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30)
- 2023(6919)
- 2022(5601)
- 2021(5425)
- 2020(4066)
- 2019(8924)
- 2018(8785)
- 2017(17027)
- 2016(9014)
- 2015(9915)
- 2014(9651)
- 2013(9715)
- 2012(8837)
- 2011(8175)
- 2010(8298)
- 2009(7793)
- 2008(7701)
- 2007(7257)
- 2006(6708)
- 2005(5844)
- 学科
- 农(48406)
- 济(42010)
- 经济(41865)
- 业(32974)
- 农业(32367)
- 业经(18045)
- 管理(17978)
- 企(13736)
- 企业(13736)
- 方法(12628)
- 农业经济(12330)
- 中国(11639)
- 地方(9935)
- 发(9804)
- 制(9613)
- 村(9411)
- 农村(9393)
- 数学(9349)
- 数学方法(9230)
- 发展(8647)
- 展(8637)
- 策(7808)
- 建设(7535)
- 财(7521)
- 土地(7334)
- 收入(7280)
- 体(7234)
- 及其(7070)
- 劳(6936)
- 劳动(6935)
- 机构
- 学院(131546)
- 大学(124144)
- 济(56289)
- 经济(55167)
- 管理(49965)
- 研究(45181)
- 农(44885)
- 理学(43562)
- 理学院(43169)
- 管理学(42445)
- 管理学院(42220)
- 中国(36290)
- 农业(33558)
- 科学(26809)
- 业大(26736)
- 京(24883)
- 财(23722)
- 所(22471)
- 中心(22163)
- 江(20834)
- 农业大学(20438)
- 研究所(20143)
- 财经(18339)
- 范(17562)
- 师范(17452)
- 经济管理(17251)
- 经(16658)
- 省(16483)
- 业(16104)
- 州(16050)
- 基金
- 项目(87320)
- 科学(69244)
- 研究(69108)
- 基金(62542)
- 家(53573)
- 国家(52909)
- 社会(46430)
- 科学基金(45286)
- 社会科(42372)
- 社会科学(42356)
- 省(36269)
- 基金项目(33198)
- 编号(30418)
- 教育(30045)
- 划(28503)
- 农(27794)
- 自然(26234)
- 自然科(25580)
- 自然科学(25575)
- 自然科学基金(25131)
- 成果(24234)
- 资助(23670)
- 发(20831)
- 课题(19975)
- 部(19755)
- 重点(19127)
- 国家社会(18556)
- 性(18476)
- 制(18394)
- 创(18152)
共检索到2017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洪秀
"秩序"意指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泛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处于一种相对稳定、规则、和谐的态势之中。社会秩序是由人们生活其间的各种秩序构成的,如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生活秩序等。推进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道德体系的构建,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秩序,还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离不开国家机关的力量干预和全面调控,这种外力助推应是当前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急需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
农村社会秩序 新道德体系 外力助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彭俏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怡 王勇 李广斌 于立
古城保护更新涉及城市社会、物质空间环境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借助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不断推进的连续过程。基于社会秩序理论,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建立社会秩序下古城保护更新的分析框架,系统解构苏州古城保护更新实践的三个阶段内,古城保护与更新、社会秩序建构中社会资本的运作逻辑。进而提出思考与建议,包括控制公权力介入、促进整体规范环境优化,重视多中心均衡发展、强化公私社区共治,注重差异化需求满足、优化信任培育机制,最终走向“建构秩序和自发秩序”互构互融的古城保护更新实践。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文博
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市场行为、行政行为对中国农村的日渐渗透以及农村各类土地纠纷的日益增多与频发。案例分析表明,农村土地纠纷的处置更多受到乡村既有社会秩序的制约,农民个体的行为选择也更多取决于其所最为认同的秩序基础及其所处的社会关联。"赢官司不打",一方面反映出行政逻辑对法治逻辑的侵蚀破坏了法治在农民眼中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目前正式法律途径对土地财产权的保护不完全也限制了农民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治理不能完全寄托于法治化建设。应培育一种基于法治逻辑的新秩序,并与基于社会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万里 徐铁梅
制度变迁是既有制度功能、政治压力、社会压力、文化演进、意识形态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素作用使得相对价格发生改变,从而出现了新的潜在利润,使获利成为可能。制度变迁是个体选择与集体行动在追求潜在利润过程中博弈的结果。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在好的制度基础上,而好的制度应形成利益结构引致的均衡点。制度设计的奥秘在于使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形成一种共赢共生的合力效应。
关键词:
制度变迁 行为选择 社会秩序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吴照军
当前农村金融秩序不稳定性成因及其治理吴照军一、农村金融秩序不稳定性成因及表现(一)部分金融机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以吸引客户。1、在存单上作文章,变相提高利息数额。其一是个别代办员为吸引客户,在填写存单时,随意提前存入日期,延长计息天数,5天、10天、1...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和文化调适的图景。最后提出人类学家应对乡村社会秩序变迁应该具有的态度,即理解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需要重视文化的"粘合剂"作用以及我国传统礼俗社会的人情因素。理解乡村社会问题应具有更加包容的心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姚姚
根据主客关系,将技术分为象征技术、治理技术、工程技术、生活技术,进而对4种技术进行论证,探讨其理论意蕴。我国技术发展指导哲学经历了人民意志论、务实的实践理性、有机论的实践理性3个阶段,不同阶段4类技术地位不同,但总体上不匹配。技术进步具有双面性,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原因不仅在于其直接负面效应,更深层次的是4类技术不匹配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包括文化结构去认同化、治理结构去权威化、社会生活结构物欲化,上述损害是对社会秩序的"蚁穴式蚕食"。社会稳定的核心在于4类技术相互匹配与动态均衡。从技术风险到技术秩序需要着眼于明确象征技术、系统化治理技术、重塑生活技术理念3个途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群群 王振霞
第一,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切实执行中央关于"更加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导思想,防止出现粗放增长再度加剧通胀的局面。高度重视在换届之年各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导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据地方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区位特点,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田润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决定。社会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文章指出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首先要从理念上转变对秩序的认识;其次,要加强实践层面的落实。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社会秩序 建设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韦鸿
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着社会秩序的转换,权力的扩张推动自然社会秩序转换为等级社会秩序,越过"贫困陷阱"。理性的增加促进等级秩序转换为市场社会秩序,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但等级社会秩序转换为市场社会秩序不容易,因为等级社会秩序转换为市场社会秩序需要权力收缩,归还由权力覆盖的自由,如果没有理性增加,归还的自由会衍生暴力,使社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权力不收缩,等级社会秩序因资源配置不适当、社会创新不足、维稳成本太高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增加理性,转变等级社会秩序为市场社会秩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盛中
一、社会秩序与安全统计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社会秩序与安全,是社会统计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多数国家在制定社会指标体系时包括联合国在内,都把社会秩序与安全专门列为一类。社会秩序与安全,广义地说,是指一定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的总的稳定状态;狭义地说,是指社会成员和团体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保障程度,是社会中的个体的一种基本的权力与需要。与生理需要一样,安全是人的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广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社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呈现出"新乡土中国"的发展样貌。基于对中国西部地区高柏镇乡村社会70年发展变革现实社会形态的呈现,借助对制度变迁理论中关于社会秩序议题的认知,把变革之中乡村社会秩序的构筑与形塑放在一个具有一定社会结构和网络关系的特定乡间聚落社会空间中,以考察村民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乡村组织),群体(乡村组织)与群体(乡村组织)之间,基于特定社会处境或利益诉求,展开不同互动形态和关系连接,去理解和分析当乡村社会传统的村落团结维系"遭遇"外来的行政性力量"嵌入"时,乡村社会原有的秩序形态如何适应并整合新的外来力量,进而内外两种力量相互之间进行着怎样的一系列互构和博弈,并最终形塑了乡村的社会团结和秩序维系及其变迁。研究得出:当外来的行政嵌入型秩序之力量(国家政权的制度法规建设与政策施政倡导、乡镇政权的行政命令与施政干预、驻村乡镇干部的村治行为等),进入到乡村社会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并与村庄内生型秩序之恒定准则和样态(家庭及其家族、人际关系与人情往来、村落规范与村庄权威、村民小组与村级组织等),在村庄这一现实场景中遭遇,并转而进行着一系列的互构和博弈时,乡村社会里既存的两种场域形态——村头公共舆论场(非正式组织化的)和村庄红白喜事场(正式组织化的),构成了乡村社会中外来的行政嵌入型秩序与村庄内生型秩序之力量互动整合的主要场域,也成为调试外嵌性秩序与内生型传统这两股不同的地方性社会秩序维系的主要力量源,并最终构筑起了乡村社会日常的秩序维系与团结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