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2)
- 2023(444)
- 2022(385)
- 2021(431)
- 2020(374)
- 2019(778)
- 2018(782)
- 2017(1250)
- 2016(954)
- 2015(1037)
- 2014(963)
- 2013(1025)
- 2012(1069)
- 2011(877)
- 2010(901)
- 2009(837)
- 2008(780)
- 2007(652)
- 2006(586)
- 2005(502)
- 学科
- 济(2275)
- 经济(2274)
- 稻(2117)
- 农(1704)
- 业(1348)
- 学(1248)
- 农业(1167)
- 地方(1067)
- 管理(803)
- 资源(707)
- 方法(693)
- 中国(636)
- 数学(601)
- 壤(585)
- 数学方法(585)
- 土壤(582)
- 土地(547)
- 业经(536)
- 企(532)
- 企业(532)
- 生态(435)
- 地方经济(423)
- 制(398)
- 农业经济(376)
- 财(374)
- 环境(342)
- 技术(337)
- 及其(322)
- 融(318)
- 金融(317)
- 机构
- 学院(11492)
- 大学(11298)
- 农(7761)
- 研究(6834)
- 农业(6745)
- 科学(5523)
- 所(4935)
- 业大(4701)
- 研究所(4608)
- 省(4329)
- 农业大学(4244)
- 业(4020)
- 中国(3962)
- 室(3222)
- 科学院(3129)
- 实验(3082)
- 济(2945)
- 实验室(2930)
- 经济(2893)
- 重点(2842)
- 中心(2680)
- 京(2639)
- 川(2580)
- 四(2572)
- 四川(2529)
- 管理(2476)
- 江(2350)
- 技术(2151)
- 资源(2117)
- 理学(2113)
共检索到19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小琳 周玲红 徐华勤 魏甲彬 张浪 唐剑武
以中嘉早17号为早稻材料,以湘晚籼12号为晚稻材料,设置稻田冬季养鸡、施用生物炭、养鸡配施生物炭3种处理,以冬季休闲为对照,研究各处理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处理各生育期早稻的分蘖数降低,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生育期晚稻分蘖数显著提高;在双季稻生长的大部分时期,养鸡和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双季稻的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水稻产量构成均高于对照,双季稻的实际产量显著提高,产量增幅达8.3%19.1%;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双季稻田土壤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提高。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顾宏兵 祁云鹏
为了寻求稻田综合开发的优良途径,探讨稻田养鱼的大众化技术经济模式,1998年我们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本市西部项目片,进行了单季稻田(即一季中稻田)培育仔口鱼种高产技术研究。利用连片稻田218亩,当年产秋片鱼种229336千克(亩产1052千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曾希柏 孙楠 高菊生 王伯仁 李莲芳
【目的】探讨红壤地区双季稻田改制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为灌溉条件较差稻田种植制度改革提供有效模式。【方法】利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双季稻田改种牧草、水旱轮作及旱作等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按各处理生产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折算,稻田改制可增加产值、提高产投比。各处理比较,以水旱轮作产值最高,分别比对照、牧草和旱作处理增加34.7%、21.4%和2.2%,且牧草和旱作处理也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1.0%和31.8%;牧草、水旱轮作和旱作处理产投比值分别比对照高0.9、0.6和0.3。种植牧草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及速效磷含量有...
关键词:
种植制度 作物生长 经济效益 土壤养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姜小文 张秋明 易干军 霍合强 周碧容
为了解四季柚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为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在田间条件下对 7年生四季柚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 1)四季柚外围叶片晴天净光合速率 ( Pn)日变化为双峰曲线 ;阴天日变化呈单峰曲线 ;内膛叶片 Pn日变化有双峰和锯齿形两种类型 .( 2 )以日净光合速率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分析季节变化 ,观测期内净光合速率大小依次为 10月 ,6月 ,11月 ,7月 ,8月 .( 3)不同月份和不同枝条叶片类型 Pn对光和 CO2 响应有较大差别 .光补偿点为 17.4 2~ 78.31μmol/ m2 · s,光饱和点为 1378~ 182 1μm...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浩 淡亚彬 王吕 秦宇航 任琼芝 郝兴顺 吴玉红 廖兴茂 李小刚 黄重 蒙天竣 陈永刚
【目的】为探究不同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量的稻田生态经济效应,借助汉中盆地稻区施肥和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比较分析秸秆还田和不同氮肥施量对稻田杂草密度、数量、群落结构特征、土壤养分、水稻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在2种不同轮作模式下各设4个处理:常规施肥NPK+秸秆不还田(CNS/CK)、常规施肥NPK+秸秆还田(CSM)、常规施肥PK,N减量15%+秸秆还田(CSM_(1))、常规施肥PK,N减量30%(CSM_(2))。在水稻成熟期统计稻田杂草种类、数量和密度。水稻收获后,测定0~20 cm土壤养分含量、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氮肥施用量与秸秆还田对杂草种类和数量影响较大,数量和种类均不同程度减少,各处理间杂草密度差异显著。稻油轮作模式下,RCSM、RCSM_(1)和RCSM_(2)处理的杂草总密度较RCNS(CK)分别降低27.79%、34.5%和8.06%;稻麦轮作模式下,WCSM、WCSM_(1)和WCSM_(2)处理的杂草总密度较RCNS(CK)分别降低14.59%、36.51%和11.7%。与CK相比,其他3个处理的稗草密度无显著差异,但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柳叶菜科和玄参科杂草显著增加。2种轮作模式下,与CK相比,CSM、CSM_(1)、CSM_(2)处理土壤pH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SM_(1)差异显著。稻油轮作模式下,与对照相比,RCSM和RCSM_(1)、RCSM_(2)处理土壤速效钾分别提高14.46%、8.72%、9.41%,土壤速效磷分别提高44.05%、31.1%、32.75%。除RCSM_(1)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显著提高(增加20.35%)外,其他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无显著差异。稻麦轮作模式下,与对照相比,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土壤有机碳均显著提高,WCSM、WCSM_(1)、WCSM_(2)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分别提高41.01%、20.6%、12.63%,土壤速效钾分别提高45.89%、24.24%、19.14%,土壤有机碳提高16.18%、14.23%、10.86%,其中WCSM处理的增幅最大。稻油轮作模式下,与CK相比,RCSM、RCSM_(1)处理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水稻产量分别增长了5.97%和7.68%,稻麦轮作模式下,与CK相比,WCSM_(1)处理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增幅为4.92%。稻油轮作模式下,除有效穗增幅低于RCSM处理外,RCSM_(1)处理水稻的穗长、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于其他处理,与CK相比,RCSM_(1)处理的增幅分别8.13%、1.51%、26.3%、2.09%和4.24%。稻麦轮作下,WCSM处理水稻的穗长、有效穗和结实率高于其他处理,WCSM_(1)处理水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高于其他处理。【结论】2种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利于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土壤养分含量的积累,降低农田杂草的数量和种类,改善杂草群落组成结构,降低草害风险。在氮肥减量15%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构成要素,达到水稻稳产增产的效果。因此,可以通过秸秆还田来抑制优势杂草生长和改善农田杂草群落结构,并合理减少氮肥的施入量,在保持土壤肥力的同时,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减少药害带来潜在的农田环境污染,达到稳产、增产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浪 徐华勤 李林林 陈元伟 郑华斌 唐启源 唐剑武
【目的】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_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_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_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_4排放。【结果】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2);从生育期间CH_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0.06—1.30μmol·m~(-2)·s~(-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0.01—0.70μmol·m~(-2)·s~(-1));从稻田CH_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_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 kg·hm~(-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2)。双季稻CH_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2)。再生稻CH_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_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_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_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9 kg·kg~(-1),头季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2 kg·kg~(-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1 kg·kg~(-1),再生季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18 kg·kg~(-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5 kg·kg~(-1),再生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50 kg·kg~(-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结论】从单位产量下CH_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关键词:
再生稻 双季稻 CH_4 水稻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立金 石军 刘春阳 马倩倩 何静 钟程操 黄佳璟 温铿 廖明安
为进一步筛选出更多的适合稻田镉污染修复的镉超富集植物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和小区试验,对稻田冬季杂草稻槎菜的镉积累特性及其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试验和验证试验表明,随土壤镉浓度的增加,稻槎菜根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整株生物量及抗性系数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但未表现出明显的毒害特征。稻槎菜根系及地上部分镉含量均随土壤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土壤镉含量为75 mg/kg时,初步试验和验证试验的稻槎菜地上部分镉含量分别为119.50,110.11 mg/kg,均达到镉超富集植物的临界值(100 mg/kg)。在土壤镉浓度大于0 mg/kg的处理条件下,稻槎菜根系及地上部分富集系数(BCF)均大于...
关键词:
稻槎菜 镉 植物修复 稻田冬季杂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肖小平 罗尊长 汪柯 张帆 杨光立
研究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对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为指导不同地域的水稻优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6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种不同土壤类型中,各处理优质晚稻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明显差异。垩白大小与穗干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水稻产量以红黄泥田最高,达7570.46 kg/hm2,大小顺序为红黄泥田>河沙泥>灰泥田>麻沙泥>紫泥田>黄泥田。红黄泥田和紫泥田有利于提高优质晚稻的出糙率、精米率;灰泥田和河沙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黄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胶稠度、蛋白质,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直链...
关键词:
双季稻田 稻田土壤类型 晚稻 稻米品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吕永林 陈志俭 蔡政 周小春 周誉民 蔡继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国峰 陈阜 李琳 伍芬琳 肖小平 张海林
针对南方稻田长期免耕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选择湖南省双季稻区连续7年免耕稻田,进行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土壤碳库影响的研究,以期为建立合理的轮耕周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0~20 cm平均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旋耕>连续免耕>翻耕。与连续免耕相比,旋耕有利于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比连续免耕提高了5.08%),翻耕则会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分解(比连续免耕降低了2.73%)。晚稻收获时0~20 cm平均碳库管理指数也表现为旋耕>连续免耕>翻耕,其中翻耕使碳库管理指数整体上显著降低(比连续免耕降低了21.7%);旋耕略有提高(比连续免耕提高了3.9%),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卫民 黄国勤 程建峰 刘彬彬
【目的】粮食问题一直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探寻高效的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是目前最为迫切的研究内容。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来看,实行多熟种植模式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在朝着多熟种植的方向发展。1987年,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提出能值分析理论来探讨陆地复杂生态系统的功能原理和模拟技术,并将其扩展到人类所参与的生态、环境乃至社会经济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能量投入产出来衡量不同熟制或不同复种方式优劣已为国内外农业工作者重视并广泛应用,有助于调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自然资源的科学评估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论文...
关键词:
双季稻田 复种 轮作 能值 江西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