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56)
2023(13996)
2022(11286)
2021(10542)
2020(8414)
2019(19390)
2018(19612)
2017(37035)
2016(20490)
2015(23399)
2014(23607)
2013(22873)
2012(20745)
2011(18548)
2010(19075)
2009(17499)
2008(17450)
2007(16037)
2006(14369)
2005(13057)
作者
(58182)
(48861)
(48000)
(45963)
(30697)
(23480)
(21965)
(18947)
(18642)
(17430)
(16583)
(16470)
(15434)
(15122)
(14835)
(14710)
(14523)
(14169)
(14023)
(13881)
(12112)
(11939)
(11756)
(11500)
(11024)
(10982)
(10886)
(10538)
(9858)
(9669)
学科
(85959)
经济(85856)
(58902)
管理(52498)
(50735)
(37289)
企业(37289)
农业(33878)
方法(31508)
数学(27503)
数学方法(26868)
中国(26867)
业经(24669)
地方(20978)
(19248)
(17931)
(15779)
(15376)
理论(14501)
(13070)
贸易(13057)
(13027)
银行(13007)
农业经济(12684)
(12622)
(12522)
(12488)
(12381)
发展(12376)
(12348)
机构
学院(287250)
大学(281205)
(110853)
经济(108005)
管理(107420)
研究(95444)
理学(91849)
理学院(90759)
管理学(88606)
管理学院(88096)
中国(76071)
(63679)
(60961)
科学(59698)
(50692)
农业(48383)
(48179)
业大(47299)
中心(46724)
(46536)
研究所(43062)
(40535)
师范(40179)
财经(38764)
北京(37894)
(37387)
(35088)
(33672)
(32804)
经济学(32076)
基金
项目(186699)
科学(146465)
研究(139824)
基金(132566)
(114730)
国家(113638)
科学基金(98066)
社会(87733)
社会科(82530)
社会科学(82508)
(75389)
基金项目(70086)
教育(63853)
自然(61995)
(61397)
编号(60597)
自然科(60567)
自然科学(60557)
自然科学基金(59409)
资助(53634)
成果(49133)
重点(41281)
(41155)
课题(41045)
(39735)
(37673)
国家社会(35759)
创新(35137)
(34980)
科研(34784)
期刊
(135625)
经济(135625)
研究(84384)
中国(67374)
(67071)
农业(45319)
学报(44255)
科学(42187)
(39708)
教育(36825)
管理(36690)
大学(35186)
学学(32931)
(29160)
金融(29160)
业经(28328)
技术(27405)
(21843)
问题(19940)
经济研究(18338)
财经(18159)
(17168)
图书(15947)
(15723)
农村(15609)
(15609)
农业经济(15287)
资源(14453)
统计(14206)
技术经济(13918)
共检索到445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马先标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由此阻碍了三农问题的破解和城乡协调发展。文章分析指出:以农户为单位的转移模式可以有序、有效地推动农村富余人口转移进城,促进中国城市化较快地发展,进而在稳健快速的城市化中推动三农问题破解和城乡协调发展。该转移模式集中体现为"三证一协议",而"三管道"资金供给与"三领域"资金投放、农户主劳力就业、准公共住房、生活补贴、目标城市的"准入"选择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其更具体的配套操作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凤山  阎国庆  任国岩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民数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因此 ,要想富裕农民 ,就必须减少农民。在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诸多制约因素明显的情况下 ,必须寻找有效途径和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建华  胡汉傈  许小宁  王燕华  王军明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提升少数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马先标  孙红兵  靳松  
扩大货币供给并将其投放到进城农户就业、住房与生活保障问题的解决上,等于开启了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引擎。顺利推进以户为单位的农业富裕人口转移,应同时作出一系列相关的农户转移制度安排,这涉及到以户为单位进行转移、"三证一协议"的转移方式、"保护性就业"与公共工程建设的"捆绑",实行目标城市的"准入"选择等方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庄晋财  
初步估计 ,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近 80 0 0万人 ,近年来通过向城市异地转移和进入乡镇企业就地转移 35 0 0万人左右 ,尚有 40 0 0多万滞留在农村。而且 ,上述两条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绩效目前出现下降的迹象。从现实来看 ,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 ,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 ,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我们认为 ,培育增长极 ,发展企业集群 ,建设小城镇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 ,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模式的创新方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关华  
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二元性更为突出并且具有较强的刚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越来越突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步伐;推进乡镇企业改革调整,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余士好  张永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安徽省“十一五”规划《建议》、《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安徽”,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努力实现全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战略构想,安徽省提出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雅丽  范秀荣  
借鉴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提出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目标,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于西部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稳步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吕世辰  任媛  
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在回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从转移的历史和现状入手指明与WTO直接相联系的转移,并进一步完善了WTO背景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思路: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领域,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活动空间,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来安排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坚持灵活多样的转移方式,并辅之以相应的土地政策,要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好服务工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青  
本文从分析“三农”问题入手 ,切入“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重大课题 ,遵循科学发展观之要求 ,提出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思路与相应对策 ,强调了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高度来把握与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产业间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是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转移。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揭示了我国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邵砾群  陈海滨  陈亚妮  陈波  
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以及剩余劳动力可能的转移途径的基础上提出"农户车间化"生产模式,即在政府公共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下,由农村合作社或者社会企业参与,农户分散生产统一经营的生产模式。以陕西杨凌为例对农户车间化模式实施的条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只要使农户获得816元/月的收入,农户参与度可达60%。自要能满足投资者对劳动力和利润的要求,投资者愿意参与该模式,政府应当在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李  
就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国外发达国家转移的作法,从劳动力资源化和资本化的理论分析出发,分析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以此得出,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富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素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后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强化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新  
本文是对中国农民创办乡镇企业的非经典转移路径的描述与分析。传统发展理论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只存在"农村一城市"这条单一的"经典路径",但是占相当比重的中国农民却通过创办农村工业实现了原地转移,该路径为"农村→农村工业"。本文认为非经典转移的短期绩效是能够降低当时转移成本,但从长期看可能会面临二次转移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