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64)
2023(7499)
2022(6423)
2021(6077)
2020(4951)
2019(10922)
2018(10663)
2017(20161)
2016(11242)
2015(12902)
2014(12809)
2013(11621)
2012(10488)
2011(9283)
2010(9554)
2009(8778)
2008(8255)
2007(7287)
2006(6490)
2005(6024)
作者
(27812)
(22841)
(22782)
(21952)
(14552)
(10992)
(10405)
(8793)
(8724)
(8373)
(7695)
(7641)
(7111)
(7092)
(6987)
(6969)
(6883)
(6742)
(6692)
(6455)
(5748)
(5517)
(5467)
(5303)
(5211)
(5117)
(5083)
(4992)
(4653)
(4469)
学科
(35333)
经济(35268)
管理(31209)
(27837)
(23767)
企业(23767)
中国(14054)
方法(12766)
(11914)
(11779)
理论(11250)
业经(10099)
数学(9531)
数学方法(9236)
教育(8973)
(8829)
(8436)
贸易(8432)
(8207)
(7807)
农业(7798)
(7624)
银行(7621)
教学(7434)
(7417)
财务(7393)
财务管理(7374)
(7254)
企业财务(6930)
(6914)
机构
学院(151066)
大学(141116)
(56554)
经济(55193)
管理(52152)
研究(45236)
理学(44324)
理学院(43807)
管理学(42816)
管理学院(42559)
中国(35412)
(29570)
(29378)
科学(25688)
(23345)
财经(22864)
职业(22276)
(21834)
(21833)
技术(21788)
师范(21704)
中心(21366)
(20640)
(19715)
研究所(19116)
北京(18607)
(17791)
经济学(17729)
业大(16953)
师范大学(16853)
基金
项目(92058)
研究(76935)
科学(73239)
基金(63343)
(52765)
国家(52205)
社会(46750)
科学基金(45466)
社会科(43951)
社会科学(43944)
教育(39689)
(38770)
编号(35429)
基金项目(32499)
(31805)
成果(29702)
自然(26679)
自然科(26078)
自然科学(26068)
课题(25957)
自然科学基金(25557)
资助(25469)
(23252)
重点(21550)
项目编号(21155)
(21006)
(20333)
(20153)
(20050)
规划(19910)
期刊
(68209)
经济(68209)
研究(46449)
中国(33596)
教育(33341)
(24002)
管理(20394)
(17555)
学报(17180)
科学(16400)
技术(15913)
(14646)
金融(14646)
大学(14069)
职业(13638)
学学(12764)
业经(12525)
农业(11737)
财经(11722)
经济研究(10945)
(10323)
问题(8732)
(8252)
论坛(8252)
(8002)
技术教育(7826)
职业技术(7826)
职业技术教育(7826)
图书(6864)
理论(6658)
共检索到229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甘迎春  
就业系统性缺乏影响学生正确自我定位,就业持久性匮乏影响社会信任与社会合作,就业效益性不足影响长期岗位供应,是稳定匹配理论视角下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表征。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我;创建以人为本的就业环境,增进社会信任与社会合作;形成长期的就业规划,确保长期岗位供给。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秀红  刘善槐  
如何稳定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其中,青年教师的个体特征、现实需求、职业期待与组织环境供给的匹配度对员工的流动意愿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基于18省35县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乡村青年教师流动意愿强,其中,工作负担、相对待遇、发展机会、工作氛围等因素作用显著。从匹配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政策定位与个体决策偏好不一致、职业期待与实际获得不匹配和组织环境与现实需求不对应是主要原因。为了建设一支总量稳定的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应全面分析乡村青年教师的个体决策偏好、现实需求和职业期待,构建系统化的政策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桂贞  
文章指出了高职学生就业匹配性的现存问题,进而通过数据采集、建立学生信息数据仓库,模型设计、分析影响就业因素指标,搭建平台、直观显示数据分析结果,分析画像、准确定位学生现状四方面进行了就业匹配性研究,最后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人职匹配理论构建了综合就业服务体系,以期为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学习全过程、职业选择和发展全过程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建强  
结合大数据抓取与距离计算法检视工业4.0时代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与雇主期望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供需差距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能力要素方面,呈现需求高阶化与供给常规化之间的差距,高职学生明显欠缺数字能力、创新能力、复杂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工业4.0亟须的高阶能力;二是能力维度方面,呈现需求多维化与供给单一化之间的差距,高职学生在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上与雇主需求差距较大;三是能力结构方面,呈现需求体系化与供给零散化之间的差距,高职学生具备的“散装”技能与雇主期望的“技能集”存在差距。建议从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加强技能对话,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持续升级技能等方面加以应对。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进  陈馥强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现状,构建两者协调统一的匹配机制,能够为缓解"供需"矛盾提供科学合理的思路和对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代懋  王子成  
本文从就业匹配度出发,通过电子问卷调查搜集数据,采用自评估法、岗位分析法和统计测量法对中国大学生教育匹配、专业匹配和能力匹配进行了测量,以探寻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结果发现,在中国大学毕业生中,1/3教育过度,1/3专业不匹配,46%高能低配,人力资本浪费、所学非所用、高能低配等情况日益增多。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三方协作,建立高质量就业匹配的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冯小俊  韩慧  
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影响其就业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工作搜寻理论为研究视角,在借鉴工作搜寻理论与模型的基础上,从大学生微观主体视角,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宏观视角分析了影响我国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因素,最后从转变就业观念、完善信息平台、提升搜寻能力、降低个人和企业搜寻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搜寻效率的建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笛  孙涛  陈晔  万良琪  
针对语言偏好信息下的双边匹配问题,提出一种双边匹配决策方法。首先,将双边主体给出的语言偏好信息转化为三角模糊数;然后,基于去模糊化处理方法将三角模糊数转化为匹配满意度,在此基础上,考虑稳定匹配约束条件,以最大化每方主体的匹配满意度为目标,建立双边匹配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模型,获得双边匹配结果;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封世蓝  谭娅  黄楠  龚六堂  
本文利用搜索匹配模型提出劳动力市场低效率配置受到劳动力市场外部环境影响的相关机制,即劳动力会为获取一定的就业优惠(如户口)而牺牲专业和工作之间的匹配程度,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低效配置。通过对北京大学2008届-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对理论模型的结论加以验证,发现在公共部门户籍分配有优势的北京,外地生源在公共部门就业时的专业行业匹配度显著低于本地生源,而这一现象在积分落户的上海并不成立。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封世蓝  谭娅  黄楠  龚六堂  
本文利用搜索匹配模型提出劳动力市场低效率配置受到劳动力市场外部环境影响的相关机制,即劳动力会为获取一定的就业优惠(如户口)而牺牲专业和工作之间的匹配程度,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低效配置。通过对北京大学2008届-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对理论模型的结论加以验证,发现在公共部门户籍分配有优势的北京,外地生源在公共部门就业时的专业行业匹配度显著低于本地生源,而这一现象在积分落户的上海并不成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晓勤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中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业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待就业和择业的非理性行为等自身因素,这是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更大但通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分析,这种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行为人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时的各种认知偏差,其后果是降低就业成功率,加大就业风险。为此,提出防范大学毕业生非理性行为及减小就业风险的一系列对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绍让  
大学生就业力与企业用人标准不匹配是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文章在对当前企业用人标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品质维度等相统一的"KMC立体化"大学生就业力培育机制,以期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楠玉  李静  
传统理论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之所以具有稳定增长动力的根本原因是其所具有的区域外部性,通过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除此之外,本文理论研究还认为: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加速信息、知识、教育、思想和创意等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属性的新增要素积累和扩散,提高这些新增要素的生产效率,从而可以直接推动整个社会创新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提供了人力资本外溢渠道,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同时引致高人力资本进入研发部门,实现人力资本在部门间适宜匹配。因此,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具有稳增长动力,可以使经济体避免落入"低均衡陷阱",最终实现向"高稳态均衡"处收敛。本文的实证结果也检验印证了理论部分的结论,随后给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代懋  王子成  杨伟国  
文章从就业匹配的3个角度出发,探寻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现状,并通过电子问卷调查方式搜集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中国大学生教育匹配、专业匹配和能力匹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大学毕业生中,1/3教育过度,1/3专业不匹配,46%存在高能低配的情况。其中,教育匹配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于毕业生学历水平、成绩、学校的声誉、职业类型和单位规模等;专业本身、学校就业指导课、学校招聘信息渠道则可以有效地提高专业匹配程度;性别、学历、社会实践、找工作渠道会影响大学生能力匹配。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文章从毕业生和高校角度分别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蒋承  范皑皑  张恬  
利用"2012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从毕业去向、就业地点和行业三个方面定量分析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匹配程度,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就业预期匹配程度并不高;女大学生和曾在重点高中就读学生的匹配度相对较低;学生干部的经历与行业匹配正相关;有着较好在校表现的学生实现三种匹配的可能性反而较低,但同时具备较好在校成绩和具有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均最有可能实现就业预期的匹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