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07)
- 2023(9137)
- 2022(8033)
- 2021(7276)
- 2020(6184)
- 2019(13719)
- 2018(13487)
- 2017(26654)
- 2016(14352)
- 2015(15630)
- 2014(15474)
- 2013(14922)
- 2012(13619)
- 2011(12159)
- 2010(12409)
- 2009(11883)
- 2008(11577)
- 2007(10396)
- 2006(9258)
- 2005(8378)
- 学科
- 济(55802)
- 经济(55754)
- 管理(40758)
- 业(40559)
- 企(31153)
- 企业(31153)
- 方法(24463)
- 数学(22058)
- 数学方法(21739)
- 中国(17635)
- 财(17168)
- 农(16440)
- 制(12721)
- 银(12597)
- 银行(12590)
- 地方(12363)
- 行(11964)
- 策(11337)
- 业经(11236)
- 贸(11149)
- 贸易(11140)
- 融(11024)
- 金融(11023)
- 险(10993)
- 保险(10901)
- 易(10862)
- 农业(10700)
- 务(10381)
- 财务(10354)
- 财务管理(10325)
- 机构
- 学院(191658)
- 大学(187012)
- 济(82244)
- 经济(80435)
- 管理(74840)
- 研究(63332)
- 理学(62808)
- 理学院(62223)
- 管理学(61161)
- 管理学院(60813)
- 中国(54153)
- 财(43363)
- 京(38612)
- 科学(36000)
- 财经(32621)
- 所(31020)
- 中心(30539)
- 江(29933)
- 经(29530)
- 农(27914)
- 研究所(27582)
- 经济学(24931)
- 北京(24559)
- 业大(24518)
- 财经大学(23954)
- 州(23664)
- 范(23474)
- 师范(23290)
- 院(23263)
- 经济学院(22491)
- 基金
- 项目(122177)
- 科学(96447)
- 研究(92970)
- 基金(87583)
- 家(74496)
- 国家(73855)
- 科学基金(63925)
- 社会(59032)
- 社会科(55954)
- 社会科学(55943)
- 省(48549)
- 基金项目(44703)
- 教育(42918)
- 划(40191)
- 自然(39915)
- 自然科(38986)
- 自然科学(38972)
- 编号(38784)
- 自然科学基金(38241)
- 资助(37669)
- 成果(32000)
- 重点(27498)
- 课题(27392)
- 部(27109)
- 发(26598)
- 创(24870)
- 性(24412)
- 国家社会(23783)
- 项目编号(23696)
- 教育部(23546)
共检索到300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彦斌 刘哲希 陈小亮
2021年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稳中有进,但也面临一定下行压力,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从而保证经济平稳运行。本报告从“政策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政策整体效果”“政策力度”“政策传导效率”“政策空间”“预期管理”“政策协调性”七大维度对2021年中国宏观政策及其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总体上看,2021年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设定合理,而且通过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的有机结合,既保证了政策空间的充裕度,又在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不过,宏观调控也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一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力度应有所加大,从而更好地熨平负向的产出缺口与潜在增速缺口。二是宏观政策的传导效率需进一步提升,从而促使宏观政策“稳健有效”。三是在实施中国特色预期管理的同时,可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四是宏观政策协调性有待加强,要实现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从而更好地应对经济的“三重压力”。这些举措将有助于2022年宏观政策更好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大宏观"课题组 陈彦斌
编者按:宏观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至关重要,对处在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国尤为如此。一方面,中国要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运用宏观政策"稳增长"。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的房价波动风险、债务风险与信用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并存,运用宏观政策"防风险",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重要目标。
关键词:
政策评价 指标设定 双稳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彦斌
本报告通过对宏观政策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发现2018年中国宏观调控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其没能很好地实现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的目标。一是部分政策指标的设定不够合理;二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力度均有所不足,而且政策传导效率均相对偏低;三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预期管理尚不完善;四是政策协调性欠佳。展望2019年,本报告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创新与完善宏观调控。一是构建更加完善的宏观政策指标体系,尤其要完善赤字率、利率等政策指标及其目标值的设定。二是适度加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力度,并着力提高政策传导效率。三是加强预期管理。央行和财政部要提高政策透明度,同时强化前瞻性指引,从而更好地引导公众预期。四是健全宏观政策协调机制,从而兼顾"双稳定"目标。五是密切关注美国宏观政策的溢出效应并加强国际合作,从而更好地防范和应对外部宏观政策的冲击。
关键词:
宏观政策 经济稳定 金融稳定 政策协调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小亮 刘哲希 陈彦斌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要宏观政策加力增效为经济运行保驾护航。基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从政策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政策整体效果、政策力度、政策传导效率、政策空间、预期管理、政策协调性七大维度构建宏观政策评价体系,对2022年中国宏观政策进行系统评价。总体上看,2022年中国宏观政策目标设定合理,有力地保证了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基本实现了既定的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目标。不过,经济恢复基础仍需巩固,“三重压力”依然不小。展望2023年,宏观政策需要继续兼顾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双重稳定目标,加大政策力度并强化预期管理,通过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新思路提高整体调控效率,从而更好地应对“三重压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毛振华 刘元春 闫文涛 阎衍 段亚林
2013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虽然存在着"增速趋稳、回暖乏力"的情况,但没有突破底线——总体性就业没有恶化;价格水平回落,但没有出现通货紧缩;财政收入有所下滑,但政府运转依然顺畅;局部风险所有加剧,但系统性风险有所缓解;产能过剩加剧,但企业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因此,宏观政策不宜做过大的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和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哲希 韩少华
宏观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双稳定"。以此为标准,本报告对2018年中国宏观政策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就经济稳定而言,虽然经济增速完成了预期目标,但是应看到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特别是消费和投资需求较为疲软。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宏观政策在稳定经济尤其是稳定总需求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改善空间。就金融稳定而言,2018年防控金融风险取得一定成效,流动性风险与不当的金融创新风险有所缓解,结构性去杠杆也取得积极进展。但是,房地产泡沫、高债务与信用违约等风险依然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加强防范。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宏观政策 经济稳定 金融稳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凯
本报告对2018年美国主要宏观政策进行了系统性评价。2018年美国实施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宏观政策组合。这一政策组合对于美国自身来说不是最好的选择,对新兴经济体更是产生了巨大的负外部性。具体而言,美国财政政策力度偏大,与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相冲突,这不仅使美国经济出现偏热迹象并加大了通胀风险,而且推升了政府债务风险,还通过使美联储加息力度被动加大而增大了股市回调压力和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也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到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此同时,美国宏观政策组合给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2018年美国宏观政策组合不仅使中国实体经济投资和出口受到负面冲击,进而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实质性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加大了中国汇市和股市的波动。本报告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闫衍
一、2013年宏观经济回顾与2014年预测2013年,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相对稳定。在发达国家经济小幅改善和新兴经济体经济表现不佳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出口呈现"前弱后稳"、"持续低迷"的态势,虽然外部不平衡的逆转幅度有所减弱,但外需对于GDP的贡献依然为负,世界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遵义 李飞
1、引言 中国经济在几乎停顿了三年以后,于1992年第二季度又开始了它在1989年6月以前的快速增长的步伐。预计1992年全年的实际GDP的增长率将超过10%,可与80年代达到的最高增长率相比。按GDP的减缩指数计算,1992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将在5%左右。这种大大超过预期的经济加速增长的直接动因,基本上来自于1992年年初邓小平的南方之行,后者明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维伟 段白鸽
本文利用2001—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四个维度刻画车险市场发展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宏观视角拓展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不同政策对车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车险条款与费率市场化改革在车险市场发展中影响显著,汽车限购对车险市场发展中市场波动影响较为显著,但是对于车险保费收入、车险深度和密度尚没有显著的影响。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在制定车险业改革宏观政策中应发挥绿色发展的导向作用,车险服务业应注重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助推绿色交通环境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维伟 段白鸽
本文利用2001—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四个维度刻画车险市场发展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宏观视角拓展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不同政策对车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车险条款与费率市场化改革在车险市场发展中影响显著,汽车限购对车险市场发展中市场波动影响较为显著,但是对于车险保费收入、车险深度和密度尚没有显著的影响。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在制定车险业改革宏观政策中应发挥绿色发展的导向作用,车险服务业应注重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助推绿色交通环境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平
2004年在宏观调控下高速增长,是"有惊无险",2005年看似无险,但"外部冲击"来的比2004年更为猛烈,宏观调控保持高度的紧张,经济增长和政策变动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应对"外部冲击"成为今年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长稳定最为关注的主线。 "外部冲击"是指开放的宏观经济中国际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国内经济产生的波动性影响(《现代经济词典》)。全球比较突出的例子是石油价格持
[期刊] 改革
[作者]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与宏观政策评价课题组 陈彦斌 刘哲希 陈小亮 谭涵予 吴韬
基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对2023年的宏观政策及其调控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从政策调控效果来看,2023年产出缺口与潜在增速缺口双双收窄,金融风险整体可控,宏观政策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稳定”目标。但也要注意到,产出缺口和潜在增速缺口依然为负,此外部分领域仍然面临潜在风险。从政策操作来看,2023年宏观政策稳中求进,积极有效地应对了内外部压力,但稳定政策的力度和传导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与结构政策的取向一致性有待加强。总体上,2024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建议采取“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改革”的一揽子大宏观政策组合,加强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使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从而提高宏观政策的整体调控效果,助力经济实现5%以上的增长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汝银
一、两种不同的改革路径一个人之所以要赞成和支持经济改革,是因为根据他的预期,改革可使他的境况得到改善。当存在着多种改革路径时,尽管“条条道路通罗马”,但理性的人们不会舍近求远或舍快求慢,而会极其现实地选择一条预期净收益最大的路径,选择一条最能使自身境况不断得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