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08)
- 2023(15291)
- 2022(13064)
- 2021(11957)
- 2020(10405)
- 2019(23442)
- 2018(22924)
- 2017(44072)
- 2016(24168)
- 2015(26758)
- 2014(26253)
- 2013(25710)
- 2012(23438)
- 2011(20860)
- 2010(20500)
- 2009(18904)
- 2008(18770)
- 2007(16506)
- 2006(14029)
- 2005(12188)
- 学科
- 济(91903)
- 经济(91794)
- 管理(71096)
- 业(69109)
- 企(58159)
- 企业(58159)
- 方法(47881)
- 数学(42976)
- 数学方法(42486)
- 财(31514)
- 农(24382)
- 税(22084)
- 中国(21590)
- 税收(20611)
- 收(20440)
- 务(20246)
- 财务(20203)
- 财务管理(20164)
- 学(20065)
- 业经(19919)
- 企业财务(19271)
- 制(19122)
- 贸(18234)
- 贸易(18230)
- 易(17762)
- 农业(16080)
- 地方(15593)
- 银(15140)
- 银行(15072)
- 融(14413)
- 机构
- 大学(337182)
- 学院(336580)
- 济(133905)
- 经济(131332)
- 管理(131155)
- 理学(114811)
- 理学院(113582)
- 管理学(111517)
- 管理学院(110923)
- 研究(109216)
- 中国(82702)
- 科学(70705)
- 京(68610)
- 财(67095)
- 农(63071)
- 所(55722)
- 业大(55582)
- 财经(53474)
- 中心(51626)
- 研究所(51010)
- 农业(50344)
- 江(49060)
- 经(48781)
- 北京(41791)
- 经济学(41339)
- 财经大学(40134)
- 范(40064)
- 院(39496)
- 师范(39466)
- 州(38477)
- 基金
- 项目(236622)
- 科学(185957)
- 基金(174671)
- 研究(162615)
- 家(156079)
- 国家(154868)
- 科学基金(132282)
- 社会(104408)
- 社会科(99165)
- 社会科学(99133)
- 基金项目(93332)
- 省(91934)
- 自然(89717)
- 自然科(87737)
- 自然科学(87709)
- 自然科学基金(86201)
- 划(78774)
- 教育(74959)
- 资助(70743)
- 编号(63543)
- 重点(53883)
- 部(52055)
- 成果(50132)
- 创(49841)
- 发(49123)
- 科研(47328)
- 创新(46744)
- 计划(46184)
- 教育部(44180)
- 国家社会(44080)
共检索到4727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薛媛
文章以2009—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税收征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征管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掏空,这一结论在替换税收征管指标度量方式后依然成立;基于内部治理因素检验发现,企业内部治理与外部税收征管呈现替代作用,在股东治理和经理人治理更差时,外部税收征管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基于外部治理因素检验发现,企业外部治理与外部税收征管呈现互补作用,在外部媒体关注程度更高时,外部税收征管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文章研究从内外部治理角度丰富了税收征管与大股东掏空的相关文献。
关键词:
税收征管 大股东掏空 内部治理 外部治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郭孟竺 王艳丽
本文通过研究大股东掏空的成因、实现方式、影响因素、支持行为等方面,以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大股东掏空,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防范掏空风险,保护中小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关键词:
大股东掏空 治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万丛颖 张楠楠
本文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检验大股东行为对不同代理冲突的影响,分析其行为所产生的治理与掏空效应,并引入股权结构的交互项,检验股权结构对大股东行为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股东行为存在治理与掏空效应,其中现金股利的分配一方面能够降低股权代理冲突,另一方面对中小股东利益进行掏空。股权结构不是影响大股东行为的直接因素,而是对大股东治理和侵占效应存在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其中国有股股东对股权代理冲突的治理效应要高于非国有股股东,而对中小股东的侵占效应要低于非国有股股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国有股股东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关键词:
大股东行为 治理效应 掏空效应 股权结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园园 梁相 史燕丽
笔者从薪酬辩护理论的视角,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给高管薪酬激励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后,高管会将大股东掏空作为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增加在职消费。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较大的情形下,辩护能力增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这说明大股东掏空会成为高管薪酬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激励的效果。上市公司应注重优化股权结构,限制管理层权力的膨胀,才能促进高管薪酬激励效果的有效发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园园 梁相 史燕丽
笔者从薪酬辩护理论的视角,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给高管薪酬激励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后,高管会将大股东掏空作为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增加在职消费。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较大的情形下,辩护能力增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这说明大股东掏空会成为高管薪酬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激励的效果。上市公司应注重优化股权结构,限制管理层权力的膨胀,才能促进高管薪酬激励效果的有效发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学洪 章仁俊
在一个简单的框架下,笔者运用进化博弈理论从监督的角度分析了大股东与监管当局的博弈关系。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分析表明:监管当局的超额收益、正常收益、大股东的掏空金额、租金等初始条对博弈均衡的结果都将产生影响。借鉴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范式得出,不同的掏空金额会导致博弈双方出现多重均衡,但并非所有均衡点都具有安定性。
关键词:
掏空行为 监督 有限理性 进化博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小运 陈娟
约束大股东掏空行为对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乃至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启动这一准自然实验,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的治理效应。结果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启动抑制了标的公司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大股东掏空的动机、时机、能力会影响“沪港通”交易制度对大股东掏空的治理效应,即当股权质押较多、发行新股数量较多以及拥有较多关联方时,“沪港通”交易制度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的路径分析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通过改善公司自身信息披露质量和提高分析师关注度,增加大股东实施掏空行为的难度和成本,进而降低大股东掏空程度。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雷玲 周泽将 万明华
作为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形式之一,营商环境影响到微观企业财务行为的诸多方面,但有关其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及机制检验的研究尚且不足。基于此,文章以中国资本市场2008—2018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营商环境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与大股东掏空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相较于非国有企业,营商环境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揭示,优化营商环境可以改善内部控制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和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以上构成了营商环境抑制大股东掏空的主要影响路径。以上结论丰富了优化营商环境的经济后果相关文献研究,明晰了营商环境影响大股东掏空的作用机理,同时为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直接经验证据。
关键词:
营商环境 大股东掏空 产权性质 影响机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妍锦 冯建
本文从内生性视角出发,研究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侵占程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经Hausman检验发现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具有内生性。为此,本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运用3sLs回归以解决内生性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大股东侵占会降低公司绩效,同时公司绩效的降低又会刺激大股东进一步的侵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此外,实证检验还得出,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对大股东侵占和公司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侯晓红
在公司的所有权安排中,大股东拥有公司的控制权,有能力为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而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但是,当上市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时,大股东可能通过减少自己的侵占行为而使公司具有偿债能力,甚至会用自己的资源进行支持以防止公司破产。如果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低于大股东的预期水平,或者预期上市公司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时,大股东会以公司外部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而对上市公司进行掠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唐婧清 刘树海 张俊民
为了促进公司采用匹配于其治理环境的现金政策,从"掏空"与"支持"双重动机视角研究了大股东治理体制影响现金持有价值的机理。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13年的数据,使用门槛回归模型,将大股东治理体制细分为"制衡"与"独裁"两种类型,检验和比较了不同治理体制下的现金持有价值。实证结果表明,相比"制衡"型体制,"独裁"型体制下现金持有价值较低,并且这种差距在非国有公司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检验发现,"独裁"型体制增强了非国有公司中大股东的"掏空"与"支持"动机,以及国有公司中的"掏空"动机,但是并未增强国有公司中的"支持"动机。结论为,"制衡"型体制下公司应当持有较多现金,"独裁"型体制下应当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谢军
文章从大股东掏空的视角探究了现金股利政策的制度根源。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成长性对现金股利支付率具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现金股利政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即使大股东存在掏空的动机,第一大股东仍有较强的激励优化现金股利政策和公司资源配置;而且,第一大股东优化公司资源配置的激励随着其持股的增加而增强。第一大股东在决定现金股利政策时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投资决策的积极功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利红 刘国常
以A股公司为样本,以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审计治理效应的代理变量,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治理效应的变化。研究发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大股东"掏空"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具有揭示和抑制作用;但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的揭示和抑制作用下降。审计治理效应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为了顺利套现,存在购买审计意见的强烈动机,这一动机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显著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治理效应。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大股东掏空 审计治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艳林 杨松岩
我国会计准则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转回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从而为上市公司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空间,也为大股东减持掏空创造了条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乐视网高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形成原因、形成路径和最终目标。研究发现,乐视网递延所得税资产主要来源于非全资子公司亏损,乐视网一方面通过过度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粉饰了公司的经营业绩,抬高股票价格和公司总市值,另一方面大股东则通过择机减持掏空上市公司。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婷
文章选取2014—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股东掏空、融资约束对与高管薪酬粘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管薪酬黏性会因为大股东掏空行为而提升,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掏空行为越严重,薪酬粘性越高;融资约束低,高管薪酬粘性较大,且融资约束高低不会影响大股东掏空对高管薪酬的作用。大股东内部关联存在且独立董事独立性较差时,高管薪酬粘性大,大股东掏空才会导致粘性增大
关键词:
大股东掏空 高管薪酬粘性 融资约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