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11)
- 2023(11890)
- 2022(9826)
- 2021(8763)
- 2020(7531)
- 2019(16840)
- 2018(16913)
- 2017(32246)
- 2016(17433)
- 2015(18922)
- 2014(18910)
- 2013(18768)
- 2012(17198)
- 2011(15041)
- 2010(15345)
- 2009(14653)
- 2008(14959)
- 2007(13434)
- 2006(12355)
- 2005(11564)
- 学科
- 业(84428)
- 企(77883)
- 企业(77883)
- 济(75789)
- 经济(75660)
- 管理(75197)
- 财(33387)
- 方法(29978)
- 业经(28125)
- 农(25761)
- 务(22981)
- 财务(22958)
- 财务管理(22929)
- 税(22292)
- 制(22218)
- 数学(22051)
- 数学方法(21897)
- 企业财务(21794)
- 税收(20823)
- 收(20642)
- 农业(19015)
- 中国(17891)
- 体(17196)
- 划(16800)
- 技术(16707)
- 环境(15853)
- 和(15619)
- 策(15231)
- 体制(15196)
- 理论(14197)
- 机构
- 学院(248095)
- 大学(242620)
- 济(110470)
- 经济(108544)
- 管理(100121)
- 理学(84693)
- 理学院(83964)
- 管理学(83083)
- 管理学院(82610)
- 研究(77342)
- 中国(64174)
- 财(62212)
- 京(49871)
- 财经(46429)
- 经(41951)
- 科学(41360)
- 江(40306)
- 所(37441)
- 农(37259)
- 中心(35669)
- 经济学(34096)
- 财经大学(33992)
- 研究所(32426)
- 北京(31609)
- 业大(31532)
- 经济学院(30821)
- 州(30518)
- 商学(29128)
- 商学院(28878)
- 农业(28463)
- 基金
- 项目(153335)
- 科学(123213)
- 研究(117711)
- 基金(113419)
- 家(96289)
- 国家(95411)
- 科学基金(84716)
- 社会(77587)
- 社会科(73695)
- 社会科学(73680)
- 省(60183)
- 基金项目(59699)
- 教育(53566)
- 自然(52510)
- 自然科(51154)
- 自然科学(51140)
- 自然科学基金(50331)
- 划(48519)
- 编号(46401)
- 资助(45345)
- 成果(37713)
- 制(36751)
- 创(35445)
- 部(35093)
- 业(34972)
- 重点(34208)
- 发(33020)
- 国家社会(32760)
- 创新(32280)
- 课题(32244)
共检索到3928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宋恒 李川川 宫方茗
本文基于2008—2014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将“营改增”视为税制结构调整的准自然实验,从企业创新能力和绿色技能人才外溢的维度考察了税制结构调整对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没有实行“营改增”的省份,经历“营改增”省份的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平行趋势检验、更换被解释变量、子样本回归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两个渠道发挥作用:一是研发外包效应,即“营改增”后企业会通过“抵扣渠道”增加外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减少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二是绿色人才外溢效应,即改革导致了绿色服务部门扩张,推动了绿色人才向制造业流动,进而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绿色排放意识,最终降低了企业碳排放强度。本文从碳减排的新视角探讨了“营改增”对制造业的影响,并基于增值税抵扣、研发服务税收优惠和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三个视角,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徐素波 王耀东
以"营改增"这一税制改革作为研究契机,基于2008~2015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深入探讨"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营改增"对企业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营改增"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会因产权性质、政府补助、高管特征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拓展了税制改革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税制改革 盈余管理 营改增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卫兵 王利霞
减税降费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企业经营策略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营改增"可能通过两个方向相反的机制影响企业金融化,即增加企业经营性投资而抑制企业金融化的替代效应,以及缓解融资约束而增加金融资产配置的富余效应。本文基于我国 "营改增"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减税降费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及程度,结果表明:第一,"营改增"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第二,"营改增"主要通过刺激企业经营性投资的替代效应对企业金融化产生抑制作用,但并未显著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第三,"营改增"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强于国有企业,且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存贷比较高的地区。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减税降费政策除了可直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外,对抑制企业金融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穷志 罗婵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企业减税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理,模型假设高收入群体相对于低收入者除了拥有劳动收入同时还拥有资本收入,研究发现:当企业减税政策使得高收入群体的资本收入增加大于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收入增加时,减税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反之则会缓解不平等状况。其次,为了探究企业减税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我们选取了2012年"营改增"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PSM-DID方法对2010~2013年24个省份的96个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营改增"政策加剧了试点地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企业减税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这是由于企业减税导致高收入群体资本收入增加,使得低收入群体的工薪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下降。因而,政府在制定减税政策时,要重视企业减税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普亮 贾卫丽
基于制造业企业减税获得感的视角考察营改增的减税效果。理论分析表明,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减税获得感的影响是外购营改增试点行业服务进项税额抵扣引致的减税效应和营改增后税收征管加强引致的增税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减税效应和增税效应的分化导致制造业企业对营改增的减税获得感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基于对百家制造业企业的税收调查发现,制造业企业营改增的减税获得感总体并不乐观,实证结果显示,外购营改增试点行业服务状况和税收征管强度对制造业企业的减税获得感具有重要影响。在后营改增时代,税制改革和减税降费的顶层设计应统筹考虑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不同税种税负影响的联动性以及由税收征管强度提升引致的增税效应,加快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业企业转型,从而持续提升制造业企业源于营改增的减税获得感。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丽娜 张盼盼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成为制胜的关键。文章基于2012—2020年A股上市制造业公司数据,通过构建数字化转型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数字化转型会正向影响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并且这种影响是可持续且稳健的。其次,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承担的驱动作用在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更显著。最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风险承担的积极影响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高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中效果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对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数字化转型增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佳 蔡晓旭
作为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营改增"改革是一个事关财税体制全局的重大改革。自2012年初上海开始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大多数试点企业未接触过增值税,对增值税实务操作和增值税下的税收风险了解不深,因此极易在日后埋下隐患。基于此,本文就"营改增"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做出深入分析,以期为企业对潜在税务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
“营改增” 税制改革 税务风险 防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姬潇涵 周定根 刘东华
为探究节能低碳能否顺应制造业“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战略目标,释放环保与经济双重红利,文章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制造企业出口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考察前端控制型环境规制影响出口绩效的效应和机理。研究发现:节能低碳政策显著改善了企业出口绩效,包括出口规模扩张、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和出口产品价格降低;机制检验揭示了节能低碳政策通过刺激企业技术创新作用于出口绩效;异质性分析表明,加工贸易企业对节能低碳政策更敏感,而市场竞争越激烈的行业,节能低碳政策对出口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据此佐证了发展中国家背景下的“强波特假说”,对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前端控制型环境规制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姬潇涵 周定根 刘东华
为探究节能低碳能否顺应制造业“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战略目标,释放环保与经济双重红利,文章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制造企业出口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考察前端控制型环境规制影响出口绩效的效应和机理。研究发现:节能低碳政策显著改善了企业出口绩效,包括出口规模扩张、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和出口产品价格降低;机制检验揭示了节能低碳政策通过刺激企业技术创新作用于出口绩效;异质性分析表明,加工贸易企业对节能低碳政策更敏感,而市场竞争越激烈的行业,节能低碳政策对出口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据此佐证了发展中国家背景下的“强波特假说”,对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前端控制型环境规制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马永军 李逸飞 刘畅
减税降负是政府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2014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当作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10—2018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实证检验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机制与效果。研究发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不仅具有额外的税收优惠效应,而且可以有效抑制企业产能过剩。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通过增加企业研发投入进而抑制企业产能过剩。此外,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一定的产权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本文不仅有助于揭示税收优惠影响制造业企业产能过剩的机理与路径,明晰税收优惠产生作用的微观机理,而且对有效提升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国建 胡玉梅 李慧
作为区位导向性政策的有效实施载体之一,区域产业政策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建设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以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这一区域产业政策的制造业质量提升效应。研究发现:(1)以企业TFP来衡量制造业质量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政策的实施显著推动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使处理组比控制组提高约8%,此结论在多种识别假定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政策效果在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以及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更加显著;(3)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示范区政策主要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渠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是并没有培育起当地产业的比较优势。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建设、改革区域产业政策进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决策参考。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怡 耿纯
本文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了如果金融业实行"营改增"可能给制造业企业带来减税效应,分析了该影响在不同地区、出口选择、行业要素密集度、行业、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群组中的差异。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出口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可能从未来金融业"营改增"的改革中受益更多。
关键词:
金融业 “营改增” 减税效应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梦月 强国令
本文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2016年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专利数据,考察营改增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营改增政策显著抑制了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且对非国有企业和低技术水平企业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虽然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有抑制效果,但是营改增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非国有企业绩效促进效果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促使制造业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来提高绩效,但由于不同类型企业选择的升级路径不同,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影响也不同,营改增政策对整体制造业企业创新激励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营改增 企业创新 企业绩效 专业化分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袁其刚 王敏哲
数字贸易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本文使用2009~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以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探究数字贸易赋能制造业质量变革的作用机制与效应,结果发现:(1)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字贸易推动制造业企业质量升级;(2)机制分析发现,数字贸易使得企业能获得和使用市场中更多的信息来满足消费者,提升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质量。数字贸易对出口企业质量升级的影响大于非出口企业,数字贸易对两者的影响途径存在差异;(3)异质性分析表明,政治资源诅咒与基础设施限制,使数字贸易对非国有企业和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制造业企业质量升级的影响更加明显;(4)数字贸易赋能制造业升级具有出口提升效应,数字贸易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与海外市场。本文结论对理解数字贸易在我国制造业质量改革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数字贸易政策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冯玉静 翟亮亮
运用200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以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产业政策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率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西部地区企业相比,东部地区企业和中部地区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加投资激励创新,进而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同时,产业政策可能通过降低投资收益率抑制创新,进而阻碍制造企业服务化。上述结论不仅能够丰富相关文献,而且可以为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营改增”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吗?——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税收激励与企业创新——基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准自然实验”
减税降费与地方财政风险防范——基于“营改增”的准自然实验
智能制造试点与企业创新——基于“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准自然实验
产业政策、创新与制造企业服务化——基于“中国制造2025”准自然实验的经验研究
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果评估——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节能减排路径:效率提升还是结构转型?——来自中国省级数据的准自然实验
服务外包有助于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吗——“两业融合”视角下的准自然实验
税制绿色化与企业ESG表现——基于《环境保护税法》的准自然实验
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企业工资的影响——基于中国加入WTO的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