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9)
- 2023(1104)
- 2022(980)
- 2021(1025)
- 2020(810)
- 2019(1804)
- 2018(1765)
- 2017(3152)
- 2016(1983)
- 2015(2245)
- 2014(2155)
- 2013(2134)
- 2012(2087)
- 2011(2052)
- 2010(2208)
- 2009(1794)
- 2008(1822)
- 2007(1617)
- 2006(1566)
- 2005(1308)
- 学科
- 济(4706)
- 经济(4705)
- 学(3757)
- 业(3627)
- 管理(3273)
- 森(2842)
- 森林(2842)
- 林(2831)
- 企(2765)
- 企业(2765)
- 制(1733)
- 农(1645)
- 方法(1633)
- 生态(1531)
- 数学(1422)
- 财(1381)
- 数学方法(1355)
- 中国(1328)
- 银(1206)
- 银行(1199)
- 体(1185)
- 生态学(1177)
- 融(1159)
- 金融(1159)
- 行(1146)
- 农业(1139)
- 及其(1121)
- 业经(1078)
- 地方(1061)
- 体制(1014)
- 机构
- 大学(28527)
- 学院(27509)
- 研究(14182)
- 科学(10996)
- 中国(9946)
- 所(8976)
- 农(8884)
- 济(8546)
- 研究所(8414)
- 经济(8332)
- 业大(8177)
- 管理(7882)
- 京(7869)
- 林业(7465)
- 农业(6531)
- 理学(6396)
- 院(6360)
- 省(6285)
- 理学院(6256)
- 管理学(5969)
- 管理学院(5917)
- 北京(5608)
- 中心(5562)
- 林(5480)
- 研究院(5174)
- 室(5113)
- 江(5037)
- 实验(4786)
- 实验室(4505)
- 重点(4301)
共检索到45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茂精 黄镜光 黄色贵 吴际平
根据混交林在抗病虫害、改善气候、促进林木生长方面的作用原理,适地适树混交其它树种,能提高林木根系的吸收能力[1]和林分生产力,增强林分的抗逆性[2]。研究稀疏林分及其改造后的小气候变化,对指导林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1试验区自然概况广西凭祥市中国林...
关键词:
马尾松,红椎,混交林,小气候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卢立华 郭文福 蔡道雄 贾宏炎 陈琳 农友 雷丽群 李华 刘士玲 杨保国
为了解树种与造林模式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在南亚热带相同立地上,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33年生马尾松纯林(PCL)、红椎纯林(CCL)、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林(PCM)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M、PCL、CCL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5.38、196.40、144.59 t/hm2,处理间差异显著(P 土壤层>地被物层;CCL为土壤层>乔木层>地被物层,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7.94%~98.63%,地被物层仅占1.37%~2.06%。
关键词:
马尾松 红椎 纯林 混交林 碳储量比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文福 蔡道雄 贾宏炎 温恒辉
对马尾松分别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及与杉木混交试验林的6年生和11年生林分生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年生林分,混交小区及纯林小区中马尾松的平均树高为4.6 4.9 m,平均胸径为6.0 7.4 cm,不同混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但在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生长不良;11年生林分,不同处理对马尾松平均胸径和蓄积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照(马尾松纯林)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大,分别为12.6 cm和121.05 m3.hm-2;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小,分别为8.7 cm和43.18 m3.hm-2。(2)11年生林分各树种平均树高顺次为:米老排(14.3 ...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士玲 杨保国 郑路 雷丽群 庞圣江 张培 李华 韦菊玲
通过对比分析马尾松林外内小气候特征,为其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依据。利用马尾松人工林内外两个相同的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比较两站点的气温、湿度等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林内外气温、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的差值均为白天大于夜晚,马尾松林白天具有更好的降温和增湿作用;2)马尾松林内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分别比林外空旷地低1.1℃、2.8℃,年均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地高4.7%,林内高湿日数多于林外空旷地,而低湿日数少于空旷地;3)林内外月均气温、空气湿度差值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林内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规律一致: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与日变化相似,土壤温度越向下振幅越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覃林 何友均 李智勇 邵梅香 梁星云 谭玲
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以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别为94.797,212.435和155.638t.hm~-2;3种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均占林分生物量的95%以上,其他各层均表现为凋落物层(0.56%~3.26%)>草本层(0.24%~0.85%)>灌木层(0.25%~0.37%);在3种林分的乔木层各组分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9.31%~62.25%,红椎纯林中其他组分表现为根(17.16%)>枝(11.76%)>干皮(6.84%)>叶(1.99%),而马尾松...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谌红辉 方升佐 丁贵杰 许基煌 温恒辉
通过对马尾松4~20年生不同密度的人工同龄纯林生长资料的分析表明:第1次树高生长分化高峰期在4~7年生,第2次在11~14年生,幼林郁闭后林木直径分化状态比较稳定。中幼林期抚育间伐主要采伐劣等木,进入近熟林期后除采伐劣等木外,还可采伐一部分中等木。间伐施工应以留优去劣为主,适当照顾均匀。总稀疏强度与密度呈正相关性,出现稀疏的时间随密度增大而提前;连年稀疏强度高峰期出现在林分郁闭后的一段时间内。根据总稀疏强度与稀疏时间同密度的关系可确定不同密度林分的间伐强度与时间。利用马尾松人工林观测资料拟合出与立地条件、现存株数密度、林龄三因子相关的自然稀疏模型,从而可推算出不同立地条件的自然稀疏表,为马尾松...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同龄纯林 自然稀疏 间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盛扬 曾思齐 张会儒 谌红辉 龙时胜
【目的】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的自稀疏规律,为构建林分最大密度线模型、研制林分生长过程表等经营数表、实现人工林的科学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密度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郁闭状态下林分平均断面积与平均高、平均直径与平均高的相关模型,根据试验数据及所建模型中断面积生长率(P_G)、树高生长率(P_H)、直径生长率(P_D)的变化趋势分析,提出郁闭林分达到一定阶段时存在两个极值的推论,并据此分析了在极值约束条件下的马尾松人工林自稀疏规律。【结果】林分在郁闭状态至自稀疏前马尾松林分断面积与平均高呈直线相关关系(G=a+bH),根据其生长过程中P_G> P_H> P_D的规律,进一步分析得出林分中存在两个极值:G/H与H/D。林分从郁闭至开始自稀疏的生长阶段,G/H比值是增加的,当达到自稀疏起点时,G/H达到极值点,此后林分会在极值状态下继续生长,自稀疏方向满足P_G=P_H,按断面积比例计算的自稀疏率为β=2P_D-P_H。林分郁闭后,树高生长加快,树高生长率大于直径生长率,其H/D值增加,由树木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H/D值在某一阶段会达到极值点,此后,林木在极值状态下继续生长,树高和直径的生长率相等,即P_D=P_H,达到同速生长状态。【结论】林分之所以产生自稀疏是由于其G/H值的极值约束所决定的,不同初植密度的林分具有不同的G/H极值,初植密度越大,其G/H比值越大,达到自稀疏的时间越早;林分的H/D比值达极值点后,林木直径与树高由异速生长进入同速生长阶段,树木干形保持稳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极值 自稀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安宁 郭文福 丁贵杰 赵总 李洪果 莫世宇 王维泽 蒙凤丽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模式下马尾松及格木生长量差异,探讨马尾松与格木混交的适宜模式,为马尾松格木混交林的营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广西凭祥5年生马尾松和格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混交模式及混交比例马尾松和格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及材积的差异,探寻马尾松格木混交合理的混交模式和混交比例。【结果】1)不同混交模式马尾松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差异显著。处理a和CK3林分平均胸径最大,均为5.9 cm,CK3林分平均树高、上下冠幅和左右冠幅最大,分别为4.9、2.4和2.7 m。CK3的单株材积最大为0.008 2 m~3,处理c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均最小,分别为5.0 cm、4.1 m和0.005 1 m~3,同时上下冠幅和左右冠幅最小,分别为2.0 m和2.1 m。2)不同混交模式格木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差异显著。CK2林分平均胸径最大为5.1 cm,最小为处理c的4.1 cm。处理a和CK1林分平均树高最高,均为4.8 m,处理c树高最低为4.0 m。处理a、处理b和CK2上下冠幅最大,均为2.4 m,处理c上下冠幅最小为2.0 m,CK1左右冠幅最大为2.8 m,处理c左右冠幅最小为2.1 m。CK2格木单株材积最大为0.005 8 m~3,处理c单株材积最小为0.003 5 m~3。3)不同的混交模式和混交比例不影响径级数量的分布规律,各处理及对照中马尾松和格木的径级均呈正态分布。【结论】马尾松与格木幼林4种混交模式在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与格木(75丛·hm~(-2))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优,其次为马尾松+格木(4:1)行状混交,生长表现最差为马尾松+格木(210丛·hm~(-2))。综合考虑,以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为经营目标,早期应选择马尾松与格木(75丛·hm~(-2))模式进行混交。
关键词:
马尾松 格木 幼林 大径材 混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小牛 李宏开
本文从林木生长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入手,对马尾松枫香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进行了长期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生长优势明显,有利于维持地力和形成稳定的人工林群落。与对照相比,12年生混交林蓄积量提高13.9%-72.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2.3%,全氮量增加24.1%,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13.7%.25.2%和26.8%;改善了林内小气候条件,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和蓄水保水能力。混交林增加了马尾松针叶内叶绿素的积累,其日平均净光合速率为7.72mgCO2·dm-2·h-1,高于对照的20.8%。营造马尾松枫香混交林以带行状和星状混交为宜;补植枫香是改造马尾松低产林的有效措施。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燕燕 樊后保 林德喜 苏兵强 刘春华 孙新
在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人工林下分别种植闽粤栲Castanopsisfissa,拉氏栲C.lamontii,苦槠C.sclerophylla,格氏栲C.kawakmii和青栲Cyclobalanopsismyrsinaefalia,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对林分生物量的分析结果表明,5个混交群落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259 882,200 875,221 745,221 652和245 941t·hm-2,马尾松纯林的总生物量为204 374t·hm-2。乔木层生物量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其次为根系、树枝和树叶。混交林中马尾松的粗根主要分布在0~20cm和60cm以下,而马尾松和阔叶树的细...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马尾松 混交林 生物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杨章旗 颜培栋 吴东山
【目的】为探明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选择出适宜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混交模式,为红水河小流域混交林的营造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不同混交比例4∶1(M4H1)、6∶1(M6H1)、9∶1(M9H1)及马尾松纯林对照(10∶0,M10)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观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和红锥人工林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结果】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不同混交比例林地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随混交比例的增加呈“V”形变化,均在M9H1时最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效持水量和渗透性均在M9H1时最大,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混交密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M6H1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最大,M9H1中全氮和全磷的含量最大,M4H1中全钾的含量最大,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在M4H1中最小,显著低于M6H1和M10密度类型。林地的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持水特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子分析将2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4个综合指标,隶属函数法计算不同混交比例林地的综合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以M9H1密度类型最大,其次是M6H1密度类型。【结论】在对森林综合能力评价的过程中,不应该仅考虑单一方面的影响,而应综合考虑林分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和土壤养分的综合功能,建议在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的同龄林种植过程中以9∶1的混交比例较为合适,其次为6∶1的混交比例,而应避免大面积营造马尾松纯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杨章旗 颜培栋 吴东山
【目的】为探明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选择出适宜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混交模式,为红水河小流域混交林的营造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不同混交比例4∶1(M4H1)、6∶1(M6H1)、9∶1(M9H1)及马尾松纯林对照(10∶0,M10)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观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和红锥人工林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结果】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不同混交比例林地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随混交比例的增加呈“V”形变化,均在M9H1时最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效持水量和渗透性均在M9H1时最大,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混交密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M6H1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最大,M9H1中全氮和全磷的含量最大,M4H1中全钾的含量最大,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在M4H1中最小,显著低于M6H1和M10密度类型。林地的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持水特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子分析将2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4个综合指标,隶属函数法计算不同混交比例林地的综合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以M9H1密度类型最大,其次是M6H1密度类型。【结论】在对森林综合能力评价的过程中,不应该仅考虑单一方面的影响,而应综合考虑林分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和土壤养分的综合功能,建议在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的同龄林种植过程中以9∶1的混交比例较为合适,其次为6∶1的混交比例,而应避免大面积营造马尾松纯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歆宇 谭伟 杨深钧 余昆隆
【目的】研究马尾松混交林林分结构与生产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旨在探讨合理的马尾松混交林类型、混交比例及林分结构,为维持群落结构稳定和提高森林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黎平县德顺乡的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典型马尾松×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共12块样地的立地因子和林木因子进行调查,并选择3块马尾松纯林样地作为对照,根据获取的调查数据,对平均胸径、平均高、郁闭度、混交度等9种林分结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利用降维后的主成分因子建立林分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对混交林林分生产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影响林分生产功能的结构指标主要为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林分密度指数以及混交比例。15个样地的生产功能评价值可以分成5个等级,当前马尾松纯林(第Ⅰ类)的生产功能指数最高。混交林中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第Ⅱ类)生产功能最佳,以1∶2或2∶1均较适宜,密度在730~950株/hm~2之间,混交度为0.3~0.4,郁闭度0.6左右,大小比为0.48~0.49;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以2∶1比较适宜,其中马尾松×米槠(1∶1)、马尾松×梾木(1∶1)、马尾松×木荷(2∶1)等都需要调整密度和组成比例。【结论】混交比例不恰当和林分密度偏大是影响马尾松混交林生产功能的两个关键因素,密度和混交比例不适宜的林分都需要进行调整,以提高混交林的生产功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昌雄 陈平留 肖才生 林元泰
From the analysis and simulated study on the stand structures of present the multi\|stories mixed uneven\|aged Pinus massoniana planted forests in Fujian, the co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nd diameter distribution structure,stand stock distribution structure, tree height and DBH were obtained. Sev...
关键词:
人工马尾松复层混交林 林分结构 合理经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飞 陈永瑞
利用面积为21370m2的天然小流域,研究了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内K、P、Ca、Mg、Zn、Cu、Fe、Mn8种矿质元素1993~1995年间积累、留存、淋溶、归还、吸收等养分的迁移、循环过程。通过分析矿质元素伴随天然降雨的输入与地表径流的输出,得出该生态系统养分收支状况在总体上处于盈余状态;并且有较高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等。
关键词:
小流域,马尾松阔叶林,矿质营养,循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