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0.2.159.211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48)
2023(17530)
2022(14767)
2021(13407)
2020(11345)
2019(25586)
2018(24817)
2017(48177)
2016(25855)
2015(28656)
2014(28321)
2013(28015)
2012(25500)
2011(22819)
2010(22754)
2009(21105)
2008(20321)
2007(17848)
2006(15697)
2005(14228)
作者
(73370)
(61614)
(61186)
(58573)
(39087)
(29489)
(27860)
(23705)
(23303)
(21807)
(21211)
(20593)
(19721)
(19371)
(19339)
(19125)
(18289)
(17940)
(17648)
(17613)
(15432)
(14912)
(14910)
(14117)
(13846)
(13840)
(13574)
(13066)
(12428)
(12012)
学科
(121058)
经济(120919)
管理(79040)
(72634)
(59978)
企业(59978)
方法(49637)
数学(44331)
数学方法(43780)
(33871)
(28860)
中国(28139)
地方(25884)
业经(24385)
(23457)
(22721)
(22253)
税收(20795)
(20620)
(20271)
财务(20208)
财务管理(20170)
农业(19497)
企业财务(19252)
(18219)
贸易(18207)
(17661)
(17364)
环境(17067)
(16728)
机构
学院(367281)
大学(367157)
(161771)
经济(158779)
管理(140250)
研究(124641)
理学(121695)
理学院(120361)
管理学(118308)
管理学院(117614)
中国(93186)
(78830)
(74935)
科学(73757)
(61923)
财经(61856)
(59240)
中心(56741)
(56160)
研究所(55865)
(54751)
业大(53283)
经济学(51859)
经济学院(46531)
北京(46307)
农业(46155)
财经大学(45981)
(44914)
(44836)
师范(44390)
基金
项目(249870)
科学(198603)
基金(185257)
研究(179935)
(162300)
国家(161053)
科学基金(139190)
社会(118676)
社会科(112819)
社会科学(112791)
基金项目(97558)
(96204)
自然(89502)
自然科(87494)
自然科学(87473)
自然科学基金(85973)
教育(82988)
(80839)
资助(75768)
编号(69995)
重点(56610)
成果(56571)
(56205)
(53629)
(52050)
国家社会(50842)
(49233)
创新(48893)
教育部(48841)
课题(48216)
期刊
(176938)
经济(176938)
研究(113158)
中国(68591)
(62739)
学报(57273)
(53040)
管理(52942)
科学(52252)
大学(44450)
学学(42608)
农业(35626)
教育(32474)
技术(32429)
(32154)
金融(32154)
财经(31308)
经济研究(30329)
(27040)
业经(26122)
问题(22806)
技术经济(19079)
统计(18512)
(18508)
(17683)
(17200)
(17194)
(16885)
(16385)
财会(15894)
共检索到545402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于井远  
提升直接税占比、优化税制结构是构建我国现代税收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也有利于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使用2007—2018年地级市数据评估了税制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税制结构优化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而企业家创新精神是其重要的影响机制,且表现为非线性关系;通过更换被解释变量和测度方法、改变样本范围、使用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效应突出表现在经济较发达城市、大城市、市场化程度以及政府创新支持程度较高的城市,而在经济欠发达城市、中小城市、市场化程度以及政府创新支持程度较低的城市,影响并不十分显著。本文从优化税制结构视角为如何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红蕾  覃伟芳  
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和Hicks-Moorsteen指数对1980-2011年中国省际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估算、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包容性TFP比传统TFP小得多,效率变化、技术进步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即不考虑收入差距大大高估了中国的TFP。东部地区包容性TFP增长率比中西部高,表明中国包容性经济增长存在区域失衡,经济增长的包容性仍比较低下,而且东部比中部、西部的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中国包容性TFP增长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资利用、要素结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化、地区经济的开放度和基础设施投资都与包容性TF...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影  张鹏  
为把握经济包容性增长情况,从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TFP)评价视角考察城市群包容性增长水平。基于2006—2019年城市数据,运用全局Malmquist-Lenberger模型(GML模型)测算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包容性TFP指数,然后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城市群包容性TFP增长的分布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群整体包容性TFP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群内部包容性TFP差异总体扩大,技术效率是促进包容性TFP增长的主要来源。(2)三大城市群包容性TFP增长具有空间异质性,长三角包容性TFP增长水平整体上优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且其包容性TFP差异呈总体缩小趋势。(3)城市群整体及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包容性TFP增长均存在拖尾和极化特征,而珠三角城市群无明显的拖尾现象且极化趋势逐渐减弱。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豪  何宇  张建华  
传统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忽视了行业间的相互影响,实际上部门行业之间往往彼此关联,甚至相互依存。鉴于此,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TFP)溢出效应的视角,利用1997—2015年部门行业数据,测度了中国东中西区域以及30省市、自治区七大部门的要素投入(资本与劳动)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部门间TFP的溢出贡献。研究发现:东部工业在部门TFP溢出的贡献下基于效率驱动,其他行业均基于要素驱动;部门间溢出效应呈现东中西差异,东部溢出最大,中西部次之;各省市增长动力差异明显,应针对性的制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豪  何宇  张建华  
传统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忽视了行业间的相互影响,实际上部门行业之间往往彼此关联,甚至相互依存。鉴于此,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TFP)溢出效应的视角,利用1997—2015年部门行业数据,测度了中国东中西区域以及30省市、自治区七大部门的要素投入(资本与劳动)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部门间TFP的溢出贡献。研究发现:东部工业在部门TFP溢出的贡献下基于效率驱动,其他行业均基于要素驱动;部门间溢出效应呈现东中西差异,东部溢出最大,中西部次之;各省市增长动力差异明显,应针对性的制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自然  陆明涛  
本文在重新估算1978~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市资本、劳动与实际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了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各省区市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各年度资本与劳动要素份额等变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各阶段TFP增长及其子项目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TFP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及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79~2011年期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着抑制作用,技术进步是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中、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华  董艳玲  
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涵盖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理念,可有效观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文章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包容性绿色索洛模型以及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测度体系,使用U-SE-SBM-DEA模型和全局参比ML指数测算2006-2018年中国30个省市的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从区域和结构双重视角全面考察其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中国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稳步提高态势,技术进步贡献最大;四大区域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东北地区水平低且提高慢的现象应引起重视。(2)南方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明显高于北方,2016年赶超北方,之后差距逐渐扩大;中国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南北差异低于东西差异,但近年基本追平。(3)超变密度是四大区域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主要来源,四大区域和南北区域中区域内差异贡献均高于区域间差异贡献;中国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差异,但呈下降态势,同时结构来源存在区域异质性。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把脉中国经济的包容性绿色发展现状,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巴曙松  白海峰  胡文韬  
金融科技创新为金融资源合理配置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利用中国33个省份2011—2018年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金融科技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作用,进而具体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活力和金融科技创新规模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金融科技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作用在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加明显,而且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只有当金融科技创新高于门槛值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才较为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薇  
在我国经济产业中,流通产业作为服务行业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广义最小二乘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2016-2017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情况,通过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对其经济增长值、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就业增长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流通产业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就业率的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拥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化,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应从大力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支持技术创新等方面着手,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林春  
中国正处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关键期,财政分权改革对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无疑被提升到了战略性的高度。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YS-GMM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财政分权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得出结论如下: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从地区层面来看,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质量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会因地区的不同而导致促进效果的差异化。其中,西部促进效果最大,中部促进效果适中,而东部促进效果最小。中央转移支付在财政分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西部的作用效果要好于东部,折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林春  
中国正处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关键期,财政分权改革对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无疑被提升到了战略性的高度。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YS-GMM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财政分权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得出结论如下: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从地区层面来看,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质量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会因地区的不同而导致促进效果的差异化。其中,西部促进效果最大,中部促进效果适中,而东部促进效果最小。中央转移支付在财政分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西部的作用效果要好于东部,折射出地区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和调整的必要性。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唐建荣  杜聪  李晓静  
基于2005~2013年中国物流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和资源因素约束条件,采用GML指数方法,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源泉、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并判别了技术创新者。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5%,远低于传统增长速率6.5%;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动力不足;各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差异较大;技术创新者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最后,提出了提升物流业经济增长质量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楚尔鸣  马永军  
需求因素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制度的波及效应,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对1980~2012年的中国TFP增长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消费增长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高于投资增长率和其它要素增长率;居民消费增长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高于政府消费增长率;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具有趋同趋向。因此,政府应出台各种相关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宫超  
本文借助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了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并且通过省级面板数据根据地区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我国东部地区的流通业发展能够更有效促进就业岗位,而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就业效果接近东部的一半,代表了我国中西部流通体系建设仍然较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另外,流通业产业进步对就业影响具有地区性差异,在东部地区能够更有效发挥互联网流通业创造就业岗位的功能,而在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主要产生的是"创造性破坏",由技术推动替代了基础劳动力。研究的政策建议是:宽容流通产业的非正规就业,扶持中小流通企业,为流通产业的人员培训提供政府资金扶持,政府开设专项资金来扶持创新技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叶祥松  殷红  
产业结构的变迁与互动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方式与质量。基于结构变迁模型量化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来源并厘清产业结构调整对TFP的影响机制,我们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与TFP间的动态因果关系与时变效应。结果显示:1999-2020年产业结构服务化对全产业TFP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工业结构技术化和服务业结构生产化对全产业TFP的影响分别呈现逐期递增与递减;高技术制造业对服务业TFP的驱动作用强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TFP的驱动作用,二者差值总体呈U型波动趋势,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对工业TFP的抑制效应尤为显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对工业TFP的促进效应较为显著,但房地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对信贷资源的挤占会造成金融市场扭曲、不利于全产业TFP的提高。现阶段我国工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进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注重产业间结构与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步优化,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并逐步向双向驱动转变。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