细菌在门水平上的组成相同,均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但优势门类的相对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嘉波 施永海 刘永士
[目的]探究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整体及各级沿程在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总氮(TN)、总磷(TP)的变化规律,探明系统对TN、TP净化效果的最佳运行水力负荷。[方法]对5 hm~2养殖池塘配套的约0.5 hm~2养殖尾水处理系统,采用低(0.012 m/d)、中(0.023 m/d)、高(0.035 m/d) 3种水力负荷运行,在系统各级沿程(表面流湿地(SFW)、一级净化池塘(PP1)和二级净化池塘(PP2))采集水样,检测TN、TP质量浓度,运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各水力负荷条件下各级沿程TN、TP质量浓度的差异变化,以及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整体和各级净化功能区对TN、TP的净化处理效果,通过PP2、TN、TP去除率与水力负荷的拟合函数关系计算最佳运行水力负荷。[结果]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中TN、TP质量浓度在各级沿程、不同水力负荷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沿程与水力负荷存在交互作用(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沈玺钦 李奎 刘凯 顾芸 石伟 管卫兵
为了探求新型稻渔共作模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开展了新型稻渔共作模式的实践。不同情况下稻田灌溉模式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以及产量。实验分为每隔5天灌溉1次鱼塘水,每隔7天灌溉1次鱼塘水以及不灌溉鱼塘水。水稻种植品种为"吉宏6号",水稻平均亩产544.97 kg,总体旱田亩产量高于水田,不同灌溉周期亩产量5 d灌溉1次>7 d灌溉1次>不灌溉鱼塘水。地上部分生物量旱田大于水田。灰色关联度分布为0.576~0.907。各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根长(0.907)>秆基部外径(0.863)=穗基部外径(0.863)>秆长(0.846)>株高(0.829)>穗长(0.776),其中,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根茎秆构成因子是根长,关联度最小的是穗长;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有效穗数(0.869)>穗粒数(0.847)>生物量(0.813)>结实率(0.806)>千粒质量(0.759)>每公顷穴数(0.715)>根干质量(0.625)>成穗率(0.576),其中,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有效穗数,关联度最小的是成穗率。
关键词:
稻蟹共生 灌溉模式 池塘尾水 产量构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惠敏 施文正 徐冠洪 曲映红
为探究稻田和池塘养殖对鲤(Cyprinus carpio)肌肉风味的影响,2021年8-10月随机采集两种养殖环境下的鲤进行感官分析并测定其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和挥发性物质成分,同时对氨基酸、核苷酸和挥发性物质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感官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养殖环境下的鲤肌肉在10月时,气味上有明显差异。稻田和池塘养殖鲤肌肉中氨基酸及核苷酸种类相同,稻田养殖的鲤肌肉中呈鲜味氨基酸如谷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的鲤肌肉味精当量值(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 EUC)最高含量达到了5.68 g MSG/100 g,显著高于池塘养殖的EUC值4.61 MSG g/100 g;同时,稻田养殖鲤肌肉中土腥味、青草味的物质,如己醛、壬醛的含量显著低于池塘养殖。综上表明,稻田养殖的鲤滋味更为鲜美,土腥味的物质含量更少。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朱自干 李谷 吴恢碧 陶玲 李晓莉 姚延丹 赵巧玲 樊启学
由潜流和表面流湿地组成复合人工湿地,与池塘有机结合构成鱼塘-湿地水循环系统应用于草鱼苗种培育,研究了该系统对池塘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在760 mm/d的水力负荷率条件下,复合湿地系统对NH4+-N、NO2--N、NO3--N、TN、TP、COD和T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56±3.71)%、(50.73±3.95)%、(46.33±4.95)%、(27.99±2.78)%、(58.15±3.38)%、(29.60±2.24)%和(84.49±1.77)%;湿地出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要求。结果表明鱼塘-湿地水循环系统对养殖用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养殖用水 净化效果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蔡丽君 郭全友 马东林 王海华 杨絮 马本贺 黄海潮 郑尧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下台湾泥鳅和泥鳅的形体性状、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并探讨了它们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的肥满度显著高于泥鳅,其中池塘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 in pond-cultivated mode, PPOC)肥满度(1.00±0.01) g/cm~(3)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in pond-cultivated mode, MPOC) (0.50±0.01) g/cm~(3) (P<0.05),泥鳅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台湾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台湾泥鳅(P<0.05),池塘养殖模式下2种泥鳅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显著低于稻田养殖的相同品种(P硬度_((PPAC)),弹性_((MPOC))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形体性状与营养品质密切相关,肥满度与体长体高比呈负相关(–0.996),与质构特征、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池塘模式更适合台湾泥鳅养殖,稻田模式更适合泥鳅养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文波 周明瑞 侯梦丹 文露婷 杜雪松 翟旭亮 李虹 林勇 罗辉
为评估不同养殖环境对禾花鲤(Cyprinus carpio)肌肉营养与品质的影响,采用国标法检测稻田和池塘2种养殖环境下禾花鲤肌肉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池塘组禾花鲤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稻田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稻田组(P0.05);池塘组肌肉粘性显著高于稻田组(P<0.05),内聚性和剪切力显著低于稻田组(P0.05);肌肉氨基酸测定结果显示,池塘组氨基酸总量(?TAA)、鲜味氨基酸(D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显著高于稻田组(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标准,2组禾花鲤肌肉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均分别为色氨酸(Trp)和缬氨酸(Val);在脂肪酸测定结果中显示,池塘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高于稻田组(P
关键词:
禾花鲤 稻田养殖 池塘养殖 肌肉品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叶香尘 邹辉 刘康 韦玲静 黄杰 张桂姣 张盛 莫飞龙 吕业坚
鱼类品种和养殖环境差异会影响鱼类的肌肉品质。本研究测定分析稻田和池塘养殖模式下金边鲤和建鲤肌肉营养成分、理化特性和质构特性,并进行营养价值评价,评估金边鲤的肌肉品质,为开发和推广金边鲤稻田养殖提供数据依据。结果表明:稻田金边鲤的粗脂肪、粗灰分和系水力均显著高于池塘金边鲤(P0.05)。稻田金边鲤肌肉的硬度、弹性、咀嚼性显著高于池塘建鲤和稻田建鲤(P<0.05),硬度和回复性显著高于池塘金边鲤(P<0.05),而内聚性显著低于池塘金边鲤、池塘建鲤和稻田建鲤(P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清彪 梅杰 李晓东 李鹏
不同养殖环境对浮游生物影响不同。为探究稻田养蟹与池塘养蟹对养殖环境中浮游生物的影响,对两种养殖环境中浮游动植物及底栖动物的变化进行跟踪研究。养殖期间,通过为期2个月共计5次采样进行浮游生物鉴定,分析两种养殖模式对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水环境中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和生物量与养殖模式密切相关。2种模式下,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稻田模式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及平均生物量均高于池塘模式的平均密度;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呈下降趋势;底栖动物生物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稻田模式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池塘模式,表明稻田养蟹模式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可为养蟹稻田与池塘养殖环境生态结构及浮游生物变动规律提供基础数据,可为实现科学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稻田养蟹 池塘养蟹 浮游生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华 卫坚强 尹梅 陈检峰 王志远 洪丽芳 苏帆 任习荣 高朝双 付利波
【目的】试验研究水生蔬菜对水产养殖循环水水质改善效果,为水生蔬菜在养殖废水生态修复方面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试验以不种菜为对照,在温室大棚内研究空心菜、薄荷2种蔬菜对高密度水产养殖循环水氮、磷和BOD_5的去除效果。【结果】空心菜和薄荷在循环养殖水中生长正常,二者对养殖水总氮、氨态氮、硝态氮、总磷和BOD5去除效果均较好,最高去除率分别高达77.89%、83.18%、95.55%、93.43%、95.55%和77.56%、80.97%、94.95%、83.94%、91.94%。【结论】空心菜和薄荷对循环养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周剑 赵仲孟 黄志鹏 赵瀚 李强 张露 柯红雨 苏旭涛 肖宇 杜军
#N/A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柳兰 龙亚男 张乐纪 张纯 徐来 刘巧 罗杰 杜宗君 杨淞
为了探究稻田和池塘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菌群、免疫力和肌肉风味影响,选取同一批次稻田和池塘的中华绒螯蟹在5月和10月对其肠道菌群、免疫酶活和肌肉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肠道优势菌群为软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季节和养殖模式均对蟹的肠道菌群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季节变化对菌群变化的影响更大。从5月到10月,稻田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出现上升趋势,而池塘养殖模式下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则无显著变化。两种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中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在5月的活性均高于10月(P<0.05);在10月,池塘模式下的免疫酶活性LZM(溶菌酶)和ACP(酸性磷酸酶)显著高于稻田模式(P< 0.05)。各组肌肉中均检测出17种游离氨基酸,呈味氨基酸中甜味氨基酸含量(TSAA)>总苦味氨基酸(TBAA)>总鲜味氨基酸(TUAA),且池塘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肌肉中TSAA和总游离氨基酸TFAA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下含量(P<0.05)。因此,池塘养殖模式较稻田养殖模式下的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时间上更稳定,免疫酶活更强,肌肉风味更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敬小军 袁新华
本研究首次在传统精养鱼池中构建了功能净化区,采用在浮床中栽种水蕹菜、吊挂背角无齿蚌和生物滤料净化水质。结果表明,与对照池相比,由水培蕹菜、背角无齿蚌和生物滤料组成的集成生物净化系统对精养鱼池水中TSS、CODMn、TN、TAN、NO2--N、NO3--N、PO34--P和TP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尤其是1号池净化区,以对照池水质指标为参照标准,其对上述各污染物相对去除率分别为49.58%,30.13%,38.81%,37.31%,50.72%,56.13%,52.63%和40.96%;此外,各池水中的氨化菌数和硝化菌数的差别均不明显,而1号、2号试验池生物滤料上与水中的氨化菌数比值分别约为32∶...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露洪 谷孝鸿 曾庆飞 毛志刚 高华梅
为减少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以苦草为对照组,构建环棱螺螺-草生态系统净化池塘养殖尾水,比较不同密度螺-草结构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同时探讨螺草互作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螺-草组合对养殖尾水均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以中密度组(螺密度50ind/m3)的去除效果最优,25d对Chl-a、CODMn、TN、TP、NH4+-N、NO3--N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39.7%、44.2%、86.9%、58.2%、82.3%和91%,其中以17~25d的营养物质去除率最高,水质由原来的Ⅳ类、Ⅴ类水提升为Ⅲ类水;环棱螺-苦草互作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与苦草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表明其互利关系不明显;环棱螺-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