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33)
- 2023(2759)
- 2022(2669)
- 2021(2563)
- 2020(2100)
- 2019(5012)
- 2018(4999)
- 2017(9684)
- 2016(5291)
- 2015(6009)
- 2014(5884)
- 2013(5810)
- 2012(5525)
- 2011(5183)
- 2010(5168)
- 2009(4870)
- 2008(4731)
- 2007(4060)
- 2006(3776)
- 2005(3235)
- 学科
- 济(24109)
- 经济(24092)
- 管理(17411)
- 业(15376)
- 企(11741)
- 企业(11741)
- 方法(10169)
- 环境(9549)
- 数学(8827)
- 数学方法(8779)
- 地方(8634)
- 农(7314)
- 学(6093)
- 划(6015)
- 财(5928)
- 中国(5803)
- 农业(5360)
- 地方经济(4835)
- 规划(4265)
- 业经(4212)
- 环境规划(4151)
- 资源(4021)
- 和(3977)
- 贸(3764)
- 贸易(3761)
- 制(3635)
- 易(3559)
- 发(3238)
- 技术(3138)
- 务(3076)
- 机构
- 大学(77081)
- 学院(76579)
- 济(29973)
- 管理(29522)
- 经济(29413)
- 研究(27197)
- 理学(26129)
- 理学院(25768)
- 管理学(25260)
- 管理学院(25149)
- 中国(19153)
- 江(18242)
- 科学(17676)
- 京(16811)
- 所(14132)
- 农(13719)
- 财(13299)
- 研究所(13069)
- 业大(12437)
- 中心(12165)
- 范(11481)
- 师范(11351)
- 农业(10796)
- 财经(10753)
- 院(9838)
- 州(9671)
- 经(9631)
- 省(9580)
- 师范大学(9334)
- 北京(9178)
- 基金
- 项目(54456)
- 科学(43422)
- 基金(40319)
- 研究(38214)
- 家(35402)
- 国家(35098)
- 科学基金(30190)
- 社会(25703)
- 社会科(24289)
- 社会科学(24280)
- 省(22428)
- 基金项目(22141)
- 自然(20126)
- 自然科(19565)
- 自然科学(19560)
- 自然科学基金(19210)
- 划(17809)
- 教育(17027)
- 资助(16010)
- 编号(14806)
- 重点(12380)
- 江(12139)
- 部(12120)
- 成果(11891)
- 发(11756)
- 创(10783)
- 科研(10478)
- 课题(10340)
- 国家社会(10302)
- 人文(10208)
共检索到112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家炎
明清以及民国期间江汉平原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纳移民、垦垸田、输米粮,但同时也不断遭受洪涝之灾。其经济变化与环境变迁既有本地区内在的联系、也与周围地区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环境变化有着不同的联系。文章显示江汉平原纳移民、输米粮、水灾频发既是当地次第发生的现象,也是两湖地区、特别是整个长江流域经济与环境次第变迁的一环。
关键词:
移民 环境 清代 民国 江汉平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常庆欣 刘明松
本文选取江汉平原作为研究区域,对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人地关系与粮食产量、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以及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考察。民国时期农户面临着大量来自自然的、市场的和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农户形成了一种风险规避基础上的基本需求最大化行为取向,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行为和非农行为特征。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人地关系 价格波动 农户行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果
宋元是江汉—洞庭平原聚落发展的重要时期,聚落点增多,规模扩大,空间分布出现了较明显的分化、聚合与转移。影响聚落变迁的环境因素很多,着重分析了地貌、水文和自然资源因素:四面高、中间低的地势,使规模较大的聚落集中在平原的周缘地带,中部低地聚落分布较稀、规模较小、变动较强;水系发达、河湖交错,使大多数聚落分布在江河沿岸,往往也是水运交通线旁;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矿产资源,使专业性聚落应运而生。聚落的发展变迁反映出宋元时期江汉—洞庭平原的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同时,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不利扰动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关键词:
聚落 环境 江汉—洞庭平原 宋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燕 余斌 陈水映
通过案例分析、文献检索、实地调研等方法,基于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以江汉平原为例,探索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的历史变迁和结构要素特征。结果表明:江汉平原乡村居民休闲空间经历4个变迁阶段。原始文明时期,乡村地域空间要素缺乏,原始部落中央广场形成休闲空间雏形,表现为空间开放特征;农耕文明时期,乡村地域空间要素基本形成,散落的乡村空间格局致使休闲空间相对分散,表现为空间区隔特征;工业文明时期,乡村地域空间要素逐渐成熟,乡村休闲空间被外来游客占据享用,表现为空间掠夺特征;生态文明时期,休闲空间要素稳定完善,人地和谐共生,人人共享休闲空间,表现为空间共融特征。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加炎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在生产力水平并无重大突破的前提下,人口多寡往往是决定农业生产发展与否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研究明清农业生产的发展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口问题。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因囿于正史中数字记载的缺乏和不准确性,对明代人口的持续下降的清中期以后人口的激剧膨胀遂有种种不同的推测与解释。 明清时期的江汉平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地区,它在短短几百年间由比较落后发展到可与沿海地区相抗衡,其中人口因素的作用至为重要、不可忽视。要弄清江汉平原明清农业经济发展的脉络就必须首先弄清该地区明清人口阶段性发展的大致轮廓。本文即是借助丰富的方志材料,运用人口学的一般复原方法对该地区明清时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鲁西奇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民众在垸堤修筑、维护、管理等一系列水利活动中,逐步建立起以协作互助为基础的社会关联;垸庙的功能不断扩展,逐步超越了"镇遏洪水,保障堤垸"的范围,发展成为垸内民众的信仰和祭祀中心;清前中期,江汉平原诸州县渐次推行按田归垸、按垸纳粮的做法,垸遂逐渐演变为官府征科赋役的基本地域单元;在清后期的社会动乱中,各州县以垸为单位组织团练,给垸赋予了"准行政区域"的意义。在江汉平原以围垸为中心的水利社会之形成过程中,"协作防洪"是促使人们通力协作的根本原因;官府以垸取代乡里作为赋役征科的基本单元,是垸得以稳定运行的制度性保障;乡绅豪强及其对垸内"公共事务"的经营,则是垸田区域社会关系网络得以...
关键词:
水利社会 围垸 江汉平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瑞瑚 谢双玉 赵艳
论述全新世以来江汉平原环境的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及其湖群的兴衰过程。可分为早全新世低水面的湖群形成时期,中全新世高水面的湖群全盛时期和晚全新世人类制约下的湖群衰亡时期,由此引起环境恶化,污染加剧和土特产资源枯竭。
关键词:
江汉平原 环境演变 湖群兴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权
湘湖莼菜对水环境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其产量与质量自宋代以来随着水环境的变化而起伏。北宋修筑湘湖,得益于适宜的水环境,美味莼菜开始出现。元、明两代及至清中前期,莼菜盛名与湘湖秀色相得益彰,形成湘湖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清中期以后湘湖水环境变化显著,莼菜的生产在晚清、民国时期遭遇到困境,野生莼菜几近绝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湘湖莼菜才再次出现,这与当地水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宋至民国 萧绍平原 湘湖 莼菜 水环境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衣保中
民初以来 ,朝鲜移民大规模流入与朝鲜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高潮。到 1930年 ,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口已经增至 6 0 7119人 ,朝鲜移民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北各地 ,并在延边地区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民国时期朝鲜移民大量迁入我国东北地区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反动殖民统治迫使大批朝鲜人民流亡国外 ,而民国政府在东北大力实行丈放官荒和促垦政策为朝鲜移民的迁入提供了有利的历史契机和广阔的地域空间。与此同时 ,东北地区经营地主经济和富农经济的发展 ,导致农村劳动力雇佣的自由化和劳动力的商品化 ,使东北地区强化了对外来移民的收容力 ,从而为朝鲜移民的迁入和定居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朝鲜移民 东北地区 迁移 原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鉴毅
娃娃鱼在江汉平原安家落户娃娃鱼是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滋补营养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由长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大鲵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重点攻关课题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达到批量工厂化生产苗种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本所1987年从自然产区引进大鲵到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广能 邝幸泉
用系统聚类分析,将江汉平原棉区的红铃虫Pectio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发生期划分为4个生态地理区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经度(°E)越高发生期越早,在相同的经度上才表现为随纬度(°N)或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期推迟。积温法分析知: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时开始计算,当自然积温累积到1118.8、1420.9、1602.2、2868.4和3837.7日度(DD)时,越冬代化蛹及发蛾、第一、第二、第三代产卵分别达到高峰期。
关键词:
系统聚类,红铃虫,江汉平原,生态地理区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环 万素琴 曹凑贵 程玲 高素华
为了解异常温度变化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采用作物与气象要素平行观测分析法初步分析了近10a江汉平原盛夏低温过程对处于穗始分化期至灌浆期的中稻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若期间日平均气温24h降幅达5℃以上,或多日连续降幅达7℃以上,其空秕率可达15%或以上,而且有降幅越大空秕率越高的趋势。
关键词:
江汉平原 盛夏 低温过程 中稻 结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隽隽 周勇 叶青清 于雷 刘强
采用马尔科夫模型与地类转移矩阵合成地学信息图谱单元的方法对湖北江汉平原1980—2010年耕地资源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图谱分析,并对研究区范围内县域耕地动态度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1980—1990年耕地主要向水域转换,1990—2000年耕地变化主要特征为转入,耕地新增来源主要为水域,2000—2010年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占据主导;②30年间,耕地动态度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江汉平原东部区域耕地动态度不断提高,西部区域耕地动态度不断降低。研究认为,江汉平原仍旧是以耕地—水域为主的生态景观系统,科学地应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区域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甄俊丽 范如国 罗会军
江汉平原作为长江中游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运用城市引力模型和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汉平原城市群14个城市(区)间的经济联系为主要依据,研究了江汉平原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江汉平原城市群的经济关联初步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核心城市特征不明显,发展失衡严重,没有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江汉平原城市群网络化、协同发展的"双荆"战略等八条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魏 闵捷 张安录
耕地的非市场价值,是耕地利用决策过程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而其评估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意愿调查法(CVM)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衡量资源非市场价值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江汉平原耕地非市场价值为研究对象,以支付卡方式设计了800份调查问卷,研究了居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分析结果表明,江汉平原83.42%的居民家庭对耕地非市场价值有正的支付意愿,但农民和市民的支付意愿存在差异,前者为145.84元~167.57元/(年.户),后者为151.85元~196.80元/(年.户),研究结果与国内部分其它领域研究比较表明,CVM在耕地非市场价值领域研究具有有效性。论文还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