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98)
- 2023(8968)
- 2022(7343)
- 2021(6545)
- 2020(5655)
- 2019(12691)
- 2018(12420)
- 2017(24324)
- 2016(13138)
- 2015(14554)
- 2014(14228)
- 2013(14542)
- 2012(12997)
- 2011(11416)
- 2010(11651)
- 2009(11171)
- 2008(11494)
- 2007(10413)
- 2006(9463)
- 2005(8840)
- 学科
- 业(75035)
- 企(70338)
- 企业(70338)
- 济(60962)
- 经济(60895)
- 管理(57604)
- 方法(26887)
- 业经(25837)
- 财(25172)
- 农(22238)
- 税(21901)
- 税收(20456)
- 收(20288)
- 数学(19302)
- 数学方法(19199)
- 务(18687)
- 财务(18678)
- 财务管理(18670)
- 企业财务(17696)
- 农业(16806)
- 技术(15791)
- 和(14126)
- 策(13196)
- 划(12795)
- 中国(12190)
- 制(12042)
- 企业经济(11992)
- 理论(11770)
- 经营(11391)
- 技术管理(10419)
- 机构
- 学院(196719)
- 大学(188850)
- 济(85379)
- 经济(84008)
- 管理(82717)
- 理学(71045)
- 理学院(70448)
- 管理学(69699)
- 管理学院(69347)
- 研究(59151)
- 中国(48531)
- 财(44593)
- 京(38974)
- 农(36640)
- 科学(35681)
- 财经(34053)
- 江(31560)
- 经(30821)
- 所(30388)
- 业大(29354)
- 农业(28953)
- 研究所(26992)
- 中心(26610)
- 经济学(25128)
- 财经大学(24779)
- 北京(24136)
- 州(24130)
- 商学(23817)
- 商学院(23625)
- 经济管理(23370)
- 基金
- 项目(125784)
- 科学(100768)
- 基金(92790)
- 研究(92173)
- 家(80399)
- 国家(79634)
- 科学基金(70356)
- 社会(60782)
- 社会科(57891)
- 社会科学(57872)
- 省(50460)
- 基金项目(49310)
- 自然(45245)
- 自然科(44132)
- 自然科学(44120)
- 自然科学基金(43470)
- 划(40402)
- 教育(40041)
- 资助(37372)
- 编号(37179)
- 业(33390)
- 创(29751)
- 成果(28225)
- 重点(27571)
- 部(27507)
- 发(27409)
- 创新(26813)
- 国家社会(25737)
- 制(25328)
- 人文(23946)
共检索到298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静婷 杨默如
文章利用手工收集测算的2011—2020年285个地级市政府税收努力数据匹配上市企业数据,分析税收努力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税收努力显著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第二,税收努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税收努力对于非沿海企业、财政支出占比和税收返还比例较高城市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市属国企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效应。第三,税收努力通过缓解资源错配有效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上述结论表明,应充分发挥政府财税政策资源配置职能、建立健全政府税收征管机制和增强地方财政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
税收努力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错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申烁 李雪松 党琳
本文探寻了我国省级层面融资成本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降低融资成本对提升企业TFP的影响机制,并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融资成本与企业TFP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助于提升企业TFP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处理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融资成本主要通过影响资源错配作用于企业TFP。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融资成本对非国有企业、小型企业、非高新企业以及非僵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该类型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更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金融“脱虚向实”提供了参考。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曹婧
随着地方政府土地融资模式从土地财政转向土地金融,土地的金融属性成为评估“以地谋发展”经济贡献的关键变量。本文使用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数据和地级市土地融资数据,基于土地和金融资源双重错配的视角,考察土地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融资平台债务扩张引致的土地金融化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一效应在土地价格扭曲严重和非标债务占比较高的地区,以及非国有企业样本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土地金融化一方面通过强化土地引资竞争,造成低生产率企业以低成本购置大量工业用地;另一方面使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具有信贷优势的国有企业和以低成本占用土地的低生产率企业,由此产生的土地和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不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本文不仅拓展了已有文献关于土地出让影响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损失的研究,也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静 彭飞 毛德凤
运用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采取Hsieh等的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资源错配及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有、集体企业的资源错配较为严重,港澳台、外商企业则较低;中西部地区资源错配程度高于东部,中部高于西部;重工业企业资源错配高于轻工业。从企业TFP发展潜力来看,如果有效消除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错配,全部工业企业的总量TFP可提高51%以上,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总量TFP有望分别提高45%和18%以上。
关键词:
要素错配 资源错配 TFP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许敬轩
财政激励一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之一,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文章研究了财政激励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U型",即当税收分成率较小时,财政收入的边际效应大于损害经济的边际成本,此时财政激励的加强会导致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攫取,损害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当税收分成率较大时,财政收入的边际效应小于损害经济的边际成本,此时财政激励的加强会导致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援助,促进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且这种影响会因企业的产权性质而产生异质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许敬轩
财政激励一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之一,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文章研究了财政激励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U型",即当税收分成率较小时,财政收入的边际效应大于损害经济的边际成本,此时财政激励的加强会导致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攫取,损害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当税收分成率较大时,财政收入的边际效应小于损害经济的边际成本,此时财政激励的加强会导致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援助,促进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许敬轩
财政激励一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之一,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文章研究了财政激励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U型",即当税收分成率较小时,财政收入的边际效应大于损害经济的边际成本,此时财政激励的加强会导致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攫取,损害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当税收分成率较大时,财政收入的边际效应小于损害经济的边际成本,此时财政激励的加强会导致地方政府加强对企业的援助,促进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李淑云 杨俊
要素错配是中国经济转型阶段的重要特征,企业在要素错配下的行为选择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可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要素错配纳入企业存续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框架,发现企业存续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通过反事实模拟得出要素错配平均意义上延长了企业达到其TFP峰值时间约0.75年的结论;进而考察了要素错配对企业存续的影响,发现要素错配总体而言延长了企业的存续时间,且相比高效率企业,要素错配更倾向于延长低效率企业的存续时间,这是其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回归验证了这一假设。本文的结论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要素市场化进程、改善企业生存环境以及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俊青 苗二森
资源错配差异是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构建了资源错配、企业进入退出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微观机制,运用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资源错配会形成外生行业壁垒,致使企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边际生产力,直接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更高的税率和融资成本会进一步加重资源错配的扭曲效应。(2)当存在行业壁垒时,企业选择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缓解收入扭曲效应,内生地决定行业进入和退出门槛,进而导致市场承载过多的低效率企业。这不仅抑制了市场机制对企业的正常更迭效应,还挤压了企业的利润份额,影响了企业技术投资,最终致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和更换核心指标测度方法后,实证结果依然稳健。分样本研究还发现,资源错配的改善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璇 王凯丽 司海涛
僵尸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挤占扭曲了资源配置,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本文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利用改进后的CHK方法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考察僵尸企业对城市行业层面TFP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僵尸企业资产占比和数量占比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城市行业层面的TFP水平。在进行变换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和TFP度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样本进行估计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僵尸企业的资产占比和数量占比越大,城市行业层面上资源错配所导致的损失就越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僵尸企业对资源的挤占降低了要素边际报酬,导致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低下;二是僵尸企业占比的增加降低了正常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导致其投入要素边际成本增加。因此,积极合理处置僵尸企业是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文东伟
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本文测度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程度、方向及其演进趋势,并估计了中国制造业的潜在增长率。研究发现中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资本配置不足、劳动配置过度,且制造业整体的资源错配程度在下降,但国家所有权恶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中国制造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缩小了实际产出与有效产出之间的缺口,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资源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潜力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经济的发展转型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和调控,而在财政收入方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体现是政府对企业税收征管力度的控制。政府对企业的税收征管力度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转型。本文利用断点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税收征管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借以揭示政府税收政策在促进企业生产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会对企业发展产生负向影响,降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即由国税征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比由地税征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了3%左右。由此,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应当综合考虑利弊,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同时应通过财政支出和补贴等手段弥补征税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政府在调节经济发展中"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促进企业发展转型。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薛钢 张道远 王薇
以2010—2016年中国上市工业企业为样本,研究中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际激励效应。结果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对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对资源密集型企业的激励效应最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资本化加计扣除方式不利于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税率式优惠可能会削弱研发税收优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励效应,据此提出优化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方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经济的发展转型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和调控,而在财政收入方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体现是政府对企业税收征管力度的控制。政府对企业的税收征管力度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转型。本文利用断点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税收征管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借以揭示政府税收政策在促进企业生产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会对企业发展产生负向影响,降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即由国税征收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郝春虹 刁璟璐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县级全要素生产增长率、税收努力度和公共支出规模数据,使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税收努力度、公共支出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体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税收努力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微小的贡献率,而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具有较强的抑制效应。这说明一个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一定意味着全要素率增长提高与综合福祉水平的提升互为内生。制度改进、高储蓄率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动能主要是技术进步,尤其是发展中地区供给管理的侧重点是技术原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