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9)
- 2023(12608)
- 2022(10581)
- 2021(9553)
- 2020(7882)
- 2019(17653)
- 2018(17272)
- 2017(33075)
- 2016(17971)
- 2015(20214)
- 2014(20065)
- 2013(20054)
- 2012(18822)
- 2011(17512)
- 2010(17908)
- 2009(16956)
- 2008(16705)
- 2007(15186)
- 2006(14080)
- 2005(12784)
- 学科
- 济(99621)
- 经济(99514)
- 业(54766)
- 农(51122)
- 管理(49374)
- 农业(33786)
- 企(32874)
- 企业(32874)
- 方法(30217)
- 数学(26738)
- 数学方法(26479)
- 业经(24814)
- 地方(23330)
- 中国(21617)
- 制(19821)
- 学(19626)
- 财(18938)
- 体(15128)
- 发(15057)
- 环境(13583)
- 融(13101)
- 金融(13098)
- 银(13053)
- 贸(13043)
- 贸易(13037)
- 银行(13022)
- 地方经济(12926)
- 农业经济(12752)
- 易(12622)
- 行(12592)
- 机构
- 学院(273292)
- 大学(270048)
- 济(125429)
- 经济(123139)
- 研究(100479)
- 管理(100340)
- 理学(86241)
- 理学院(85238)
- 管理学(83851)
- 管理学院(83357)
- 中国(77939)
- 农(67863)
- 科学(59948)
- 京(56629)
- 财(55049)
- 农业(52124)
- 所(51931)
- 业大(47199)
- 研究所(46821)
- 中心(45738)
- 江(43450)
- 财经(42801)
- 经济学(38964)
- 经(38710)
- 范(35104)
- 院(34841)
- 北京(34792)
- 师范(34774)
- 经济学院(34745)
- 省(33214)
- 基金
- 项目(178365)
- 科学(141037)
- 基金(130810)
- 研究(130774)
- 家(114847)
- 国家(113806)
- 科学基金(96328)
- 社会(87079)
- 社会科(82260)
- 社会科学(82237)
- 省(70162)
- 基金项目(69322)
- 自然(59526)
- 自然科(58033)
- 自然科学(58012)
- 划(57864)
- 教育(57630)
- 自然科学基金(57002)
- 资助(51961)
- 编号(51938)
- 成果(42230)
- 重点(40678)
- 发(40593)
- 部(40456)
- 制(37871)
- 国家社会(37122)
- 农(36583)
- 创(36439)
- 课题(36167)
- 创新(34311)
- 期刊
- 济(154688)
- 经济(154688)
- 研究(83354)
- 农(71449)
- 中国(61222)
- 农业(48504)
- 学报(44971)
- 科学(43172)
- 财(41254)
- 大学(35301)
- 管理(34674)
- 学学(34093)
- 融(28755)
- 金融(28755)
- 业经(28350)
- 业(22666)
- 经济研究(22611)
- 财经(22243)
- 技术(22133)
- 教育(22021)
- 问题(21108)
- 经(19269)
- 世界(17215)
- 版(16084)
- 农村(15968)
- 村(15968)
- 农业经济(15812)
- 技术经济(15037)
- 经济问题(14545)
- 资源(13860)
共检索到4270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秦海
稳定农村经济制度的粮食、土地及其他因素秦海一、粮价波动、储备量与粮食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产量波动和粮价波动是高度叠加的。在今后的发展中,已经不再可能看到粮食产量波动而粮价稳定的情况了,它作为旧体制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已经进入了历史。这尤其值得决...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本文简要回顾和分析中国近 4 0年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的关系。基本结论是 ,市场化改革之前 ,农村没有高效率地利用农业资源 ;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 ,农业在较短时期里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 ;市场深化过程中 ,农业结构发生调整 ,农业生产追寻比较优势 ,但 1 980年代中后期粮食生产徘徊不前 ,目前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地区差异贡献不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晓暾 祝福云 黄天柱
本文在对2001-2012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变化特征进行概述之后,对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包括农业生产成本、农业生产要素供应、粮食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变化等六个方面,并提出了稳定我国粮食价格、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价格 城镇化 需求结构 粮食安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同明
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发展中国的农村经济、特别是山区农村经济,必须不断变革不合时宜的落后的山区发展思想、落后的农村经济体制、落后的农村经营管理制度、落后的农村行政管理制度等,使山区农村生产力破除束缚和扫除发展的障碍。
关键词:
制度创新 山区农村经济 传统观念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翟光红 管琳
2010年,受年初我国西南五省特大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预期影响,年底,大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价格出现了20%以上的涨幅。尽管当年12月农业部通报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2.9%,再创历史新高,然而,国内小麦、玉米、大米等主要粮食期货、现货价格不但没有下跌,反而呈现全线温和走高之势。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邓永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当前,由于农户土地所有权的缺损,农地无法进行有效地流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本文首先分析了完善农地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进而提出了如何完善的措施,以期达到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并最终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
农村土地制度 使用权流转 和谐社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课题组
土地制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对土地的投入热情,进而对粮食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依据我国相关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运用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全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制度对粮食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粮食增产也发挥了积极贡献。课题组在陕西省开展调研发现:土地流转制度为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户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陕西省在实行土地流转制度之后,农业劳动力投入产出比和粮食单产都显著提高。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应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加快推进土地确权,支...
关键词:
土地制度 支持向量机 SVM 粮食生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丽君 陆海霞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过多次变迁,最终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我国粮食产量具有不同的表现,这表明了土地制度变迁对粮食产出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研判土地制度变迁对粮食产出的作用,明确了土地经营制度对粮食产出的重大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义森
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滞后是导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原因。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已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了对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需求,这种创新是针对农村经济的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创新。要从产权制度、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及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创新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
制度创新 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孟宏斌 崔茜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历经波折,主要聚焦于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体制、财政税收制度以及城乡发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建党一百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同时,党在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和政策扶持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梳理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在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杉
在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迁。每次变迁都程度不同的包含了对前一种制度的否定。尽管制度的每次变迁都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但每次变迁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和农业发展趋势的论述为其理论依据。这种基于同一理论基础而在不同时期做出相反制度安排的现象,是我们误读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 否定之否定 原因探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鲁莎莎 刘彦随 关兴良
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1980、1990、1996、2000和2008年县域数据,通过分析其农村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演进特征,对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增长的政策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980年以来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整体趋于收敛,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之间的差异在1980—1990年有所降低,1990年之后逐年增大,表现出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的相对低谷性。1996—2008年,粮食主产区第一产业比重由38.6%降为19.9%,农业劳动力比重由73.4%减至57%,而乡村人口比重则由85.7%缓慢降至82.3%。粮食主产区总体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耕地保护制度、粮食生产约束等政策性限制对该区域发展权益的剥夺,而相关政策对于解决其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存在局限性,未能处理好国家、地方政府、农户三者的利益关系,导致粮食主产区难以发挥农业产量高和质量优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后发优势,从而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村经济发展 政策剥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苗世修
宏观调控仍需强化 1993年,是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一年,是粮食经营和价格全面放开的一年。在加速农村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半年多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各级政府积极贯彻实施,对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有效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地区一度出现的非农产业开发热,农业冷的倾向有所抑制。特别是对减轻农民负担已取得共识,全国上下基本上形成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大气候,多数地方农民负担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扶持政策,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推进,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全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顺利实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希刚 陈凡
一、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迄今为止,国内大多数人都同意“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这样的论点。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但尚不完整。严格地说,市场经济是配置的一种形式,但它首先是资源占有的一种形态。从静态的观点看,市场经济存在的本身就包含着这样的前提:人类社会发展到这样的阶段,生产已社会化,广泛存在着分工,资源或社会上已形成的财富(包括生产资料、产品与服务)为受到法律保护并由全社会承认的不同所有者所占有,这些所有者对于自身拥有的资源或财产具有处置权和收益权,他们作为经济主体(生产者与消费者)活动时的行为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从动态的观点看,正是在上述形态的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