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65)
- 2023(2982)
- 2022(2445)
- 2021(2251)
- 2020(1883)
- 2019(4294)
- 2018(4011)
- 2017(8067)
- 2016(4355)
- 2015(4511)
- 2014(4349)
- 2013(4262)
- 2012(4054)
- 2011(3610)
- 2010(3651)
- 2009(3331)
- 2008(3315)
- 2007(2928)
- 2006(2646)
- 2005(2568)
- 学科
- 济(21070)
- 经济(21058)
- 管理(12005)
- 业(10828)
- 方法(9793)
- 数学(9138)
- 企(9083)
- 企业(9083)
- 数学方法(8999)
- 财(5809)
- 中国(5556)
- 结构(5023)
- 学(4660)
- 制(4629)
- 农(4298)
- 产业(4175)
- 融(3869)
- 金融(3869)
- 银(3822)
- 银行(3811)
- 务(3757)
- 财务(3738)
- 财务管理(3734)
- 地方(3684)
- 行(3669)
- 体(3628)
- 企业财务(3608)
- 业经(3531)
- 体制(3217)
- 产业结构(2928)
- 机构
- 大学(61438)
- 学院(60909)
- 济(28316)
- 经济(27818)
- 研究(22492)
- 管理(21464)
- 理学(18719)
- 理学院(18493)
- 管理学(18074)
- 管理学院(17963)
- 中国(17304)
- 科学(13708)
- 财(13137)
- 京(12810)
- 所(11279)
- 农(10594)
- 财经(10530)
- 研究所(10342)
- 经济学(10045)
- 中心(9921)
- 经(9730)
- 业大(9408)
- 经济学院(9131)
- 江(8466)
- 农业(8402)
- 院(8302)
- 北京(8122)
- 财经大学(8007)
- 范(7308)
- 师范(7178)
- 基金
- 项目(42371)
- 科学(33794)
- 基金(32315)
- 家(28817)
- 国家(28623)
- 研究(28443)
- 科学基金(24630)
- 社会(19495)
- 社会科(18638)
- 社会科学(18631)
- 基金项目(16377)
- 自然(16360)
- 省(16030)
- 自然科(16012)
- 自然科学(16006)
- 自然科学基金(15756)
- 资助(14394)
- 划(13579)
- 教育(13357)
- 重点(9979)
- 编号(9868)
- 部(9759)
- 发(9112)
- 国家社会(8653)
- 教育部(8422)
- 创(8389)
- 科研(8213)
- 创新(8016)
- 计划(8010)
- 大学(7874)
共检索到89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晓晶
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应该阶段性抬升宏观杠杆率,加快经济复苏进程,主动优化债务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稳字当头应对“三重压力”,恢复市场需求、减弱供给冲击、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是当务之急。这意味着要加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宏观杠杆率或将步入上行周期。为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我们需要在债务规模扩张过程中主动优化杠杆率结构,对稳增长起到更有效的支撑作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晓光 刘元春 闫衍
2022年是国际国内超预期事件高发的一年。本文认为,“三重压力”叠加“两大超预期冲击”使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严重偏离正常增长轨道,呈现“快速探底”“压力加剧”的特征。但随着近期疫情因素逐渐消退和宏观政策刺激力度加大,核心经济参数的拐点纷纷到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底部将充分显现。展望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必将迎来企稳回升态势,但复苏的进程将比2020年更加脆弱,将呈现非对称的“W型复苏”的运行特征。上半年宏观政策调整及时、靠前发力,但力度不足、效率下降;下半年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宏观调控举措,政策效果也必将会有更充分的体现。此外,为保证全年经济目标的基本完成,稳经济一揽子措施需要在中期进行扩容和工具的创新。最后,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大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晓光 刘元春 王健
金融危机以来,如何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推动经济去杠杆,成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然而鲜有研究从更深层次探讨金融监管结构的作用。本文从监管机构和监管模式两个维度出发,考察了金融监管结构对杠杆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监管机构对杠杆率有显著影响,由中央银行负责银行业监管可以有效降低杠杆率;监管模式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与监管机构存在交互作用,在监管机构独立于中央银行的情况下,混业监管比分业监管更有效;监管结构有效性也取决于监管机构独立性,中央银行独立性提高可以显著增强去杠杆作用;不同发展水平经济体存在异质性,发展中经济体由中央银行负责混业监管最有效。本研究为更好推进监管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生柳荣 何建勇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清算银行(BIS)等权威机构相继发布2021年中国宏观杠杆率数据。结合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情况,本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不同部门的宏观杠杆率变化情况,并对我国2022年宏观杠杆率走势进行展望,最后在剖析短期和中长期杠杆率变动趋势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提出合理控制杠杆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胡海峰 陈世金
根据世界75个主要经济体面板数据,从金融结构、金融开放的视角研究其对宏观杠杆率的影响。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发现:资本市场主导的融资结构有利于降低宏观杠杆率;金融开放与一国的宏观杠杆率呈现倒“U”型关系;金融市场开放主要通过信贷、货币、股票市场三个渠道影响杠杆率。从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率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型和技术进步的提升有利于降低一国的宏观杠杆率。在此基础上,提出继续扩大金融业开放、试点粤港澳金融制度型开放、资产证券化、推进结构化去杠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宏观杠杆率 金融开放 金融结构 产业结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杠杆率课题组
我国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第二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4.9%,比上年末低4.5个百分点。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累计下降6.1个百分点。宏观杠杆率平稳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冲击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逐渐消退,同时价格有所回升,导致名义GDP增速较快回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总债务增速有所回落。分部门看,各部门的杠杆率均较上年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贺波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数据,2018年第二季度我国政府、居民、非金融企业和实体经济杠杆率分别为47.6%、50.3%、155.1%和253.1%,与2008年底相比,各部门杠杆率增速分别达到76%、181%、67%和83%。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偏高、居民加杠杆速度过快,是当前杠杆率的主要问题,其根源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巴曙松
本文试图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研究人口结构转变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从短期来看,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到跨越"刘易斯拐点"、从"人口红利"走向"人口负债"的转变会影响一国的负债融资能力、资产配置能力以及使用杠杆率的能力,并相应产生三种潜在的风险:融资风险、资产价格下行风险及杠杆率收缩风险。人口结构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可能冲击限制了政策的腾挪空间,未来经济过热与经济"硬着陆"之间的切换更为频繁。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明
防范化解以高宏观杠杆率为特点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演进具有近10年来快速攀升、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广义银行信贷增速过快等特点。未来中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逻辑可能呈现出杠杆率在部门之间的轮动;在扳机性因素驱动下,企业、地方政府与居民部门被动去杠杆引爆银行业危机,最终迫使中央政府不得不显著加杠杆;加税与通胀预期导致大规模资本外流、国内利率上升,从而引发新一轮被动去杠杆行为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为避免杠杆率轮动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我们提出了弱化扳机性因素、限制居民杠杆率上升、三管齐下应对银行不良资产浪潮、中央政府提前主动买单、避免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等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邢军峰 顾纯磊
投资者总是通过自己的认知来筛选安全资产。宏观杠杆水平的积累一方面引起安全资产更大幅度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使感知的安全资产萎缩,在市场压力时导致安全资产短缺。管理安全资产短缺的适当方法是有序降杠杆,其中宏观杠杆率已达到不可持续水平的部门要率先实施。在降杠杆过程中,市场机制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面临压力的部门应谨慎应对潜在风险,主动降杠杆。有序降杠杆的过程需要财政政策支持,公共债务和基础设施投资有更大的作用空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要保持适度流动性,让降杠杆过程可以忍受。另外,固定的抵押率和更高的透明度可以有效缓解安全资产短缺。
关键词:
安全资产 降杠杆 政策支持 监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哲希 陈彦斌
宏观杠杆率的较快攀升不仅会对经济增长形成显著的抑制作用,还会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诱发金融危机。正因如此,中央对宏观杠杆率的问题一直高度重视,2015年就将"去杠杆"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2018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了"结构性去杠杆"的新思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明确指出要"保持宏观杠杆率以稳为主、稳中有降"。
关键词:
杠杆率 经济体 老龄化 劳动年龄人口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启迪
全球金融危机后,宏观杠杆率持续上升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使用1980-2017年43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表明宏观杠杆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稳健的阈值效应。政府、非金融企业、居民以及整体经济杠杆率的阈值水平分别为79.8%-81.1%、72.2%-76.9%、53.3%-57.8%和175.6%-195.1%。中国宏观杠杆率问题较为突出,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大幅超过阈值,居民杠杆率已经超过阈值,政府杠杆率尚未超过阈值,但空间也已十分有限。中国应积极推进非金融企业去杠杆,抑制居民杠杆率进一步上升,珍惜政府有限的杠杆率空间。同时,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效率。本文结论为全球债务风险的评估以及中国宏观杠杆率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关键词:
宏观杠杆率 经济增长 金融风险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傅雄广 侯国栋
近年来,中国宏观杠杆率的快速上升受到了高度重视,宏观杠杆率的有效控制有利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本文在BIS和CNBS宏观杠杆率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早期的文献和资料,得到1978-2018年中国居民、企业、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及总体宏观杠杆率。数据表明,中国宏观杠杆率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将宏观杠杆率分解成微观杠杆率、实际资本产出比、资产相对价格后,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货币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微观杠杆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是推升宏观杠杆率上升的重要因素。而金融危机后,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实际资本产出比快速上升,加快了宏观杠杆率的上升。未来,在去杠杆政策的推进下,实体经济的微观杠杆率有望得到控制;同时储蓄率的下降也将带来实际资本产出比的稳定;在房地产长效机制和人口等因素的作用下,资产相对价格也可能保持平稳。因此,未来中国宏观杠杆率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将呈现小幅回落后长期趋稳的走势。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源
当前企业的宏观杠杆率、微观杠杆率的走势出现了背离,而相关的研究很少。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研究了杠杆率背离状况下企业微观杠杆质量,发现企业微观杠杆率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资产比负债增长更快,企业宏微观杠杆率背离的直接原因是企业资产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更快。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杠杆质量尚可,微观杠杆率质量要好于宏观杠杆率,具备一定的偿债能力和债务可持续性,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关键词:
去杠杆 企业杠杆率 企业改革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源
当前企业的宏观杠杆率、微观杠杆率的走势出现了背离,而相关的研究很少。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研究了杠杆率背离状况下企业微观杠杆质量,发现企业微观杠杆率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资产比负债增长更快,企业宏微观杠杆率背离的直接原因是企业资产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更快。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杠杆质量尚可,微观杠杆率质量要好于宏观杠杆率,具备一定的偿债能力和债务可持续性,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关键词:
去杠杆 企业杠杆率 企业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