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8)
- 2023(1762)
- 2022(1589)
- 2021(1548)
- 2020(1359)
- 2019(3258)
- 2018(3374)
- 2017(6999)
- 2016(3809)
- 2015(4323)
- 2014(4365)
- 2013(4405)
- 2012(4086)
- 2011(3739)
- 2010(3734)
- 2009(3572)
- 2008(3414)
- 2007(2823)
- 2006(2593)
- 2005(2235)
- 学科
- 济(19767)
- 经济(19751)
- 业(12449)
- 土地(10535)
- 农(9497)
- 管理(8988)
- 方法(7757)
- 农业(7011)
- 学(6950)
- 数学(6843)
- 企(6842)
- 企业(6842)
- 数学方法(6812)
- 问题(4773)
- 经济学(4391)
- 财(4027)
- 中国(3865)
- 地方(3502)
- 劳(3165)
- 劳动(3165)
- 人口(3068)
- 体(3054)
- 收入(2979)
- 业经(2896)
- 制(2635)
- 动力(2618)
- 资源(2614)
- 农业劳动(2588)
- 劳动力(2582)
- 发(2548)
- 机构
- 大学(55104)
- 学院(54534)
- 管理(22252)
- 济(21092)
- 经济(20690)
- 理学(19525)
- 研究(19324)
- 理学院(19250)
- 管理学(18861)
- 管理学院(18790)
- 中国(14994)
- 农(14243)
- 科学(12912)
- 京(12026)
- 业大(11201)
- 农业(11014)
- 所(10147)
- 研究所(9365)
- 财(9015)
- 中心(8778)
- 江(8333)
- 农业大学(7906)
- 范(7826)
- 师范(7785)
- 财经(7410)
- 院(7157)
- 北京(7134)
- 资源(6850)
- 省(6772)
- 经(6772)
- 基金
- 项目(38835)
- 科学(31066)
- 基金(29510)
- 家(26536)
- 研究(26431)
- 国家(26324)
- 科学基金(22346)
- 社会(17693)
- 社会科(16629)
- 社会科学(16625)
- 基金项目(16415)
- 自然(15341)
- 自然科(14928)
- 自然科学(14924)
- 自然科学基金(14660)
- 省(14315)
- 划(12555)
- 教育(11685)
- 资助(11410)
- 编号(10563)
- 部(9048)
- 重点(8471)
- 农(8245)
- 成果(8122)
- 发(7930)
- 创(7626)
- 教育部(7428)
- 国家社会(7382)
- 科研(7350)
- 人文(7212)
共检索到79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董建辉 周慧慧
影响族群关系的因素是多元且复杂的,因时代背景不同,决定族群关系走向的力量也有所差异。清代台湾埔里盆地的族群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动,人口迁移、土地资源竞争成为影响这一时期族群关系的主要力量。埔里盆地的先住民为埔、眉二番社。清中期,平埔族群开始迁入,形成多族群杂居共垦的局面。之后,平埔族群不断蚕食先住民的土地资源,导致其生存空间严重压缩,最终难逃被同化或他徙的命运。清末实施"开山抚番"政策,吸引汉人大规模进入盆地开垦,平埔族群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并开始走向汉化,从而深刻地改变了此后当地族群关系的格局。
关键词:
移民 土地 埔里盆地 族群关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蒋德学
清代是贵州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贵州人口由清初的六十余万发展到清末的八百七十余万,增长了近十四倍,而同期全国人口从五千多万增至清末的四亿,仅增长七倍左右。贵州同期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其中移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试图探讨清代贵州的移民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红旗 梁志武
在分析研究了吉泰盆地1950年~1995年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之后认为,吉泰盆地具有较典型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特征,城市化进程缓慢;人口增长以自然人口增长为主,流动人口主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形式出现;政府政策与人口增长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较重要的两个驱动力,由它们引起的诸如毁林、水土流失等环境退化,还可在政策的干预下得到控制和一定程度的恢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蒲春玲 马瑛 王华丽 孟梅
本文从塔里木盆地发展循环经济入手,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探索适宜于塔里木盆地的土地资源利用补偿模式,构建了生态生产模式、产业链互补均衡模式、区域要素点轴流动模式、产业集聚与城乡互动模式以及后发区域制度变迁推进模式,旨在通过资源利用补偿促进塔里木盆地经济良性循环。
关键词:
补偿模式 土地 循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栩 聂勇 徐霞 蒋盛 张镱锂
中国西部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是全球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热点区,为此论文基于1990—2016年4个时段的遥感卫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层分类影像解译方法完成了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地区(简称和田塔里木地区)土地利用调查,重点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发展模式和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1990—2016年,和田塔里木地区耕地持续加速扩张(增长率为2.9%/a),呈现渐进式扩张和骤变式开垦2种发展模式;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2.1%/a),主要表现为城市化发展、农村居民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扩张导致林灌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和田地区县域土地利用发展不均衡,和田市建设用地比例最高,和田县与墨玉县的农业和建设用地扩张总量和速率最大,其次是洛浦县和于田县,皮山县、策勒县和民丰县农业和建设用地增长相对缓慢;总体上,和田塔里木地区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在新疆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水平,今后一段时期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施祖麟 许丽芬
合理利用水资源,必须通过行政、法律以及经济的手段来实现,其中水价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杠杆。在水资源极其短缺的新疆,长期以来农业水价标准过低,使得许多供水工程由于缺乏资金而年久失修,长期带病运行,不少工程行将报废。因此,对新疆、特别是塔里木盆地的水价进行改革已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经济计算分析,提出了塔里木盆地水价改革"三部曲"的建议,既考虑了当地的供水成本,又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文章最后给出了几种可能的水价形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施祖麟,许丽芬
合理利用水资源,必须通过行政、法律以及经济的手段来实现,其中水价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杠杆。在水资源极其短缺的新回,长期以来农业水价标准过低,使得许多供水工程由于缺乏资金而年久失修,长期带病运行,不少工程行将报废。因此,对新疆、特别是塔里木盆地的水价进行改革已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经济计算分析,提出了塔里木盆地水价改革“三部曲”的建议,既考虑了当地的供水成本,又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文章最后给出了几种可能的水价形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芳 张红旗
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能有效防治和减缓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对维护绿洲稳定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构建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分类系统,研发基于多源数据、适合大尺度的生态用地提取技术,获得1980s末、2000年和2010年三期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图,分析了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的规模、空间分布及时空动态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塔里木盆地生态用地面积为10.77万km~2,其中人工绿洲型、荒漠植被型、天然绿洲型、盐碱型和湿地型生态用地面积分别占到生态用地总面积的11.23%、59.61%、14.67%、9.66%和4.92%,且具有明显的流域分布特征:塔里木河干流、克里雅河诸小河...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分类系统 时空变化 塔里木盆地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家辉 倪广恒
塔里木盆地灌区支撑着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近年来盆地内部的暴雨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文通过中尺度气象模式(WRF)设置有无灌区的对比模拟实验,以2021年6月15日盆地西部的暴雨(“6·15”暴雨)为例,发现灌区使暴雨强度增加,并揭示了灌区对暴雨水汽输送过程和暴雨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由偏东急流引起的大量水汽向盆地西部输送是“6·15”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灌区对水汽输送的阻挡作用使输送区域至暴雨区域的水汽增加,且灌区和山区地形的共同影响使水汽抬升作用增强,导致更多水汽在暴雨落区集中,使暴雨雨量增加。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灌区 极端暴雨 水汽输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姚纪明 于炳松 车长波 张道勇
影响塔里木盆地石油产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与产量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采用通常的数学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分析,鉴于此,论文利用灰关联度对塔里木盆地石油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中选择关联度较大的因素作为影响元,利用GM(1,1)和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的组合预测模型,对塔里木盆地石油产量发展趋势进行短期预测,运用翁氏旋回预测模型在短期预测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石油产量进行中长期预测,其预测结果对决策者制定勘探战略、优化勘探项目、确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对油气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常兴 张小明 秦敏
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清代陕南地区的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经济开发的速度明显加快,客观上促进了陕南移民迁入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移民人口的过度增加和大规模的掠夺性开发,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清代 陕南 移民 经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俊 周成虎 李建新
焉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广博荒漠背景下的一个绿洲,盆地内各种景观分异十分显著,其中心的博斯腾湖在当前西部大开发之际担当着向塔里木油田供水和向塔里木河生态输水的重要任务。因而了解焉耆盆地土地利用与覆被格局及其变化是博斯腾湖及其下游地区今后规划和发展的前提。该文通过利用各种景观指数以及斑块转移矩阵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焉耆盆地的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结构经历了复杂的演化,盆地内各种景观变得越来越破碎,异质性明显增加;但是总的来说,盆地中绿洲和荒漠仍呈现出鲜明的分异。而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及由于自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瑞花 李霞 董新光 杨鹏年 刘磊
根据不同水分、盐分梯度,将焉耆盆地分为河畔区、荒漠区和湖畔区。调查不同区天然植被种类、数量、盖度等因子与不同水分、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河畔区从第一分水枢纽到开都河下游70 km范围内,土壤水分无明显梯度变化,土壤盐分、地下水矿物质含量则呈明显增加趋势;随盐分梯度变化,乔、灌、草植被盖度与土壤含盐量呈指数关系;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埋深范围为0.5~2.4 m,当地下水矿物质含量为0.62 g/L时,河畔区植被生长最好。荒漠区(西区、南区、北区)从西北到东南方向,土壤水分、盐分均呈增加趋势;不同盐分条件对植被盖度有明显影响,当土壤含盐量在6~10 g/kg之间时,随土壤含盐量增加,植被覆盖度降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海米提·依米提 潘晓玲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Ernst.Giese 张峰
塔里木河盆地人口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加 ,对盆地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上游水土资源开发面积急剧增加 ,导致支流向干流输水逐年减少、年内分配趋于集中、引水口猛增导致干流下游河段断流等水文现象。塔里木盆地水土资源开发到来的效应有积极建设性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一面。积极一面主要表现在 :①人工绿洲面积扩大 ,绿洲内部小气候条件改善 ;②土地生产能力提高 ;③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 ;④绿洲内部结构更加完善、趋于稳定等。消极一面主要表现在 :①天然绿洲植被衰退 ;②土地沙漠化和沼泽化、盐渍化并存 ;③河流水质恶化、下游地下水位下降等。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资源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樊自立 马英杰 季方 王让会
按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 ,其与绿洲演变和生态平衡的关系为 :原始阶段———生态自然平衡 ,古绿洲分布在河流下游 ;初级阶段———生态平衡失调 ,旧绿洲移向山前平原 ;低效阶段———生态环境恶化 ,新绿洲多分布在旧绿洲外围 ;合理阶段———生态恢复改善 ,绿洲由外延转向内部挖潜 ;高效阶段———生态实现良性循环 ,绿洲面积稳定生产力显著提高。现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仅为低效阶段 ,必须加速水利建设 ,尽快实现合理、高效利用 ,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