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96)
2023(12790)
2022(10465)
2021(9276)
2020(7878)
2019(17456)
2018(17037)
2017(34149)
2016(18313)
2015(19964)
2014(19801)
2013(19820)
2012(18130)
2011(16055)
2010(16138)
2009(15596)
2008(15714)
2007(14429)
2006(12998)
2005(12263)
作者
(50802)
(42597)
(42521)
(40479)
(27085)
(20122)
(19081)
(16340)
(15975)
(15188)
(14864)
(14239)
(14107)
(13594)
(13585)
(12955)
(12733)
(12324)
(12117)
(12020)
(10748)
(10393)
(10300)
(9863)
(9611)
(9523)
(9476)
(9352)
(8403)
(8212)
学科
(88659)
经济(88536)
(83840)
(76402)
企业(76402)
管理(73312)
方法(35515)
(33801)
业经(28884)
数学(27497)
数学方法(27349)
(26741)
(22450)
财务(22434)
财务管理(22411)
(22256)
(21598)
企业财务(21316)
税收(20792)
(20615)
中国(20143)
农业(19533)
地方(19160)
技术(17191)
(16568)
(15414)
(15269)
(14792)
体制(14552)
(13502)
机构
学院(267892)
大学(262021)
(121545)
经济(119508)
管理(107416)
理学(92247)
理学院(91357)
管理学(90377)
管理学院(89857)
研究(84815)
中国(68572)
(64455)
(53199)
财经(49421)
科学(47400)
(44712)
(42354)
(41723)
(40461)
经济学(38540)
中心(38119)
研究所(36805)
财经大学(36292)
经济学院(35017)
业大(34345)
北京(32981)
(32390)
商学(31571)
商学院(31297)
农业(31274)
基金
项目(171393)
科学(138994)
基金(128315)
研究(128304)
(109685)
国家(108743)
科学基金(96331)
社会(87255)
社会科(83035)
社会科学(83018)
基金项目(67737)
(67073)
自然(59538)
自然科(58207)
自然科学(58194)
自然科学基金(57270)
教育(56962)
(54410)
资助(51201)
编号(49919)
成果(39833)
(38942)
(38907)
(38579)
重点(38521)
(37868)
国家社会(37285)
(37194)
创新(35591)
教育部(34140)
期刊
(140461)
经济(140461)
研究(85829)
(53894)
中国(49397)
管理(45537)
(38323)
科学(34342)
学报(33875)
大学(26981)
(26483)
金融(26483)
学学(26078)
农业(25966)
财经(25240)
业经(23982)
技术(23286)
经济研究(22914)
(21782)
教育(18739)
问题(18585)
(17888)
(16155)
技术经济(15753)
(15530)
财会(14498)
税务(14362)
(14144)
现代(13696)
商业(13470)
共检索到409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贾婷月  
税制结构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生产和消费行为,对产业发展趋势与结构的转变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2003-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分析当前我国税制结构与制造业增长及技术结构转型的内在联系,判断现行的税制设计是否对制造业结构转型产生制度障碍。实证结果表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的提高不利于制造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规模的扩大,但个人所得税相对地位的提升却有利于促进制造业向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的结构转型。因此,增值税减税政策与推行分类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利于扩大实体经济规模并推动实体经济升级,但需要注意避免减税带来的税负向终端制造业的税负转嫁,以及个人所得税占比增长对低端制造业的负向冲击。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凯捷  
工业制造业跨区域分工已成为世界生产体系中的显著特征。本文希望从这一分工的特征和差异性出发,去研究服务业不平衡增长的机制。文中利用模型和经验实证表明制造业跨区域分工的状态和差异将会通过中间需求力量来影响产业结构和服务业水平呈现不平衡的发展变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于泳波  周子为  易子涵  王利军  
本文以2005—2018年的省级数据为样本,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市场潜能的关键作用并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从技术流入与输出双向视角检验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区域间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先进制造业集群显著促进了区域间技术转移,对技术流入与输出的促进作用无显著差别;产业结构升级对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区域间技术转移的过程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其作用仍有待提升;市场潜能仅对后半段中介路径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市场潜能越大越能强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间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且对技术流入的调节效应更强。基于此,本文提出政策启示如下:鼓励各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差异化发展,强化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垂直关联,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以及在低集群地区充分挖掘区域市场潜能。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阳扬   陈丽娴   许容清  
基于企业内部视角,构建省份配对数据实证探究区域间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跨地区投资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区域间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显著促进了企业跨地区投资,主要通过降低地区间交易成本和提高地区间服务要素联系的路径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企业跨地区投资业务类型,区域间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均显著促进企业跨地区投资制造业和服务子公司;从要素密集型视角看,只有区域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有效促进企业跨地区投资;从投入行业视角看,区域间制造业投入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均显著促进企业跨地区投资;从地理位置视角看,区域间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提高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母公司在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子公司,还显著促进了南部地区母公司在北部地区投资子公司。上述结论拓展和丰富了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并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梁红梅  郭晓辉  张卫峰  
税制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对1995—2014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和消费支出有效税率的测算,分析其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表明:劳动收入有效税率总体偏低,资本收入有效税率处于高位,消费支出有效税率平稳上升;劳动收入有效税率东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最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背离;资本收入和消费支出有效税率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契合;税制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各区域均当期即现,但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劳动收入税率变动有利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资本收入和消费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毅夫  章奇  刘明兴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金融结构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实体经济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以及不同的金融中介在企业融资中相应的比较优势。本文从金融结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的角度 ,通过对全球制造业 1 980 - 1 992年数据的经验分析 ,试图证明一国的金融结构必须要和产业规模结构相匹配。我们主要考察了金融结构的两个主要内容 :一个是银行业的结构 ,即信贷资产在不同规模等级的银行间的分布状况 ;另一个是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 ,即金融资产在银行和股票市场之间的分布状况 ,或者说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比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只有当金融结构和制造业的规模结构相匹配——即在一个以大企业为主的经济中 ,存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小平  卢现祥  
结构变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本文使用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在1985~2003年的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得到三个基本的结论:第一,如果不考虑Verdoorn效应,估算结果有可能产生误差。生产要素从低Verdoorn弹性值的行业转移到高Verdoorn弹性值的行业有利于生产率的增长,反之相反。第二,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并没有导致显著的“结构红利假说”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制造业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中,劳动和资本要素并没有向高生产率增长率的行业流动。第三,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更偏向于“yeast-process”而不是“mushro...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敏  
本文使用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和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国内区域价值链的角度审视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分工格局及其变化。本文的分析表明,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逐步实施、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下,东部、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在多数制造业行业上具备优势,中部地区在资源密集的中等技术水平制造业上具备优势,京津地区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水平制造业上具备优势,西部地区承接了部分低技术水平的污染行业,原有产业基础较好的高技术水平制造业也得到较快发展。本文认为,构建国内区域价值链、实现国内区域间产品内分工,可实现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以此为基础,中国企业可与"一带一路"上的相关国家展开合作,构建以中国企业为"链主"的全球价值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俞文华  
本文基于2000年和2009年全国R&D资源清查统计数据,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R&D投入增长绩效差异及引致这种差异的结构和竞争力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大多数省份制造业R&D增长绩效差异主要受其竞争力效应影响的结论。各省份要进一步驱动R&D增长就必须提升其创新竞争力,特别要采取有效政策以加快创新要素聚集、改善创新环境并提升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活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冀刚  黄继忠  
该文从外部性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出发,尝试在理论上探讨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分别对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增长之间关系的约束作用问题。进一步,通过构建外部性成长指数,并采用Hansen(1999)提出的门槛面板模型考察不同外部性强度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对其实际增长和趋势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与其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会因为外部性强度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具体表现为,当外部性强度较低时,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与装备制造业产业增长呈现负相关性,即在这一阶段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苏红键  赵坚  
本文基于长三角经济圈地级单位两位数制造业2001—2008年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圈内部制造业增长的空间结构效应。结果发现:在经济圈内部,两位数制造业绝对地理集中度与产业增长显著负相关,表明经济圈范围内存在广域集聚经济,经济圈范围内制造业结构趋同是合意的;长三角经济圈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但经济圈内部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与产业增长显著负相关,表明经济圈内部城市可以围绕圈域主要制造业实现相对多样化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和利用广域集聚经济。由于分析结果不同于广泛接受的观点,本文进一步从区域研究单元和细分产业角度说明了研究结果差异性的原因,并基于职能分工观点解释了经济圈制造业广域集聚经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慧文  
理论上,产业转移通过数量增长效应机制和质量增长效应机制共同作用于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但基于双期DID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2005—2012年间,产业转出抑制了转出地的经济增长,但推动了转入地的经济增长,效应大小均与转移规模呈正比。2012年之后,产业转出推动了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对转入地的正向推动作用却逐渐减弱,作用大小与转移规模均呈反比。而且,现阶段我国制造业跨区域转移的贡献更多表现为数量增长效应。统计学意义上,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产业转移通过产业集聚、技术溢出、要素流动和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尚未发挥,我国制造业在东部地区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并没有改变。而且,政府兜底式的产业转移成本分担机制导致产业转移的不可持续和无根性,不利于转入产业与当地产业的耦合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洁玉  郭琪  周沂  贺灿飞  
本文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制造业为切入点,研究转型时期特有的市场分割现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关注这一影响的区域与产业差异。在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将不同地理尺度上的市场分割分为国际市场分割、国内市场分割和地理分割,构建了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线性模型。以中国2003-2009年制造业数据为基础建立城市面板模型,采用随机效应估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3种市场分割中,国际市场分割、地理分割对中国制造业增长影响显著。②从区域差异来看,对东部地区制造业增长影响显著的是国际分割和地理区位上的分割;对中部地区制造业增长影响显著的是地理分割,包括地形和区位上的分割;对西部而言,地形上的分割影响显著。③从产业差异来看,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显著的分别是国际市场分割、地形分割和国内市场分割。未来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切实减少相应的市场分割,对于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慧文  
理论上,产业转移通过数量增长效应机制和质量增长效应机制共同作用于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但基于双期DID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2005—2012年间,产业转出抑制了转出地的经济增长,但推动了转入地的经济增长,效应大小均与转移规模呈正比。2012年之后,产业转出推动了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对转入地的正向推动作用却逐渐减弱,作用大小与转移规模均呈反比。而且,现阶段我国制造业跨区域转移的贡献更多表现为数量增长效应。统计学意义上,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产业转移通过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