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81)
- 2023(11269)
- 2022(9926)
- 2021(9433)
- 2020(7894)
- 2019(18281)
- 2018(18460)
- 2017(36170)
- 2016(19578)
- 2015(22205)
- 2014(22156)
- 2013(22259)
- 2012(20160)
- 2011(18170)
- 2010(18032)
- 2009(16537)
- 2008(15826)
- 2007(13948)
- 2006(12312)
- 2005(10454)
- 学科
- 济(81069)
- 经济(80980)
- 业(60538)
- 管理(51059)
- 农(47551)
- 企(39123)
- 企业(39123)
- 方法(35708)
- 农业(31661)
- 数学(31374)
- 数学方法(31071)
- 业经(21441)
- 财(20491)
- 中国(19908)
- 地方(17323)
- 学(16293)
- 制(14996)
- 贸(13267)
- 贸易(13261)
- 易(12917)
- 收入(12304)
- 技术(12279)
- 发(12036)
- 环境(11700)
- 理论(11636)
- 和(11408)
- 策(11387)
- 银(11136)
- 银行(11096)
- 体(10820)
- 机构
- 学院(277587)
- 大学(276101)
- 管理(115460)
- 济(112253)
- 经济(109928)
- 理学(101524)
- 理学院(100505)
- 管理学(98944)
- 管理学院(98465)
- 研究(90494)
- 中国(67366)
- 农(63299)
- 京(57850)
- 科学(57058)
- 业大(48901)
- 农业(48457)
- 财(47133)
- 所(44986)
- 中心(42171)
- 研究所(41219)
- 江(39380)
- 财经(38304)
- 范(36325)
- 师范(36062)
- 北京(35845)
- 经(35076)
- 经济管理(32618)
- 经济学(31953)
- 州(31897)
- 院(31614)
- 基金
- 项目(196356)
- 科学(154495)
- 研究(145776)
- 基金(142911)
- 家(123718)
- 国家(122614)
- 科学基金(105676)
- 社会(91754)
- 社会科(86516)
- 社会科学(86493)
- 基金项目(77285)
- 省(77094)
- 自然(68257)
- 自然科(66629)
- 自然科学(66616)
- 自然科学基金(65410)
- 教育(64870)
- 划(63515)
- 编号(61537)
- 资助(57665)
- 成果(48912)
- 部(43614)
- 重点(42755)
- 发(42212)
- 创(40494)
- 课题(40027)
- 创新(37661)
- 国家社会(37351)
- 科研(37259)
- 教育部(37013)
- 期刊
- 济(124002)
- 经济(124002)
- 研究(78256)
- 农(65644)
- 中国(50234)
- 农业(44822)
- 学报(44725)
- 科学(42055)
- 管理(36528)
- 大学(34639)
- 学学(32840)
- 财(32409)
- 教育(27362)
- 业经(25974)
- 融(23657)
- 金融(23657)
- 技术(22701)
- 业(20416)
- 问题(17549)
- 财经(17306)
- 经济研究(17084)
- 版(14870)
- 图书(14632)
- 经(14604)
- 农业经济(14325)
- 科技(14037)
- 理论(14016)
- 农村(14007)
- 村(14007)
- 技术经济(13599)
共检索到393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金香 夏淑琴 冯利盈
移民搬迁的迁入区条件有较大差异,致使移民户收入差距拉大。以宁夏为例,采用典型调查法选取"十二五"期间移民搬迁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移民安置点,设计出反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指标进行Q型聚类分析,将不同安置点划分为4类,比较各类特点以及农户生计特点;对分布在四类安置点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用描述统计方法比较家庭收入的均值和标准差,反映不同迁入区移民户收入来源及其差异,并对差异原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移民农户收入与地域有直接关系,各类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以及政策扶持差异而导致移民收入有较大差距。移民区公共投入建设的力度、政府组织培训、劳务输出对移民收入及来源有很大影响;各地的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伟 徐洁 黎洁
[目的]探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搬迁农户生计适应能力及其对生计适应策略的影响,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制定及农户生计适应性研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基于Pandey等(2011)提出的适应能力评估框架,采用2015年底抽样调查的600多份农户问卷数据,构建农户生计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生计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并选择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搬迁农户适应能力对其生计适应策略的影响。[结果]不同适应性水平搬迁户之间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人均耕地面积、住房面积、物质资产、人均纯收入、生计多样化指数、对他人信任度和对政策了解程度等农户生计适应能力指标均是影响农户生计适应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结论]生计资源致使农户生计适应能力表现各异,进而影响农户选择不同的适应策略。农户提升物质资产水平、积累金融储蓄能力、增强农户社会资本和网络,均有利于提升搬迁农户的生计适应能力,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维泰 张海霞 宁满秀
川西高山林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区域,更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和移民安置区。区内水电移民搬迁农户发展面临着自然环境约束和增收致富的双重挑战。文章基于川西高山林区8个县的430份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从家庭生产要素配置角度,实证分析了水电移民搬迁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并系统讨论了农业、林业和非农就业对移民搬迁增收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与迁入地非移民户相比,水电移民搬迁家庭年人均收入高出5838.78元,增幅为38.90%。在农业生产方面,水电移民搬迁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2公顷,农业从业人数占比减少8%,年人均农业收入减少5113.63元;在林业生产方面,水电移民搬迁家庭人均林地面积减少3.78公顷,林业季节性劳动力投入总天数增加47.76天;在非农就业方面,水电移民搬迁家庭非农就业占比提升了12%,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3645.81元。(2)异质性分析表明,与非产业园区安置方式相比,产业园区安置方式对水电移民搬迁家庭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从拓宽水电移民搬迁农户的增收渠道、加强安置区产业发展以提高就业带动能力、完善搬迁后期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关键词:
川西高山林区 水电移民搬迁 家庭收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倩 邱俊杰 余劲
山区移民搬迁是否加剧耕地撂荒关系到移民稳定性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陕西省南部地区商洛、安康、汉中3市8县(区)1578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面板Logit和Tobit模型回归得出,移民年数对是否撂荒、撂荒面积及撂荒耕地占比在1%的水平上有正向影响;仅当移民距离超过0.5 km时,农户耕地撂荒面积及撂荒耕地占比显著增加;不同移民类型中,工程移民对耕地撂荒的影响程度最大,避灾移民影响程度最小;另外,户主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特征、农地流转特征显著影响了农户的耕地撂荒行为。可以得出,移民搬迁加剧了山区耕地撂荒,城镇生活的转变及务农时间机会成本的增加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对工程移民农户进行有土安置,加大生态移民区退耕还林支持力度,扶持扶贫、避灾移民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聪 柳玮 黄谦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利用在陕南山区1400个入户调查样本,本文构建了农户生计资本的测度指标,并通过描述性对比和似不相关估计分析了农户生计资本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搬迁农户家庭的生计资本总体优于非搬迁家庭;搬迁工程影响着生计资本的获得和使用,在这一过程中,农户的自然资本受到一定程度损失,但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得到提升;同时,集中安置在提升农户生计资本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
关键词:
陕南移民搬迁 搬迁户 生计资本 集中安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聪
通过构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指数,测度了西部山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并实证检验易地移民搬迁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搬迁户与非搬迁户之间以及不同搬迁特征农户之间的贫困脆弱性差异显著;参与易地移民搬迁有助于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不同的搬迁特征对搬迁户贫困脆弱性有着不同的影响,相较于扶贫、生态和避灾原因的搬迁农户,工程类搬迁农户更易陷入贫困,采取集中安置模式更有利于降低搬迁户陷入贫困的概率,新阶段的易地移民搬迁工程有助于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聪 柳玮 冯伟林 李树茁
本文构建了移民搬迁背景下农户的生计策略分析框架,并利用陕南安康地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移民搬迁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民搬迁有利于农户优化生计结构,促进他们的生计模式向非农转型。移民搬迁显著降低了农户参与传统农林种植活动和家畜养殖活动的概率,但对提高其家畜养殖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集中安置方式显著降低了农户参与家畜养殖活动的概率和其家畜养殖收入,但对农户参与外出务工活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移民搬迁 农户 生计策略 陕南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伟 黎洁 李聪 李树茁
研究陕南移民搬迁农户的贫困类型和成因有利于建立精准的扶贫工作机制。本文基于2011年陕南安康市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移民搬迁农户贫困类型的影响因素。通过综合考虑收入和消费标准,可以将移民搬迁农户分为选择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持久性贫困三种类型。收入高于贫困线而消费比贫困线低的农户所占比例为28.57%,这种贫困类型属于选择性贫困。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自愿搬迁和集中安置对农户摆脱持久性贫困有显著帮助,而2011年的搬迁农户更容易走出选择性贫困陷阱。此外,农户的家庭和社区特征以及生计类型对他们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君 陈长瑶
结合山区脱贫和新农村建设实际,推进山地贫困区农户移民搬迁,鼓励其迁移到条件较好、有发展空间的区位成为当前居民点调整的一种主要趋势。基于对河南省巩义市温堂村69户搬迁农户的调查,对农户居住迁移的空间特征、搬迁前后居住空间效用变化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村庄"居住场势"的非均衡性是推动农户实施移民搬迁的基本背景。随着农户由低"居住场势"村庄向高"居住场势"村庄移动,农户在迁入村庄获取了更多的居住空间效用。一方面,农户的出行及购物便利性明显提高,其与外界空间联系程度逐步扩大,总体经济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农户居住质量明显提高,居住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
关键词:
居住场势 山区农户 移民搬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国栋 谭静池 李玲
陕南移民搬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搬迁移民240万人,比三峡移民多100万人。移民搬迁是集地质灾害移民、洪涝灾害移民、生态建设移民、扶贫移民、工程移民为一体,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陕南移民搬迁规划十年完成,目前已开展两年有余。认真总结移民搬迁的工作成效,分析政策执行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的举措,对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发展民生经济,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移民搬迁 百姓致富 配套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申利 唐萍萍
[目的]贫困户对精准扶贫路径高质量选择和实施是走好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到2020年陕南移民搬迁工程顺利竣工、我国农村人口全面脱贫的关键因素,更是移民农户实现长效发展致富的充分保证。[方法]文章基于对陕南6个移民安置点的248户搬迁农民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陕南移民搬迁后续精准扶贫路径选择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陕南移民搬迁后续精准扶贫路径选择仅处于中等水平。精准识贫机制压力因素、精准扶贫行为主体响应因素严重制约着移民贫困户精准扶贫路径选择;移民户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直接决定着精准扶贫路径实施效果。[结论]应全面系统地从强化移民户自主脱贫意识、细化精准扶贫的幅度和层次、优化产业扶贫结构、提升精准扶贫要素耦合度等方面进行精准扶贫路径设计和选择,才能整合精准扶贫资源、提高精准扶贫绩效、提升陕南移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红彦 高春雨 王道龙 毕于运 王磊 王亚静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多年来扶贫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系统阐述了泰国、苏丹、南非和印度等5国的生态移民搬迁进程,总结提出建立灵活高效的财政支持体系等6条启示,结合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进一步提出了逐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投入力度等5个方面的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社年
近年来,随着财力增长,陕西财政民生投入逐年增加,一大批民生项目从无到有、逐年"扩面提标",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随着财政收入从高速发展进入目前中速增长的新阶段,新增财力有限与民生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日益凸显,财政民生工作的可持续性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明放 彭洁
陕南作为山区,其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种类多样、分布面广且呈频发趋势,这对山区居民"依山傍水"的居住传统和方式形成了挑战。为规避洪涝和地质灾害,采取"座山临水"的居住方式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和现实可能性。在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选择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座山临水"的居住方式。
关键词:
山区 安置点选址 陕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俊娜
[目的]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有利于为实现农户更好融入新环境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从社会融入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利用8省16县969户的搬迁农户样本和多层模型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村内安置相比,外村安置、乡镇安置和县城安置对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具体表现为对搬迁农户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安置方式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其经济融入,通过影响农户的旧关系网络和新关系网络的建立影响其社会交往融入,通过影响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心理融入。[结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帮扶,满足搬迁农户的安置需求,促进农户融入新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