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3)
2023(1438)
2022(1232)
2021(1059)
2020(975)
2019(2203)
2018(2072)
2017(4580)
2016(2293)
2015(2568)
2014(2490)
2013(2586)
2012(2516)
2011(2077)
2010(2055)
2009(2014)
2008(1833)
2007(1671)
2006(1502)
2005(1394)
作者
(6069)
(5197)
(5183)
(4982)
(3289)
(2420)
(2373)
(2003)
(1993)
(1874)
(1805)
(1727)
(1718)
(1703)
(1676)
(1624)
(1496)
(1478)
(1392)
(1342)
(1303)
(1288)
(1246)
(1242)
(1182)
(1178)
(1165)
(1160)
(1034)
(1030)
学科
(14207)
经济(14198)
方法(6700)
数学(6430)
数学方法(6403)
(5718)
管理(4948)
地方(3934)
中国(3587)
(3479)
企业(3479)
(3302)
(3210)
(3166)
税收(3094)
(3079)
地方经济(3044)
农业(2544)
(2423)
金融(2423)
(2286)
(2261)
银行(2256)
(2247)
贸易(2245)
(2190)
收入(2161)
(2158)
业经(1769)
(1663)
机构
大学(31446)
学院(31111)
(17512)
经济(17285)
研究(12239)
管理(11239)
中国(9972)
理学(9667)
理学院(9579)
管理学(9429)
管理学院(9376)
(8199)
(6478)
科学(6352)
财经(6294)
经济学(6282)
(6016)
经济学院(5813)
(5774)
中心(5537)
研究所(5395)
(4907)
财经大学(4660)
(4507)
(4440)
北京(4125)
业大(3848)
农业(3724)
研究中心(3520)
科学院(3482)
基金
项目(20060)
科学(16063)
基金(15534)
研究(14367)
(13653)
国家(13556)
科学基金(11508)
社会(10322)
社会科(9895)
社会科学(9895)
基金项目(7815)
(7172)
自然(6882)
自然科(6736)
自然科学(6735)
资助(6734)
自然科学基金(6636)
教育(6605)
(5967)
编号(5009)
(4893)
国家社会(4818)
重点(4752)
(4649)
教育部(4331)
成果(4199)
人文(4155)
(4075)
经济(4047)
中国(4043)
期刊
(18191)
经济(18191)
研究(11194)
(6606)
中国(5946)
管理(4690)
学报(4564)
科学(4232)
(4174)
(4040)
金融(4040)
经济研究(3742)
大学(3678)
学学(3531)
财经(3338)
(2946)
农业(2705)
技术(2530)
问题(2512)
(2348)
统计(2306)
国际(2093)
业经(2059)
技术经济(2027)
教育(1926)
世界(1908)
(1892)
决策(1790)
(1746)
经济管理(1593)
共检索到502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张榉成  
2022年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第三个年头,全球经济复苏有力,不断刷新的通胀和就业数据推升了美联储加息步伐。为了避免资本流出,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包括俄罗斯、巴西、韩国、英国在内的多数国家相继提升基准利率。庆幸的是,中国受益于前期贸易双顺差带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强,“外紧内松”的货币政策得以保持。如果说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GDP正增长的经济体,那么2022年则有望成为全球唯一保持“宽信用”的经济体。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史丹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需要工业稳增长并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工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升级、应对系统冲击、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键角色不可替代。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给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主要工业国相继制定实施振兴制造业战略,全球实体经济朝着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全球产业分工在地缘政治、新的贸易规则影响下正在发生改变,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工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表现出来的强劲发展韧性和取得的突出成绩为工业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三重压力加大了中国工业下行风险,“大而不强”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工业稳增长对保持制造业占比的基本稳定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工业稳增长的内涵和多重作用,提出工业稳增长要注意工业稳与宏观经济稳、当下稳与长期稳、行业稳与区域稳的统筹协调,同时处理好稳增长与育动能、工业与服务业、疫情防控与工业发展、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稳链与补链强链、工业化与绿色化、产业集聚与区域均衡发展、国内与国际循环的八大关系,在宏观、产业、微观三个层面找准政策着力点,从九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工业稳增长。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陈春花  
企业一旦遭遇巨大的环境变化,那些被增长数字所掩盖的经营短板就有可能会集中爆发,真正证明了自身对于市场的应变能力的企业,一定是在逆市依然可以保持增长的公司。站在2018年,我们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也幸运地看到中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韦恩·M·莫里森  王宇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从一个比较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快速成为世界主要的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原因一是持续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国内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面对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国有企业、银行部门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将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在长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2009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是又一个"特别之年"。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遏制经济下滑、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无疑是头等大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各部委迅速召开2009年工作会议,围绕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的落实,一系列更有力、更精准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4万亿元大单之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将唱主角 2008年中央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出台后,地方政府陆续公布了总额近20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如此庞大的投资计划,如此高涨的上项目热情,会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黑田东彦  
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也将面临增长停滞的挑战,未来亚洲经济能否维持强劲的增长值得思考。现任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的这篇文章,分析了亚洲未来或将面临的三大"增长陷阱",指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成为维持亚洲经济健康快速增长的关键,而生产率的提高则将有赖于人力资本的持续积累、市场友好型环境的建设以及金融机构的稳健发展。本刊组织编译了该文,供读者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王美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金光照  
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人口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的过程呈现出转折速度快、出门即低点、未发达先转负的特征,且中国未来的人口负增长将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发展速度快、缩减规模大、回弹难度大”的演变趋势。未来长期型、快速型人口负增长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持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有效激发消费增长活力,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主动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艾默夫  
2012年1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和《财政监测报告》(更新版),全面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IMF在报告中指出,世界经济正遭受欧元区危机加剧和其他地区经济脆弱的威胁,金融状况恶化,增长前景黯淡,下行风险加剧,当前最紧迫的政策挑战是恢复市场信心并妥善解决欧元区危机。IMF建议:发达经济体应提供更多流动性并继续实施宽松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徐剑明  
通过对存货周期、房地产周期、企业设备投资周期、证券市场负财富效应以及外部国际环境冲击等多种周期性因素的实证分析,文章揭示了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正在不断衰退的客观现实,进而深入分析我国现行刺激经济增长计划的缺陷,并提出了应彻底改变传统的国富民穷的经济发展模式等相关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孟艳  
未来几年,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将是许多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从全球范围来看,欧元区债务危机依然是全球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源,欧元区的经济前景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欧元区何时实现经济增长,不仅是发达国家回归经济增长进程的风向标,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健增长的重要外部条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欧盟与欧元区国家已遏制住债务危机蔓延的势头,但也付出了经济衰退和严重失业的沉重代价。目前,欧元区经济依然脆弱,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金锐  
由于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并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增长放慢的不利影响,2007年世界经济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但金融市场动荡和油价飙升给世界经济增长前景蒙上了阴影,使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大。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简·哈特梅尔  李丽丽  王辰  
中国经济超过3 0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不能再倚重投资的背景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将怎样?本文分析劳动适龄人口增速放缓甚至开始下降时,中国是否仍有能力将G D P的一半用于投资,而这种投资是否会变得低效;由于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会下降,而未来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是否将更多地流向服务部门而不是生产率较高的制造部门。文章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速率将从现在的年均10%逐渐降至203 0年的6.5%;而如果对经济活动不利的因素如果都叠加在一起,增长率甚至有可能降至1.5%。文章指出,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在于中国经济是否会减速,而是减速的时间点和程度大小。本文作...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斯坦芬·安德杰  罗伯特·迈克莱  帕切克·迈圭尔  胡妍斌  王辰  
主要国际货币保持超低利率,引发了人们对国际信贷资金流入增长强劲的亚洲的担忧。本文研究了国际信贷的三种构成及控制该种信贷面临的一些政策挑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信贷增长会促使新兴市场出现信贷过热。危机前国际信贷水平越高,危机后信贷和实际产出收缩越严重。当前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国际信贷占其贷款总额的比重不大,即使一些亚洲经济体美元信贷增长迅猛,对其信贷总量的增长影响也有限。随着一些亚洲国家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国内居民将更多地利用套息机会增加外币融资,对国际市场融资的依赖度也将会加大,这将削弱该国控制国内信贷增长的能力。亚洲国家对这种趋势应该予以密切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