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25)
2023(5314)
2022(4644)
2021(4463)
2020(3807)
2019(8426)
2018(8546)
2017(16158)
2016(9456)
2015(10532)
2014(10568)
2013(10908)
2012(10171)
2011(9508)
2010(10062)
2009(9774)
2008(9773)
2007(9277)
2006(8616)
2005(7913)
作者
(28387)
(24442)
(24022)
(23011)
(15300)
(12006)
(10681)
(9492)
(9374)
(8922)
(8490)
(8081)
(7898)
(7846)
(7703)
(7240)
(7180)
(7147)
(6901)
(6751)
(6501)
(6200)
(6148)
(6007)
(5647)
(5630)
(5509)
(5478)
(5109)
(4970)
学科
(44513)
(42691)
经济(42638)
(35070)
农业(29442)
管理(21597)
(15431)
企业(15431)
业经(14351)
方法(13047)
中国(11817)
(11109)
数学(10757)
数学方法(10639)
农业经济(9879)
地方(9793)
(9612)
(8993)
农村(8985)
(8936)
(8393)
(8139)
(8110)
(7719)
劳动(7712)
发展(7626)
(7590)
土地(7491)
教育(7099)
(7045)
机构
学院(143260)
大学(140915)
(58206)
经济(56931)
管理(51035)
研究(50966)
(49365)
理学(43257)
理学院(42766)
管理学(41998)
管理学院(41760)
中国(40339)
农业(37846)
科学(31481)
(29494)
业大(29315)
(27859)
(26680)
(25752)
研究所(24864)
中心(24255)
农业大学(22851)
(21231)
师范(21050)
(21047)
财经(20208)
(19766)
(19233)
(18120)
北京(18019)
基金
项目(86487)
科学(67153)
研究(65700)
基金(61344)
(53670)
国家(52999)
科学基金(43897)
社会(41823)
社会科(38929)
社会科学(38920)
(35615)
基金项目(32363)
教育(29244)
(28751)
编号(28726)
(28359)
自然(26708)
自然科(26046)
自然科学(26042)
自然科学基金(25591)
成果(24659)
资助(24116)
(19883)
(19816)
课题(19359)
重点(19224)
(17830)
(17617)
(17308)
国家社会(16705)
期刊
(79248)
经济(79248)
(56173)
研究(45151)
农业(38297)
中国(35504)
学报(27725)
科学(23650)
大学(21416)
学学(20049)
(19770)
业经(19361)
教育(18344)
(17660)
金融(17660)
(17287)
管理(14847)
农村(13654)
(13654)
农业经济(13507)
问题(12130)
财经(11114)
(11017)
技术(10877)
世界(9793)
(9519)
经济问题(9134)
社会(8915)
农村经济(8903)
业大(8877)
共检索到234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越云  樊志民  
对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和中华早期文明演进的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一致性与相似性,为系统探索农业与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新石器时代农业发生以来,古代中国南北方各自形成了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两种带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业类型,在两种农业类型之间产生的"稻旱关系"深刻影响了早期文明进程。具体而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和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呈现出相互交流迹象,并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在秦岭-淮河一线形成了一片稻旱混作农业区为标志而达到高峰;然而,史前洪水事件与先民平治水土的活动使彼此交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越云  樊志民  
历史时期形成的旱作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旱作种植业为主、以养畜业为辅的,种养结合且结构功能较为完整的农业类型;而所谓游牧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游牧业为主,结构功能并不完整的农业类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伴随作为游牧农业因素的家养牛羊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先后出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开始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形成并逐步发展;至晚商时期开始,家马的出现与用于骑乘,使得上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或分化、或转型,在晚商西周春秋时期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之间基于农业类型的差异而形成的界限逐步明晰化,形成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农牧关系。农牧关系的形成导致晚商西周王朝的政治格局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黎波  王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和研究热点,但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历史源流研究不够。经研究发现,中华民族意识教育在清末民初即已酝酿萌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正式提出,抗战爆发前后基本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政策体系;其缘起历程呈现出由构想到实践、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系统的发展特点;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边疆实践别具特点,被作为重点区域,出台了专门政策,边疆的地方政治自主性未影响其对国族教育的认知共性。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近代缘起具有开创、探索和奠基性意义,在内在发展理路上可归结为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近代形态;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同化倾向明显等问题。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相乐  
大学特色是大学本质的反映,是大学特有的品质和风貌。大学特色伴随大学的产生而产生,伴随大学的发展而发展。根据大学特色产生、演进的历史实践,大学特色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大学特色的形成是大学本质的具体外化,是大学对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动回应,是大学理念引导下的实践建构,也依赖于大学制度创新。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童光辉  范建鏋  
关键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敬朴  
华人,无论国内的,还是海外的,都是“龙”的传人。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文化的民族性为根基。正是对这种文化之根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进取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五千年并继续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就扎...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肖朗  
伴随着世界现代化的趋势及“西学东渐”的潮流,我国近代比较教育始得萌生。本文以晚清美国来华传教士丁韪良的外国教育考察及《西学考略》为个案,着重分析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特色等问题,并力求揭示丁韪良比较教育研究的意义及启示。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郑锦怀  
喻友信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但由于他1949年以后行迹不明,导致中国图书馆史研究者对喻友信的生平事迹了解得很不充分。着眼于此,该文首先考察了喻友信的中英文姓名、字号、籍贯与出生年份等情况,然后回顾了他在文华图专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的求学经历,接着介绍了他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十六年如一日的工作生涯,最后介绍了他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叶赋桂  张凤莲  
人文教育:一个教育史的考察——兼论专业教育叶赋桂张凤莲90年代社会、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再一次把人文教育带入中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而人文教育的展开不仅会加速正在变革的中国教育模式的更新,还将开辟中国教育科学的新领域、新思维和新局面,同时中国古典传统教育...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缪德刚  
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国富论》,不仅是近代学者了解外国经济学说的窗口,也是他们反思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参照物。本文通过对《国富论》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早期、中期和末期发展演进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从经济学汉语表述术语的使用与规范、中外经济思想的解读和比较以及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相互结合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认为《国富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初步构建、推动了经济学学术体系的早期形塑,促进了经济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并逐步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相融合,孕育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经济学学科。本文研究不仅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科学化转型具有重要启发,也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理解。对于辩证看待、汲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有益思想,明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化逻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邓志英  黄毅  
研究与梳理西方早期主流经济学思想对轮作休耕的论述、对农地保护的观点,以及分析轮作休耕的本质属性。研究发现在历史早期的西方经济学论著中,不同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家对轮作休耕进行了分析与论证。研究指出地租是土地拥有者获取报酬的手段,如果不对农地实行改良和保护土地报酬最终是要递减的,而改良土地、科学种植是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增加地租及维持土地报酬增加的基本方式,它是早期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对轮作休耕分析的理论雏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俭  刘力维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活动中诞生的。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学习、研讨和宣传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几乎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以董必武、陈潭秋等为代表的武汉早期党组织成员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他们还历史地承担起了对工人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任务,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主要不是由工人运动直接推动而是由先进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活动直接推动,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一个重要特点。重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即形成的一大传统,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俭  刘力维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活动中诞生的。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学习、研讨和宣传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几乎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以董必武、陈潭秋等为代表的武汉早期党组织成员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他们还历史地承担起了对工人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任务,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主要不是由工人运动直接推动而是由先进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活动直接推动,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一个重要特点。重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即形成的一大传统,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唐文昊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在世界文化发展长河中处于领先地位,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在经历了朝代更迭、聚散分合以及各种战争灾害后,华夏大地的各民族还是凝聚为一体,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华夏文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华夏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发展状态,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逐渐构成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特色。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师渠  
近代中华民族自觉是历史的概念,需将之置于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五四后的20年间,中华民族自觉渐趋深化: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解放"的奋斗目标;九·一八后国难当头,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揭出了"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共同体坚定的民族信念,便是其最重要的表征。国共关系的演变对时局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既已自觉,同样深刻地制约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换言之,中华民族追求自身解放,是民族的自觉,也是民族的大义,更是最大的民意,故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明晰此意,对于国共之所以能两度合作,以及抗战胜利后内战重起,国民党终归于失败,乃历史的必然,思过半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