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42)
- 2023(8951)
- 2022(8137)
- 2021(7760)
- 2020(6510)
- 2019(15171)
- 2018(15318)
- 2017(29481)
- 2016(16319)
- 2015(18487)
- 2014(18410)
- 2013(18208)
- 2012(16550)
- 2011(14783)
- 2010(14545)
- 2009(13148)
- 2008(12596)
- 2007(10703)
- 2006(9166)
- 2005(7764)
- 学科
- 济(61284)
- 经济(61216)
- 管理(45289)
- 业(42752)
- 企(36311)
- 企业(36311)
- 方法(31966)
- 数学(27655)
- 数学方法(27228)
- 学(15731)
- 农(15419)
- 财(14493)
- 中国(14284)
- 业经(13208)
- 地方(12212)
- 理论(11046)
- 和(10687)
- 农业(10357)
- 贸(10222)
- 贸易(10217)
- 技术(10135)
- 环境(9939)
- 易(9905)
- 务(9774)
- 财务(9713)
- 财务管理(9695)
- 制(9291)
- 企业财务(9180)
- 教育(8828)
- 划(8770)
- 机构
- 大学(229901)
- 学院(227409)
- 管理(93110)
- 济(82457)
- 理学(81916)
- 理学院(80960)
- 经济(80497)
- 管理学(79337)
- 管理学院(78962)
- 研究(74690)
- 中国(52150)
- 科学(50898)
- 京(49225)
- 农(41403)
- 业大(39369)
- 所(38517)
- 财(35888)
- 研究所(35729)
- 中心(33296)
- 农业(33178)
- 江(31619)
- 北京(30556)
- 财经(29868)
- 范(29490)
- 师范(29177)
- 经(27174)
- 院(26912)
- 州(26030)
- 技术(25562)
- 师范大学(23632)
- 基金
- 项目(165787)
- 科学(128774)
- 基金(119598)
- 研究(116847)
- 家(105407)
- 国家(104572)
- 科学基金(89329)
- 社会(70492)
- 社会科(66716)
- 社会科学(66696)
- 省(65899)
- 基金项目(64371)
- 自然(61429)
- 自然科(59992)
- 自然科学(59974)
- 自然科学基金(58871)
- 划(55624)
- 教育(53526)
- 资助(50046)
- 编号(47759)
- 成果(38055)
- 重点(36861)
- 部(35625)
- 发(34508)
- 创(34456)
- 课题(32571)
- 科研(32322)
- 创新(32112)
- 计划(31904)
- 大学(30338)
共检索到312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代海霞 张敏 伍智华 龚国淑
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特征,在水稻箭叶与倒二叶叶舌齐平时套袋处理。用正交试验对影响人工接种稻曲病发病率的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接种时期、接种病原菌体和接种方法。试验表明,在水稻破口前4 d注射接种菌丝-分生孢子的混合菌体为最佳组合方法,此时病粒率最高,达13.75%;始穗期和齐穗期发病率均为0。为稻曲病的侵染时期、侵染路径研究提供应用基础。
关键词:
稻曲病菌 接种 接种体 正交设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光 郭兰萍 黄璐琦 陈敏
本文借鉴菌根技术在农林业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丛枝菌根真菌在药用植物种植研究中的繁殖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主要从药用植物AM真菌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质、不同孢子表面灭菌方法对侵染的影响、不同菌剂和寄主植物对侵染效果的影响、pH值对AM真菌侵染的影响、促生根细菌对AM真菌侵染效果的影响、信号物质对药用植物AM真菌培养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果发现丛枝菌根的影响因素复杂,寄主植物的种类、菌剂的种类、培养方法和条件等因素都对菌根孢子萌发和侵染有显著影响。结合药用植物的特殊性和研究实例,提出了中药植物接种丛枝真菌应综合考虑:药用植物接种菌根的目的、药用植物的生长特性、接种剂的特性、药用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相...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韩广振 韩粉霞 孙君明 于绍轩 葛一楠 闫淑荣 杨华
【目的】在大田环境下建立快速有效的大豆菌核病田间接种鉴定方法,为大豆抗菌核病育种服务。【方法】采用收集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核病分离物,经PDA培养基再生培养,再接种麦粒形成麦粒接种体,利用微创结合锡箔纸捆绑麦粒接种体的方法建立大豆菌核病田间接种鉴定方法。【结果】不同大豆种质间的病情指数和病斑长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分离物间的病情指数和病斑长度也存在显著差异,而重复间的病情指数和病斑长度差异不显著,病斑长度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01,P<0.0001)。【结论】该大豆菌核病田间接种鉴定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大豆菌核病分离物的致病性和大豆植株抗性进行鉴定和筛选,可用于大豆抗菌核病育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伏荣桃 刘斌 陈诚 王剑 龚学书 卢代华 廖洋
【目的】稻曲病是水稻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筛选出高效的防治生物药剂和最佳防治时间,为在生产上推广优化的防治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8种生物药剂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和药效,并以防效较好的2种生物药剂进行施药适期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施用生物药剂对控害效果的影响。【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蛇床子素、乙蒜素、紋曲宁、氨基寡糖素、多抗霉素、中生菌素、井冈霉素和宁南·嘧肽的EC50值分别为2. 00、2. 12、19. 15、30. 80、43. 28、51.60、372. 78和734. 16 mg/L,其中蛇床子素和乙蒜素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最强。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 5%紋曲宁和15. 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防效较好,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都在80. 0%以上。不同时期施药结果发现,水稻破口前6~9 d内施药控制效果较好,至水稻黄熟期调查时,水稻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较低。【结论】研究发现在水稻破口前6~9 d内喷施2. 5%紋曲宁或15.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治。
关键词:
水稻稻曲病 生物药剂 毒力测定 田间防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文斌 陈志谊
为了深入研究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为防治稻曲病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从不同致病力稻曲病菌中,挑选了3个致病力强、3个致病力弱的菌株,从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对不同致病力的稻曲病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曲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均为28℃,在7 d内致病力弱的菌株生长速率较快,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6~7。致病力弱的菌株的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致病力强的菌株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KNO3不为稻曲病菌提供氮源,尿素抑制稻曲病菌的生长。在氮源充足的条件下,稻曲病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乳糖不能为稻曲病菌提供碳源,致病力弱的菌株的最适碳源为蔗糖,致病力强的菌株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
关键词:
稻曲菌 致病力 生物学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东维 王疏
稻曲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但其病原菌侵染机制仍有许多不明之处。本文对稻曲病菌侵染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策略。现有的研究表明,稻曲病菌可侵染水稻幼苗的胚根、胚芽鞘以及孕穗期雄蕊的花丝。病原菌不产生典型的附着胞结构,不能直接穿透寄主细胞,不产生吸器,侵染模式为胞间侵染和扩展。苗期侵染是否可扩展至穗部并致病,尚无确切证据。在孕穗期,稻曲病菌专一性侵染水稻雄蕊的花丝,并由此生长发育成稻曲球;稻曲病菌不能侵染子房和花药,但次生菌丝可偶尔侵染柱头和浆片的外层细胞。稻曲病菌在侵染过程中不会杀死寄主细胞,属活体营养型真菌。稻曲病菌苗期侵染的扩展过程和孕穗...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菌 侵染机制 花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皓文 李永斌 李朋飞 王志敏 陈三凤
为了解固氮类芽孢杆菌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4株固氮类芽孢杆菌菌株1-18、1-33、1-43及1-49,在固氮酶活性、吲哚乙酸(IAA)分泌量及接种小麦后的增产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4株固氮类芽孢杆菌接种小麦后,比不接种固氮菌剂的对照增产5.1%~26.9%,其中菌株1-18的增产效率最高(增产26.9%),其次是菌株1-49(增产18.7%)。相应地,这2株菌株的固氮酶活性也比其他2株菌株高,菌株1-18固氮酶活性为1 043.6nmol/(mg·h),菌株1-49为969.5nmol/(mg·h),但分泌的IAA量低于其他2个菌株,菌株1-18分泌IAA量为24.95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小飞 邹成佳 崔丽娜 李晓 杨晓蓉 罗怀海
2010-2011年,从我国西南地区16个市(县)主要玉米产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标样190份,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分离得到393个菌株,将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共鉴定出15个种属,其中以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分离频率最高为40.20%,为优势菌株;其次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分离频率为15.01%。选用优势菌株拟轮枝镰孢菌采用花丝注射法、籽粒注射法、花丝喷雾法3种方法进行了穗腐病接种方法筛选,结果表明,籽粒注射法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发病,发病程度适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接种方法。采用此方法对西南主要推广品种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绍松 李成云 周晓罡 丁玉梅 孙茂林
通过5年番茄栽培地的根结线虫发病状况调查,得出蔬菜栽培地的根结线虫发病率为90%~100%。采集发病株根系及其附着的根系土,利用蔗糖高渗溶液离心法与分离筛法分离,获得病原线虫3种虫态的虫体。接种不同虫态的分离物于培养的番茄幼苗,培养56 d后,调查结果显示:已分化并具有卵雏形的雌虫所产生根结和卵块团的数量极少,缺乏侵染性;接种虫卵和幼虫对苗期番茄根系具有侵染性,但形成根结时间不同,接种幼虫后10 d可见根结雏形,同时接种的虫卵,16 d可见根结雏形,病圃土则需17 d;接种J2幼虫后,苗期番茄单株平均形成卵块团数为48.1个,虫卵和病圃土则约有4.5个,表明接种幼虫是测试植物对根结线虫敏感性的...
关键词:
番茄 根结线虫 分离 苗期 接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红 张斌 王超楠 李梅 黄志银 刘俊峰
为辅助青麻叶大白菜的抗病育种研究,以青麻叶大白菜秋绿60种子为试验材料,比较了5种接种方法(菌土法、密封菌土法、蘸根法、注射法、浸种法)不同土壤p H值、菌液浓度、光照及根系分泌物等接种条件对人工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菌土法与其他接种方法相比效果更好、更稳定,浸种法效果最差。在土壤p H值为酸性时更易发病,且p H值达到6.5时,病情指数最高;每g土接种0.050 g病根是最适宜的接种浓度;光照对病害的发生有促进作用;番茄和抗、感根肿病的白菜根系分泌物均能促进病害的发生。因此,在青麻叶大白菜的人工接种试验中可采用以上最佳接种方法及条件提高接种效果。
关键词:
根肿病 青麻叶大白菜 接种方法 接种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启涣 陆漱韵 王莉莉 武崇光
本试验对甘薯黑斑病接种方法的影响因素、发病条件、对接种用薯块的要求和抗病、感病标准品种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甘薯黑斑病采用薯块接种时,正确和规范的甘薯黑斑病鉴定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伯伦 王术 黄元财 贾宝艳
采用“多元杂交,混系结合,株型理想,优化选择”方法,选出了9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沈农8718、沈稻7号通过国家审定,沈稻4号、沈稻5号等通过辽宁省审定。新品种的产量超过对照品种。经检测,7个品种的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米一级或二级标准熏其余达到三级标准。新品种各性状组配合理,抗病性、耐寒性、耐寒性较好。研究结果证明采用的优化育种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实现理想稻育种目标。
关键词:
水稻 穗部性状 品质分析 育种方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小乐 陈志谊 于俊杰 聂亚锋 俞咪娜 刘永锋
用人工注射接种的方法鉴定了江苏省2012年区试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性,并研究了稻曲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结果表明,在99个品种中,43个品种对稻曲病表现为免疫;7个品种表现为高抗(HR);14个品种表现为抗病(R);8个品种表现为中抗(MR);5个品种为中感(MS);7个品种表现为感病(S);15个品种表现为高感(HS)。用69个单孢菌株分别对两优培九、淮稻5号、武运粳3号等3个已知不同抗性品种进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表明,不同抗病性的品种对同一菌株的反应差异较大,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致病力分化较明显。根据69个稻曲病菌菌株在3个不同抗性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将参试的水稻稻曲病菌划分...
关键词:
稻曲病 抗病性鉴定 致病力分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代华 陈元平 王剑 王平 姚琳 叶慧丽 胡容平 陈宇 毛建辉
采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分析了来自四川14个不同水稻种植区和50个不同籼型杂交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遗传多样性。20对选择性扩增EcoRⅠ和MseⅠ引物组合稻曲病菌株可产生40~56条DNA带,75个菌株共产生192条清晰可见的DNA带型,其中多态性121条,占总数的63.02%。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稻曲病菌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群体结构,也显示特异性的群体遗传特征;稻曲病菌遗传结构与寄主品种关系不大,没有表现明显的专化性互作;稻曲病菌不同的遗传群体之间菌株的致病性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一遗传...
关键词:
稻曲病菌 AFLP 遗传群体 致病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秀娟 王舒婷 甘林 杜宜新 阮宏椿 陈福如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H对稻曲病菌生长及其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PSA适合病菌生长.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5-30℃,最适温度均为28℃;pH 4-11适合其生长和萌发,最适pH均为6.病菌在PSB培养液中培养13 d的菌丝干重最大(16.48 mg.mL-1),培养9 d的分生孢子数量最高(4.19×106个.mL-1).然而,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菌丝干重、孢子数量和pH明显下降,培养液能抑制水稻种子发芽.在15-33℃和13-23℃自然变温条件下培养48 h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达81.79%和44.20%,而4℃存放168 h后能使分生孢子在28℃条件...
关键词:
稻曲病菌 生物学特性 分生孢子 萌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