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44)
- 2023(7557)
- 2022(5513)
- 2021(4636)
- 2020(3490)
- 2019(7779)
- 2018(7640)
- 2017(14663)
- 2016(7338)
- 2015(8211)
- 2014(7874)
- 2013(7804)
- 2012(7107)
- 2011(6590)
- 2010(6299)
- 2009(5671)
- 2008(5474)
- 2007(4987)
- 2006(4527)
- 2005(4186)
- 学科
- 济(37920)
- 经济(37887)
- 管理(27135)
- 业(25327)
- 企(21412)
- 企业(21412)
- 方法(16703)
- 数学(14241)
- 数学方法(14120)
- 业经(13759)
- 贸(13412)
- 贸易(13411)
- 易(13274)
- 信息(11961)
- 出(11555)
- 财(11264)
- 产业(10988)
- 总论(9824)
- 信息产业(9794)
- 中国(9281)
- 农(8751)
- 口(8072)
- 出口(8070)
- 出口贸易(8070)
- 技术(7368)
- 学(6370)
- 务(6241)
- 财务(6223)
- 财务管理(6214)
- 理论(6175)
- 机构
- 大学(117981)
- 学院(113874)
- 济(50982)
- 管理(50608)
- 经济(50193)
- 理学(44220)
- 理学院(43856)
- 管理学(43325)
- 管理学院(43099)
- 研究(32884)
- 中国(24919)
- 财(24089)
- 京(23185)
- 财经(19992)
- 经(18394)
- 科学(18056)
- 经济学(17416)
- 中心(16792)
- 经济学院(16156)
- 江(15805)
- 财经大学(15241)
- 所(14298)
- 范(14262)
- 师范(14153)
- 北京(13866)
- 业大(13822)
- 商学(13713)
- 商学院(13529)
- 研究所(13008)
- 农(12785)
- 基金
- 项目(82264)
- 科学(67811)
- 基金(64480)
- 研究(60846)
- 家(55592)
- 国家(55228)
- 科学基金(49706)
- 社会(43323)
- 社会科(41487)
- 社会科学(41479)
- 基金项目(33699)
- 自然(30316)
- 自然科(29815)
- 自然科学(29811)
- 自然科学基金(29341)
- 省(29220)
- 教育(26533)
- 资助(25081)
- 编号(24939)
- 划(24340)
- 成果(20539)
- 国家社会(20268)
- 部(18445)
- 创(17446)
- 项目编号(17422)
- 重点(17008)
- 教育部(16837)
- 人文(16803)
- 创新(16340)
- 发(15903)
共检索到163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江一 荔迪
知识溢出是提升人力资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移动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但目前关于其是否具有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仍十分缺乏。本文使用三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采集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以金融知识为研究对象,利用社区是否创建微信群作为准实验,采用双重差分(DID)与三重差分模型(DDD)实证考察微信群这一移动社交网络是否具有知识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社区建立微信群可使群内成员的金融知识水平显著提升约17.5%,且这一效应在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群体中更为显著,这表明移动社交网络可通过知识溢出创造信息红利并缩小数字鸿沟。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移动社交网络既可通过其信息源渠道激励群成员学习,也可通过交流渠道促进群成员在互动交流中提高知识水平。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在移动社交网络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思想集聚产生的知识外溢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新动能。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闫慧 张钰浩 韩蕾倩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上网比例显著增加,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对数字鸿沟产生何种影响的讨论方兴未艾,为此研究传统数字鸿沟在移动时代的内涵、范围与根源发生了何种改变。[方法/过程]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已有移动数字鸿沟相关文献进行编码,归纳其研究现状。[结果/结论]通过文献梳理移动数字鸿沟的发展脉络和涵义,将其区别于传统数字鸿沟;归纳了移动数字鸿沟的4大表现维度和8类影响因素,从而较为全面地揭示移动数字鸿沟的研究现状和特点,为促进新环境下的数字公平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郑国强 万孟泽
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力量,但数字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可能会加剧区域间的生产效率差距,数字时代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基于中国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区域异质性特征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这种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纯技术进步上,数字经济未能通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进赋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创新驱动效应、创业激励效应以及产业升级效应等渠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影响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数字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越明显,进而导致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和欠发达城市在人才集聚、金融发展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强化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骏 张蕾 俞立平
数字鸿沟对中国城乡统筹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文章对数字鸿沟定义进行了阐述,从网络技术的认知、接入、使用、环境四个角度来建立一套测度指标系统,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并且使用明确权重的因子分析法展开测度工作。研究表明:从单一地区进行分析,上海地区的数字鸿沟问题较轻,西藏地区现象最为严峻;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进行分析,西部存在的现象较为严重,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国内城乡数字化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情况。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谭燕芝 李云仲 胡万俊
本文使用CFPS2014调研数据,在控制个人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信息化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以及信息化对收入影响城乡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排除个人异质性特征的情况下,互联网使用能够给个人带来14%的收入回报率影响,其中城市能够带来约20%的收入回报,而农村的回报并不显著。进一步对城乡互联网使用进行分析,城乡的互联网重视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回报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农村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应用与欣赏能力不足导致的。进一步指出了国家在缩短城乡信息化接入差距的同时,要强化农村居民在信息化社会下对信息的应用与欣赏能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谭燕芝 李云仲 胡万俊
本文使用CFPS2014调研数据,在控制个人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信息化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以及信息化对收入影响城乡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排除个人异质性特征的情况下,互联网使用能够给个人带来14%的收入回报率影响,其中城市能够带来约20%的收入回报,而农村的回报并不显著。进一步对城乡互联网使用进行分析,城乡的互联网重视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回报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农村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应用与欣赏能力不足导致的。进一步指出了国家在缩短城乡信息化接入差距的同时,要强化农村居民在信息化社会下对信息的应用与欣赏能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天顶 龚同
RTA框架下的数字贸易规则正在快速发展,且呈现非均衡性特征。一方面,“数字鸿沟”的内涵不断扩展和延伸,逐渐由有形的“信息鸿沟”向无形的治理壁垒扩展,并深刻影响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另一方面,区域一体化框架下各经济体间的依赖度和相互影响力不断增强,使得数字贸易规则中的结构性力量不容忽视。为此,本文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对RTA数字贸易规则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RTA数字贸易规则网络在数字贸易规模和数字技术水平方面呈现“马太效应”,在数字治理方面具有同配性。网络内生结构方面,网络的偏好依附和连通性均会影响RTA数字贸易规则网络中的关系形成。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数字治理存在壁垒,发展中经济体仅发展数字贸易和数字技术是无法促进其参与RTA数字贸易规则网络的;经济体双方在数字服务贸易限制上的差异越小,达成RTA数字贸易规则的可能性就越高。进一步的机制研究验证了网络内生结构在RTA数字贸易规则网络关系构建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网络内生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网络形成中的“马太效应”和“同配效应”。多层ERGM分析显示,各因素对不同规则条款网络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同时各规则条款网络间存在聚类效应,关系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利 冯大威 易行健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劳动力追踪调查(CLDS)匹配数据,通过构建城乡居民家庭信贷门槛模型与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MM分解方法,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红利"显著,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低分位点处其边际效应更大。其次,对城乡家庭收入差距的MM方法分解结果显示,城乡家庭的收入差距主要源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等变量本身的特征差异;城乡两组家庭间的回报差异存在,但主要影响低分位点处的收入差距,对高分位点处的收入差距影响有限;基于RIF的单变量分解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成为继年龄、户主户口状态、受教育水平、家庭规模之后又一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最后,影响机制的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通过增加金融可得性、降低门槛效应这一机制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即使替换不同的关键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数字普惠金融 金融可得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龙海明 李瑶 吴迪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DFII),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和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消费差距的影响及其深层原因,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与受教育年限和家庭收入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弱势群体与主流群体的消费差距,形成“数字鸿沟”。“知识鸿沟”造成的风险偏好差异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形成的“工具排斥”是“数字鸿沟”产生的主要原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岳书敬 董迪妮 赖晓冰
数字创新究竟是加剧不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还是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数字红利”,从而缩小区域差距?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9年城市数据,本文研究发现:数字创新能够显著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这得益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驱动作用。传导路径表明,数字创新能够通过降低失业率和缩小外资依存度等中介渠道来促进就业、拉动内循环,最终助益于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调节机制显示,知识产权保护显著强化了数字创新在缩小经济差距中的“数字红利”,但快速扩张的城市规模制约了“数字红利”的效能发挥。此外,数字创新与城市经济差距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会伴随时空差异发生显著变异。为此,政府需加大数字技术资金投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子健 孙祯祥 张燕
在简单介绍网络信息无障碍和网站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从网络信息无障碍的角度探讨如何缩小数字鸿沟。重点论述网站无障碍设计在缩小数鸿沟中所起的作用,如何通过网站无障碍设计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青少年和中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残疾人和健康人之间的数字鸿沟。
关键词:
信息无障碍 数字鸿沟 无障碍设计 网络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钟廷勇 黄亦博 孙芳城
基于2011—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细分绿色创新类别后,数字普惠金融仅能显著促进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而对策略性绿色技术创新无显著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升城市财富,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高环境规制强度地区、内陆地区以及CEO无银行金融背景的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前金融监管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但随时间推移开始逐渐释放政策监管红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鲁元平 王军鹏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福利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居民主观福利,产生了信息福利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的信息搜索、传播功能是其提高居民主观福利的主要机制,人们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工作学习中的作用,并将其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本文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低收入、低受教育水平等"弱势人群"和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所产生的信息福利效应更强,新技术的采用缩小了不同人群间既有的数字鸿沟,减少了同"优势群体"在主观福利上的差距。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宽带中国"战略背景下,深入理解互联网、移动新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塑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剖析新时代中国居民主观福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 居民幸福感 信息福利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张继东 李鹏程
【目的/意义】通过模型构建模拟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递,为移动社交网络中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政府管控提供支持。【方法/过程】基于地理社交数据来量化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对信息的传递意愿程度,同时通过将地理社交数据中的用户地理属性添加到用户的多维特征集合中,根据用户多维特征选择传递不同内容的信息,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结论/结果】由地理社交数据构建的用户特征模型与实际情形贴切,因而通过其进行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递机制研究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
地理社交数据 移动社交网络 信息传递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许竹青 郑风田 陈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有效供给才是使农民跨越"数字鸿沟"享受"信息红利"的关键。本文对基于手机短信的农业信息服务与农民的销售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内在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的有效供给确实能够显著提高易腐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但这种因果关系仅限于易腐农产品(豆角)。本文认为未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缩小"二级数字鸿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