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63)
- 2023(2709)
- 2022(2350)
- 2021(2155)
- 2020(1837)
- 2019(4173)
- 2018(4046)
- 2017(6921)
- 2016(4379)
- 2015(5108)
- 2014(4749)
- 2013(4535)
- 2012(4354)
- 2011(4057)
- 2010(4091)
- 2009(3612)
- 2008(3549)
- 2007(3236)
- 2006(2903)
- 2005(2655)
- 学科
- 济(11675)
- 经济(11655)
- 管理(7638)
- 业(7429)
- 学(6251)
- 企(5767)
- 企业(5767)
- 方法(4872)
- 理论(4787)
- 教学(4605)
- 数学(4188)
- 数学方法(4049)
- 中国(3800)
- 农(3647)
- 教育(3559)
- 学法(3163)
- 教学法(3163)
- 制(3015)
- 学理(2859)
- 学理论(2859)
- 水产(2804)
- 财(2774)
- 业经(2696)
- 研究(2580)
- 农业(2402)
- 动物(2324)
- 贸(2263)
- 贸易(2262)
- 体(2231)
- 易(2207)
- 机构
- 大学(60924)
- 学院(60121)
- 研究(28509)
- 农(21977)
- 科学(21372)
- 中国(18496)
- 农业(18418)
- 济(17721)
- 所(17371)
- 经济(17189)
- 研究所(16209)
- 管理(15335)
- 业大(15256)
- 京(14443)
- 理学(12906)
- 理学院(12682)
- 管理学(12080)
- 管理学院(12015)
- 省(11713)
- 农业大学(11578)
- 中心(11528)
- 江(11392)
- 室(11183)
- 技术(11165)
- 业(10751)
- 院(10483)
- 实验(10169)
- 实验室(9692)
- 重点(9344)
- 北京(9005)
- 基金
- 项目(43389)
- 科学(30881)
- 家(29012)
- 国家(28785)
- 基金(28420)
- 研究(26204)
- 科学基金(21483)
- 省(18684)
- 划(16942)
- 自然(16846)
- 自然科(16455)
- 自然科学(16444)
- 自然科学基金(16157)
- 基金项目(14204)
- 教育(13861)
- 资助(13032)
- 社会(12710)
- 社会科(11842)
- 社会科学(11836)
- 计划(11672)
- 重点(11562)
- 科技(11167)
- 编号(10111)
- 发(9620)
- 创(9264)
- 科研(9223)
- 农(9203)
- 业(9131)
- 课题(9081)
- 专项(9054)
共检索到95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蔡丽君 郭全友 马东林 王海华 杨絮 马本贺 黄海潮 郑尧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下台湾泥鳅和泥鳅的形体性状、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并探讨了它们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的肥满度显著高于泥鳅,其中池塘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 in pond-cultivated mode, PPOC)肥满度(1.00±0.01) g/cm~(3)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in pond-cultivated mode, MPOC) (0.50±0.01) g/cm~(3) (P<0.05),泥鳅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台湾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台湾泥鳅(P<0.05),池塘养殖模式下2种泥鳅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显著低于稻田养殖的相同品种(P硬度_((PPAC)),弹性_((MPOC))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形体性状与营养品质密切相关,肥满度与体长体高比呈负相关(–0.996),与质构特征、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池塘模式更适合台湾泥鳅养殖,稻田模式更适合泥鳅养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雷坤 谢业扬 马远雄 王邦杰 范道周 陆专灵 徐娣美 何有柯 韦友传
为确定稻田养殖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出血病病原与防治措施,应用微生物分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相关方法,对患出血病的大鳞副泥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并分析其药物敏感性。从患出血病大鳞副泥鳅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命名为DLFNQ-1、DLFNQ-2、DLFNQ-3);回归感染实验结果显示,仅DLFNQ-1对大鳞副泥鳅具有致病性,半致死浓度为2.3×10~7 CFU/mL;生理生化试验表明,DLFNQ-1菌株对葡萄糖、阿拉伯糖、氧化酶、七叶灵等反应为阳性,对柠檬酸、尿素酶等反应为阴性,与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相符;DLFNQ-1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嗜水气单胞菌(JN391411.1)的相似度达到99.7%,N-J进化树显示其16S rDNA与其它嗜水气单胞菌的聚为一支。DLFNQ-1菌株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这两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阿洛西林、哌拉西林、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等呈现出一定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引起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出血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稻田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进行防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凯
藕田鱼鳖混养技术要点李凯(河南省郸城县渔业技术推广站)1994年我们在3块藕田(面积3.3亩)中进行鱼鳖混养试验,共投放幼鳖2641只,重391公斤,草、鲤鱼种1650尾,重85公斤。经138天饲养,收获鳖924公斤,鱼423公斤,莲藕4120公斤,...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万发 裴光富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之间,比稻-蟹田13.61%提高2.96%~4.73%。1hm2稻-蟹-泥鳅田产出无公害水稻9111kg、无公害河蟹474kg,分别与稻-蟹田水稻9200kg和河蟹489.6kg相近。增收无公害泥鳅145.8kg,经济效益比稻-蟹田14458元增加1015.6元。其中养泥鳅利润为1191.11元。
关键词:
水稻 河蟹 泥鳅 无公害食品 生态效益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永坚 王芳 董双林 高勤峰 张美昭 田相利
应用乙炔抑制法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混养模式围隔底泥的硝化、反硝化和氨化速率,以探究草鱼不同混养模式对池塘底泥-水界面N元素动态变化的影响,并为草鱼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混养组合分别为一元组(草鱼)、二元组(草鱼+鲢、草鱼+凡纳滨对虾)、三元组(草鱼+鲢+凡纳滨对虾,设2种放养比例)。结果显示:1)草鱼不同混养模式中底泥的反硝化速率范围为0~734.15μmol/(m2.d),硝化速率范围为0~1 209.20 mmol/(m2.d),氨化速率范围为0~41.25 mmol/(m2.d)。2)草鱼不同混养模式底泥的反硝化速率较高,与很多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朱双喜
1986年以来,荆州地区长湖水产管理处在长湖进行湖泊围拦蟹鱼混养试验。经过几年的摸索,已取得了一套比较可行的养殖生产工艺。现将1992年围拦蟹鱼混养试验报告如下: 一、试验条件 1.湖泊环境:长湖现有水面21万亩,属大型跨界湖泊。湖泊围拦点在长湖上游吴家洼处,东南西三面是围堤,北临大湖。平均水深2.5米,水质理化性状良好,透明度0.97m,pH7.4,DO9.83mg/L,COD2.8mg/L,水生植物丰富,主要类型是沉水植物,常见的优势种群有轮叶黑藻,菹草和苦草。水草覆盖达95.8%,每亩产草量约900kg。 2.围拦规模与结构:围拦面积47亩,拦网长340m,形状近梯形的单层网箔,...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伯庆 吴志大 蔡新法 沈小平
1983年以来,常州市太滆特种水产研究所对成鳖养殖已初步摸索出了一整套比较可行的养殖生产工艺。现将1990年池塘商品鳖鱼混养试验总结如下。时改善池底底质条件。此项工作在中午以后(13:00)阳光强烈时进行,以提高石灰杀灭效能。整个清池工作至1989年10月12日以前结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坤 凌去非 李倩 成芳 徐海军
选取鳞片作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年龄鉴定材料,并对两种鱼进行了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体长与鳞径均呈直线相关,其相关式分别为泥鳅L=99.577R+9.7435(r=0.997);大鳞副泥鳅L=74.445R+9.6442(r=0.995)。两种鱼体长与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相关式分别为泥鳅W=0.0118L2.8644(r=0.899)和大鳞副泥鳅W=0.0146L2.8135(r=0.923)。体长、体重的生长规律能较好地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进行拟合(P
关键词:
泥鳅 大鳞副泥鳅 年龄 生长 苏州地区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朱振乐 万延树
泥蚶分布较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皆有。我国主要产地是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河北等地。泥蚶喜栖息在内湾、河口或浅海风浪较小、水流畅通的软泥滩涂上,其栖息的泥层较浅,稚贝多生活在表层下1~2mm的泥中,大蚶生活在1~3cm深处。 泥蚶为广盐广温性贝类,成蚶在盐度为10.4~32.5‰的海水中均能生活,最适合生长的盐度为20~26.2‰;在-2.5~40%内均能生存,最适温度为15~28℃。泥蚶对干燥的适应能力很强,适合长途运输。 泥蚶主要滤食底栖硅藻,此外,还摄食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钢铭 王卫民 曹小娟
从DDBJ数据库中选取已发表的47个泥鳅微卫星标记,在采自湖北省的大鳞副泥鳅群体中进行跨种扩增,发现有44个微卫星标记能在该群体获得扩增产物,另外有3个微卫星标记(即Mac31、Mac63和Mac541)完全不能获得扩增产物。以湖北省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自交子代幼鱼DNA为模板,采用Mac31、Mac63和Mac541这3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对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在以泥鳅自交子代幼鱼DNA为模板的体系中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在以大鳞副泥鳅自交子代幼鱼DNA为模板的体系中完全不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因此,Mac31、Mac63和Mac541这3个微卫星标记可用来鉴别幼鱼阶段的泥鳅与大鳞副泥鳅。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泥鳅 大鳞副泥鳅 幼鱼 鉴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