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63)
- 2023(7443)
- 2022(6189)
- 2021(5645)
- 2020(4563)
- 2019(10396)
- 2018(10162)
- 2017(19053)
- 2016(10258)
- 2015(11425)
- 2014(10900)
- 2013(10915)
- 2012(10195)
- 2011(9422)
- 2010(9324)
- 2009(8642)
- 2008(8220)
- 2007(7393)
- 2006(6562)
- 2005(5464)
- 学科
- 济(42417)
- 经济(42372)
- 业(28595)
- 农(28284)
- 管理(22700)
- 农业(19500)
- 企(16551)
- 企业(16551)
- 地方(14300)
- 方法(13608)
- 业经(13209)
- 数学(11361)
- 数学方法(11241)
- 中国(10828)
- 学(10130)
- 财(8354)
- 制(8227)
- 发(7785)
- 农业经济(7679)
- 土地(6438)
- 环境(6367)
- 收入(6288)
- 发展(6255)
- 展(6247)
- 体(6231)
- 和(5878)
- 地方经济(5621)
- 工作(5576)
- 策(5513)
- 理论(5440)
- 机构
- 学院(141045)
- 大学(138133)
- 管理(52975)
- 济(51735)
- 经济(50371)
- 研究(48371)
- 理学(45939)
- 理学院(45265)
- 管理学(44438)
- 管理学院(44148)
- 中国(36791)
- 科学(31571)
- 农(31031)
- 京(29764)
- 中心(24161)
- 业大(23586)
- 所(23516)
- 财(23071)
- 农业(22892)
- 江(22868)
- 范(22619)
- 师范(22430)
- 研究所(21615)
- 州(20168)
- 师范大学(18168)
- 财经(18148)
- 北京(17941)
- 院(17768)
- 省(17180)
- 经(16330)
- 基金
- 项目(101122)
- 科学(80635)
- 研究(74846)
- 基金(73374)
- 家(63964)
- 国家(63355)
- 科学基金(54841)
- 社会(48326)
- 社会科(45281)
- 社会科学(45269)
- 省(41147)
- 基金项目(40887)
- 自然(35358)
- 自然科(34484)
- 自然科学(34477)
- 划(34203)
- 自然科学基金(33812)
- 教育(32685)
- 编号(31471)
- 资助(27149)
- 成果(24938)
- 发(23297)
- 重点(22641)
- 课题(21259)
- 部(21245)
- 创(20828)
- 国家社会(19808)
- 创新(19360)
- 农(19099)
- 科研(19059)
共检索到210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衡宇 过伟敏
通过对杭州市城西若干城中村移民聚居空间的考察,从租居空间、商业空间和休闲活动空间三个层面分析了城市移民生活空间的自组织特征及其具有的积极性与弱势性,审视了移民聚居空间的现存价值。通过分析其内在矛盾与发展动力,认为应积极促进该类空间的转型,逐渐消除移民聚居空间的弱势性,以改善其城市融入的多元困境。但这一转型过程应在尽量不增加移民居住和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否则,过高的生存和生活成本将会迟滞移民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移民 聚居空间 自组织 价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魏立华 阎小培
城市规划、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对“城中村”问题、现象及改造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见解,但均是从“单体城市内部”进行考虑,忽视了“城中村”作为“流动人口聚居区”而存在的长期性与合理性。本文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和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出发,分析了人口流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鉴于农民工等为大城市流动人口主体的现实,文章重点剖析了农民工进城以及进城之后选择“聚居”的内在要求;此外“城中村”因其城乡分割的制度、优越的区位优势、提供低收入住房而成为“天然的流动人口聚居区”。
关键词:
非正式移民聚居区 “城中村” 中国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夏丽丽 赵耀龙 欧阳军 刘望保
城中村作为非正规城市化空间,由于外来移民创建的各种非正规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的集聚使其较单纯的低成本移民聚居区具有了更为复杂的空间结构和管理关系。以广州市康乐村为例,通过对其内部非正规制造企业的半结构式问卷调研及深入访谈,以及对区内工业用地的整体勘验与多层建筑物垂直空间利用的系统调研,勾勒出城中村非正规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清晰图景及基本格局,探讨了城中村制造业集聚产生的社会效应。研究表明,制造业在城中村的集聚,在水平及垂直空间上均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景观,也为农民工职业身份的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并形成了一种新的以企业为基层单元、多元文化和地方力量共存的社会空间结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项婧怡 罗震东 张吉玉 程龙
"网红空间"作为新兴的视觉消费空间,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基于抖音平台数据定量测度了杭州市主城区内"网红空间"的热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市主城区内"网红空间"分布呈现出多核集聚的格局,空间热度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城区递减;"网红空间"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功能节点,不同区域内部空间的集聚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黎云 陈洋 李郇
以广州车陂村为例,由外而内地对城中村空间进行解析,指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空间类型,具有被挤迫和封闭的外部空间特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城中村仍然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现在混合的功能使用、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村落肌理以及场所的文化传承上,这是城市空间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部空间的整理和外部空间的渗透两方面对城中村的改造提出建议,以期促使城中村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最终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
城中村 空间解析 有机结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黄雯欣 唐晓莲
如何科学分配集体用地流转收益,保障村民和谐生活和村集体未来繁荣发展,仍是目前城中村改造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广州市各大城中村在收益分配模式上呈现的特征以及不同收益规模的村的关键需求,有利于优化目前的收益分配模式,有效减少在收益分配时出现的矛盾和纠纷。
关键词:
城中村 集体建设用地 收益分配 广州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智刚 周素红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向乡村蔓延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地理现象和城乡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是城市政府、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主体对土地收益和城市功能的博弈过程 ,城中村的改造也只有在保证三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以“广州市文冲城中村改造方案”为基础 ,探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方案中如何体现政府管理、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的共赢 ,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思路
关键词:
城中村 改造方案 文冲社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林文盛 冯健 李烨
近年来中国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ICT)发展迅速,对居民的社会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微信访谈等方式调查了北京5个典型城中村,利用多元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居住和迁移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中村住房市场非正规化从信息源头切断了居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住房信息的渠道,加上城中村居民选择新住所具有就业导向和以地缘—血缘为纽带聚集的特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的居住迁移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受"就业锚点"、"距离衰减定律"和非正规就业影响,信息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冠军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导致城乡土地二元制结构下的"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城中村"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特有现象,因为其事关广大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共同关注。城中村现象日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症结,如何破解"城中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难题,如何规范"城中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要素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如何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得最大的合法利益,成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考察郑州市"城中村"土地改造的基础上,拟对相关难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中村” 土地改造 土地流转 征收补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驰 李伯华 袁佳利 余雯
传统村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沉淀,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解读了芹川村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芹川村空间整合度与空间认知意象呈正相关;(2)芹川村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低,很难快速通过局部空间形态理解整体空间布局;(3)村落公共空间认知程度较高,且均布局在芹川溪两侧整合度值偏高的轴线上。针对芹川村空间形态问题和空间认知偏差,从优化村落空间肌理、保持公共空间活性、提取文化景观基因以及完善对外交通网络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筱娟 徐维祥 黄明均 刘程军 唐根年
企业迁移对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及区域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544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杭州市内企业县际迁移、同一区(县、市)内部企业跨乡镇街道迁移特征,进一步剖析企业迁移的动力机制,并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企业迁移绩效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杭州市西湖区、江干区等近郊区是制造业企业主要的净迁出地,主要迁往余杭区和萧山区等远郊区。②余杭区、萧山区及江干区等区域内部企业迁移活动频繁,中心城区内企业迁移相对不活跃。县区内企业迁移具有有序性,呈现出扩散与再集聚并存的特征。③迁移企业具有规模衰减性,迁移企业数随企业规模等级的增加而递减,半数以上迁移企业的总资产位于107.0~2 262.7万元之间。④制造业企业迁出和迁入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开发区和高速公路建设对企业总体兼具虹吸效应和挤出效应。⑤对于总体样本及同县区内跨乡镇街道迁移样本而言,迁移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但跨区(县、市)迁移企业的绩效与对照企业无显著差异,在采用不同绩效指标、差异化的匹配方法计算后结论依然稳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琴诗 朱喜钢 吴伟进 刘风豹 钭利珍
以杭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城市因子生态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杭州市99个街道,99项指标进行社会区分析,构建市民化空间结构与阶段特征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影响杭州市社会区形成的主因子有5个,主要社会区类型有6种,呈明显的交叉与散点分布特征;(2)杭州市主城区已表现出综合素质、社会身份、生存职业、基本社保等不同程度的市民化特征;(3)杭州市市民化空间结构呈一定程度的中心集聚与镶嵌式分布,市民身份与行为素质的转变是未来杭州城镇化内涵式转型的重要任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平斌 郎富平
本项研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 ,主要通过U检验和非参数 χ2 检验以及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从与大众旅游者对比以及分别从性别、月生活费差异三个侧面来剖析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及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
大学生 旅游行为 市场开拓 杭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宁 王录仓 李纯斌 吴静
"空间失配"假设自提出以来,其研究成果对国外城市就业政策、空间发展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我国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文章借鉴国外"空间失配"理论,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对兰州市城关区城中村就业问题中存在的空间障碍进行了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