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01)
- 2023(6031)
- 2022(5149)
- 2021(4620)
- 2020(4064)
- 2019(8894)
- 2018(8792)
- 2017(16925)
- 2016(9387)
- 2015(10442)
- 2014(10371)
- 2013(10203)
- 2012(9299)
- 2011(8136)
- 2010(8131)
- 2009(8086)
- 2008(8426)
- 2007(7598)
- 2006(6860)
- 2005(6436)
- 学科
- 管理(39372)
- 业(33507)
- 企(30918)
- 企业(30918)
- 济(30640)
- 经济(30561)
- 财(23023)
- 税(21723)
- 税收(20273)
- 收(20104)
- 务(15393)
- 财务(15373)
- 财务管理(15333)
- 企业财务(14634)
- 制(12649)
- 方法(11629)
- 数学(9714)
- 数学方法(9600)
- 体(8796)
- 中国(8535)
- 业经(8214)
- 体制(7703)
- 农(7553)
- 财政(6927)
- 银(6812)
- 银行(6805)
- 行(6254)
- 融(6122)
- 金融(6120)
- 学(5705)
- 机构
- 大学(128231)
- 学院(128189)
- 济(53217)
- 经济(52112)
- 管理(48045)
- 理学(40798)
- 理学院(40395)
- 研究(40360)
- 管理学(39886)
- 管理学院(39641)
- 财(37944)
- 中国(33160)
- 财经(26930)
- 京(26208)
- 经(24136)
- 科学(21832)
- 江(21235)
- 所(19877)
- 财经大学(19726)
- 中心(18329)
- 经济学(17039)
- 研究所(16881)
- 北京(16449)
- 州(15917)
- 农(15838)
- 经济学院(15291)
- 省(15090)
- 业大(15018)
- 院(14888)
- 商学(13889)
- 基金
- 项目(78792)
- 科学(62501)
- 研究(59689)
- 基金(58667)
- 家(50159)
- 国家(49771)
- 科学基金(43286)
- 社会(39642)
- 社会科(37668)
- 社会科学(37658)
- 基金项目(30632)
- 省(29524)
- 教育(26819)
- 自然(26406)
- 自然科(25793)
- 自然科学(25788)
- 自然科学基金(25343)
- 划(24653)
- 编号(24002)
- 资助(23650)
- 制(22022)
- 成果(21292)
- 部(18137)
- 性(17676)
- 重点(17596)
- 国家社会(17010)
- 创(16574)
- 课题(16383)
- 教育部(16164)
- 项目编号(15867)
共检索到208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周优 刘琦
税务执法"首违不罚"制度是由基层实践推动的"回应型立法",其蕴含着柔性执法的新理念,有利于良性征纳关系的形成。地方性试点与全国性立法间的规范冲突以及《行政处罚法》与《税收征管法》间的衔接缺位制约了"首违不罚"制度的有效落实,应将其立法权限统一于国家层面,充分考量税收征管领域的特殊性。当前,"首违不罚"制度仍存在地方性试点与全国性立法间的规范冲突、《行政处罚法》与《税收征管法》间的衔接缺位等适用困境,可以从统一立法权限、厘清制度边界、完善机制衔接等方面对税务执法"首违不罚"制度进行完善,着力提升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胡彦伟
"首违不罚"制度是行政相对人第一次发生违法行为且违法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行政机关可以对其不予行政处罚的法律制度。实行"首违不罚"有利于优化税务执法方式、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但当前"首违不罚"制度仍存在适用前提条件不明晰、"首违"未界定范围、"不罚"的种类单一、"首违不罚"的适用程序不合理等问题,可以从明确"首违不罚"危害后果轻微的范围、明确"首违"的界定范围、将"首违不罚"适用程序调整为简易程序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等方面对"首违不罚"制度进行优化,确保这一优化执法方式的举措更好落地。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志朋
【目的/意义】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作出的庄严承诺,阐释其法理基础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建构及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保障人权理念是“双碳”目标的法理基础。“双碳”目标面临国内法与国际法效力衔接、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实践效果欠佳等现实挑战。【结论/发现】需秉持教义学姿态,基于当前法律规范体系,综合采用多种法律方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初步规范空间和法治路径。未来需要从法律治理机制转变、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完善以及司法参与治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塑造,最终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黄渊
税务行政执法承诺制是提高行政效率,改善税务机关与社会公众关系的一种执法制度。目前,我国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行政实践,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为进一步完善税务行政执法承诺制,应正确理解其涵义、严格规范其内容及加大其监督力度。
关键词:
行政执法承诺制 税务 行政效率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江湘瑞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胡俊坤
我国现行税务行政处罚制度在漏税、抗税、骗税以及罚款的标准等方面尚存在不完备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胡春武
本文认为税务公开制度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基础和前提,税务公开的根本目的是真正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也只有实行税务公开才能将保护纳税人权益落到实处。但是,就当前具体情况而言,税务公开尚在观念认识、制度建设、税务公开的具体内容以及管理与监督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为此,本文提出相关具体建议。
关键词:
税务公开 征纳关系 纳税人保护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亚松
从当前税收实际工作情况看,由于缺少明确的强制性规定,税务执法说明理由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分析说明理由制度的法理基础、审视税务执法说明理由的制度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税务执法说明理由制度的构建建议,对于完善税收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化解征纳争议、加快税收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税务执法 说明理由 执法程序 税收法制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琦
税务约谈执法是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税款征收程序与税务检查程序的联结点。作为一种灵活柔性的征管方式,税务约谈蕴含了协商式执法、纳税人中心主义以及合规性督导等新型执法理念,有利于形塑和谐良性的税收征纳秩序。与此同时,税务约谈顶层设计的规范缺失、法律性质的不够明确以及地方试点的非均衡发展弱化了其正当性基础,进而影响了制度运行的实际效果。当前,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时代需求进一步凸显了税务约谈执法的现实意义,其制度构建的着力点在于提升立法层级、细化权利义务、拓宽应用场域和完善机制衔接。
关键词:
税务约谈 协商式执法 税收征管 税收共治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周彤欣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税务筹划是对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很多利益群体,并会对相关群体带来影响。一、税务筹划对企业自身的影响根据"经济人"假设,企业具有"纳税理性",在特定的税收环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曾远
税收行政“首违不罚”制度承担着实践包容审慎理念,化化营商环境,实践税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功能。在应对多次税收违法类型案件的“首违不罚”智能裁量出现了争议性判例,表明存在智能裁量的结果统一性与个案裁量差异性的冲突,对智慧税务所倡导的裁量标准统一理念形成了挑战,进而对包容审慎理念的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人机互动的裁量过程中贯彻包容审慎审理念要点是要把握住裁量基准的审慎性和裁量过程的包容性,通过构建技术正当程序,明确包容审慎裁量要素与加强内部程序控制,运用比例原则审查,实现税收行政“首违不罚”智能裁量的法律控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竹林 王征兵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在职业、地域和身份上向市民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时序环节。每一环节的推进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支持。由于特殊的二元制度使然,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缺失与制度不当同时并存,阻碍了市民化的进行。以正义与公平为逻辑起点,以制度变迁的低成本为原则,进行农民工市民化的土地退出制度、户籍进入制度、社会保障融合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关键。
关键词:
农民工市民化 制度安排 制度变迁
[期刊] 征信
[作者]
闫晴 马苗
随着技术治理理念的广泛推行,区块链赋能数据交易定价的技术优势日益凸显,可促进数据交易定价利益分配公平、优化数据交易定价秩序并提高数据交易定价的结果公信力。我国应依托区块链技术完善数据交易定价立法体系,提升参与主体能力,准确衡量数据真实价值,提高定价策略适用的科学性,重塑利益分配格局并确保风险预警的及时性,从而保障数据交易活动的高效运行,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区块链 数据交易定价 利益分配 风险预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罗燕
班集体作为我国高校独特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诸多制度要素(高等教育学年制、统包制和政治辅导制)构建基础上才得以确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班集体所赖以存在的核心制度要素发生了变迁。从符应论分析我国高校班集体制度变迁的趋势,发现作为一种社会化体系班集体从基于社会控制的外化式模式向基于个体构建的内化式模式转变。而从个体身份认同理论分析则发现加强学生的集体性身份认同,帮助他们完成与群体和社会进程的意义连接,既是我国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教育目标,亦是我国高校班集体建设的路径选择的结论。
关键词:
高校班集体 自我身份认同 集体性身份认同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邓达江
物流金融创新催生的动产动态质押负载着浓重的中国本土特色,并兼顾了质权的担保力与质物的流动性,得到《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55条的明确认可。在融资担保实践中,动产动态质押有委托监管、统一授信和物流金融服务机构三种运作模式,并存在监管人(或质权人)库监管、第四方企业库监管和出质人库监管三种监管情形。简易交付说、指示交付说、共同占有说、占有改定说均有失偏颇,不能作为甄别动态质押设立与否的判断标准。无论何种运作模式与监管情形,设立动产动态质押均需出质人将质物现实交付监管人或动态质权人。经面向实践之检验和对质押规则之剖析可知,交付仅为动产(动态)质押的设立要件,其公示动产(动态)质权是一种"臆想";占有主要为质权人强化质权担保力的一种方法,其公示动产(动态)质权是一种"错觉"。鉴于交付与占有均无法公示动产(动态)质权,未来动产动态质权应以登记为公示形式并纳入统一的动产担保登记公示制度。登记实行统一的公示对抗主义,核心功能为披露担保信息、确定清偿顺位。统一登记后,同一存货动产上留置权、动产浮动抵押权、仓单质权、动产动态质权竞存时,应依如下规则确定彼此之清偿顺位:法定留置权优于其他意定动产担保权;以登记时间先后确定意定动产担保权的清偿顺序,登记时间相同的,按债权比例清偿;登记的意定动产担保权优于未登记的意定动产担保权;均未登记的,直接占有优先,即动产动态质权优于仓单质权,仓单质权优于动产(浮动)抵押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