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12)
2023(4996)
2022(4250)
2021(4098)
2020(3471)
2019(7889)
2018(8104)
2017(15212)
2016(8347)
2015(9451)
2014(9182)
2013(9289)
2012(8703)
2011(7830)
2010(7671)
2009(7220)
2008(7010)
2007(6258)
2006(5579)
2005(4697)
作者
(23498)
(19703)
(19581)
(18629)
(13047)
(9782)
(9128)
(7896)
(7609)
(7391)
(6962)
(6839)
(6591)
(6316)
(6111)
(5990)
(5972)
(5963)
(5912)
(5578)
(4939)
(4805)
(4749)
(4718)
(4446)
(4443)
(4406)
(4401)
(4169)
(4063)
学科
(32441)
经济(32297)
管理(22677)
(19353)
(16249)
企业(16249)
方法(12892)
(11011)
地方(10613)
数学(9212)
数学方法(9099)
业经(8844)
(8602)
中国(8486)
理论(7488)
农业(7355)
(7316)
(7068)
资源(6675)
环境(5995)
(5377)
地方经济(4533)
(4465)
财务(4453)
财务管理(4447)
(4388)
人事(4307)
人事管理(4307)
教育(4224)
经济理论(4179)
机构
大学(112125)
学院(112083)
管理(42316)
研究(39505)
(38951)
经济(37889)
理学(36276)
理学院(35741)
管理学(34934)
管理学院(34692)
中国(28934)
科学(26518)
(25862)
(21468)
(20429)
中心(19147)
(18959)
研究所(18599)
(18479)
业大(18093)
(18013)
师范(17902)
(17103)
农业(17064)
北京(16025)
财经(14622)
师范大学(14529)
(14443)
(14109)
(13025)
基金
项目(79033)
科学(61433)
研究(58062)
基金(55856)
(49141)
国家(48680)
科学基金(41264)
社会(37050)
社会科(33652)
社会科学(33637)
(31816)
基金项目(30286)
自然(27242)
(27115)
自然科(26413)
自然科学(26405)
教育(26149)
自然科学基金(25937)
编号(24718)
资助(22029)
成果(20183)
重点(17832)
(17480)
(17018)
课题(16976)
(15827)
科研(15058)
创新(14649)
计划(14562)
国家社会(14342)
期刊
(48072)
经济(48072)
研究(31475)
中国(27500)
(20019)
学报(19731)
科学(17699)
(15307)
农业(14457)
教育(14309)
管理(13897)
大学(13806)
学学(12468)
资源(10366)
图书(9365)
技术(8894)
业经(8347)
(8136)
(7401)
金融(7401)
书馆(6916)
图书馆(6916)
(6813)
财经(6746)
问题(6425)
经济研究(6303)
(6193)
(5747)
现代(5325)
业大(5138)
共检索到1727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利花  尹昌斌  
以苏州市稻田资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稻田资源的社会价值构成,运用替代法、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等方法,评估了稻田资源的社会稳定和保障等社会价值。结果表明,苏州市稻田资源单位面积社会价值量为413.97万元/hm2,是苏州市当年水浇地征用价格的13.8倍,社会价值总量为344.17×109元。其中,社会保障价值占主体地位,达66.04%,社会稳定价值占33.96%。在社会保障价值各分类价值中,养老保障价值所占比例最大,为84.60%,表明稻田资源对农民的养老保障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本生活保障价值和就业保障价值所占比例分别为5.44%和9.96%。稻田资源社会价值的研究,对完善土地征收补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利花  尹昌斌  钱小平  
对稻田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重视不足是稻田保护工作的最大缺陷,导致了稻田资源流失严重。本文以苏州市水稻田为例,运用造林成本法、瑞典碳税法、制氧工业成本法、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当量因子法等方法对稻田生态系统各项服务价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苏州市域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净总价值量为60785.18×105元,单位面积净价值量为73111.84元/hm2。其中,正面总价值量为68485.93×105元,环境效应负总价值量为7700.75×105元,前者为后者的8.89倍。从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各部分的比例看,其实物生产价值远远低于其生态经济价值,表明了作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稻田生态服务价值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确定稻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为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利花  尹昌斌  钱小平  
对稻田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重视不足是稻田保护工作的最大缺陷,导致了稻田资源流失严重。通过构建稻田资源的价值体系,选取收益还原法、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造林成本法、当量因子法、替代法等多学科相结合方法核算了稻田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得出南京市稻田资源价值量为348.92万元/hm2,其中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32%、30.26%和66.42%,充分说明稻田资源的实物生产价值远远低于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社会价值中,国家粮食安全价值(58.08%)﹥社会保障价值(41.92%);在社会保障价值中,养老保障价值(84.08%)﹥就业保障价值(15....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希月  虞虎  陈田  王新歌  王甫园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腾  孙艳华  
使用当量因子法和数量模型核算了2007—2016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结果显示:1)2016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提供服务价值为1.344×10~(12)元,服务成本为0.144×10~(12)元,服务净价值为1.2×10~(12)元,平均生态服务净价值为3 977元/hm~2;2)2007—2016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中东部地区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较高,西北地区较低;3)稻田受化肥和农药污染较严重的省份为安徽。研究结论为制定精准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数据。各省应响应"农业节肥节药"政策,参照稻田生态成本比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叶姗  李世平  
该文以西安市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各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重建社会价值评估体系,运用机会成本法、替代法和影子价格法对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耕地资源社会价值446.8546万元/hm2,其中社会保障价值占68.48%,社会稳定价值占33.52%。其总值为土地征收价格的4倍多,证明耕地资源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但是在耕地转用时补偿标准偏低。因此,应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弱化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马东跃  
城市旅游在经济、文化、环境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局势:一方面,旅游者成熟度不断提高,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要求产品和服务不断升级;另一方面,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彰显本地旅游形象和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城市旅游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以苏州市为例介绍了城市旅游卖点的形成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舒帮荣  刘友兆  徐进亮  何蓓蓓  吴冠岑  
对区域生态安全进行预警研究,有助于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预警理论,通过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超载度模型及Matlab支持下的BP人工神经网络(BP-ANN)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苏州市1996~2015年生态安全进行预警分析。研究表明:①BP-ANN模拟效果较好,将其用于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是可行的;②1996~2007年苏州市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临界安全的中警状态,其超载水平经历了"加重-稳定-缓解"的变化过程,虽然今后几年内人类支持能力将持续提高,系统超载水平将波动性下降,但资源和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从环境保护与治理、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资源管理及人口...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朱雪珍  
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是了解和评价公司财务质量的主要信息来源。为了克服目前财务质量评价中大多采用主观赋权法所带来的局限性,本文在进行财务质量综合评价中引入了因子分析法,并用SPSS软件对苏州市20家境内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提供财务质量综合评价的定量测试方法,以期为投资者、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德根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苏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及优化问题;首先,按照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阐述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在开发阶段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为单节点的凝聚模式,在成长阶段为多节点并存的放射模式,在成熟阶段为板块旅游模式;其次,实证分析表明,苏州市目前旅游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不利于城市旅游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苏州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为理想的板块旅游模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吕丽芹  彭乐颖  范炜烽  
公共资源交易市县一体化改革,是建立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苏州市“弱市强县”的特点突出,制度体系、组织架构、技术平台等层面的难题致使市县一体化改革受阻。深入分析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全过程,剖析改革过程中的三大难题:定位属性难以界定,多重身份亟须厘清;弱市强县问题突出,平台建设差异巨大;技术规则标准不一,数据整合面临难题。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目标,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市县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结合其他地区的改革经验,尝试提出优化路径:强化全市顶层设计,推动规则制度一体化;助推市县垂直管理,推进信息建设一体化;密切层级沟通协作,构建综合监管体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童举希  施杨  
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基础,但相对较高的目标和任务同样对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文在分析苏州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苏州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为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琳莉  黄好钦  何苏榕  熊娜  望飞勇  
【目的】分析广西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济文化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为解决广西稻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1—2020年广西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和成果参照法等方法评估其服务价值变化趋势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11—2020年广西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从488.52亿元上升至568.17亿元,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总体上提高了16.30%。其中,经济文化价值变化趋势与服务价值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256.48亿元上升至284.08亿元,上升10.76%;生态净价值在2011—2012年增幅较大,从232.04亿元上升至最大值306.54亿元,增长32.11%,随后基本保持稳定,均值为277.57亿元。2011—2019年广西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在桂北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在桂南地区由东南边界城市玉林市转移至中心城市南宁市,形成了以南宁市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阶梯状分布格局。2019年广西稻田生态系统6项正面和2项负面生态服务价值均主要分布在桂南和桂北地区。【结论】2011—2020年广西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变化不明显,但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服务价值总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上保持南高北低态势,其中心在桂南地区的城市间转移;正面和负面生态服务价值形成了南北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陆恩  
课程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应随着社会用人需求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整。根据能力本位理论,苏州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苏州旅游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并采取措施保障课程实施,使苏州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能胜任将来的就业岗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殷文彧  邵大伟  吴殿鸣  
居住空间的扩张与重构对公园绿地格局的影响作用规律,是优良人居环境构建的基础。基于多源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以苏州为案例地探究居住空间分异对公园绿地空间格局的作用效应,重点揭示其尺度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两者均存在显著空间分异,且居住空间分异对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具有显著作用效应;(2)居住空间分异变量中,中心区位、商业设施、公交站点、住宅户数、出售房价等对公园绿地格局总体呈正向促进作用,居住用地面积、外部交通、医疗设施等总体呈负向抑制作用;(3)小微尺度公园绿地对住房属性敏感,中等尺度公园绿地受居住空间的周边配套、区位交通、社会经济属性影响较大,大尺度公园绿地则与居住空间的区位交通条件关联较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