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20)
- 2023(17146)
- 2022(14229)
- 2021(13075)
- 2020(11048)
- 2019(25186)
- 2018(24883)
- 2017(48760)
- 2016(25916)
- 2015(29058)
- 2014(28640)
- 2013(28349)
- 2012(26014)
- 2011(23254)
- 2010(23508)
- 2009(21846)
- 2008(21522)
- 2007(19138)
- 2006(16943)
- 2005(15312)
- 学科
- 济(121057)
- 经济(120948)
- 业(98987)
- 企(88044)
- 企业(88044)
- 管理(87555)
- 方法(55124)
- 数学(46015)
- 数学方法(45353)
- 财(36797)
- 业经(34587)
- 农(34381)
- 中国(30700)
- 地方(25770)
- 务(24813)
- 财务(24747)
- 财务管理(24706)
- 农业(24391)
- 企业财务(23459)
- 税(22139)
- 技术(21562)
- 制(21512)
- 税收(20670)
- 收(20493)
- 贸(20145)
- 贸易(20127)
- 理论(20044)
- 和(19852)
- 易(19496)
- 策(18145)
- 机构
- 学院(370445)
- 大学(362744)
- 济(157069)
- 经济(154164)
- 管理(150238)
- 理学(129353)
- 理学院(128121)
- 管理学(125917)
- 管理学院(125236)
- 研究(115258)
- 中国(91106)
- 财(78028)
- 京(75324)
- 科学(67217)
- 财经(60654)
- 农(57634)
- 江(56886)
- 所(56433)
- 经(55016)
- 中心(54082)
- 业大(51160)
- 研究所(50193)
- 经济学(47775)
- 北京(47355)
- 州(45166)
- 农业(44849)
- 财经大学(44740)
- 范(43992)
- 师范(43552)
- 经济学院(43264)
- 基金
- 项目(242344)
- 科学(193904)
- 研究(179230)
- 基金(177645)
- 家(152792)
- 国家(151439)
- 科学基金(133440)
- 社会(116004)
- 社会科(110362)
- 社会科学(110335)
- 省(96195)
- 基金项目(93090)
- 自然(85711)
- 自然科(83865)
- 自然科学(83850)
- 教育(83182)
- 自然科学基金(82401)
- 划(79447)
- 资助(73754)
- 编号(72818)
- 成果(57316)
- 发(55189)
- 重点(53897)
- 部(53660)
- 创(53278)
- 课题(49674)
- 创新(49131)
- 国家社会(48300)
- 教育部(46882)
- 业(46476)
- 期刊
- 济(174720)
- 经济(174720)
- 研究(110704)
- 中国(71166)
- 财(62942)
- 管理(61050)
- 农(52974)
- 学报(49163)
- 科学(48252)
- 大学(38875)
- 技术(37484)
- 学学(36864)
- 教育(36693)
- 农业(36577)
- 融(34781)
- 金融(34781)
- 业经(30896)
- 财经(29889)
- 经济研究(28243)
- 经(25654)
- 问题(22691)
- 业(21721)
- 技术经济(21100)
- 统计(19957)
- 策(18759)
- 务(18334)
- 商业(18245)
- 贸(17694)
- 财会(17559)
- 现代(17280)
共检索到557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仁月 马海涛
在国家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多种税收优惠方式用于激励企业研发投入,这些税收优惠方式是否取得了预期效应?多种优惠政策同时实施是否存在政策资源的浪费?笔者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税收优惠方式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税收优惠方式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率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果并不显著;多种税收优惠方式同时实施存在激励效应相互抵减。因此,为了提高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激励的效应,笔者建议应加大直接优惠力度,扩大税率优惠的适用范围;使促进企业研发的优惠成为行业的"普惠性"优惠政策,取消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行业限制;企业应注重多种税收优惠方式的合理搭配,避免抵减效应。
关键词:
税收优惠方式 研发投入 双重差分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洁莉 汤佩 蒋占华
本文以我国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2007—2012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验证其研发投入、实际所得税率与其风险、业绩的相关关系。通过实证检验,本文得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尚未对业绩产生正面影响,反而呈现出微弱的负面影响效应;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与破产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现阶段因税收优惠政策所导致的税负减免对于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仍未达到预期效果等结论,为科技兴农与研发优惠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一定理论素材与有益参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译 徐焕章
为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政府加大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以及扣除范围。要想准确地评估政策实施效果,既要考虑政策对创新投入的影响,还要关注政策实施的异质性。本文以2012-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DID方法评估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前后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从实施效果来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投入。进一步研究发现:实施效果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国有制造业企业、非高技术及低发展能力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投入实施效果最为显著,但对西部地区、非国有制造业、高技术和高发展能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效果欠佳。此研究针对切实帮助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实现政策助企纾困的目标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制造业企业 创新投入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翟华云 李倩茹
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的重要方式,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考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利用文本挖掘和人工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从二维角度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以2009—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采用多时点DID模型,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来提高审计质量;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而商业模式创新作用并不明显;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审计质量的提高主要出现在盈利、机构持股较高及非国有企业里,并且在2015年国家实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产业政策方案后,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审计质量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结果拓展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审计后果,为注册会计师应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错报风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正平 陈璐
本文以中国2011-2022年295个城市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显著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地方征信平台建设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缓解信息不对称两种机制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此外,当地征信链建设将强化地方征信平台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对东部和中部城市、重点城市和社会信任水平较高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西部城市、一般城市和社会信任水平较低地区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卫忠 许龙 张同建 徐红梅
实证性的研究检验江苏省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揭示税收优惠对研发投入的直接和间接促进机理,提出税收优惠的改进方向和小微企业的响应措施,从而更为有效地推进小微企业的研发投入,并增进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
关键词:
小微企业 税收优惠 研发投入 交互效应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杨大凤
我国自2004年进行增值税改革试点,2009年在全国推广。本文以140家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研发强度的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研发投资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增值税转型 研发投资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贺康 王运陈 张立光 万丽梅
定量评估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果,对于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利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3-2017年的样本数据,创新性地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作为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税收优惠对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加计扣除政策起到了预期效果,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显著提高;加计扣除政策的激励效果存在异质性,对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市场化地区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激励效果更好。文章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加计扣除政策的激励效果,并对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税收激励 加计扣除 企业创新 双重差分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陈远燕 何明俊 冯文芸
在国家鼓励创新的一系列政策中,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被寄予了厚望。本文将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验组,将天津、深圳和广州等三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对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模型,通过2006-2014年度的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实证分析了2010年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研究发现,中关村鼓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享受该政策的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增长了34%;股权奖励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果不明显;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研发人力资源越充足的企业,研发投入越多。该结论对于我国鼓励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陈远燕 何明俊 冯文芸
在国家鼓励创新的一系列政策中,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被寄予了厚望。本文将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验组,将天津、深圳和广州等三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对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模型,通过2006-2014年度的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实证分析了2010年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研究发现,中关村鼓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享受该政策的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增长了34%;股权奖励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果不明显;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伟东 张延群
选取2011-2019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探究企业获得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融资约束与税收优惠负相关,与财政补贴正相关;(2)国有企业仅获得财政补贴的概率高于非国有企业;(3)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税收优惠政策;(4)企业前期R&D投资会提高当期企业同时获得两种政策工具的可能性;(5)成熟型企业获得财政补贴的概率较高,成长型企业获得税收优惠的概率较高。基于此,应对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要“双管齐下”,运用财政补贴政策推动中小型和成长型R&D企业的发展。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陈洪涛 崔旭 曾辉祥 王彬龙
融资约束是掣肘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知名事务所分所落户能否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仍有待探索。基于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将“四大”分所落户视作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其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四大”分所落户显著缓解了当地企业融资约束程度。机制检验及进一步研究发现,“四大”分所落户通过改善当地营商环境和提升企业透明度两个渠道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且缓解效果因企业性质和内外部治理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为深入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优、做专做精提供参考,同时也对破解企业融资困境,促进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赵敬文
我国引进融资融券制度是完善证券市场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DID双重差分模型以及配对样本,考察了卖空机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卖空机制的引入使得融券标的企业的审计收费有所提高;分析师跟踪人数越多,融券标的企业的审计收费提高程度会越弱;当股权结构适度集中时,这种"提价效应"会消失。此外,本文还考察了卖空机制对异常审计收费的影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钟高 刘文庆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考察信息披露监管模式由“辖区监管”变更为“分行业监管”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分行业信息披露监管模式的实施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且对于低质量信息披露以及高盈余管理行为的上市公司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代理成本是其发挥抑制作用的重要路径。在排除了替代性解释和内生性问题以及通过安慰剂检验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税收优惠、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系统-GMM方法的实证研究
低碳试点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检验
异地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多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财务效应——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检验
卖空真的会促进企业的创新投资吗?——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检验
碳排放权交易、企业特征与ESG表现——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检验
税收优惠、财务冗余与研发投资——基于门槛效应和Ⅳ-2SLS模型的实证分析
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非上市公司20万户企业的实证分析
金融市场发展、两税合并与企业资本结构——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